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胶质瘤(ONG)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且相对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病理类型为低级别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其分为散发和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的ONG。由于ONG与视神经的紧密关系,在诊疗上存在其特殊性,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和体征,以及磁共振成像和CT等影像检查。ONG应与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炎、视神经转移瘤等疾病相鉴别。患者初诊时,可以暂行随诊观察治疗,密切关注患者视力、视野改变;当病情进展时,才需干预。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ONG的首选手段,近年来新发现的分子靶向治疗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ONG药物治疗的有力补充。当化疗不敏感或出现耐药时,可考虑放射治疗(放疗),但仅推荐对7岁以上患者进行。当患者视力损伤严重、突眼明显影响外观或发生暴露性角膜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此外,由于NF-1患者存在肿瘤易患性,因此NF-1相关ONG患者的化疗方案和放疗时机与散发ONG患者存在不同,其化疗方案应考虑到药物引起继发性白血病的风险,放疗时机应在10岁以后。期待进一步的ONG临床研究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带来更多参考。
引用本文: 王嵩泽, 姜利斌. 视神经胶质瘤的诊治研究现状及进展.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 37(3): 248-251.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00916-00456 复制
视路胶质瘤(OPG)是一种皮质前视觉通路的低级别肿瘤,主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5%,病变可以累及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放射和下丘脑。视神经胶质瘤(ONG)是OPG的一部分,约占OPG的25%[1]。散发的ONG通常仅累及单侧视神经,而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的ONG可以单侧或双侧发病[2]。1%~25%的NF-1患者可并发ONG,而其中约50%以上的ONG患者伴有NF-1[3]。ONG多起于视神经相关的支持细胞,超过85%的ONG为低级别即高分化胶质瘤,主要是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高的恶性ONG多见于成人,包括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等[1]。恶性ONG发展迅速,很快会引起患者失明甚至死亡[4]。临床上,ONG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式包括密切随访、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放射治疗(放疗)、靶向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但治疗方法和方案的选择以及散发和NF-1相关的ONG治疗是否有区别仍存在争议。现就ONG目前的临床诊治进展及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作一综述。
1 临床表现
ONG临床表现多样,通常与疾病发生的部位、进展程度等有关,常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痛、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斜视、复视等[2-3]。眼底检查常可见患眼视盘边界不清、水肿、出血、萎缩等改变;晚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及其他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恶心、呕吐、脑积水等;也可以出现因为病变侵犯垂体导致的性早熟等内分泌疾病[1-3]。NF-1相关的ONG可以出现虹膜纤维瘤及周围神经瘤等并发症,且NF-1相关的OPG常见于幼儿,大部分发生在7岁以下,平均年龄4.5岁[2-4]。
2 诊断和影像学特征
