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的视觉电生理检测方法包括闪光ERG、图形ERG、VEP和多焦ERG等,这些检查方法对疾病鉴别、视功能判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不了解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很多临床医生在检查方法选择上或检查结果的解读方面出现了较多的误区。深入了解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从而为正确地应用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引用本文: 姜利斌, 吴乐正. 掌握基本原理,走出视觉电生理技术临床应用的误区.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 36(11): 829-832.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01109-00549 复制
视觉电生理技术是一类临床常用的能够客观评定患者视功能的检测手段。该类检测技术不同于眼底照相、OCT、FFA等形态学检查方法,也不同于视力、视野、色觉和对比敏感度等心理物理学检查方法,它们不仅能对患者视功能进行客观评价,而且能够对疾病发生的部位,甚至病变的视网膜层次进行定位。客观、无创性和能够定量分析,是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的三个基本特征。视觉电生理技术经过了百年的临床应用,长兴未艾,证实了该类技术在临床应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很多临床医生因不了解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产生了较多应用上的误区,影响其正常应用。深入了解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应用过程中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总体上分为传统经典电生理和现代多焦电生理检测技术,前者主要包括闪光ERG(FERG)、图形ERG(PERG)、VEP和EOG等,后者主要是多焦ERG(mfERG)和多焦VEP(mfVEP)。现代多焦电生理检测技术与传统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替代和发展,后者是对前者不足或缺陷的完善和补充。尤其是mfERG,是对传统的全视野ERG不能反映局部视网膜功能的一种有效补充。
1.1 FERG
FERG是通过闪光模式刺激全视网膜时从角膜电极记录到的视网膜总和的电反应,故又称为全视野ERG。在临床常规应用中,该项检测技术能够反映出全视网膜的光感受器细胞(包括视锥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胶质细胞和无长突细胞总体功能。检查过程中,通过改变刺激条件和背景亮度,需至少检测暗适应ERG、明适应ERG、最大反应、振荡电位(OPs)和闪烁光明视ERG等5个内容。暗适应ERG是暗视条件下用蓝光刺激记录到的ERG电信号反应,主要反映出视杆细胞功能。暗视下进行白光刺激,两种光感受器细胞同时发生兴奋,因此能记录到视杆和视锥细胞的混合反应,此时记录到电信号是最大的,故又称为最大反应。最大反应能更加清晰地显示出各波形态,其中a波为第一个波峰向下的波,与光感受器细胞(包括视杆和视锥细胞)功能有关;b波为第二个波峰向上的正波,其起源与视网膜双极细胞、Müller细胞和无长突细胞有关。正常情况下,b波较a波振幅大2倍以上,当视网膜双极细胞、Müller细胞或无长突细胞发生病变,但光感受器细胞功能正常时,可以记录到a波正常、b波下降的负波形ERG。在暗视条件下,增加刺激白光亮度,在b波上升支上出现3~5个子波,即OPs。OPs主要来源于无长突细胞,无长突细胞功能与视网膜内层血液循环状况密切相关,因此检测OPs能够了解视网膜血液循环状况。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OPs会有异常变化,这也是判别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病变的一个重要指标。受检者在明适应10 min后,明亮背景条件下进行白光刺激和30 Hz闪烁光刺激,分别记录到明适应ERG和闪烁光明视ERG,两者均反映视锥细胞的功能。
近年来FERG检测标准有了新的改进,2014 年第52届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SCEV)明确提出了FERG 依据刺激闪光的强度和其光适应状态命名的6个检测方案[1]。(1)暗适应0.01 ERG:反映视杆细胞系统功能;(2)暗适应3.0 ERG,由视杆系统和视锥细胞、双极细胞产生的混合反应,由视杆系统主导;(3)暗适应 10.0 ERG:混合反应中,a波增强反映视锥细胞的功能;(4)暗适应OPs;(5)明适应 3.0 ERG;(6)明适应 30 Hz闪烁ERG。该方案是基于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而提出的修订,但总体来说,临床上采用FERG检查技术依然是对全视网膜的光感受器细胞(包括视锥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Müller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功能的检测。
1.2 PERG
