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丽珠, 李娟娟. 多灶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合并视盘玻璃疣1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 39(1): 64-6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11213-00693 复制
患者男,25岁。因自幼视力不佳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幼时曾于外院诊断为“双眼黄斑病变”。既往史、家庭史无特殊,无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眼部检查:双眼最佳矫正视力0.02。外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广角眼底检查,双眼后极部及视盘周围散在类圆形斑状黄白色病灶,视盘边界不规则(图1A)。超广角自身荧光(AF)检查,双眼后极部及下方视网膜散在圆形斑状强AF,部分强AF围绕视盘周围,视盘见多个圆形强AF病灶,双眼对称,病灶数量较眼底像显示更多更清晰,并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损伤所致的斑驳强AF(图1B)。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双眼视盘处圆形病灶较光滑透明,似“鱼卵样”,后极部黄斑附近黄白色圆形病灶颜色更黄(图1C)。眼底55° AF检查,视盘及后极部圆形病灶均呈强AF(图1D)。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黄白色病灶处椭圆体带增厚,下方类半圆形强反射物质沉积(图1E);后极部黄斑区视网膜内可见“桥样”连接的暗反射,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浅脱离(图1F);视盘多个空腔样弱反射间隙,边缘呈强反射的“帽状”强反射(cap sign)(图1G)。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双眼视盘盘缘可见与AF检查中视盘圆形强AF病灶对应的圆形强荧光,边界尚清,随造影时间延长无明显荧光素渗漏;后极部散在斑驳状透见荧光,眼底黄白色病灶呈圆斑状弱荧光遮蔽(图2)。临床诊断:(1)双眼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EST病卵黄破裂期);(2)双眼视盘玻璃疣。


对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对测序后的原始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其BEST1基因上存在c.233dupT(p.S79Fs*153)和c.764G>A(p.R255Q)两个突变,c.233dupT(p.S79Fs*153)突变位点为移码突变,在正常人群数据库中为低频变异,生物信息学蛋白功能预测软件SIFT预测该突变为未知突变;c.764G>A(p.R255Q)突变位点为错义突变,在正常人群数据库中的频率为低频变异,生物信息学蛋白功能预测软件SIFT预测该突变为有害突变。最终诊断:(1)双眼多灶性Best病(卵黄破裂期);(2)双眼视盘玻璃疣。
讨论 Best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该病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缺陷与BEST1基因突变有关[1]。Best病的特征是脂褐素引起的黄色物质沉积在RPE和(或)黄斑下间隙,因此卵黄样物质在OCT上表现为位于RPE之上的多发卵圆形结节,在眼底AF中显示为强AF,而在FFA中显示为弱荧光遮蔽。由于RPE功能障碍,本病可继发引起视网膜下及视网膜内积液存留,进而可导致视网膜内劈裂样改变[2]。本例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Best病诊断,同时基因检测也证实BEST1基因杂合突变致病。而视盘玻璃疣是一种单眼或双眼发病的先天性视神经异常,在彩色眼底像中呈现半透明的圆形结节样外观;组织学上,视盘玻璃疣包含了许多钙化结晶的沉积物[2],因此在眼底AF检查中呈强AF表现;OCT由于病变较为致密,扫描光线无法进入玻璃疣内部而呈空腔样结构,而表面则表现为强信号的边缘,目前将其定义为“帽状”强反射[3]。本例患者的视盘病变从影像特征而言,符合典型的视盘玻璃疣。
Best病合并视盘玻璃疣较为罕见,目前仅有数例报道,其中存在家族发病的报道[4-5]。但二者同时发病可能并非巧合,还是存在一定发病机制的交叉性。首先,Best病的突变基因BEST1编码Bestrophin蛋白,Bestrophin蛋白是位于RPE上的Ca2+敏感氯离子通道蛋白,从而引发RPE异常导致卵黄样物质的沉积[6]。但BEST1基因除了与Best病相关外,还与一大类眼部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BEST1基因的表型变异与视神经的发育不良具有明确相关性。视神经发育不良导致了视神经纤维的慢性退行性改变过程:视神经内轴浆流运输障碍,导致细胞内的线粒体发生钙化,而当轴突崩解后,线粒体被释放到细胞外,线粒体内形成钙小体,逐渐融合形成玻璃疣[7]。因此,虽然目前玻璃疣的基因学研究并不明确,但以上途径可能与之相关。另一假说认为视盘玻璃疣的发病与卷曲相关蛋白密切相关,而这一蛋白也被证实表达在病损的RPE上,并以跨膜蛋白的形式表达[8]。
