视盘玻璃疣(ODD)是无细胞性沉积物,位于视盘的筛板前部。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通常被忽视,也容易与全身高危疾病导致的视盘水肿相混淆。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视神经纤维轴突代谢紊乱,导致细胞内线粒体钙化,轴突慢性崩解后钙化的线粒体不断释放到细胞外,导致细胞外钙浓度远较细胞内高,钙质不断积聚从而产生微小的钙化体,多个钙化体逐渐融合形成ODD。增强深度成像OCT能敏感地检测ODD,其影像特征是被强反射边缘完整或部分包绕的弱反射核心。ODD是造成视盘拥挤的重要原因,在青春期,埋藏型玻璃疣逐渐发生钙化,向视盘浅表迁移,转变为浅表型ODD,因而部分ODD患者在青春期突然进展,成年期趋于稳定,可以伴发视野缺损、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血管并发症。
引用本文: 谭耀, 高玲. 视盘玻璃疣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 36(8): 648-652.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181204-00414 复制
视盘玻璃疣(ODD)是钙、氨基酸、核酸和粘多糖的无细胞性沉积物,位于视盘的筛板前部[1]。尽管与视网膜玻璃膜疣的名称类似,但二者病理改变及发病机制迥异[2]。国人ODD的患病率为2/1000人,而白种人患病率则为3.4~24.0/1000人,可能后者巩膜管较小,更易发生ODD;女性略多于男性。66%~85%的ODD为双侧发病,视盘拥挤或隆起,常边界欠清晰,可伴视网膜静脉扩张、动脉纡曲和视盘侧支循环建立。虽然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可出现周边视野缓慢丢失,突发视网膜中央静脉或动脉阻塞、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或脉络膜新生血管等血管病变,引发视功能障碍[3]。现就ODD发病机制、诊断方法、自然病程等作一综述,以期为ODD的临床研究及诊断提供参考。
1 发病机制
ODD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有不同假说解释其发生发展。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视神经纤维轴突代谢紊乱,导致细胞内线粒体钙化,轴突慢性崩解后钙化的线粒体不断释放到细胞外,导致细胞外钙浓度远较细胞内高,钙质不断积聚从而产生微小的钙化体,多个钙化体逐渐融合形成ODD[1]。未钙化的ODD具有视盘水肿(ODE)等与阻塞性轴突运输相关的视神经病变相似的组织病理学特征[4]。视野缺损是ODD最常见的视功能障碍,推测可能是钙化小体压迫相邻的RGC轴突,导致RGC死亡和轴突变性[5]。采用OCT血管成像(OCTA)技术和视野检测,探讨视网膜神经结构、微循环参数与视功能的相关关系,评估和防止ODD的进展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2 ODD的临床诊断
2.1 眼底特征
根据位置深浅,ODD分为埋藏型玻璃疣(buried drusen)和浅表型玻璃疣(superficial drusen)。浅表型ODD突出于视盘表面,呈现“桑葚”样或结节样外观,易被诊断[6]。埋藏型ODD常位于视盘深部,挤压视盘使其饱满隆起,与ODE相似,但后者常出现视神经纤维水肿,可籍此鉴别。随着病程进展,位于视盘深面的玻璃疣逐渐长大,缓慢向视盘表面迁移;当接近视盘边缘时,视盘边缘模糊,可见小而亮的似“桑葚”样反光体,裂隙灯显微镜下采用后照法更易看清。在检眼镜下,因受到解剖位置、大小、形态、钙化程度、是否合并ODE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ODD不容易被检测。当合并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时,易被误诊为视盘血管炎、视神经炎或者ODE,可根据视功能及相关检查情况鉴别[7]。前者主要表现为可出现视盘的局限性水肿,伴视盘表面及周围视网膜上出血;视野缺损与发生缺血的睫状血管支配的神经纤维的走形相对应,表现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弓形暗点;部分浅表型ODD在视盘或者视盘周围呈现点状、结节状或者弧形的强自身荧光。FFA表现为早期视盘局部的弱荧光;晚期视盘其余区域的毛细血管代偿性扩张导致的强荧光、ODD本身的结节状强荧光。视神经炎的早期症状为视力突然显著减退,伴有眼球转动时疼痛,常伴色觉障碍、视野中心暗点,且多见于单眼。ODD的早期视力大多正常,常伴恶心、呕吐和头疼等颅高压症状,视野出现生理盲点扩大,且多见于双眼。视盘血管炎的视力预后较好,可伴眼前节和玻璃体的炎症,视野可正常、生理盲点扩大或相对中心暗点,FFA表现为视盘毛细血管和视盘周围的血管着染或者渗漏。