PERG是通过图形翻转模式刺激黄斑区视网膜时从角膜电极记录到的电反应,该检测技术主要反映了黄斑区RGC功能。其原理是基于RGC对运动、颜色和对比度的敏感,而光感受器细胞是对光亮度敏感的机制,采用一定频率不断翻转图形来刺激黄斑区RGC,从而能记录到黄斑区RGC信息的变化。因此,PERG是对FERG不能反映黄斑区和RGC功能的一种补充。瞬态PERG是临床常用的PERG检测模式,主要检测刺激开始后50 ms出现的正波P50以及95 ms出现的负波N95峰值和隐含期。二者均反映黄斑区RGC功能,当黄斑病变造成视功能损伤时P50和N95均有改变;而当视神经疾病造成视力损害时,N95出现变化,但P50保持正常。通过分析P50、N95以及两者的比例关系,可以判断出病变是位于黄斑还是视神经[2]。
1.3 mfERG
mfERG是通过m-序列控制刺激图形的翻转,同时分别刺激40°~50°范围后极部视网膜的多个区域,用一个通道常规电极记录数十乃至数百个不同部位的混合反应信号,再用计算机进行快速Walsh变换,将对应于各部位的波形分离提取出来,并可用一立体图像(即地形图)直观地显示对应于视网膜各部位的反应密度。目前,mfERG一阶反应各波起源相对清楚,主要与视网膜外层功能相关。对于一阶反应结果,主要分析第一负波N1波及其后的正波P1波。第一负波N1波来自视锥双极细胞中的视锥细胞,正波P1波主要来自视锥双极细胞[3]。mfERG最大用途在于能够同时对后极部多个局部区域的外层视网膜功能进行定量检测,尤其在黄斑疾病诊治中,能够较精细地评价黄斑区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
1.4 VEP
VEP是视网膜受闪光或图形刺激后,经过视路传导,在枕叶视皮层诱发出的电活动,反映视网膜到视皮层之间传导纤维和视皮层的综合功能。如刺激模式采用闪光模式称为闪光VEP(FVEP),采用图形对比翻转刺激模式则称为图形VEP(PVEP)。VEP是在单眼自然瞳孔下矫正最佳视力后进行检测,首先记录PVEP,当视力较低(矫正视力<0.1)时,仅进行FVEP检查。临床中主要采用瞬态反应PVEP,检测刺激后100 ms出现的正波P100峰值和隐含期。P100峰值即N75峰到P100峰的高度[4]。目前认为,P100峰值与中心视力相关,隐含期时值与视神经髓鞘健全性有关。瞬态FVEP在不同个体间波形变异较大,适合同一个体双眼间的比较,确定单侧的交叉前视觉传入功能是否异常,常用P2波作为检测指标以观察双眼间P2波峰值和隐含期是否不同。
2 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常见误区
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能客观定量反映视功能情况,在临床应用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具体检查方法选择上的误区,二是结果解读上的误区。
2.1 检查方法选择上的误区
从如上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基本原理可以看出,临床上常规应用的各种电生理检查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如果不了解这些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就不太容易记住每个检查方法适用的范围和人群,也就不能正确选择适宜检查方法,从而得不到有意义的结果。
FERG、PERG和mfERG虽然都称为ERG,但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反映出的结果含义也有所不同。FERG是对整个视网膜功能的总和反映,当视网膜病变较广泛足以累及视网膜总体功能时,FERG会出现明显异常改变;但对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等黄斑疾病患者,尽管其中心视力很差,甚至达到盲目的程度,但其FERG仍可能无异常改变。此外,FERG能较好反映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Müller细胞以及无长突细胞功能,但不能反映RGC功能,因此常规FERG不能用于青光眼、视神经炎等视神经疾病的视功能判定。在临床应用中,对于黄斑疾病和视神经疾病,应用FERG检查往往不能获得与视功能损伤相吻合的结果。而PERG可以反映黄斑区功能,也能反映RGC功能,能检测黄斑疾病或视神经疾病患者的视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PERG在检测操作过程中较易受到干扰,对患者配合程度要求相对较高,因而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相比之下,mfERG受干扰程度和要求患者配合程度较低,患者一般不会有疲劳感,不但能检测黄斑区功能,而且能够同时检测后极部视网膜多个局部区域功能,对于反映局部视网膜功能具有独特优势。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变性性或中毒性视网膜病变或血管性视网膜病变,PERG和mfERG均不能反映出疾病的整体特征,对疾病的诊断提供的证据有限,这时需要FERG进行检查。归纳起来,当临床怀疑为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性视网膜劈裂、先天性静止性夜盲、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无脉络膜症、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中心晕轮状脉络膜营养不良等变性性视网膜病变或脉络膜病变时,应考虑行FERG检查以获得诊断依据。当对黄斑区疾病诊断或判断视功能时,应考虑行PERG或mfERG检查。当对视神经相关疾病进行视功能分析时,应采用PERG或VEP检查。
