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蓝凤霞, 张国明, 何红辉, 田汝银, 陈懿, 曾宪露, 陈妙虹.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病变复活的临床分析及疗效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 39(6): 471-47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20304-00116 复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由早产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1]。早期干预方式主要为视网膜激光光凝(LP)治疗,近年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逐渐成为治疗ROP的一线选择,并已获得明确疗效[2]。但仍有部分患眼在治疗后发生病变复活(reactivation),文献报道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其复活率为10%以内[3] 。复活为新发病变,严重程度自分界线至伴附加病变(plus)的3期病变不等,可于病变完全或部分退行后发生,区别于复发(recurrence)[2]。本研究回顾分析了一组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病变复活的ROP患儿的临床特点并观察其远期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本研究经深圳市眼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患儿监护人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连续确诊并经IVR治疗后病变复活的ROP患儿11例21只眼纳入本研究。ROP检查由具有ROP筛查经验的眼底病专科医师使用新生儿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结合双目间接检眼镜操作完成;根据《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年)》[1]、《解读2021最新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国际分类法(第3版)>》[4]标准进行分期。
患儿中,男性6例11只眼,女性5例10只眼;双胎6例,单胎5例。胎龄(27.55±2.17)( 24+1~31)周,其中出生胎龄<30、≥30周者分别为8、13例;出生体重(1 034.55±306.46)(600~1 670)g,其中出生体重<1 000、≥1 000 g者分别为8、13例。首次IVR治疗时,急进型ROP(AROP)者14只眼(63.7%,14/22);阈值病变者8只眼(36.3%,8/22)。
首次治疗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 0.5 mg);治疗时矫正胎龄(34.09±1.26)周。ROP抗VEGF药物治疗后病变进展标准[5-6]:plus范围扩大、血管纡曲扩张程度较前加重,新生血管增多,嵴样病变增宽增大。病变消退标准[5]:plus消退,新生血管消退,嵴样病变消退,视网膜血管继续向无血管区生长。ROP复活标准[4]:治疗后病变完全消退,随访期间再次出现ROP 1、2、3、4、5期以及plus等,或原病变局部消退好转后又向更严重病变分期进展。
复活后治疗包括IVR、波长810 nm LP或标准巩膜三切口局部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MIVS),手术由同一名眼底外科医生完成。阈值病变及Ⅰ型阈值前病变给予LP治疗;AROP、Ⅰ区ROP、Ⅱ区后部伴plus以及部分4期ROP给予抗VEGF药物治疗[5-6];玻璃体牵拉明显、5期ROP、伴有明显后极部牵拉的4b期ROP以及LP或抗VEGF药物治疗后玻璃体继续增生牵拉加重的ROP,给予MIVS治疗。ROP 复活再治疗标准[7]:再次出现2个象限以上的plus、抗VEGF药物治疗后时间<1个月复活的病变,给予LP治疗;治疗后时间≥1个月复活的病变,给予LP或抗VEGF药物治疗,对于未好转或复活且活动性较高的病变,给予LP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复活4期病变伴增生牵拉明显者,行MIVS治疗[8]。复活5期病变,行MIVS治疗[7, 9],其中全视网膜脱离难以复位者以并发症治疗为主。
治疗后随访时间12~18个月,随访时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记录患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治疗方式、治疗时矫正胎龄、治疗前后病变分期、病变复活及消退时间。
2 结果
首次IVR治疗至出现病变复活的时间为(8.2±3.5)(3.1~15.9)周;患儿矫正胎龄(43.62±4.08)周。21只眼中,出现2次病变复活者5只眼,其中,3期、4a期、5期分别为2、1、2只眼。平均复活时间为上一次治疗后(19.3±6.0)周,分别为上一次治疗后11、22+1、26+1周;患儿矫正胎龄分别为52+6、68+4、69+4周。病变消退且稳定的时间为治疗后(8.4±4.9)(1~18)周。