ONG患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并不具有特征性,故需要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和(或)CT等影像检查进行诊断。
MRI检查能清楚显示ONG的形态及位置[5]。ONG在MRI上的典型表现为视神经呈梭形或者椭圆形膨大。由于ONG一般不会突破视神经鞘的脑膜,所以肿瘤的边界较为清晰;与脑实质相比,ONG的T1WI大多呈弱信号,少数呈等信号;T2WI可表现为等信号或强信号;当ONG内有黏液样改变或囊性改变时,T2可呈明显强信号;ONG的MRI强化形式多样,可以从无强化到明显强化,这可能与血脑屏障(BBB)破坏程度和肿瘤血管增生程度有关[2, 6-7]。
头颅CT能清楚显示视神经管及眶内段视神经大小、性质的变化,可观察肿瘤内有无出血和钙化。ONG在CT上的表现为与脑实质密度一致的软组织影,呈“纺锤”形、“梨”形或者椭圆形,约10%的患者肿瘤中心可见钙化,部分患者可见视神经管增宽[8]。
关于ONG的诊断是否需要病理活检结果是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常提出的一个争议性问题。尽管ONG的确诊需要病理检查来帮助,并且病理诊断结果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9],但对于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的患者来说,ONG诊断并不困难;此外,由于ONG起源于视神经相关的支持细胞,与视神经关系密切,当进行肿瘤组织活检时,易伤及患者视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因此,病理组织活检对ONG诊断并非必须。然而,对于临床表现或影像表现不典型的患者,仍可以考虑行组织活检[8]。
3 鉴别诊断
ONG需要与视神经鞘脑膜瘤、眶内神经鞘瘤、视神经炎、视神经转移瘤等鉴别。视神经鞘脑膜瘤以中年女性多见,呈梭形增粗,在MRI的T1和T2像上大多呈等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呈“双轨征”特征,这与ONG明显不同[9]。视神经炎视力下降发生快,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一般症状可以缓解,在MRI上视神经轻度增粗,可以被强化。视神经转移瘤很罕见,结合病史和影像表现不难与ONG鉴别[5]。
4 治疗
ONG的病程多变,多数情况下,初诊时的诊疗措施是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定期进行神经眼科检查和影像检查评估[4]。但对于存在严重视力下降和不良预后的患者,包括散发ONG和视交叉后受累者,应考虑积极治疗干预。随访时,出现病情进展者,如有视力进行性下降、视野缺损,或MRI显示肿物增长等临床症状,也应及时进行治疗干预[4, 10]。目前ONG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出现了靶向药物治疗等新的治疗手段。但对于ONG患者首选何种治疗手段,以及散发和NF-1相关ONG在治疗方法上是否存在不同,目前依然存在误区和争议。
4.1 化疗
化疗是主要针对低龄儿童新近发现的进行性、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应是ONG尤其是低龄患儿的首选治疗手段[4, 11-12]。主要化疗方案是卡铂联合长春新碱治疗[12-13],疗程为10周,之后使用相同的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在新发的病例中,62%的患者对化疗有较好的反应,43%的患者肿瘤体积减小了50%以上;92%的患者在维持治疗中病情保持稳定或好转。在复发的患者中,化疗依然对52%的患者有较好治疗效果,30%的患者肿瘤体积减小50%以上[12]。目前尚未发现该化疗方案造成治疗相关的死亡和继发恶性肿瘤的情况[4, 11]。但有40%的患者对卡铂发生过敏反应[11-12]。另一种化疗方案是硫鸟嘌呤、丙嗪、洛莫司汀联合长春新碱治疗[11-13]。与卡铂联合长春新碱的化疗方案相比,两者在疗效上无显著差异,但由于NF-1患者易罹患白血病,洛莫司汀和丙嗪均有引起继发白血病的风险;因此,该方案对散发ONG的患者可能较为适用,应避免对NF-1相关ONG患者使用[3, 11]。替莫唑胺单药治疗也是一种化疗方案[13]。该药抗肿瘤谱宽,与其他药物无叠加毒性作用,且容易通过BBB。可在ONG肿瘤切除手术后7~10 d开始使用。其药物治疗有效率为85%(包括病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但有10%的患者会出现高颅压的表现[13-14]。
关于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时间,有学者建议在治疗的第1年应每3个月随访1次,接下来2年为每6个月随访1次,此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持续时间应为8年以上[15]。对于化疗疗效不佳的低龄患者,尚不能将放疗作为进一步的治疗方式,只有当二线或三线化疗方案失败且患者的年龄大于7岁时,才会考虑进行放疗。