从概念上可以理解,VEP是反映视网膜到视皮层之间传导通路的整体功能,视路上某个部分出现病变,VEP均可能出现异常。临床上,很多医生误认为VEP仅能用于视神经疾病的检测和诊断。其实,VEP不仅可以反映视神经功能,也能较好地反映黄斑功能,甚至在视网膜病变时,VEP也会有异常改变。PVEP能够反映黄斑功能的机制在于,视野中央区的神经冲动主要投射到枕叶表面的视皮层,而且中心凹的投射在皮层得到充分放大,中心2°视野的刺激约占65%视皮层反应,且中心区只能分辨高空间频率(小格子)刺激。这说明,在进行PVEP检查时,如采用高空间频率(小格子)刺激,便可以了解黄斑区功能。这提示,临床工作中如患者视力能够进行PVEP检查,一定要进行多个空间频率的检查,并需关注各个空间频率P100的变化。视神经疾病常造成多个空间频率P100异常,黄斑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空间频率P100的异常。
FVEP和PVEP的本质均是客观反映视路完整性,PVEP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患者具有较好视力时应先行PVEP检查,且每个空间频率检查至少要进行两次重复性检查,当获得两次一致性较好波形时,才能考虑获得满意的结果;只有在患眼中心视力较差不能固视时,才考虑进行FVEP检查,患眼结果主要与其健康对侧眼进行比较。
2.2 结果解读上的误区
目前临床对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解读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用自己实验室的标准解读外院检查结果。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就是检查与视觉相关的电信号变化,各项检查方法都不可避免受到检测室本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ISCEV规定了各检查实验室要建立各自的正常值数据库,检查结果要在自己的数据库内比较分析,不能与其他实验室结果进行比较。这是临床医生在解读电生理检查结果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尤其在解读外单位结果时更应避免对同一受试者在不同单位结果进行比较,也不能用自己实验室正常值数据库来分析外院电生理检查结果。(2)未结合患者病史或形态学检查结果,孤立地对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判读。笔者曾接诊过3例伪盲患者,第一次VEP检查提示明显的视觉传导通路异常,但通过患者病史并结合眼底、OCT等形态学检查结果,考虑其心因性视力障碍可能性较大,经再次VEP检查发现其结果正常,肯定了患者视力异常系心因性因素所致。分析第一次VEP检查出现异常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VEP是检测枕叶视皮层的电信号变化,电信号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干扰,检查过程中还需要患者一定配合,如患者不固视中心视标,很容易出现异常结果。这提示,无论是检查技术人员,还是临床医生,在判读电生理检查结果时一定要结合患者病史、体征以及相应其他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3)对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的特异性认识不足。视觉电生理各种检查方法,在视功能判定以及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Stargdarts病与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在症状、眼底表现和OCT上有很多相似之处,FERG却能轻易将两者鉴别开来。但是,对于大多数视网膜或视神经疾病,我们尚不能单纯依靠某种或某几种电生理检查结果来明确诊断,因为很多疾病在电生理检查上表现出类似结果,如变性性视网膜病变、中毒性视网膜病变和炎症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在FERG上均可表现相似结果;遗传性视网膜劈裂、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癌症相关视网膜病变均能出现相似的负波形ERG;炎症性视神经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压迫性视神经病变等在PVEP和FVEP上均可有峰值降低和(或)隐含期延迟等。常规的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能够较敏感地反映视网膜或视神经功能异常,且可以对发生病变的视网膜细胞层次进行定位,但对于病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明确病因诊断尚需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形态学检查、色觉和视野等心理物理学检查,甚至需要实验室和神经影像学结果来综合判断。
3 小结