2.2 OCT影像特征
OCT能观察视盘、视神经及视网膜的细微形态变化,尤其是增强深度成像OCT(EDI-OCT)在巩膜附近具有高灵敏度,能很好地显示玻璃疣(甚至临床前期)的结构、大小和形态,成为现今诊断ODD的金标准[8]。值得关注的是,ODD的OCT影像特征是由完整或部分强反射边缘包绕的弱反射核心[9]。其中,弱反射核心是诊断ODD的必要条件,否则应考虑其他疾病。ODD的簇集并非罕见,微小的玻璃疣常常融合成较大的疣体,其边缘为钙化碎片,在OCT影像中常表现为外周间断包绕的强反射与斑状内部的弱反射区域[8]。在ODD儿童患者中,视盘强反射水平线可能是玻璃疣的早期征象[8]。OCT在ODE和ODD的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1)ODE患眼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RPE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之间存在视网膜下弱反射区(SHYPS)[10],揭示内部液性成分的存在。此时视盘内部轮廓光滑,SHYPS在视盘最厚,远离视盘后逐渐变薄,呈“斜V征”的分布特征[11]。而ODD患眼因玻璃疣的存在使视盘通常显现“凹凸不平”的内部轮廓,SHYPS降低[6]。(2)ODD患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较ODE患眼变薄[12]。
因此,当视盘隆起、边界不规则,再结合典型的OCT影像特征,可作出ODD的诊断。部分埋藏型ODD可随着年龄发展为浅表型ODD,引起严重的视野缺损而就诊。但OCT影像与病理特征的对应性、与ODE等疾病的鉴别,仍然是今后需要探讨的重点。
2.3 其他影像特征
B型超声以往被认为是诊断ODD的金标准,适用于检测钙化的ODD,特征为强回声的圆形结构,可通过后部声影或使用中到低分贝超声扫描来识别[13]。CT也只能检测到钙化的ODD,为点状高密度影;扫描间距为1.5 mm,单独使用容易漏诊微小的或未钙化的ODD。部分ODD可呈现不规则边缘的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强自身荧光。自身荧光的检出率根据疣体位置深浅不同而迥异,浅表型ODD为93%(13/14例);而埋藏型ODD仅为12%(6/49例),与ODD覆盖组织使自身荧光衰减有关[14]。ODD的FFA特征为视盘周围结节状强荧光和视盘周围脉络膜毛细血管充盈延迟。90%的浅表型ODD患眼早期可见视盘结节状荧光,而埋藏型ODD仅为25%[14]。FFA对ODD导致的假性ODE以及ODE的鉴别准确度最高[15]。后者表现为早期弥漫性荧光素渗漏和视盘表面扩张的毛细血管[14]。
Merchant等[8]比较上述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其在25例可疑ODD患者中,经EDI-OCT诊断17例(68%),经B型超声诊断仅7例(28%),且B型超声分辨率相对较差,不能提供关于视神经和视网膜的精细结构信息。Sato等[16]发现,经EDI-OCT诊断的26例ODD患者,FFA仅能诊断23例(88%)。这提示EDI-OCT是诊断ODD最灵敏的检查,具有量化视盘中ODD体积、解剖位置和巩膜管大小的优势[17]。
3 ODD的自然病程
3.1 ODD由埋藏型向浅表型的迁移
在儿童期,ODD多位于视盘深部,为埋藏型,通常未钙化。伴随年龄增长,部分ODD体积增大、数量增加、疣体迁移,或伴随RNFL变薄。这种演变多发生在青春期,埋藏型玻璃疣逐渐发生钙化,向视盘浅表迁移,转为浅表型ODD。在平均年龄14岁时,可能迅速出现视野缺损,但青春期后变化趋于平缓[18]。Petrushkin等[19]的队列研究发现,5例ODD儿童患者在早期B型超声检查未见异常,但在平均年龄8.8岁时经B型超声检出ODD,提示ODD开始钙化。Malmqvist等[20]对8例ODD患儿长期随访观察,其中6例在青少年期首次诊断为浅表型ODD,在其后长达56年的平均随访时间内,这些浅表型玻璃疣的大小和数量仅有细微改变。
