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孙立梅, 李松珊, 曹丽明, 王韦清, 丁小燕. 成人眼弓蛔虫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 36(9): 685-690.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00722-00348 复制
眼弓蛔虫病(OT)是误食被犬或猫弓蛔虫虫卵污染的食物,幼虫入眼引起的葡萄膜炎[1]。常单眼发病,表现出玻璃体特征性分层样混浊、视网膜肉芽肿,终末期可出现角膜带状变性、白内障、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终致盲。OT主要发生于儿童。美国2010年一项研究显示,OT平均发病年龄为8.5岁,80.0%小于16岁[2]。Woodhall等[3]指出美国OT平均年龄为11.5岁。刘敬花等[4]、Liu等[5]报道国内儿童OT平均发病年龄为6~7岁。韩国和日本以成人OT患者多见[6]。国内成人OT患者相对少见,关于其构成比和临床特点鲜见报道。我们回顾性分析了一组成人OT连续性病例资料,并与儿童患者临床特点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本研究经中山眼科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2020KYPJ047)。
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连续OT患者83例中,年龄≥18岁者14例(16.9%,成人组)纳入本研究。选取2019年7~12月确诊的连续年龄<18岁的OT患者14例(儿童组)作为对照。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居住地(城镇或农村)、饮食习惯、犬猫接触史、主要症状、就诊原因、病程以及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等。
OT诊断标准参照文献[4,7-8]的标准确立:(1)单眼后极部或周边部肉芽肿病灶或弥漫性玻璃体混浊;(2)血清或眼内液(房水或玻璃体液)弓蛔虫特异性抗体IgG阳性,且Goldmann-witmer系数≥4。排除眼部先天性疾病及其他病因性葡萄膜炎。
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B型超声检查。行UBM检查18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6、12例;行FFA检查23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2、11例。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参照文献[9-10]的方法将玻璃体混浊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玻璃体存在点状混浊,不影响或轻微影响眼底细节观察;中度:玻璃体混浊明显,影响视盘和后极部视网膜观察;重度:玻璃体混浊严重,视盘不可见。根据肉芽肿位置,参照文献[11]的方法将OT分为后极部肉芽肿型、周边部肉芽肿型、慢性眼内炎型;除上述表现之外,合并视神经炎、视神经视网膜炎等归为非典型病例[12]。
采用ELISA弓蛔虫 IgG试剂盒(REF58721,德国IBL公司)检测患者血清及眼内液(房水或玻璃体液)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根据商家说明书进行操作和结果判读。
采用SPSS 2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行秩和检验;分类资料、构成比比较行Fisher’s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成年组、儿童组患者性别构成比、眼别、犬猫接触史、首诊至确诊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患者居住环境主要为城镇,病程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成人组14例中,无犬猫接触史但有高频率(≥1次/周)生鱼片食用史1例。

成人组、儿童组患者首诊确诊率分别为0.0%、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2);成人组患者首诊均为自觉视力或眼部异常,儿童组患者则以被动发现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成人组、儿童组患者首诊logMAR BCVA分别为0.81(中位数0.45)、2.08±1.30(中位数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11,P=0.004)(表2)。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患者眼前节异常率低,玻璃体混浊程度轻,玻璃体分层和视网膜皱襞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成人组、儿童组患者OT临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成人组患者非典型病例2例中,下方视网膜下大片黄白色渗出,局部可见视网膜出血(图1A)1例,曾被误诊为Coats病;后极部视网膜前增生膜、假性黄斑裂孔形成、下方视网膜下大片黄白色渗出,局部泡样视网膜隆起(图1B,1C)1例。




B型超声检查,玻璃体呈典型“圣诞树样”分层中强回声(图2A)5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0(0.0%)、5(35.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与球壁相连致密强回声条索声9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7.1%)、8(57.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行UBM检查的成人组、儿童组患者,睫状体均可见不同程度水肿、平坦部渗出物附着渗出;周边部肉芽肿型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致密团块状渗出,且可以累及多个时钟位(图2B)。

FFA检查,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图3)20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0(83.3%,10/12)、10(90.9%,10/11)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1.000)。视网膜毛细血管无渗漏3例,均为后极部肉芽肿型(图4)。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2(16.7%,2/12)、1(9.1%,1/11)例。


