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60;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观察并分析色素失禁症(IP)相关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P或IP相关视网膜病变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年龄>4岁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和眼压测量。所有患者均于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眼前节、玻璃体、眼底检查。行基因检测8例。有活动性病变者,给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玻璃体切割手术;无活动性病变者给予观察。所有患者1~3个月随访1次,平均随访时间18.7个月。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首诊眼科时平均年龄(6.3±9.8)岁。根据儿科医生建议主动行眼科筛查(转诊者)3例,平均年龄(0.4±0.5)岁(中位年龄:2个月)。未获转诊建议者(非转诊者)共9例,包括因视力障碍首诊眼科者3例,眼科就诊前未确诊IP者6例;其首诊平均年龄(8.2±10.8)岁(中位年龄:3岁)。非转诊者首诊年龄较转诊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1,P=0.036)。12例24只眼中,眼底未见明显异常1例2只眼,IP相关视网膜病变11例22只眼(91.7%,22/24);双眼不对称者8例(66.7%,8/12)。眼底有活动性病变7只眼(29.2%,7/24),给予单纯视网膜激光光凝和(或)抗VEGF药物治疗。随访期间,视网膜新生血管复发1只眼。行基因检测的8例中,IKBKG基因4~10号外显子缺失3例(37.5%,3/8)。结论 IP相关视网膜病变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早;具有双眼累及但不对称特点,主要表现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最主要方法。

引用本文: 王琼, 丁小燕, 黄思建, 黎小瑜, 孙立梅, 李松珊, 张婷, 黄莉, 李加青. 色素失禁症相关视网膜病变12例患者临床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 37(4): 277-283.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00826-00407 复制

  • 上一篇

    后巩膜葡萄肿边缘视网膜激光光凝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
  • 下一篇

    CRB1突变型Leber先天性黑矇和早发视网膜萎缩患儿基因型与表型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