3.2 视网膜结构变化
3.2.1 RNFL变薄
视盘周围的RNFL变薄间接代表轴突损伤,与视野的平均偏差(MD)呈显著正相关[21],间接反映视功能的损害。有研究表明,88.3%浅表型和54.6%埋藏型ODD患眼的视盘周围RNFL变薄,且浅表型者RNFL变薄和视野缺损程度更重;当RNFL进行性变薄时,玻璃疣位置更为浅表。目前,EDI-OCT和激光扫描OCT技术很有优势,不仅检测临床前期玻璃疣大小的变化,而且可以检测RNFL变薄这一视功能损伤的早期征象[22]。此外,视盘周围RNFL厚度与ODD的直径、数量和分布拥挤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16];与区域分布也相关,ODD在视盘鼻侧比颞侧多,视盘鼻侧RNFL厚度较颞侧更薄[11]。
此外,ODD还影响黄斑部视网膜各层厚度,神经节细胞层(GCC)-内丛状层(GCIPL)的厚度较正常眼明显变薄且与玻璃疣拥挤程度直接相关[23]。在埋藏型ODD中,GCIPL比RNFL的异常率显著增高,提示GCIPL变薄可能是视神经损伤的早期结构指标。其他研究发现,ODD患眼的内丛状层、RNFL和RPE层增厚,而GCC和外丛状层明显变薄[24]。未来如果推出视盘周围和黄斑的视网膜各层厚度的精确检测方法,可进一步比较ODD对视盘和黄斑部视网膜结构的影响。
3.2.2 视网膜毛细血管密度的下降
新近兴起的OCTA技术为定量观察ODD患者的微循环变化提供了有力工具。ODD患眼的视盘浅层毛细血管密度显著低于正常眼,为局灶性毛细血管衰减[25-27]。而在NAION患眼中,视盘的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更为显著,可以区分由于NAION导致的ODE和ODD引起的假性ODE[28]。
3.3 视网膜功能的损伤
3.3.1 周边视野缓慢丢失
ODD的视野缺损进展缓慢,最常累及鼻下方和颞下方;中心视力多正常,但在继发黄斑病变或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后迅速下降[29]。在儿童患者、ODD患者、浅表型ODD患者中,视野缺损发生率分别为51%[22]、51%和87%[30]。在长达56年的队列研究中,ODD患眼的Goldmann视野周边面积减少27%,而对照组则减少12%[20];32例ODD患者在3年随访期内,年视野损失率为1.6%[29]。这两项研究的视野年丢失率基本吻合,但需要注意在采用视野评价疾病进展时,需要考虑ODD类型及患者年龄对视野的影响。仅5%的埋藏型ODD患眼出现生理盲点扩大等轻微视野缺损(自动视野检查)[5]。因此,当埋藏型ODD患者发现严重视野缺损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而浅表型ODD则出现视野向心性缩小和弧形缺损,视野缺损较埋藏型更多见且更严重[31]。此外,疣体大和分布拥挤的玻璃疣也加重视野缺损[9,32]。后续的研究可采用OCTA技术和视野检测结合,探讨视网膜神经结构、微循环参数与视功能的相关关系。
3.3.2 多焦VEP(mfVEP)的振幅降低
电生理检查显示了与RNFL损伤相对应的视功能进展[22]。Scholl等[33]对24只ODD患眼进行模式ERG检查,17%的患眼P50振幅降低,79%的患眼N95振幅降低或缺失。全视野VEP反映视觉输入电势的总和,可能会掩盖局部缺陷,难以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mfVEP在保证高空间分辨率的同时,记录了不同视野区域的局部反应,能更准确地反应局部的视功能变化。mfVEP的潜伏期延迟提示脱髓鞘疾病,常用于评价视神经球后段以上的视路功能,而ODD位于筛板前部,因此不宜作为ODD进展的评价指标;而mfVEP的振幅降低,反映了轴突受到ODD的机械挤压引起的视神经功能障碍[34]。ODD患眼的mfVEP振幅、视野MD与RNFL厚度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因而可以作为ODD视功能缺损的评估指标。
4 ODD与并发症的治疗
目前针对ODD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现有的治疗手段主要针对ODD并发症,包括降眼压、扩血管和手术治疗,但仍然不能有效地预防或改善相关的视功能损伤。ODD的手术切除可能会加重视力损伤,视神经鞘减压手术仅有极少数报道,尚未进行试验或回顾性研究来评价ODD手术的疗效[35-36]。