4.2 放疗
放疗对ONG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尤其是对毛细胞型星形胶质瘤,放疗后可以达到90%的生存率,且10年内病情无进展[10]。但是放疗对患者视觉和认知功能以及下丘脑功能有较大的不良影响,会造成视力下降、长期内分泌功能异常以及导致NF-1患者继发恶性肿瘤等不良预后[10-11]。故在临床实践中,放疗常被作为其他治疗效果甚微的最后治疗手段[11]。在放疗过程中,应用增敏剂可以增加疗效,并减少机体的损害。分次立体定向放疗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其能够在保留正常脑组织的同时,对肿瘤进行高剂量放疗[16]。一般认为,放疗仅应用于7岁以上的患者。传统的放疗剂量为30~40 Gy,分配于4~6周内[11, 16]。Tsang等[17]研究发现,10例ONG患者经平均剂量52.4 Gy、单次不超过1.8 Gy、每周3~5次,直至达到累积剂量的放疗后,1~6年内均无病情进展,其中3例病情完全缓解。因此,其认为放疗的剂量应当控制在50~55 Gy之间[17]。而对于NF-1相关ONG的患者,放疗推荐年龄为10岁以上,此时放疗风险较10岁以前明显降低[8, 17]。
4.3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大脑其他部位的低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的主要疗法。由于ONG与视神经关系密切,无法在不损伤视力的情况下进行完整的肿物切除。因此,多数情况下ONG都不适合手术治疗。当肿瘤体积巨大,且患者视力严重损伤,出现眼痛或眼球突出造成暴露性角膜炎时,才考虑将ONG与视神经一并切除[4, 11]。
4.4 靶向药物治疗
无论是散发还是NF-1相关ONG,其发生均与细胞生长调控失常有关[18]。NF-1基因编码神经纤维蛋白,通过调节其下游的调控蛋白,控制细胞生长和增生,具有抑癌作用。当NF-1基因功能障碍时,就会导致细胞处于分裂状态[19]。目前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如塞鲁米替尼、利法米替尼、曲米替尼和考比米替尼,被应用于治疗进展性和复发性低级别胶质瘤,其2年生存率达69%,且病情无进展[20]。该类药物通过作用于Ras信号通路的调控蛋白,抑制活化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形成,从而阻止细胞进入分裂状态[19]。其中,塞鲁米替尼有造成儿童和成年人发生视神经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风险,但儿童的不良反应较成年人少见,且多数是可逆的[11]。Avery等[21]曾报道过2例经塞鲁米替尼治疗的ONG患者,其肿瘤减小,但继发了视网膜脱离。其中1例患者因为尚能接受其他治疗,故停药改为其他治疗方案,停药后视网膜脱离症状得到改善;另1例患者曾接受过多种治疗方式,因此暂时停药,待视网膜脱离改善后继续用药。目前,塞鲁米替尼考虑为散发和NF-1相关ONG的补救治疗;如果出现副作用,可以先行停药观察,改用其他治疗方式,或待病情好转后继续用药[4, 11, 20-21]。
4.5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贝伐单抗
ONG富含新生血管,且微血管密度与不良预后也有关[22]。VEGF可以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并在ONG中异常表达[22-23]。抗VEGF药物可以通过抑制VEGF而降低肿瘤生长速度和血管通透性。贝伐单抗作为单药治疗时,86%的难治性病例均获得了视力症状的快速改善[23]。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复发性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其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7.8%[24]。贝伐单抗最常见的副作用有高血压、关节疼痛、蛋白尿等,但都可以在停药后出现可逆反应[11, 23]。目前,贝伐单抗可以作为难治性ONG患者改善视力的一种选择。
4.6 散发和NF-1相关ONG的治疗选择
目前对于散发和NF-1相关ONG这两种类型的ONG在总的治疗原则上并无区别,即对于进展性ONG的首选治疗依旧是化疗。但是在治疗方案上,由于NF-1患者继发恶性肿瘤的风险更高,因此选择含有长春新碱、洛莫司汀、丙嗪、替莫唑胺的化疗方案时应慎重,并应严密监测患者血象,出现异常时及时停药[11];此外,放疗也不是推荐疗法,且应避免对10岁以下的NF-1相关ONG患者进行放疗[8, 11, 17]。预后而言,由于散发性ONG进展较快,累及范围较广,故预后相对较差;而大龄的NF-1相关ONG儿童预后最好[25]。
5 展望
