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俊杰, 李婵, 胡蓉. Good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1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2, 38(9): 770-772.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10827-00467 复制
患者女,57岁。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1周,于2019年11月11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近1年来有反复肺部感染和贫血,曾于外院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接受抗感染及输血治疗,但是情况无明显好转。2005年行胆道结石取出手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病史。否认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其他药物史。否认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视力1.0;左眼视力眼前手动,无法矫正。右眼、左眼眼压均为1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左眼可见尘状及色素性角膜后沉着物,丁达尔征(+),前房细胞(++);双眼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左眼玻璃体中度混浊、细胞(+),视盘颜色偏淡;后极部及鼻侧视网膜呈灰白色,血管管径细,动脉闭塞,视网膜下方及颞侧可见颗粒状坏死灶,累及黄斑区(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左眼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延迟,视盘下方大片视网膜荧光着染,后期轻微荧光素渗漏,视盘鼻侧视网膜弥漫性透见荧光夹杂弱荧光斑点;晚期部分视网膜血管及微血管荧光素渗漏,累及黄斑(图1B)。右眼眼底及FFA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检查提示前上纵膈占位,性质待定(图2)。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7 g/L(正常值:110~150 g/L),红细胞计数2.22×1012个/L(正常值:3.5~5.0×1012个/L),血清铁蛋白1 413 ng/ml(正常值:80~400 μg/L )。免疫学检查:B细胞缺乏、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CD4 T细胞计数和低CD4/CD8 T细胞计数比率。前房穿刺抽取房水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巨细胞病毒(CMV)含量35.8拷贝/ml。诊断:左眼CMV性视网膜炎(CMVR)。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2 mg,2次/周,连续1个月;全身静脉注射更昔洛韦250 mg,2次/d;局部使用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和0.5%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


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患者于我院心胸外科行纵膈肿物切除手术。手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胸腺瘤B2型(世界卫生组织分型)[1]。同时每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基于患者患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胸腺瘤,补充诊断:Good综合征(GS)。患者接受7次玻璃体腔注射抗病毒药物治疗后2周复查,左眼视力指数/30 cm;视网膜炎症反应减退;FFA检查可见荧光素渗漏减轻(图2)。患者出院后一直口服缬更昔洛韦片治疗,持续4个月。随访1年,患者左眼视力无明显提升,但视网膜炎症安静;右眼正常。肺部感染有所改善。
讨论 GS是一种以胸腺瘤、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外周血B淋巴细胞减少或缺如为特点的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胸腺瘤、感染(鼻窦感染最常见)、胃肠道表现(如非感染性腹泻)和自身免疫性表现(如重症肌无力、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4]。由于免疫缺陷,GS患者易患机会性感染,如病毒和真菌感染。在病毒感染中,CMV是最常报道的病原体,也有GS合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视网膜炎的报道[5]。目前有关GS合并CMVR的报道仅有13例[6-17]。
GS诊断比较困难,多数病例在出现症状6年后才确诊。只有不到10%的GS患者存在胸腺瘤。本例患者在出现反复肺部感染、贫血及眼部症状1年后才发现胸腺瘤的存在,给早期诊断增加了困难。免疫学检查发现B淋巴细胞减少或缺乏、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CD4 T细胞计数和低CD4/CD8 T细胞计数比率或倒置可以帮助诊断。目前GS无根治方法,治疗上主要以手术切除胸腺瘤、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及抗感染为主,但是治疗总有效率不足40%,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和33%[6]。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CMVR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和风湿病等有关[18]。CMVR患者临床表现并没有特征性,多数以视物模糊或眼前漂浮物就诊。病灶累及视神经或黄斑时则会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眼部检查可见前房细胞、角膜后沉着物、玻璃体炎等表现。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水肿、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血管炎(主要累及动脉)以及视网膜坏死。CMVR坏死灶多呈颗粒状,常与出血灶混合,呈现典型的“奶酪番茄样”特征[19]。视盘受累时可表现为视盘水肿[13]。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眼底检查和FFA可以做出临床诊断,但房水或玻璃体液样本PCR检查证实CMV的存在则是确诊CMVR的金标准[8]。目前治疗CMVR的有效方法包括静脉注射和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和磷甲酸钠,口服缬更昔洛韦或伐昔洛韦[20-21]。在病变活动期,静脉注射更昔洛韦5 mg/kg,2次/d,共14~21 d;同时玻璃体腔内注射更昔洛韦2 mg,1~4次,根据视网膜炎症程度决定玻璃体腔注药次数。本例患者第1周玻璃体腔共注射了3次更昔洛韦,病情得到控制,炎症反应减退。在维持阶段,可以静脉注射更昔洛韦5 mg/(kg·d),或口服缬更昔洛韦900 mg/d。本例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缬更昔洛韦至4个月,病情稳定不再复发,且对侧眼一直未发病。尽管患者视网膜炎症安静,病情稳定,但视力无明显提高,这可能与其病灶位于黄斑区有关,受累的黄斑区随后出现视网膜萎缩,严重影响视力预后[22]。既往文献报道的13例GS合并CMVR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胸腺瘤治疗。本例患者尽管切除了胸腺瘤,但其免疫状态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贫血状态依然存在。与既往文献报道的病例结局相似。此外,既往文献报道的13例患者中,有1例在治疗后出现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14],1例出现免疫恢复性葡萄膜炎[15]。
CMVR为机会性感染,在排除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背景下,患者合并胸腺瘤、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体征时,同时表现出反复感染等症状时,需要考虑GS。眼科医生在面对CMVR患者时需要考虑全身其他系统的症状,提高对全身综合征的认识,并同时积极对全身疾病进行干预治疗,结合眼部治疗才能为视力预后提供保障。