5 存在的争议
5.1 ODD的成因是否一定是轴突代谢紊乱所致?
与主流的轴突代谢紊乱学说不同,其他假说则认为,ODD可能与先天性视盘发育不良和视神经巩膜管狭窄有关[30,37]。巩膜管狭窄患眼可能通过局部物理挤压而阻断轴浆流,导致轴突变性和RGC损伤。Malmqvist等[38]在1304名儿童中发现了13例ODD(1.0%),其巩膜管明显小于健康眼。但其他研究则显示,ODD患者的巩膜管面积比对照组大[39]。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有望揭开ODD与巩膜管狭窄是否相关的真实面纱。
5.2 OCT影像中强反射团块是否一定是ODD?
在早期OCT的研究中,ODD的OCT特征为强反射团块样结构[40-41]。但近年来有学者对此形态学特征存在质疑[42]。因为在特发性颅高压和视神经肿瘤中,局部轴浆聚集而使视网膜结构破坏,观察到相似的OCT影像[6]。目前ODD研究联盟也发现,在73.7%的ODD患者(28/38例)OCT影像中观察到类似的强反射团块样结构,称之为视盘周围卵囊样强反射结构(PHOMS)[17]。PHOMS具有与ODD不同的影像特征:(1)PHOMS是强反射团块样结构,无强反射边缘或弱反射核心;(2)通常围绕在视盘外侧,对应于假性ODE;(3)没有自身荧光;(4)位于视盘浅表部,但B型超声下并不可见;(5)可见于无ODD的ODE患者;(6)在ODD和ODE患者的组织病理切片中可观察到PHOMS与视盘周围的神经纤维膨出相对应。
5.3 视野缺损的原因是神经轴突变性还是继发于血管改变?
另一种假说则认为,视野缺损继发于血管病变,因为在ODD患者中观察到以下现象:(1)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流速降低[22];(2)容易合并血管意外事件,如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阻塞、脉络膜新生血管,导致视功能损害[43]。视野损害与血管病变的关系究竟如何,综合分析OCTA影像特征和视野变化,有可能揭示其中的奥秘。
6 小结与展望
ODD多为双侧发病,视盘拥挤或隆起,表现为小视盘大盘沿,视盘的边缘欠光滑。采用裂隙灯后照射法结合前置镜检查,可见视盘中的局限性结节状隆起的ODD。EDI-OCT是敏感的检测方法,影像特征是由完整或部分强反射边缘包绕的弱反射核心。病理机制主要是轴突代谢紊乱引起的钙化的线粒体,随着轴突的崩解释放到细胞外间隙,逐渐沉积的钙化小体聚集、融合,形成ODD。ODD患眼的视盘周围神经和微循环可有损伤,视野缓慢丢失,而浅表型者损伤和视野缺损程度更明显。出现NAION时,易被误诊为视盘血管炎、视神经炎或者视盘水肿,需要结合视功能及其他影像方面的相关检查情况进行鉴别。
研究ODD的发生发展存在挑战,迄今为止缺乏能在漫长的病程中代表ODD进展的结构或功能参数。类似于青光眼,ODD被视为传入视觉通路中RGC和轴突损伤的慢性神经变性疾病[43]。采用OCT持续监测ODD的疣体改变、RNFL和GCC厚度,为探讨视觉功能障碍相关的形态学参数奠定了基础。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ODD患者视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使用OCTA等新型检测技术检测视盘及其周围的血流和微循环改变,为探讨视觉障碍相关的微循环变化提供了参数。视野缺损、mfVEP等功能学参数可以准确地评价ODD患者的视功能进展。动态监测上述指标,分析ODD患者的视盘和视网膜结构(包括形态学参数、微循环参数)与视功能的相关性,建立结构功能分析模型,有助于筛选并发症的高危人群,有助于进一步探讨ODD发生发展及其相关视觉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未来的治疗和疾病监测奠定基础。