目前对于ONG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化疗,而近几年,靶向治疗药物为该病的临床诊疗带来了新的突破点。目前对于基因的研究仍在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到针对某一调控因素或途径的治疗方法(如以BRAF突变和MAPK通路为靶点的治疗),因为该方法能够带来比化疗或放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少的副作用。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也存在于不少肿瘤的发病机制中,其可以对某些细胞因子做出反应,从而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增生,在ONG中也有广泛影响[26]。这些研究发现为未来对ONG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希望能给更多的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视路胶质瘤(OPG)是一种皮质前视觉通路的低级别肿瘤,主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5%,病变可以累及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放射和下丘脑。视神经胶质瘤(ONG)是OPG的一部分,约占OPG的25%[1]。散发的ONG通常仅累及单侧视神经,而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的ONG可以单侧或双侧发病[2]。1%~25%的NF-1患者可并发ONG,而其中约50%以上的ONG患者伴有NF-1[3]。ONG多起于视神经相关的支持细胞,超过85%的ONG为低级别即高分化胶质瘤,主要是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高的恶性ONG多见于成人,包括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等[1]。恶性ONG发展迅速,很快会引起患者失明甚至死亡[4]。临床上,ONG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式包括密切随访、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放射治疗(放疗)、靶向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但治疗方法和方案的选择以及散发和NF-1相关的ONG治疗是否有区别仍存在争议。现就ONG目前的临床诊治进展及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作一综述。
1 临床表现
ONG临床表现多样,通常与疾病发生的部位、进展程度等有关,常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痛、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斜视、复视等[2-3]。眼底检查常可见患眼视盘边界不清、水肿、出血、萎缩等改变;晚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及其他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恶心、呕吐、脑积水等;也可以出现因为病变侵犯垂体导致的性早熟等内分泌疾病[1-3]。NF-1相关的ONG可以出现虹膜纤维瘤及周围神经瘤等并发症,且NF-1相关的OPG常见于幼儿,大部分发生在7岁以下,平均年龄4.5岁[2-4]。
2 诊断和影像学特征
ONG患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并不具有特征性,故需要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和(或)CT等影像检查进行诊断。
MRI检查能清楚显示ONG的形态及位置[5]。ONG在MRI上的典型表现为视神经呈梭形或者椭圆形膨大。由于ONG一般不会突破视神经鞘的脑膜,所以肿瘤的边界较为清晰;与脑实质相比,ONG的T1WI大多呈弱信号,少数呈等信号;T2WI可表现为等信号或强信号;当ONG内有黏液样改变或囊性改变时,T2可呈明显强信号;ONG的MRI强化形式多样,可以从无强化到明显强化,这可能与血脑屏障(BBB)破坏程度和肿瘤血管增生程度有关[2, 6-7]。
头颅CT能清楚显示视神经管及眶内段视神经大小、性质的变化,可观察肿瘤内有无出血和钙化。ONG在CT上的表现为与脑实质密度一致的软组织影,呈“纺锤”形、“梨”形或者椭圆形,约10%的患者肿瘤中心可见钙化,部分患者可见视神经管增宽[8]。