视觉电生理各项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不足是临床中应用该类技术出现误区的主要原因。较多医生认为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较难,也很抽象,难以掌握其应用的适应证,对结果的判读也不十分明确。事实上,在了解视觉电生理各项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前提下,不断通过临床实践加深对这些原理的理解和记忆,自然而然会掌握这类检查的适应证,并能正确解读其结果,最后能真正做到正确地运用这些检查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
视觉电生理技术是一类临床常用的能够客观评定患者视功能的检测手段。该类检测技术不同于眼底照相、OCT、FFA等形态学检查方法,也不同于视力、视野、色觉和对比敏感度等心理物理学检查方法,它们不仅能对患者视功能进行客观评价,而且能够对疾病发生的部位,甚至病变的视网膜层次进行定位。客观、无创性和能够定量分析,是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的三个基本特征。视觉电生理技术经过了百年的临床应用,长兴未艾,证实了该类技术在临床应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很多临床医生因不了解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产生了较多应用上的误区,影响其正常应用。深入了解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应用过程中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总体上分为传统经典电生理和现代多焦电生理检测技术,前者主要包括闪光ERG(FERG)、图形ERG(PERG)、VEP和EOG等,后者主要是多焦ERG(mfERG)和多焦VEP(mfVEP)。现代多焦电生理检测技术与传统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替代和发展,后者是对前者不足或缺陷的完善和补充。尤其是mfERG,是对传统的全视野ERG不能反映局部视网膜功能的一种有效补充。
1.1 FERG
FERG是通过闪光模式刺激全视网膜时从角膜电极记录到的视网膜总和的电反应,故又称为全视野ERG。在临床常规应用中,该项检测技术能够反映出全视网膜的光感受器细胞(包括视锥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胶质细胞和无长突细胞总体功能。检查过程中,通过改变刺激条件和背景亮度,需至少检测暗适应ERG、明适应ERG、最大反应、振荡电位(OPs)和闪烁光明视ERG等5个内容。暗适应ERG是暗视条件下用蓝光刺激记录到的ERG电信号反应,主要反映出视杆细胞功能。暗视下进行白光刺激,两种光感受器细胞同时发生兴奋,因此能记录到视杆和视锥细胞的混合反应,此时记录到电信号是最大的,故又称为最大反应。最大反应能更加清晰地显示出各波形态,其中a波为第一个波峰向下的波,与光感受器细胞(包括视杆和视锥细胞)功能有关;b波为第二个波峰向上的正波,其起源与视网膜双极细胞、Müller细胞和无长突细胞有关。正常情况下,b波较a波振幅大2倍以上,当视网膜双极细胞、Müller细胞或无长突细胞发生病变,但光感受器细胞功能正常时,可以记录到a波正常、b波下降的负波形ERG。在暗视条件下,增加刺激白光亮度,在b波上升支上出现3~5个子波,即OPs。OPs主要来源于无长突细胞,无长突细胞功能与视网膜内层血液循环状况密切相关,因此检测OPs能够了解视网膜血液循环状况。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OPs会有异常变化,这也是判别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病变的一个重要指标。受检者在明适应10 min后,明亮背景条件下进行白光刺激和30 Hz闪烁光刺激,分别记录到明适应ERG和闪烁光明视ERG,两者均反映视锥细胞的功能。
近年来FERG检测标准有了新的改进,2014 年第52届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SCEV)明确提出了FERG 依据刺激闪光的强度和其光适应状态命名的6个检测方案[1]。(1)暗适应0.01 ERG:反映视杆细胞系统功能;(2)暗适应3.0 ERG,由视杆系统和视锥细胞、双极细胞产生的混合反应,由视杆系统主导;(3)暗适应 10.0 ERG:混合反应中,a波增强反映视锥细胞的功能;(4)暗适应OPs;(5)明适应 3.0 ERG;(6)明适应 30 Hz闪烁ERG。该方案是基于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而提出的修订,但总体来说,临床上采用FERG检查技术依然是对全视网膜的光感受器细胞(包括视锥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Müller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功能的检测。
1.2 PERG
PERG是通过图形翻转模式刺激黄斑区视网膜时从角膜电极记录到的电反应,该检测技术主要反映了黄斑区RGC功能。其原理是基于RGC对运动、颜色和对比度的敏感,而光感受器细胞是对光亮度敏感的机制,采用一定频率不断翻转图形来刺激黄斑区RGC,从而能记录到黄斑区RGC信息的变化。因此,PERG是对FERG不能反映黄斑区和RGC功能的一种补充。瞬态PERG是临床常用的PERG检测模式,主要检测刺激开始后50 ms出现的正波P50以及95 ms出现的负波N95峰值和隐含期。二者均反映黄斑区RGC功能,当黄斑病变造成视功能损伤时P50和N95均有改变;而当视神经疾病造成视力损害时,N95出现变化,但P50保持正常。通过分析P50、N95以及两者的比例关系,可以判断出病变是位于黄斑还是视神经[2]。
