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彭春霞, 余继锋, 任晓暾, 刘丽丽, 崔燕辉, 施维, 李莉. 56例中国婴幼儿型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患儿眼部与神经系统表现相关性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 37(5): 352-358.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10331-00164 复制
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是累及神经系统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属于罕见的溶酶体贮积症一类。根据突变的基因及造成酶活性下降的种类不同,分为GM1型、GM2型以及极为罕见的GM3型;根据发病月龄不同分为婴幼儿型和迟发婴幼儿型。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运动发育倒退或迟缓(PMR)、眼部不追视和眼底黄斑部“樱桃红斑”(CS)[1-4]。由于此类疾病发病较早,缺乏特异性体征,临床上诊断困难。患儿往往因为不追视就诊于眼科,发现眼底CS而被确诊。但目前眼科领域对此病关注较少。另外,由于神经节苷脂沉积症发病率极低,难以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3-8]。本研究纳入我院确诊的婴幼儿型神经节苷脂沉积症3例以及文献检索到中国人群发病53例共56例患儿,分析其发病的人口学特征以及眼部与神经系统表现的相关性以协助诊断。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及神经内科经基因检查确诊的婴幼儿型神经节脂沉积症患儿3例;患儿监护人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以“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樱桃红斑”及“中国人”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
纳入标准为符合神经节苷脂沉积症诊断标准[9-10]:临床表现PMR且具备下列一项,发现相关致病基因、相关酶酶活性下降及脑组织电镜病理检查发现神经元和轴突内沉积膜性胞浆体和斑马体。共检索出相关文献37篇,其中有详细病情报道文献22篇53例,有眼部症状报道47例,共计纳入56例。对纳入患儿的发病人口学特征以及眼部、神经系统、皮肤、骨骼等其他系统表现进行研究分析。
分析评估指标:眼部表现包括追视、眼球震颤及眼底CS有无;神经系统包括“惊跳”现象、抽搐发作、PMR、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异常表现;其他系统包括:特殊粗陋面容(头大、前额突出、鞍鼻、眼间距宽)、皮肤蒙古斑、肝脾肿大及骨骼异常(X线片检查手呈“子弹头”样改变、脊柱后突)[3]。有以上异常表现记录为阳性,反之记录为阴性;病例或文献中未记录为零(不参与发生率计算)。
行眼底检查的47例患儿,根据眼底检查有无CS表现分为有眼底CS组(A组)、无眼底CS组(B组),分别为20、2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发病年龄、性别、不同分型及神经系统表现的差异。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年龄均数采用M(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组间性别、发病类型及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n<5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1 患儿女,22个月。因双眼不能追视就诊。足月出生。出生后8个月出现发育倒退,声音刺激易“惊跳”;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双眼不能追视;眼球运动正常;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其余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双眼视盘颜色淡红、边界清楚,杯盘比(C/D)约0.3;视网膜在位,血管走行自然,动静脉直径比2:3,黄斑部呈CS(图1)。神经系统检查:不能竖头、不独坐、无自主语言;肌张力增高,膝腱反射增强。颅脑MRI检查,双侧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对称性长T2信号,脑白质髓鞘化落后,双侧丘脑短T2信号(图2);提示遗传代谢性疾病。血清酶学检查,己糖苷酶活性下降。基因检查,HEXB基因突变。诊断:迟发型婴幼儿型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


例2 患儿男,13个月。因双眼不能追视就诊。足月出生。出生6个月发育停止,9个月发育倒退;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双眼不能追视;眼球运动正常;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其余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双眼视盘颜色淡红,边界清楚,C/D约0.3;视网膜在位、血管走行自然,动静脉直径比2:3,黄斑部呈CS。神经系统检查:肌张力增高,膝腱反射增强。颅脑MRI检查,内囊前肢、外囊肿胀并长T2信号,脑白质髓鞘明显落后,丘脑短T2信号;提示遗传代谢性疾病(图3)。基因检查:GLB1基因 chr3:33058242 exon15:c.1582A>G(p.Met528Val)杂合突变(来源于母亲),chr3:33114105 exon3 c: 320G>A(p.Arg107His)杂合突变(来源于父亲)。诊断:迟发型婴幼儿型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症(L-iGM1)。