本例患者为国内首次报道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Best病合并视盘玻璃疣,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疾病发生的机制,其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联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患者男,25岁。因自幼视力不佳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幼时曾于外院诊断为“双眼黄斑病变”。既往史、家庭史无特殊,无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眼部检查:双眼最佳矫正视力0.02。外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广角眼底检查,双眼后极部及视盘周围散在类圆形斑状黄白色病灶,视盘边界不规则(图1A)。超广角自身荧光(AF)检查,双眼后极部及下方视网膜散在圆形斑状强AF,部分强AF围绕视盘周围,视盘见多个圆形强AF病灶,双眼对称,病灶数量较眼底像显示更多更清晰,并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损伤所致的斑驳强AF(图1B)。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双眼视盘处圆形病灶较光滑透明,似“鱼卵样”,后极部黄斑附近黄白色圆形病灶颜色更黄(图1C)。眼底55° AF检查,视盘及后极部圆形病灶均呈强AF(图1D)。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黄白色病灶处椭圆体带增厚,下方类半圆形强反射物质沉积(图1E);后极部黄斑区视网膜内可见“桥样”连接的暗反射,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浅脱离(图1F);视盘多个空腔样弱反射间隙,边缘呈强反射的“帽状”强反射(cap sign)(图1G)。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双眼视盘盘缘可见与AF检查中视盘圆形强AF病灶对应的圆形强荧光,边界尚清,随造影时间延长无明显荧光素渗漏;后极部散在斑驳状透见荧光,眼底黄白色病灶呈圆斑状弱荧光遮蔽(图2)。临床诊断:(1)双眼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EST病卵黄破裂期);(2)双眼视盘玻璃疣。


对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对测序后的原始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其BEST1基因上存在c.233dupT(p.S79Fs*153)和c.764G>A(p.R255Q)两个突变,c.233dupT(p.S79Fs*153)突变位点为移码突变,在正常人群数据库中为低频变异,生物信息学蛋白功能预测软件SIFT预测该突变为未知突变;c.764G>A(p.R255Q)突变位点为错义突变,在正常人群数据库中的频率为低频变异,生物信息学蛋白功能预测软件SIFT预测该突变为有害突变。最终诊断:(1)双眼多灶性Best病(卵黄破裂期);(2)双眼视盘玻璃疣。
讨论 Best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该病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缺陷与BEST1基因突变有关[1]。Best病的特征是脂褐素引起的黄色物质沉积在RPE和(或)黄斑下间隙,因此卵黄样物质在OCT上表现为位于RPE之上的多发卵圆形结节,在眼底AF中显示为强AF,而在FFA中显示为弱荧光遮蔽。由于RPE功能障碍,本病可继发引起视网膜下及视网膜内积液存留,进而可导致视网膜内劈裂样改变[2]。本例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Best病诊断,同时基因检测也证实BEST1基因杂合突变致病。而视盘玻璃疣是一种单眼或双眼发病的先天性视神经异常,在彩色眼底像中呈现半透明的圆形结节样外观;组织学上,视盘玻璃疣包含了许多钙化结晶的沉积物[2],因此在眼底AF检查中呈强AF表现;OCT由于病变较为致密,扫描光线无法进入玻璃疣内部而呈空腔样结构,而表面则表现为强信号的边缘,目前将其定义为“帽状”强反射[3]。本例患者的视盘病变从影像特征而言,符合典型的视盘玻璃疣。
Best病合并视盘玻璃疣较为罕见,目前仅有数例报道,其中存在家族发病的报道[4-5]。但二者同时发病可能并非巧合,还是存在一定发病机制的交叉性。首先,Best病的突变基因BEST1编码Bestrophin蛋白,Bestrophin蛋白是位于RPE上的Ca2+敏感氯离子通道蛋白,从而引发RPE异常导致卵黄样物质的沉积[6]。但BEST1基因除了与Best病相关外,还与一大类眼部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BEST1基因的表型变异与视神经的发育不良具有明确相关性。视神经发育不良导致了视神经纤维的慢性退行性改变过程:视神经内轴浆流运输障碍,导致细胞内的线粒体发生钙化,而当轴突崩解后,线粒体被释放到细胞外,线粒体内形成钙小体,逐渐融合形成玻璃疣[7]。因此,虽然目前玻璃疣的基因学研究并不明确,但以上途径可能与之相关。另一假说认为视盘玻璃疣的发病与卷曲相关蛋白密切相关,而这一蛋白也被证实表达在病损的RPE上,并以跨膜蛋白的形式表达[8]。
本例患者为国内首次报道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Best病合并视盘玻璃疣,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疾病发生的机制,其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联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