1.3 mfERG
mfERG是通过m-序列控制刺激图形的翻转,同时分别刺激40°~50°范围后极部视网膜的多个区域,用一个通道常规电极记录数十乃至数百个不同部位的混合反应信号,再用计算机进行快速Walsh变换,将对应于各部位的波形分离提取出来,并可用一立体图像(即地形图)直观地显示对应于视网膜各部位的反应密度。目前,mfERG一阶反应各波起源相对清楚,主要与视网膜外层功能相关。对于一阶反应结果,主要分析第一负波N1波及其后的正波P1波。第一负波N1波来自视锥双极细胞中的视锥细胞,正波P1波主要来自视锥双极细胞[3]。mfERG最大用途在于能够同时对后极部多个局部区域的外层视网膜功能进行定量检测,尤其在黄斑疾病诊治中,能够较精细地评价黄斑区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
1.4 VEP
VEP是视网膜受闪光或图形刺激后,经过视路传导,在枕叶视皮层诱发出的电活动,反映视网膜到视皮层之间传导纤维和视皮层的综合功能。如刺激模式采用闪光模式称为闪光VEP(FVEP),采用图形对比翻转刺激模式则称为图形VEP(PVEP)。VEP是在单眼自然瞳孔下矫正最佳视力后进行检测,首先记录PVEP,当视力较低(矫正视力<0.1)时,仅进行FVEP检查。临床中主要采用瞬态反应PVEP,检测刺激后100 ms出现的正波P100峰值和隐含期。P100峰值即N75峰到P100峰的高度[4]。目前认为,P100峰值与中心视力相关,隐含期时值与视神经髓鞘健全性有关。瞬态FVEP在不同个体间波形变异较大,适合同一个体双眼间的比较,确定单侧的交叉前视觉传入功能是否异常,常用P2波作为检测指标以观察双眼间P2波峰值和隐含期是否不同。
2 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常见误区
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能客观定量反映视功能情况,在临床应用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具体检查方法选择上的误区,二是结果解读上的误区。
2.1 检查方法选择上的误区
从如上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基本原理可以看出,临床上常规应用的各种电生理检查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如果不了解这些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就不太容易记住每个检查方法适用的范围和人群,也就不能正确选择适宜检查方法,从而得不到有意义的结果。
FERG、PERG和mfERG虽然都称为ERG,但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反映出的结果含义也有所不同。FERG是对整个视网膜功能的总和反映,当视网膜病变较广泛足以累及视网膜总体功能时,FERG会出现明显异常改变;但对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等黄斑疾病患者,尽管其中心视力很差,甚至达到盲目的程度,但其FERG仍可能无异常改变。此外,FERG能较好反映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Müller细胞以及无长突细胞功能,但不能反映RGC功能,因此常规FERG不能用于青光眼、视神经炎等视神经疾病的视功能判定。在临床应用中,对于黄斑疾病和视神经疾病,应用FERG检查往往不能获得与视功能损伤相吻合的结果。而PERG可以反映黄斑区功能,也能反映RGC功能,能检测黄斑疾病或视神经疾病患者的视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PERG在检测操作过程中较易受到干扰,对患者配合程度要求相对较高,因而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相比之下,mfERG受干扰程度和要求患者配合程度较低,患者一般不会有疲劳感,不但能检测黄斑区功能,而且能够同时检测后极部视网膜多个局部区域功能,对于反映局部视网膜功能具有独特优势。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变性性或中毒性视网膜病变或血管性视网膜病变,PERG和mfERG均不能反映出疾病的整体特征,对疾病的诊断提供的证据有限,这时需要FERG进行检查。归纳起来,当临床怀疑为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性视网膜劈裂、先天性静止性夜盲、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无脉络膜症、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中心晕轮状脉络膜营养不良等变性性视网膜病变或脉络膜病变时,应考虑行FERG检查以获得诊断依据。当对黄斑区疾病诊断或判断视功能时,应考虑行PERG或mfERG检查。当对视神经相关疾病进行视功能分析时,应采用PERG或VEP检查。