3 讨论
OT表现为视网膜肉芽肿或弥漫眼内炎,90.0%单眼患病[1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相对特征性表现[14]。世界各地卫生状况和生活习惯不同,弓蛔虫病发病率差异大,美国人群中弓蛔虫病的患病率约4.6%~7.3%,南美的患病率略高约10.0%,而非洲国家患病率可达30.0%[15]。全球范围内,OT占葡萄膜炎患者的1.0%[16];日本葡萄膜炎患者中,OT占1.1%[17]。目前国人人群中OT发病率鲜见报道。
本组连续OT患者中,成人占16.9%。其与 Zhou等[18]报道的我国东部地区OT患者中,成人占20.0%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组成人患者平均年龄为34岁,近80.0%居住于城镇或城市地区且57.1%患者有饲养宠物史;1例患者无犬猫接触史,但有经常吃生鱼片的习惯。韩国、日本等由于喜食生牛肉、动物肝脏等,80.0%OT发生于20岁以上成人[19-20]。我国成人患者发病除与饲养宠物有关外,可能还与生食习惯有关。
成人较儿童能够准确地、主动地感知视觉变化,在疾病早期就诊,眼前节炎症轻、白内障及角膜带状变性等尚未发生,玻璃体炎症轻微[21]。所以,本研究近80.0%的成人患者初诊BCVA好于logMAR 1.0。但是目前对该病认知尚不足[15,22],易误诊为永存胚胎血管、Coats病、错构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葡萄膜炎致使首诊确诊率低。
Ahn等[23]报道后极部肉芽肿型是最常见的临床亚型,占40.0%以上。但本研究中,周边部肉芽肿型最多见。成人组中非典型病例出现率高,其中1例男性非典型病例,单眼后极部及下方视网膜下见大片黄白色渗出,局部血管纡曲,无肉芽肿性病灶和明显玻璃体混浊,既往曾被诊断为Coats病,最终在我院确诊为OT。非典型表现致使鉴别诊断困难,延误确诊平均可达15个月[24]。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OT诊断,尤其是B型超声典型“圣诞树样”玻璃体分层混浊改变是其特征性表现[25-26]。本研究中,成人组患者未见该声像。其原因我们推测玻璃体分层是长期慢性炎症的结果,而多数成人患者病程短,玻璃体炎症尚轻微,因此不宜将玻璃体“圣诞树样”分层征作为成人患者的主要诊断指标。UBM可以发现90.0%以上的周边部肉芽肿,表现为周边部致密渗出物附着,同时还可以检测玻璃体条索、周边部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27]。FFA是显示视网膜血管炎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可以清晰显示血管渗漏程度、范围[28-29]。周边部肉芽肿型表现出弥漫“羊齿蕨样”渗漏,后极部型可以无任何渗漏,提示周边部肉芽肿型炎症较后极部肉芽肿型更重[23],但是其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于OT发生率低,本研究纳入病例无法满足大样本需求,或许不能完全反映人群总体情况,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证实。
眼弓蛔虫病(OT)是误食被犬或猫弓蛔虫虫卵污染的食物,幼虫入眼引起的葡萄膜炎[1]。常单眼发病,表现出玻璃体特征性分层样混浊、视网膜肉芽肿,终末期可出现角膜带状变性、白内障、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终致盲。OT主要发生于儿童。美国2010年一项研究显示,OT平均发病年龄为8.5岁,80.0%小于16岁[2]。Woodhall等[3]指出美国OT平均年龄为11.5岁。刘敬花等[4]、Liu等[5]报道国内儿童OT平均发病年龄为6~7岁。韩国和日本以成人OT患者多见[6]。国内成人OT患者相对少见,关于其构成比和临床特点鲜见报道。我们回顾性分析了一组成人OT连续性病例资料,并与儿童患者临床特点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本研究经中山眼科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2020KYPJ047)。
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连续OT患者83例中,年龄≥18岁者14例(16.9%,成人组)纳入本研究。选取2019年7~12月确诊的连续年龄<18岁的OT患者14例(儿童组)作为对照。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居住地(城镇或农村)、饮食习惯、犬猫接触史、主要症状、就诊原因、病程以及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等。
OT诊断标准参照文献[4,7-8]的标准确立:(1)单眼后极部或周边部肉芽肿病灶或弥漫性玻璃体混浊;(2)血清或眼内液(房水或玻璃体液)弓蛔虫特异性抗体IgG阳性,且Goldmann-witmer系数≥4。排除眼部先天性疾病及其他病因性葡萄膜炎。
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B型超声检查。行UBM检查18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6、12例;行FFA检查23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2、11例。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参照文献[9-10]的方法将玻璃体混浊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玻璃体存在点状混浊,不影响或轻微影响眼底细节观察;中度:玻璃体混浊明显,影响视盘和后极部视网膜观察;重度:玻璃体混浊严重,视盘不可见。根据肉芽肿位置,参照文献[11]的方法将OT分为后极部肉芽肿型、周边部肉芽肿型、慢性眼内炎型;除上述表现之外,合并视神经炎、视神经视网膜炎等归为非典型病例[12]。
采用ELISA弓蛔虫 IgG试剂盒(REF58721,德国IBL公司)检测患者血清及眼内液(房水或玻璃体液)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根据商家说明书进行操作和结果判读。
采用SPSS 2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行秩和检验;分类资料、构成比比较行Fisher’s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成年组、儿童组患者性别构成比、眼别、犬猫接触史、首诊至确诊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患者居住环境主要为城镇,病程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成人组14例中,无犬猫接触史但有高频率(≥1次/周)生鱼片食用史1例。