关于ONG的诊断是否需要病理活检结果是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常提出的一个争议性问题。尽管ONG的确诊需要病理检查来帮助,并且病理诊断结果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9],但对于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的患者来说,ONG诊断并不困难;此外,由于ONG起源于视神经相关的支持细胞,与视神经关系密切,当进行肿瘤组织活检时,易伤及患者视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因此,病理组织活检对ONG诊断并非必须。然而,对于临床表现或影像表现不典型的患者,仍可以考虑行组织活检[8]。
3 鉴别诊断
ONG需要与视神经鞘脑膜瘤、眶内神经鞘瘤、视神经炎、视神经转移瘤等鉴别。视神经鞘脑膜瘤以中年女性多见,呈梭形增粗,在MRI的T1和T2像上大多呈等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呈“双轨征”特征,这与ONG明显不同[9]。视神经炎视力下降发生快,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一般症状可以缓解,在MRI上视神经轻度增粗,可以被强化。视神经转移瘤很罕见,结合病史和影像表现不难与ONG鉴别[5]。
4 治疗
ONG的病程多变,多数情况下,初诊时的诊疗措施是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定期进行神经眼科检查和影像检查评估[4]。但对于存在严重视力下降和不良预后的患者,包括散发ONG和视交叉后受累者,应考虑积极治疗干预。随访时,出现病情进展者,如有视力进行性下降、视野缺损,或MRI显示肿物增长等临床症状,也应及时进行治疗干预[4, 10]。目前ONG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出现了靶向药物治疗等新的治疗手段。但对于ONG患者首选何种治疗手段,以及散发和NF-1相关ONG在治疗方法上是否存在不同,目前依然存在误区和争议。
4.1 化疗
化疗是主要针对低龄儿童新近发现的进行性、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应是ONG尤其是低龄患儿的首选治疗手段[4, 11-12]。主要化疗方案是卡铂联合长春新碱治疗[12-13],疗程为10周,之后使用相同的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在新发的病例中,62%的患者对化疗有较好的反应,43%的患者肿瘤体积减小了50%以上;92%的患者在维持治疗中病情保持稳定或好转。在复发的患者中,化疗依然对52%的患者有较好治疗效果,30%的患者肿瘤体积减小50%以上[12]。目前尚未发现该化疗方案造成治疗相关的死亡和继发恶性肿瘤的情况[4, 11]。但有40%的患者对卡铂发生过敏反应[11-12]。另一种化疗方案是硫鸟嘌呤、丙嗪、洛莫司汀联合长春新碱治疗[11-13]。与卡铂联合长春新碱的化疗方案相比,两者在疗效上无显著差异,但由于NF-1患者易罹患白血病,洛莫司汀和丙嗪均有引起继发白血病的风险;因此,该方案对散发ONG的患者可能较为适用,应避免对NF-1相关ONG患者使用[3, 11]。替莫唑胺单药治疗也是一种化疗方案[13]。该药抗肿瘤谱宽,与其他药物无叠加毒性作用,且容易通过BBB。可在ONG肿瘤切除手术后7~10 d开始使用。其药物治疗有效率为85%(包括病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但有10%的患者会出现高颅压的表现[13-14]。
关于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时间,有学者建议在治疗的第1年应每3个月随访1次,接下来2年为每6个月随访1次,此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持续时间应为8年以上[15]。对于化疗疗效不佳的低龄患者,尚不能将放疗作为进一步的治疗方式,只有当二线或三线化疗方案失败且患者的年龄大于7岁时,才会考虑进行放疗。
4.2 放疗
放疗对ONG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尤其是对毛细胞型星形胶质瘤,放疗后可以达到90%的生存率,且10年内病情无进展[10]。但是放疗对患者视觉和认知功能以及下丘脑功能有较大的不良影响,会造成视力下降、长期内分泌功能异常以及导致NF-1患者继发恶性肿瘤等不良预后[10-11]。故在临床实践中,放疗常被作为其他治疗效果甚微的最后治疗手段[11]。在放疗过程中,应用增敏剂可以增加疗效,并减少机体的损害。分次立体定向放疗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其能够在保留正常脑组织的同时,对肿瘤进行高剂量放疗[16]。一般认为,放疗仅应用于7岁以上的患者。传统的放疗剂量为30~40 Gy,分配于4~6周内[11, 16]。Tsang等[17]研究发现,10例ONG患者经平均剂量52.4 Gy、单次不超过1.8 Gy、每周3~5次,直至达到累积剂量的放疗后,1~6年内均无病情进展,其中3例病情完全缓解。因此,其认为放疗的剂量应当控制在50~55 Gy之间[17]。而对于NF-1相关ONG的患者,放疗推荐年龄为10岁以上,此时放疗风险较10岁以前明显降低[8, 17]。