视盘玻璃疣(ODD)是钙、氨基酸、核酸和粘多糖的无细胞性沉积物,位于视盘的筛板前部[1]。尽管与视网膜玻璃膜疣的名称类似,但二者病理改变及发病机制迥异[2]。国人ODD的患病率为2/1000人,而白种人患病率则为3.4~24.0/1000人,可能后者巩膜管较小,更易发生ODD;女性略多于男性。66%~85%的ODD为双侧发病,视盘拥挤或隆起,常边界欠清晰,可伴视网膜静脉扩张、动脉纡曲和视盘侧支循环建立。虽然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可出现周边视野缓慢丢失,突发视网膜中央静脉或动脉阻塞、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或脉络膜新生血管等血管病变,引发视功能障碍[3]。现就ODD发病机制、诊断方法、自然病程等作一综述,以期为ODD的临床研究及诊断提供参考。
1 发病机制
ODD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有不同假说解释其发生发展。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视神经纤维轴突代谢紊乱,导致细胞内线粒体钙化,轴突慢性崩解后钙化的线粒体不断释放到细胞外,导致细胞外钙浓度远较细胞内高,钙质不断积聚从而产生微小的钙化体,多个钙化体逐渐融合形成ODD[1]。未钙化的ODD具有视盘水肿(ODE)等与阻塞性轴突运输相关的视神经病变相似的组织病理学特征[4]。视野缺损是ODD最常见的视功能障碍,推测可能是钙化小体压迫相邻的RGC轴突,导致RGC死亡和轴突变性[5]。采用OCT血管成像(OCTA)技术和视野检测,探讨视网膜神经结构、微循环参数与视功能的相关关系,评估和防止ODD的进展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2 ODD的临床诊断
2.1 眼底特征
根据位置深浅,ODD分为埋藏型玻璃疣(buried drusen)和浅表型玻璃疣(superficial drusen)。浅表型ODD突出于视盘表面,呈现“桑葚”样或结节样外观,易被诊断[6]。埋藏型ODD常位于视盘深部,挤压视盘使其饱满隆起,与ODE相似,但后者常出现视神经纤维水肿,可籍此鉴别。随着病程进展,位于视盘深面的玻璃疣逐渐长大,缓慢向视盘表面迁移;当接近视盘边缘时,视盘边缘模糊,可见小而亮的似“桑葚”样反光体,裂隙灯显微镜下采用后照法更易看清。在检眼镜下,因受到解剖位置、大小、形态、钙化程度、是否合并ODE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ODD不容易被检测。当合并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时,易被误诊为视盘血管炎、视神经炎或者ODE,可根据视功能及相关检查情况鉴别[7]。前者主要表现为可出现视盘的局限性水肿,伴视盘表面及周围视网膜上出血;视野缺损与发生缺血的睫状血管支配的神经纤维的走形相对应,表现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弓形暗点;部分浅表型ODD在视盘或者视盘周围呈现点状、结节状或者弧形的强自身荧光。FFA表现为早期视盘局部的弱荧光;晚期视盘其余区域的毛细血管代偿性扩张导致的强荧光、ODD本身的结节状强荧光。视神经炎的早期症状为视力突然显著减退,伴有眼球转动时疼痛,常伴色觉障碍、视野中心暗点,且多见于单眼。ODD的早期视力大多正常,常伴恶心、呕吐和头疼等颅高压症状,视野出现生理盲点扩大,且多见于双眼。视盘血管炎的视力预后较好,可伴眼前节和玻璃体的炎症,视野可正常、生理盲点扩大或相对中心暗点,FFA表现为视盘毛细血管和视盘周围的血管着染或者渗漏。
2.2 OCT影像特征
