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钱天威, 杨晓璐, 周皓, 王卫峻, 许迅. 成人视网膜母细胞瘤一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 37(3): 233-23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00415-00163 复制
患者女,45岁。因左眼黑影飘动伴视力下降1个月于2019年4月20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既往无眼部疾病;否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外伤史。高血压病3年,控制良好;多囊肝、多囊肾5年余,子宫肌瘤3年余,相关科室随访,目前稳定。眼部检查:右眼矫正视力1.0,左眼矫正视力0.05。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14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角膜透明,前房内多发灰白色絮状物(图1A),虹膜颞侧见结节(图1B);晶状体轻度混浊;玻璃体混浊,可见灰白色漂浮物。眼底隐约见视盘,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图1C)。右眼眼眼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B型超声检查,左眼玻璃体腔点片状回声,视网膜回声条带前见一强回声均质占位病变,呈菌状生长,基底部与视网膜相连(图1D)。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左眼黄斑形态欠佳,黄斑前细胞沉着,中心凹外层视网膜下渗出(图1E)。PET-CT检查,左眼球颞侧壁及后壁局部可见肿块,向眼球内突起,左侧壁为著,葡萄糖代谢增高,其标准摄取值最大值约4.7,考虑恶性可能;球后及眼球外眶内结构未见异常(图2A)。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左眼肿块基底与颞侧壁及后壁相连,向球内生长,局限于球内,未见向球外生长,T1WI呈偏弱信号(图2B),T2WI呈中等信号(图2C),DWI示肿块弥散受限(图2D),增强后T1WI信号明显增强(图2E)。诊断:左眼球内占位病变。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较大,患者签字同意后行左眼眼球摘除手术。病理检查:左眼球大小3.0 cm × 2.5 cm×3.0 cm,角膜直径1.2 cm,角膜混浊;视神经长0.7 cm,切面见一灰白色肿瘤,切面灰白,质硬,侵犯视神经起始部,视神经切缘未见肿瘤累及。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弥漫性生长的小蓝圆细胞肿瘤,呈明显F-W菊型团结构伴坏死;细胞胞体小,细胞核深染,胞浆少,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分裂像多见(图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NSE(+)、Syn(+)、CgA(+)、MelanA(-)、S-100(-)、SOX10(-)、HMB45(-)、CD99(弱+)、ki 67(+约90%)(图4),CK(-)、P16(+)、GFAP(-)、CD57(-)、LCA(-)。病理诊断:左眼视网膜母细胞瘤(RB)。手术后随访1年,未见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病灶;右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讨论 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5岁前儿童,成人较罕见。目前RB确诊最大年龄为74岁,无性别差异,且肿瘤在眼球内位置各异[1]。
成人眼内灰白色肿块鉴别主要有眼内淋巴瘤、化脓性眼内炎、脉络膜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眼部转移性恶性肿瘤。由于RB在成人中的低发病率,常常在临床中被忽视。如果肿瘤细胞发生玻璃体种植,出现玻璃体积血、混浊,影响屈光间质,诊断RB更加困难[2]。苏木精-伊红染色示小蓝圆细胞弥漫生长,鉴别诊断主要包括黑色素瘤、淋巴瘤、RB、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菊型团常出现在神经母细胞的肿瘤中,而RB主要是未分化的神经母细胞,因此F-W菊型团结构提示RB可能性大,需要进一步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明确诊断。黑色素瘤MelanA、S-100、SOX10、HMB45均呈阴性,淋巴瘤LCA阴性。虽然CD99呈弱阳性,但NES、Syn、CgA均呈阳性,可以排除PNET,明确诊断为RB。同时ki 67指数90%表明肿瘤细胞增生活性很高,支持恶性表现。
儿童RB影像检查常可发现肿瘤体内存在钙化,但成人RB肿瘤内钙化并非重要的诊断依据。本例患者左眼MRI并未出现长T1、短T2信号,并无钙化斑点。在既往报道的成人RB病例中,可见钙化灶的比例也不高[1]。RB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3]。本例患者由于瘤体已经侵犯前房,为国际RB眼内分期的C分期,给予眼球摘除。目前成人RB报道逐渐增多,成人眼内肿瘤的鉴别诊断需要给予RB更多的关注。