例3 患儿男,12个月。因出生7个月发育倒退,双眼不能追视就诊。足月出生。出生后7个月发育倒退,声音刺激易“惊跳”;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双眼不能追视;眼球运动正常;其余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独坐不稳;四肢肌张力高,双侧跟膝腱反射亢进。颅脑MRI检查,双侧额、顶、枕及颞叶脑白质长T2信号,丘脑短T2信号(图4)。实验室检查,外周血β-半乳糖苷酶活性1.6 nmol/(g·min)[正常值:144.7~350.4 nmol/(g·min)]。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结果:GLB1基因chr3:33058242 exon14 c.1438A>G(p.M480V)杂合突变(来源于母亲)、chr3:33059944 exon13 c.1343A>T(p.D448V)杂合突变(来源于父亲)(图5)。诊断:L-iGM1。


56例患儿中,男性27例,女性29例;发病年龄3.3~8.0个月,发病年龄中位数7.0个月。GM1型、GM2型分别为33、23例;早发型、迟发型婴幼儿型分别为19、37例。有明确致病基因35例。其中,GLB1基因突变25例(71.4%,25/35),HEXA基因突变1例(2.9%,1/35),HEXB基因突变9例(25.7%,9/35)。脑组织电镜观察发现神经元和轴突内沉积膜性胞浆体和斑马体确诊8例。
眼部表现:有眼部视觉检查记录者44例,其中双眼可追视3例(6.8%,3/44),不能追视41例(93.2%,41/44);眼球震颤4例(9.1%,4/44)。行眼底检查的47例患儿中,双眼眼底CS 20例(42.6%,20/47)。其中,GM2型16例(69.6%,16/23);GM1型4例(16.7%,4/24)。
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运动发育倒退或迟缓(100%,56/56),抽搐发作(58.1%,25/43),“惊跳”现象(89.7%,26/29)。有颅脑MRI检查记录的42例患儿中,可见异常表现39例(92.9%)。面容粗陋8例,均为GM1型;皮肤蒙古斑11例;肝脾肿大10例;骨骼发育异常13例(表1)。

A组、B组患儿发病年龄、早发型/迟发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GM1型/GM2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眼部CS易发生于男性和GM2型患儿(表2);眼部CS患儿“惊跳”现象和抽搐发作发生率较不伴眼底CS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13)(表3)。