OCT能观察视盘、视神经及视网膜的细微形态变化,尤其是增强深度成像OCT(EDI-OCT)在巩膜附近具有高灵敏度,能很好地显示玻璃疣(甚至临床前期)的结构、大小和形态,成为现今诊断ODD的金标准[8]。值得关注的是,ODD的OCT影像特征是由完整或部分强反射边缘包绕的弱反射核心[9]。其中,弱反射核心是诊断ODD的必要条件,否则应考虑其他疾病。ODD的簇集并非罕见,微小的玻璃疣常常融合成较大的疣体,其边缘为钙化碎片,在OCT影像中常表现为外周间断包绕的强反射与斑状内部的弱反射区域[8]。在ODD儿童患者中,视盘强反射水平线可能是玻璃疣的早期征象[8]。OCT在ODE和ODD的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1)ODE患眼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RPE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之间存在视网膜下弱反射区(SHYPS)[10],揭示内部液性成分的存在。此时视盘内部轮廓光滑,SHYPS在视盘最厚,远离视盘后逐渐变薄,呈“斜V征”的分布特征[11]。而ODD患眼因玻璃疣的存在使视盘通常显现“凹凸不平”的内部轮廓,SHYPS降低[6]。(2)ODD患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较ODE患眼变薄[12]。
因此,当视盘隆起、边界不规则,再结合典型的OCT影像特征,可作出ODD的诊断。部分埋藏型ODD可随着年龄发展为浅表型ODD,引起严重的视野缺损而就诊。但OCT影像与病理特征的对应性、与ODE等疾病的鉴别,仍然是今后需要探讨的重点。
2.3 其他影像特征
B型超声以往被认为是诊断ODD的金标准,适用于检测钙化的ODD,特征为强回声的圆形结构,可通过后部声影或使用中到低分贝超声扫描来识别[13]。CT也只能检测到钙化的ODD,为点状高密度影;扫描间距为1.5 mm,单独使用容易漏诊微小的或未钙化的ODD。部分ODD可呈现不规则边缘的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强自身荧光。自身荧光的检出率根据疣体位置深浅不同而迥异,浅表型ODD为93%(13/14例);而埋藏型ODD仅为12%(6/49例),与ODD覆盖组织使自身荧光衰减有关[14]。ODD的FFA特征为视盘周围结节状强荧光和视盘周围脉络膜毛细血管充盈延迟。90%的浅表型ODD患眼早期可见视盘结节状荧光,而埋藏型ODD仅为25%[14]。FFA对ODD导致的假性ODE以及ODE的鉴别准确度最高[15]。后者表现为早期弥漫性荧光素渗漏和视盘表面扩张的毛细血管[14]。
Merchant等[8]比较上述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其在25例可疑ODD患者中,经EDI-OCT诊断17例(68%),经B型超声诊断仅7例(28%),且B型超声分辨率相对较差,不能提供关于视神经和视网膜的精细结构信息。Sato等[16]发现,经EDI-OCT诊断的26例ODD患者,FFA仅能诊断23例(88%)。这提示EDI-OCT是诊断ODD最灵敏的检查,具有量化视盘中ODD体积、解剖位置和巩膜管大小的优势[17]。
3 ODD的自然病程
3.1 ODD由埋藏型向浅表型的迁移
在儿童期,ODD多位于视盘深部,为埋藏型,通常未钙化。伴随年龄增长,部分ODD体积增大、数量增加、疣体迁移,或伴随RNFL变薄。这种演变多发生在青春期,埋藏型玻璃疣逐渐发生钙化,向视盘浅表迁移,转为浅表型ODD。在平均年龄14岁时,可能迅速出现视野缺损,但青春期后变化趋于平缓[18]。Petrushkin等[19]的队列研究发现,5例ODD儿童患者在早期B型超声检查未见异常,但在平均年龄8.8岁时经B型超声检出ODD,提示ODD开始钙化。Malmqvist等[20]对8例ODD患儿长期随访观察,其中6例在青少年期首次诊断为浅表型ODD,在其后长达56年的平均随访时间内,这些浅表型玻璃疣的大小和数量仅有细微改变。
3.2 视网膜结构变化
3.2.1 RNFL变薄
视盘周围的RNFL变薄间接代表轴突损伤,与视野的平均偏差(MD)呈显著正相关[21],间接反映视功能的损害。有研究表明,88.3%浅表型和54.6%埋藏型ODD患眼的视盘周围RNFL变薄,且浅表型者RNFL变薄和视野缺损程度更重;当RNFL进行性变薄时,玻璃疣位置更为浅表。目前,EDI-OCT和激光扫描OCT技术很有优势,不仅检测临床前期玻璃疣大小的变化,而且可以检测RNFL变薄这一视功能损伤的早期征象[22]。此外,视盘周围RNFL厚度与ODD的直径、数量和分布拥挤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16];与区域分布也相关,ODD在视盘鼻侧比颞侧多,视盘鼻侧RNFL厚度较颞侧更薄[11]。