患者女,57岁。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1周,于2019年11月11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近1年来有反复肺部感染和贫血,曾于外院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接受抗感染及输血治疗,但是情况无明显好转。2005年行胆道结石取出手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病史。否认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其他药物史。否认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视力1.0;左眼视力眼前手动,无法矫正。右眼、左眼眼压均为1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左眼可见尘状及色素性角膜后沉着物,丁达尔征(+),前房细胞(++);双眼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左眼玻璃体中度混浊、细胞(+),视盘颜色偏淡;后极部及鼻侧视网膜呈灰白色,血管管径细,动脉闭塞,视网膜下方及颞侧可见颗粒状坏死灶,累及黄斑区(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左眼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延迟,视盘下方大片视网膜荧光着染,后期轻微荧光素渗漏,视盘鼻侧视网膜弥漫性透见荧光夹杂弱荧光斑点;晚期部分视网膜血管及微血管荧光素渗漏,累及黄斑(图1B)。右眼眼底及FFA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检查提示前上纵膈占位,性质待定(图2)。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7 g/L(正常值:110~150 g/L),红细胞计数2.22×1012个/L(正常值:3.5~5.0×1012个/L),血清铁蛋白1 413 ng/ml(正常值:80~400 μg/L )。免疫学检查:B细胞缺乏、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CD4 T细胞计数和低CD4/CD8 T细胞计数比率。前房穿刺抽取房水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巨细胞病毒(CMV)含量35.8拷贝/ml。诊断:左眼CMV性视网膜炎(CMVR)。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2 mg,2次/周,连续1个月;全身静脉注射更昔洛韦250 mg,2次/d;局部使用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和0.5%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


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患者于我院心胸外科行纵膈肿物切除手术。手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胸腺瘤B2型(世界卫生组织分型)[1]。同时每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基于患者患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胸腺瘤,补充诊断:Good综合征(GS)。患者接受7次玻璃体腔注射抗病毒药物治疗后2周复查,左眼视力指数/30 cm;视网膜炎症反应减退;FFA检查可见荧光素渗漏减轻(图2)。患者出院后一直口服缬更昔洛韦片治疗,持续4个月。随访1年,患者左眼视力无明显提升,但视网膜炎症安静;右眼正常。肺部感染有所改善。
讨论 GS是一种以胸腺瘤、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外周血B淋巴细胞减少或缺如为特点的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胸腺瘤、感染(鼻窦感染最常见)、胃肠道表现(如非感染性腹泻)和自身免疫性表现(如重症肌无力、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4]。由于免疫缺陷,GS患者易患机会性感染,如病毒和真菌感染。在病毒感染中,CMV是最常报道的病原体,也有GS合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视网膜炎的报道[5]。目前有关GS合并CMVR的报道仅有13例[6-17]。
GS诊断比较困难,多数病例在出现症状6年后才确诊。只有不到10%的GS患者存在胸腺瘤。本例患者在出现反复肺部感染、贫血及眼部症状1年后才发现胸腺瘤的存在,给早期诊断增加了困难。免疫学检查发现B淋巴细胞减少或缺乏、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CD4 T细胞计数和低CD4/CD8 T细胞计数比率或倒置可以帮助诊断。目前GS无根治方法,治疗上主要以手术切除胸腺瘤、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及抗感染为主,但是治疗总有效率不足40%,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和33%[6]。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CMVR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和风湿病等有关[18]。CMVR患者临床表现并没有特征性,多数以视物模糊或眼前漂浮物就诊。病灶累及视神经或黄斑时则会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眼部检查可见前房细胞、角膜后沉着物、玻璃体炎等表现。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水肿、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血管炎(主要累及动脉)以及视网膜坏死。CMVR坏死灶多呈颗粒状,常与出血灶混合,呈现典型的“奶酪番茄样”特征[19]。视盘受累时可表现为视盘水肿[13]。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眼底检查和FFA可以做出临床诊断,但房水或玻璃体液样本PCR检查证实CMV的存在则是确诊CMVR的金标准[8]。目前治疗CMVR的有效方法包括静脉注射和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和磷甲酸钠,口服缬更昔洛韦或伐昔洛韦[20-21]。在病变活动期,静脉注射更昔洛韦5 mg/kg,2次/d,共14~21 d;同时玻璃体腔内注射更昔洛韦2 mg,1~4次,根据视网膜炎症程度决定玻璃体腔注药次数。本例患者第1周玻璃体腔共注射了3次更昔洛韦,病情得到控制,炎症反应减退。在维持阶段,可以静脉注射更昔洛韦5 mg/(kg·d),或口服缬更昔洛韦900 mg/d。本例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缬更昔洛韦至4个月,病情稳定不再复发,且对侧眼一直未发病。尽管患者视网膜炎症安静,病情稳定,但视力无明显提高,这可能与其病灶位于黄斑区有关,受累的黄斑区随后出现视网膜萎缩,严重影响视力预后[22]。既往文献报道的13例GS合并CMVR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胸腺瘤治疗。本例患者尽管切除了胸腺瘤,但其免疫状态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贫血状态依然存在。与既往文献报道的病例结局相似。此外,既往文献报道的13例患者中,有1例在治疗后出现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14],1例出现免疫恢复性葡萄膜炎[15]。
CMVR为机会性感染,在排除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背景下,患者合并胸腺瘤、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体征时,同时表现出反复感染等症状时,需要考虑GS。眼科医生在面对CMVR患者时需要考虑全身其他系统的症状,提高对全身综合征的认识,并同时积极对全身疾病进行干预治疗,结合眼部治疗才能为视力预后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