3 讨论
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是由于GLB1或HEX基因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或氨基己糖苷酶缺陷,神经节苷脂代谢受阻,在神经元溶酶体内堆积造成神经系统损伤所致。其中,GM1型是由于GLB1基因突变致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下降引起;GM2型是由于HEXA或HEXB基因突变引起氨基己糖苷酶活性下降所致。HEXA基因突变导致的GM2型又被称为Tay-Sachs病(OMIM No. 272800),HEXB基因突变引起的GM2型被称为Sandhoff病(OMIM No. 268800)以及AB 变异型(OMIM #272750)[10]。根据发病年龄及病程进展又分为婴幼儿型、迟发型婴幼儿型、青少年型和成年型。婴幼儿型发病年龄在6个月之前,1~2岁死亡;迟发型婴幼儿型发病年龄在7个月至3岁,儿童期死亡[1-3]。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酶替代治疗、底物减少治疗及小分子药物伴侣治疗法尚处在研究阶段,目前临床上无有效治疗方法[10]。
神经节苷脂沉积症为罕见溶酶体病,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为1∶100 000~1∶200 000成活婴儿,特别是GM2型神经节苷脂沉积症如Sandhoff病,发病率约1∶400 000成活婴儿[1-2]。但因地域和人种不同,其发病率也不同。德裔犹太人Tay-Sachs病致病基因携带率高达30∶1,魁北克东部法国加拿大人更高为1∶14,而普通人仅为1∶300。由于目前高风险人群产前筛查的开展,发病率逐年下降[4-7]。本研究发现目前中国人群中共有确诊的神经节苷脂沉积症病例报道69例,多数为婴幼儿GM1型,粗略估计属于发病低风险人群。
神经节苷脂沉积症主要眼部表现为不追视、眼球震颤及眼底CS。此种不追视可能是由眼部视力受损和脑部神经受损导致对外界刺激反应差共同造成。其中眼底CS为该病特征性表现,其原因是由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鞘脂堆积呈灰白色,黄斑中心凹在白色背景映衬下呈樱桃红色所致。随着病情加重,CS颜色逐渐变淡,继而出现视神经萎缩[30]。另外眼底CS还见于唾液酸沉积症、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尼曼-匹克病和戈谢病[15,31]。婴幼儿型神经节苷脂沉积症眼底CS发生率约50%,其中Brunetti-Pierri和Scaglia[3]分析130例婴幼儿GM1型病例发现黄斑部CS发生率高达59%。印度一项研究纳入46个家系,发现32例婴幼儿型GM1患儿,发生率高达76%[3-8]。Jeanine等[30]纵向观察23例婴幼儿型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患儿,发现GM1型、GM2型眼底CS发生率分别为13%、39%。本研究发现中国人群婴幼儿神经节苷脂沉积症眼底CS发生率42.6%,有眼底CS者GM2型发生率为69.6%,明显高于GM1型(12.1%)。这些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与人种不同及印度研究中纳入人群的高近亲结婚率有关。
本病神经系统表现主要为PMR、抽搐发作及声音刺激出现“惊跳”现象。伴有眼底CS患儿抽搐发作及“惊跳”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眼底无CS患儿,提示发生眼底CS患儿神经系统损伤更严重。目前关于眼底CS与神经系统症状相关性研究尚未见报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主要分布于黄斑周围,无法代谢的神经节苷脂堆积在神经节细胞的溶酶体内呈灰白色。黄斑部CS的出现是神经节苷脂沉积严重的表现。随病情加重,神经节细胞死亡,CS变淡,视神经开始萎缩[30]。这提示黄斑部CS的出现可能是神经系统损伤严重的表现。
我国婴幼儿神经节苷脂沉积症以GM1型为多见,眼部视力损伤重,多无追视能力。眼底CS是此病的特征性表现,发生率约42.6%。它不仅是诊断神经节苷脂沉积症的重要体征,也是神经系统严重受损的指征。这些结果提醒临床对于婴幼儿不明原因发育倒退或迟缓,要重视眼部视功能及眼底的检查。
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是累及神经系统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属于罕见的溶酶体贮积症一类。根据突变的基因及造成酶活性下降的种类不同,分为GM1型、GM2型以及极为罕见的GM3型;根据发病月龄不同分为婴幼儿型和迟发婴幼儿型。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运动发育倒退或迟缓(PMR)、眼部不追视和眼底黄斑部“樱桃红斑”(CS)[1-4]。由于此类疾病发病较早,缺乏特异性体征,临床上诊断困难。患儿往往因为不追视就诊于眼科,发现眼底CS而被确诊。但目前眼科领域对此病关注较少。另外,由于神经节苷脂沉积症发病率极低,难以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3-8]。本研究纳入我院确诊的婴幼儿型神经节苷脂沉积症3例以及文献检索到中国人群发病53例共56例患儿,分析其发病的人口学特征以及眼部与神经系统表现的相关性以协助诊断。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及神经内科经基因检查确诊的婴幼儿型神经节脂沉积症患儿3例;患儿监护人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以“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樱桃红斑”及“中国人”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
纳入标准为符合神经节苷脂沉积症诊断标准[9-10]:临床表现PMR且具备下列一项,发现相关致病基因、相关酶酶活性下降及脑组织电镜病理检查发现神经元和轴突内沉积膜性胞浆体和斑马体。共检索出相关文献37篇,其中有详细病情报道文献22篇53例,有眼部症状报道47例,共计纳入56例。对纳入患儿的发病人口学特征以及眼部、神经系统、皮肤、骨骼等其他系统表现进行研究分析。
分析评估指标:眼部表现包括追视、眼球震颤及眼底CS有无;神经系统包括“惊跳”现象、抽搐发作、PMR、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异常表现;其他系统包括:特殊粗陋面容(头大、前额突出、鞍鼻、眼间距宽)、皮肤蒙古斑、肝脾肿大及骨骼异常(X线片检查手呈“子弹头”样改变、脊柱后突)[3]。有以上异常表现记录为阳性,反之记录为阴性;病例或文献中未记录为零(不参与发生率计算)。
行眼底检查的47例患儿,根据眼底检查有无CS表现分为有眼底CS组(A组)、无眼底CS组(B组),分别为20、2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发病年龄、性别、不同分型及神经系统表现的差异。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年龄均数采用M(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组间性别、发病类型及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n<5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1 患儿女,22个月。因双眼不能追视就诊。足月出生。出生后8个月出现发育倒退,声音刺激易“惊跳”;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双眼不能追视;眼球运动正常;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其余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双眼视盘颜色淡红、边界清楚,杯盘比(C/D)约0.3;视网膜在位,血管走行自然,动静脉直径比2:3,黄斑部呈CS(图1)。神经系统检查:不能竖头、不独坐、无自主语言;肌张力增高,膝腱反射增强。颅脑MRI检查,双侧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对称性长T2信号,脑白质髓鞘化落后,双侧丘脑短T2信号(图2);提示遗传代谢性疾病。血清酶学检查,己糖苷酶活性下降。基因检查,HEXB基因突变。诊断:迟发型婴幼儿型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