此外,ODD还影响黄斑部视网膜各层厚度,神经节细胞层(GCC)-内丛状层(GCIPL)的厚度较正常眼明显变薄且与玻璃疣拥挤程度直接相关[23]。在埋藏型ODD中,GCIPL比RNFL的异常率显著增高,提示GCIPL变薄可能是视神经损伤的早期结构指标。其他研究发现,ODD患眼的内丛状层、RNFL和RPE层增厚,而GCC和外丛状层明显变薄[24]。未来如果推出视盘周围和黄斑的视网膜各层厚度的精确检测方法,可进一步比较ODD对视盘和黄斑部视网膜结构的影响。
3.2.2 视网膜毛细血管密度的下降
新近兴起的OCTA技术为定量观察ODD患者的微循环变化提供了有力工具。ODD患眼的视盘浅层毛细血管密度显著低于正常眼,为局灶性毛细血管衰减[25-27]。而在NAION患眼中,视盘的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更为显著,可以区分由于NAION导致的ODE和ODD引起的假性ODE[28]。
3.3 视网膜功能的损伤
3.3.1 周边视野缓慢丢失
ODD的视野缺损进展缓慢,最常累及鼻下方和颞下方;中心视力多正常,但在继发黄斑病变或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后迅速下降[29]。在儿童患者、ODD患者、浅表型ODD患者中,视野缺损发生率分别为51%[22]、51%和87%[30]。在长达56年的队列研究中,ODD患眼的Goldmann视野周边面积减少27%,而对照组则减少12%[20];32例ODD患者在3年随访期内,年视野损失率为1.6%[29]。这两项研究的视野年丢失率基本吻合,但需要注意在采用视野评价疾病进展时,需要考虑ODD类型及患者年龄对视野的影响。仅5%的埋藏型ODD患眼出现生理盲点扩大等轻微视野缺损(自动视野检查)[5]。因此,当埋藏型ODD患者发现严重视野缺损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而浅表型ODD则出现视野向心性缩小和弧形缺损,视野缺损较埋藏型更多见且更严重[31]。此外,疣体大和分布拥挤的玻璃疣也加重视野缺损[9,32]。后续的研究可采用OCTA技术和视野检测结合,探讨视网膜神经结构、微循环参数与视功能的相关关系。
3.3.2 多焦VEP(mfVEP)的振幅降低
电生理检查显示了与RNFL损伤相对应的视功能进展[22]。Scholl等[33]对24只ODD患眼进行模式ERG检查,17%的患眼P50振幅降低,79%的患眼N95振幅降低或缺失。全视野VEP反映视觉输入电势的总和,可能会掩盖局部缺陷,难以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mfVEP在保证高空间分辨率的同时,记录了不同视野区域的局部反应,能更准确地反应局部的视功能变化。mfVEP的潜伏期延迟提示脱髓鞘疾病,常用于评价视神经球后段以上的视路功能,而ODD位于筛板前部,因此不宜作为ODD进展的评价指标;而mfVEP的振幅降低,反映了轴突受到ODD的机械挤压引起的视神经功能障碍[34]。ODD患眼的mfVEP振幅、视野MD与RNFL厚度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因而可以作为ODD视功能缺损的评估指标。
4 ODD与并发症的治疗
目前针对ODD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现有的治疗手段主要针对ODD并发症,包括降眼压、扩血管和手术治疗,但仍然不能有效地预防或改善相关的视功能损伤。ODD的手术切除可能会加重视力损伤,视神经鞘减压手术仅有极少数报道,尚未进行试验或回顾性研究来评价ODD手术的疗效[35-36]。