从概念上可以理解,VEP是反映视网膜到视皮层之间传导通路的整体功能,视路上某个部分出现病变,VEP均可能出现异常。临床上,很多医生误认为VEP仅能用于视神经疾病的检测和诊断。其实,VEP不仅可以反映视神经功能,也能较好地反映黄斑功能,甚至在视网膜病变时,VEP也会有异常改变。PVEP能够反映黄斑功能的机制在于,视野中央区的神经冲动主要投射到枕叶表面的视皮层,而且中心凹的投射在皮层得到充分放大,中心2°视野的刺激约占65%视皮层反应,且中心区只能分辨高空间频率(小格子)刺激。这说明,在进行PVEP检查时,如采用高空间频率(小格子)刺激,便可以了解黄斑区功能。这提示,临床工作中如患者视力能够进行PVEP检查,一定要进行多个空间频率的检查,并需关注各个空间频率P100的变化。视神经疾病常造成多个空间频率P100异常,黄斑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空间频率P100的异常。
FVEP和PVEP的本质均是客观反映视路完整性,PVEP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患者具有较好视力时应先行PVEP检查,且每个空间频率检查至少要进行两次重复性检查,当获得两次一致性较好波形时,才能考虑获得满意的结果;只有在患眼中心视力较差不能固视时,才考虑进行FVEP检查,患眼结果主要与其健康对侧眼进行比较。
2.2 结果解读上的误区
目前临床对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解读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用自己实验室的标准解读外院检查结果。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就是检查与视觉相关的电信号变化,各项检查方法都不可避免受到检测室本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ISCEV规定了各检查实验室要建立各自的正常值数据库,检查结果要在自己的数据库内比较分析,不能与其他实验室结果进行比较。这是临床医生在解读电生理检查结果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尤其在解读外单位结果时更应避免对同一受试者在不同单位结果进行比较,也不能用自己实验室正常值数据库来分析外院电生理检查结果。(2)未结合患者病史或形态学检查结果,孤立地对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判读。笔者曾接诊过3例伪盲患者,第一次VEP检查提示明显的视觉传导通路异常,但通过患者病史并结合眼底、OCT等形态学检查结果,考虑其心因性视力障碍可能性较大,经再次VEP检查发现其结果正常,肯定了患者视力异常系心因性因素所致。分析第一次VEP检查出现异常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VEP是检测枕叶视皮层的电信号变化,电信号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干扰,检查过程中还需要患者一定配合,如患者不固视中心视标,很容易出现异常结果。这提示,无论是检查技术人员,还是临床医生,在判读电生理检查结果时一定要结合患者病史、体征以及相应其他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3)对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的特异性认识不足。视觉电生理各种检查方法,在视功能判定以及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Stargdarts病与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在症状、眼底表现和OCT上有很多相似之处,FERG却能轻易将两者鉴别开来。但是,对于大多数视网膜或视神经疾病,我们尚不能单纯依靠某种或某几种电生理检查结果来明确诊断,因为很多疾病在电生理检查上表现出类似结果,如变性性视网膜病变、中毒性视网膜病变和炎症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在FERG上均可表现相似结果;遗传性视网膜劈裂、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癌症相关视网膜病变均能出现相似的负波形ERG;炎症性视神经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压迫性视神经病变等在PVEP和FVEP上均可有峰值降低和(或)隐含期延迟等。常规的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能够较敏感地反映视网膜或视神经功能异常,且可以对发生病变的视网膜细胞层次进行定位,但对于病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明确病因诊断尚需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形态学检查、色觉和视野等心理物理学检查,甚至需要实验室和神经影像学结果来综合判断。
3 小结
视觉电生理各项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不足是临床中应用该类技术出现误区的主要原因。较多医生认为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较难,也很抽象,难以掌握其应用的适应证,对结果的判读也不十分明确。事实上,在了解视觉电生理各项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前提下,不断通过临床实践加深对这些原理的理解和记忆,自然而然会掌握这类检查的适应证,并能正确解读其结果,最后能真正做到正确地运用这些检查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