例2 患儿男,13个月。因双眼不能追视就诊。足月出生。出生6个月发育停止,9个月发育倒退;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双眼不能追视;眼球运动正常;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其余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双眼视盘颜色淡红,边界清楚,C/D约0.3;视网膜在位、血管走行自然,动静脉直径比2:3,黄斑部呈CS。神经系统检查:肌张力增高,膝腱反射增强。颅脑MRI检查,内囊前肢、外囊肿胀并长T2信号,脑白质髓鞘明显落后,丘脑短T2信号;提示遗传代谢性疾病(图3)。基因检查:GLB1基因 chr3:33058242 exon15:c.1582A>G(p.Met528Val)杂合突变(来源于母亲),chr3:33114105 exon3 c: 320G>A(p.Arg107His)杂合突变(来源于父亲)。诊断:迟发型婴幼儿型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症(L-iGM1)。

例3 患儿男,12个月。因出生7个月发育倒退,双眼不能追视就诊。足月出生。出生后7个月发育倒退,声音刺激易“惊跳”;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双眼不能追视;眼球运动正常;其余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独坐不稳;四肢肌张力高,双侧跟膝腱反射亢进。颅脑MRI检查,双侧额、顶、枕及颞叶脑白质长T2信号,丘脑短T2信号(图4)。实验室检查,外周血β-半乳糖苷酶活性1.6 nmol/(g·min)[正常值:144.7~350.4 nmol/(g·min)]。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结果:GLB1基因chr3:33058242 exon14 c.1438A>G(p.M480V)杂合突变(来源于母亲)、chr3:33059944 exon13 c.1343A>T(p.D448V)杂合突变(来源于父亲)(图5)。诊断:L-iGM1。


56例患儿中,男性27例,女性29例;发病年龄3.3~8.0个月,发病年龄中位数7.0个月。GM1型、GM2型分别为33、23例;早发型、迟发型婴幼儿型分别为19、37例。有明确致病基因35例。其中,GLB1基因突变25例(71.4%,25/35),HEXA基因突变1例(2.9%,1/35),HEXB基因突变9例(25.7%,9/35)。脑组织电镜观察发现神经元和轴突内沉积膜性胞浆体和斑马体确诊8例。
眼部表现:有眼部视觉检查记录者44例,其中双眼可追视3例(6.8%,3/44),不能追视41例(93.2%,41/44);眼球震颤4例(9.1%,4/44)。行眼底检查的47例患儿中,双眼眼底CS 20例(42.6%,20/47)。其中,GM2型16例(69.6%,16/23);GM1型4例(16.7%,4/24)。
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运动发育倒退或迟缓(100%,56/56),抽搐发作(58.1%,25/43),“惊跳”现象(89.7%,26/29)。有颅脑MRI检查记录的42例患儿中,可见异常表现39例(92.9%)。面容粗陋8例,均为GM1型;皮肤蒙古斑11例;肝脾肿大10例;骨骼发育异常13例(表1)。