患者女,45岁。因左眼黑影飘动伴视力下降1个月于2019年4月20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既往无眼部疾病;否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外伤史。高血压病3年,控制良好;多囊肝、多囊肾5年余,子宫肌瘤3年余,相关科室随访,目前稳定。眼部检查:右眼矫正视力1.0,左眼矫正视力0.05。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14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角膜透明,前房内多发灰白色絮状物(图1A),虹膜颞侧见结节(图1B);晶状体轻度混浊;玻璃体混浊,可见灰白色漂浮物。眼底隐约见视盘,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图1C)。右眼眼眼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B型超声检查,左眼玻璃体腔点片状回声,视网膜回声条带前见一强回声均质占位病变,呈菌状生长,基底部与视网膜相连(图1D)。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左眼黄斑形态欠佳,黄斑前细胞沉着,中心凹外层视网膜下渗出(图1E)。PET-CT检查,左眼球颞侧壁及后壁局部可见肿块,向眼球内突起,左侧壁为著,葡萄糖代谢增高,其标准摄取值最大值约4.7,考虑恶性可能;球后及眼球外眶内结构未见异常(图2A)。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左眼肿块基底与颞侧壁及后壁相连,向球内生长,局限于球内,未见向球外生长,T1WI呈偏弱信号(图2B),T2WI呈中等信号(图2C),DWI示肿块弥散受限(图2D),增强后T1WI信号明显增强(图2E)。诊断:左眼球内占位病变。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较大,患者签字同意后行左眼眼球摘除手术。病理检查:左眼球大小3.0 cm × 2.5 cm×3.0 cm,角膜直径1.2 cm,角膜混浊;视神经长0.7 cm,切面见一灰白色肿瘤,切面灰白,质硬,侵犯视神经起始部,视神经切缘未见肿瘤累及。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弥漫性生长的小蓝圆细胞肿瘤,呈明显F-W菊型团结构伴坏死;细胞胞体小,细胞核深染,胞浆少,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分裂像多见(图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NSE(+)、Syn(+)、CgA(+)、MelanA(-)、S-100(-)、SOX10(-)、HMB45(-)、CD99(弱+)、ki 67(+约90%)(图4),CK(-)、P16(+)、GFAP(-)、CD57(-)、LCA(-)。病理诊断:左眼视网膜母细胞瘤(RB)。手术后随访1年,未见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病灶;右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讨论 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5岁前儿童,成人较罕见。目前RB确诊最大年龄为74岁,无性别差异,且肿瘤在眼球内位置各异[1]。
成人眼内灰白色肿块鉴别主要有眼内淋巴瘤、化脓性眼内炎、脉络膜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眼部转移性恶性肿瘤。由于RB在成人中的低发病率,常常在临床中被忽视。如果肿瘤细胞发生玻璃体种植,出现玻璃体积血、混浊,影响屈光间质,诊断RB更加困难[2]。苏木精-伊红染色示小蓝圆细胞弥漫生长,鉴别诊断主要包括黑色素瘤、淋巴瘤、RB、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菊型团常出现在神经母细胞的肿瘤中,而RB主要是未分化的神经母细胞,因此F-W菊型团结构提示RB可能性大,需要进一步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明确诊断。黑色素瘤MelanA、S-100、SOX10、HMB45均呈阴性,淋巴瘤LCA阴性。虽然CD99呈弱阳性,但NES、Syn、CgA均呈阳性,可以排除PNET,明确诊断为RB。同时ki 67指数90%表明肿瘤细胞增生活性很高,支持恶性表现。
儿童RB影像检查常可发现肿瘤体内存在钙化,但成人RB肿瘤内钙化并非重要的诊断依据。本例患者左眼MRI并未出现长T1、短T2信号,并无钙化斑点。在既往报道的成人RB病例中,可见钙化灶的比例也不高[1]。RB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3]。本例患者由于瘤体已经侵犯前房,为国际RB眼内分期的C分期,给予眼球摘除。目前成人RB报道逐渐增多,成人眼内肿瘤的鉴别诊断需要给予RB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