4.3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大脑其他部位的低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的主要疗法。由于ONG与视神经关系密切,无法在不损伤视力的情况下进行完整的肿物切除。因此,多数情况下ONG都不适合手术治疗。当肿瘤体积巨大,且患者视力严重损伤,出现眼痛或眼球突出造成暴露性角膜炎时,才考虑将ONG与视神经一并切除[4, 11]。
4.4 靶向药物治疗
无论是散发还是NF-1相关ONG,其发生均与细胞生长调控失常有关[18]。NF-1基因编码神经纤维蛋白,通过调节其下游的调控蛋白,控制细胞生长和增生,具有抑癌作用。当NF-1基因功能障碍时,就会导致细胞处于分裂状态[19]。目前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如塞鲁米替尼、利法米替尼、曲米替尼和考比米替尼,被应用于治疗进展性和复发性低级别胶质瘤,其2年生存率达69%,且病情无进展[20]。该类药物通过作用于Ras信号通路的调控蛋白,抑制活化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形成,从而阻止细胞进入分裂状态[19]。其中,塞鲁米替尼有造成儿童和成年人发生视神经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风险,但儿童的不良反应较成年人少见,且多数是可逆的[11]。Avery等[21]曾报道过2例经塞鲁米替尼治疗的ONG患者,其肿瘤减小,但继发了视网膜脱离。其中1例患者因为尚能接受其他治疗,故停药改为其他治疗方案,停药后视网膜脱离症状得到改善;另1例患者曾接受过多种治疗方式,因此暂时停药,待视网膜脱离改善后继续用药。目前,塞鲁米替尼考虑为散发和NF-1相关ONG的补救治疗;如果出现副作用,可以先行停药观察,改用其他治疗方式,或待病情好转后继续用药[4, 11, 20-21]。
4.5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贝伐单抗
ONG富含新生血管,且微血管密度与不良预后也有关[22]。VEGF可以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并在ONG中异常表达[22-23]。抗VEGF药物可以通过抑制VEGF而降低肿瘤生长速度和血管通透性。贝伐单抗作为单药治疗时,86%的难治性病例均获得了视力症状的快速改善[23]。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复发性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其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7.8%[24]。贝伐单抗最常见的副作用有高血压、关节疼痛、蛋白尿等,但都可以在停药后出现可逆反应[11, 23]。目前,贝伐单抗可以作为难治性ONG患者改善视力的一种选择。
4.6 散发和NF-1相关ONG的治疗选择
目前对于散发和NF-1相关ONG这两种类型的ONG在总的治疗原则上并无区别,即对于进展性ONG的首选治疗依旧是化疗。但是在治疗方案上,由于NF-1患者继发恶性肿瘤的风险更高,因此选择含有长春新碱、洛莫司汀、丙嗪、替莫唑胺的化疗方案时应慎重,并应严密监测患者血象,出现异常时及时停药[11];此外,放疗也不是推荐疗法,且应避免对10岁以下的NF-1相关ONG患者进行放疗[8, 11, 17]。预后而言,由于散发性ONG进展较快,累及范围较广,故预后相对较差;而大龄的NF-1相关ONG儿童预后最好[25]。
5 展望
目前对于ONG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化疗,而近几年,靶向治疗药物为该病的临床诊疗带来了新的突破点。目前对于基因的研究仍在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到针对某一调控因素或途径的治疗方法(如以BRAF突变和MAPK通路为靶点的治疗),因为该方法能够带来比化疗或放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少的副作用。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也存在于不少肿瘤的发病机制中,其可以对某些细胞因子做出反应,从而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增生,在ONG中也有广泛影响[26]。这些研究发现为未来对ONG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希望能给更多的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