5 存在的争议
5.1 ODD的成因是否一定是轴突代谢紊乱所致?
与主流的轴突代谢紊乱学说不同,其他假说则认为,ODD可能与先天性视盘发育不良和视神经巩膜管狭窄有关[30,37]。巩膜管狭窄患眼可能通过局部物理挤压而阻断轴浆流,导致轴突变性和RGC损伤。Malmqvist等[38]在1304名儿童中发现了13例ODD(1.0%),其巩膜管明显小于健康眼。但其他研究则显示,ODD患者的巩膜管面积比对照组大[39]。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有望揭开ODD与巩膜管狭窄是否相关的真实面纱。
5.2 OCT影像中强反射团块是否一定是ODD?
在早期OCT的研究中,ODD的OCT特征为强反射团块样结构[40-41]。但近年来有学者对此形态学特征存在质疑[42]。因为在特发性颅高压和视神经肿瘤中,局部轴浆聚集而使视网膜结构破坏,观察到相似的OCT影像[6]。目前ODD研究联盟也发现,在73.7%的ODD患者(28/38例)OCT影像中观察到类似的强反射团块样结构,称之为视盘周围卵囊样强反射结构(PHOMS)[17]。PHOMS具有与ODD不同的影像特征:(1)PHOMS是强反射团块样结构,无强反射边缘或弱反射核心;(2)通常围绕在视盘外侧,对应于假性ODE;(3)没有自身荧光;(4)位于视盘浅表部,但B型超声下并不可见;(5)可见于无ODD的ODE患者;(6)在ODD和ODE患者的组织病理切片中可观察到PHOMS与视盘周围的神经纤维膨出相对应。
5.3 视野缺损的原因是神经轴突变性还是继发于血管改变?
另一种假说则认为,视野缺损继发于血管病变,因为在ODD患者中观察到以下现象:(1)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流速降低[22];(2)容易合并血管意外事件,如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阻塞、脉络膜新生血管,导致视功能损害[43]。视野损害与血管病变的关系究竟如何,综合分析OCTA影像特征和视野变化,有可能揭示其中的奥秘。
6 小结与展望
ODD多为双侧发病,视盘拥挤或隆起,表现为小视盘大盘沿,视盘的边缘欠光滑。采用裂隙灯后照射法结合前置镜检查,可见视盘中的局限性结节状隆起的ODD。EDI-OCT是敏感的检测方法,影像特征是由完整或部分强反射边缘包绕的弱反射核心。病理机制主要是轴突代谢紊乱引起的钙化的线粒体,随着轴突的崩解释放到细胞外间隙,逐渐沉积的钙化小体聚集、融合,形成ODD。ODD患眼的视盘周围神经和微循环可有损伤,视野缓慢丢失,而浅表型者损伤和视野缺损程度更明显。出现NAION时,易被误诊为视盘血管炎、视神经炎或者视盘水肿,需要结合视功能及其他影像方面的相关检查情况进行鉴别。
研究ODD的发生发展存在挑战,迄今为止缺乏能在漫长的病程中代表ODD进展的结构或功能参数。类似于青光眼,ODD被视为传入视觉通路中RGC和轴突损伤的慢性神经变性疾病[43]。采用OCT持续监测ODD的疣体改变、RNFL和GCC厚度,为探讨视觉功能障碍相关的形态学参数奠定了基础。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ODD患者视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使用OCTA等新型检测技术检测视盘及其周围的血流和微循环改变,为探讨视觉障碍相关的微循环变化提供了参数。视野缺损、mfVEP等功能学参数可以准确地评价ODD患者的视功能进展。动态监测上述指标,分析ODD患者的视盘和视网膜结构(包括形态学参数、微循环参数)与视功能的相关性,建立结构功能分析模型,有助于筛选并发症的高危人群,有助于进一步探讨ODD发生发展及其相关视觉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未来的治疗和疾病监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