A组、B组患儿发病年龄、早发型/迟发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GM1型/GM2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眼部CS易发生于男性和GM2型患儿(表2);眼部CS患儿“惊跳”现象和抽搐发作发生率较不伴眼底CS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13)(表3)。


3 讨论
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是由于GLB1或HEX基因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或氨基己糖苷酶缺陷,神经节苷脂代谢受阻,在神经元溶酶体内堆积造成神经系统损伤所致。其中,GM1型是由于GLB1基因突变致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下降引起;GM2型是由于HEXA或HEXB基因突变引起氨基己糖苷酶活性下降所致。HEXA基因突变导致的GM2型又被称为Tay-Sachs病(OMIM No. 272800),HEXB基因突变引起的GM2型被称为Sandhoff病(OMIM No. 268800)以及AB 变异型(OMIM #272750)[10]。根据发病年龄及病程进展又分为婴幼儿型、迟发型婴幼儿型、青少年型和成年型。婴幼儿型发病年龄在6个月之前,1~2岁死亡;迟发型婴幼儿型发病年龄在7个月至3岁,儿童期死亡[1-3]。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酶替代治疗、底物减少治疗及小分子药物伴侣治疗法尚处在研究阶段,目前临床上无有效治疗方法[10]。
神经节苷脂沉积症为罕见溶酶体病,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为1∶100 000~1∶200 000成活婴儿,特别是GM2型神经节苷脂沉积症如Sandhoff病,发病率约1∶400 000成活婴儿[1-2]。但因地域和人种不同,其发病率也不同。德裔犹太人Tay-Sachs病致病基因携带率高达30∶1,魁北克东部法国加拿大人更高为1∶14,而普通人仅为1∶300。由于目前高风险人群产前筛查的开展,发病率逐年下降[4-7]。本研究发现目前中国人群中共有确诊的神经节苷脂沉积症病例报道69例,多数为婴幼儿GM1型,粗略估计属于发病低风险人群。
神经节苷脂沉积症主要眼部表现为不追视、眼球震颤及眼底CS。此种不追视可能是由眼部视力受损和脑部神经受损导致对外界刺激反应差共同造成。其中眼底CS为该病特征性表现,其原因是由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鞘脂堆积呈灰白色,黄斑中心凹在白色背景映衬下呈樱桃红色所致。随着病情加重,CS颜色逐渐变淡,继而出现视神经萎缩[30]。另外眼底CS还见于唾液酸沉积症、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尼曼-匹克病和戈谢病[15,31]。婴幼儿型神经节苷脂沉积症眼底CS发生率约50%,其中Brunetti-Pierri和Scaglia[3]分析130例婴幼儿GM1型病例发现黄斑部CS发生率高达59%。印度一项研究纳入46个家系,发现32例婴幼儿型GM1患儿,发生率高达76%[3-8]。Jeanine等[30]纵向观察23例婴幼儿型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患儿,发现GM1型、GM2型眼底CS发生率分别为13%、39%。本研究发现中国人群婴幼儿神经节苷脂沉积症眼底CS发生率42.6%,有眼底CS者GM2型发生率为69.6%,明显高于GM1型(12.1%)。这些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与人种不同及印度研究中纳入人群的高近亲结婚率有关。
本病神经系统表现主要为PMR、抽搐发作及声音刺激出现“惊跳”现象。伴有眼底CS患儿抽搐发作及“惊跳”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眼底无CS患儿,提示发生眼底CS患儿神经系统损伤更严重。目前关于眼底CS与神经系统症状相关性研究尚未见报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主要分布于黄斑周围,无法代谢的神经节苷脂堆积在神经节细胞的溶酶体内呈灰白色。黄斑部CS的出现是神经节苷脂沉积严重的表现。随病情加重,神经节细胞死亡,CS变淡,视神经开始萎缩[30]。这提示黄斑部CS的出现可能是神经系统损伤严重的表现。
我国婴幼儿神经节苷脂沉积症以GM1型为多见,眼部视力损伤重,多无追视能力。眼底CS是此病的特征性表现,发生率约42.6%。它不仅是诊断神经节苷脂沉积症的重要体征,也是神经系统严重受损的指征。这些结果提醒临床对于婴幼儿不明原因发育倒退或迟缓,要重视眼部视功能及眼底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