成人组、儿童组患者首诊确诊率分别为0.0%、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2);成人组患者首诊均为自觉视力或眼部异常,儿童组患者则以被动发现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成人组、儿童组患者首诊logMAR BCVA分别为0.81(中位数0.45)、2.08±1.30(中位数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11,P=0.004)(表2)。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患者眼前节异常率低,玻璃体混浊程度轻,玻璃体分层和视网膜皱襞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成人组、儿童组患者OT临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成人组患者非典型病例2例中,下方视网膜下大片黄白色渗出,局部可见视网膜出血(图1A)1例,曾被误诊为Coats病;后极部视网膜前增生膜、假性黄斑裂孔形成、下方视网膜下大片黄白色渗出,局部泡样视网膜隆起(图1B,1C)1例。




B型超声检查,玻璃体呈典型“圣诞树样”分层中强回声(图2A)5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0(0.0%)、5(35.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与球壁相连致密强回声条索声9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7.1%)、8(57.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行UBM检查的成人组、儿童组患者,睫状体均可见不同程度水肿、平坦部渗出物附着渗出;周边部肉芽肿型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致密团块状渗出,且可以累及多个时钟位(图2B)。

FFA检查,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图3)20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0(83.3%,10/12)、10(90.9%,10/11)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1.000)。视网膜毛细血管无渗漏3例,均为后极部肉芽肿型(图4)。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2(16.7%,2/12)、1(9.1%,1/11)例。


3 讨论
OT表现为视网膜肉芽肿或弥漫眼内炎,90.0%单眼患病[1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相对特征性表现[14]。世界各地卫生状况和生活习惯不同,弓蛔虫病发病率差异大,美国人群中弓蛔虫病的患病率约4.6%~7.3%,南美的患病率略高约10.0%,而非洲国家患病率可达30.0%[15]。全球范围内,OT占葡萄膜炎患者的1.0%[16];日本葡萄膜炎患者中,OT占1.1%[17]。目前国人人群中OT发病率鲜见报道。
本组连续OT患者中,成人占16.9%。其与 Zhou等[18]报道的我国东部地区OT患者中,成人占20.0%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组成人患者平均年龄为34岁,近80.0%居住于城镇或城市地区且57.1%患者有饲养宠物史;1例患者无犬猫接触史,但有经常吃生鱼片的习惯。韩国、日本等由于喜食生牛肉、动物肝脏等,80.0%OT发生于20岁以上成人[19-20]。我国成人患者发病除与饲养宠物有关外,可能还与生食习惯有关。
成人较儿童能够准确地、主动地感知视觉变化,在疾病早期就诊,眼前节炎症轻、白内障及角膜带状变性等尚未发生,玻璃体炎症轻微[21]。所以,本研究近80.0%的成人患者初诊BCVA好于logMAR 1.0。但是目前对该病认知尚不足[15,22],易误诊为永存胚胎血管、Coats病、错构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葡萄膜炎致使首诊确诊率低。
Ahn等[23]报道后极部肉芽肿型是最常见的临床亚型,占40.0%以上。但本研究中,周边部肉芽肿型最多见。成人组中非典型病例出现率高,其中1例男性非典型病例,单眼后极部及下方视网膜下见大片黄白色渗出,局部血管纡曲,无肉芽肿性病灶和明显玻璃体混浊,既往曾被诊断为Coats病,最终在我院确诊为OT。非典型表现致使鉴别诊断困难,延误确诊平均可达15个月[24]。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OT诊断,尤其是B型超声典型“圣诞树样”玻璃体分层混浊改变是其特征性表现[25-26]。本研究中,成人组患者未见该声像。其原因我们推测玻璃体分层是长期慢性炎症的结果,而多数成人患者病程短,玻璃体炎症尚轻微,因此不宜将玻璃体“圣诞树样”分层征作为成人患者的主要诊断指标。UBM可以发现90.0%以上的周边部肉芽肿,表现为周边部致密渗出物附着,同时还可以检测玻璃体条索、周边部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27]。FFA是显示视网膜血管炎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可以清晰显示血管渗漏程度、范围[28-29]。周边部肉芽肿型表现出弥漫“羊齿蕨样”渗漏,后极部型可以无任何渗漏,提示周边部肉芽肿型炎症较后极部肉芽肿型更重[23],但是其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于OT发生率低,本研究纳入病例无法满足大样本需求,或许不能完全反映人群总体情况,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