AROP者14只眼中,首次IVR治疗后病变完全消退6只眼;plus局部消退8只眼。病变完全消退的6只眼中,复活为Ⅱ区2期者4只眼,给予LP治疗后光凝斑稳定、嵴样病变完全消退;复活为Ⅱ区4期者2只眼,视网膜脱离牵拉较轻,给予LP治疗后视网膜平伏无增生牵拉。plus局部消退的8只眼中,复活为Ⅰ区1期者1只眼,无血管区范围扩大伴明显plus,给予LP联合IVR治疗后plus及分界线消退。复活为Ⅰ区2期者3只眼,嵴样病变累及2个以上象限及明显plus,均给予LP联合IVR治疗。其中,治疗后病变完全消退1只眼;plus消退,嵴样病变较前变窄淡化1只眼,随访期间病变再次复活为Ⅰ区4a期,视网膜脱离牵拉明显,视网膜局部脱离至鼻侧视盘旁,无血管区累及4个象限,给予LP联合MIVS治疗后视网膜平伏,无增生牵拉,光凝斑稳定,无其他活动性病变。复活为Ⅱ区2期2只眼,嵴样病变靠近周边,范围小,以plus为主,给予IVR治疗后病变消退为分界线,plus局部消退;随访期间病变再次复活为Ⅱ区3期,plus加重,给予LP治疗后病变完全消退。
阈值病变者8只眼中,Ⅰ区3期伴plus及局部视网膜前出血(PRH)者2只眼,首次IVR治疗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无明显血管纡曲扩张,PRH未完全吸收。随访期间病变复活为AROP伴玻璃体积血,无增生牵拉,给予LP治疗后血管无扩张,但存在局部血管纡曲,玻璃体积血吸收;治疗后随访期间病变再次复活为5期病变,脱离的视网膜粘附于晶状体后囊,呈“漏斗状”,视网膜脱离腔隙间增生膜填充及新生血管爬行,伴虹膜新生血管,给予IVR治疗后新生血管消退,无活动性病变。Ⅰ区3期(图1A)者2只眼,首次IVR治疗后新生血管完全消退(图1B);随访期间病变复活为Ⅱ区2期(图1C,1D),给予LP治疗后嵴样病变消退(图1E)。Ⅱ区3期2只眼,首次IVR治疗后新生血管消退,嵴样病变局部淡化消退;随访期间病变复活为Ⅱ区3期,给予LP治疗后新生血管消退,光凝斑稳定。Ⅱ区3期伴plus 2只眼,首次IVR治疗后双眼新生血管消退,右眼嵴样病变消退,左眼消退不明显(图2 A,2B);随访期间右眼再次出现后极部plus、宽大嵴样病变、嵴上新生血管爬行、局部增生牵拉(图2C),给予LP联合MIVS治疗后视网膜平伏,光凝斑稳定,嵴样病变消退,左眼给予LP治疗后原颞侧嵴变细、局部消退,激光斑稳定,正常血管长入光凝斑区域,颞上血管末梢可见新的嵴样隆起(图2D),局部给予LP巩固治疗后病变消退。


末次随访时,21只眼中,病变完全消退者19只眼,光凝斑稳定,嵴样病变消退,无plus,视网膜平伏;视网膜全脱离呈“漏斗状”,病变无进展2只眼(表1)。

3 讨论
ROP是早产儿常见致盲性眼部疾病[10],其治疗方式包括LP、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MIVS等。自抗VEGF药物成为ROP适应证以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治疗后ROP复活逐渐得到关注。有文献报道,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其复活率为10%以内[3]。目前其复活机制尚不明确,考虑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抗VEGF药物治疗后视网膜细胞可通过上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2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加速纤维血管膜形成[11]。(2)抗VEGF药物存在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12],但目前缺乏远期随访大样本数据研究。(3)ROP的发生是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所致[13],单一抑制VEGF水平,导致其他促血管生成因子代偿增高[14],总体血管生成因子失衡。当抗VEGF药物从体内代谢消退后,抑制VEGF作用减退,VEGF重新释放,从而再次出现视网膜血管异常发育或异常新生血管再生。本组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并未出现颅脑出血、长时间氧疗等危险因素[15-16],考虑本组患儿ROP复活危险因素与低出生体重和低出生胎龄有关。所有复活ROP以首诊AROP居多,其次为阈值期ROP,与赵欢欢等[2]报道IVR治疗阈值期ROP、AROP和Ⅰ型阈值前ROP中AROP复活率较高相一致。本组患儿病变均位于Ⅰ区或Ⅱ区,与陈宜等[17]发现Ⅰ、Ⅱ区ROP IVR治疗后存在较高ROP复活率结论相似。
本组首次复活患儿中给予LP治疗者7例,主要考虑病变反复长期不消退、无明显plus及再次抗VEGF药物治疗存在迟发性复活风险等因素影响转归[18];LP联合IVR治疗者3例,主要考虑合并Ⅰ区较重plus和新生血管,抗VEGF药物治疗作为LP的补充治疗,对后极部ROP Ⅰ区病变效果显著[19],对于复活且活动性高的重症病例可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7];仅给予IVR治疗者1例,该患儿嵴样病变严重程度较低,范围小,位于周边,可自行消退[20],以plus为主等因素而选择此治疗方式。
本组患儿病变首次复活时间为(8.2±3.5)周,复活4期伴增生牵拉明显者行MIVS治疗,疗效明确且安全[8]。首次IVR治疗病变复活后均给予LP治疗,病变消退稳定,远期随访3例患儿出现2次复活,极大降低了再次复活率。其中,2例未发现明显诱因;1例为ROP 5期,视网膜结构破坏及无复位可能性,行MIVS易触及血管导致出血,故给予IVR治疗,以减少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其复活病变加重考虑与患儿肺部疾病等全身发育不良、随访期间住院吸氧病史有关,提示临床应缩短对该类患儿的随访间隔时间,以期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儿童盲。
ROP抗VEGF药物治疗后存在病变复活可能,以AROP多见;复活多发生在早期随访阶段,再治疗后存在二次复活风险,给予LP治疗,随访期间并无复活,可减少长期随访再次复活率。
本研究为小样本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样本量有限,今后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远期疗效;目前已有ROP各个分期VEGF等血管生长因子水平的研究,对于患儿治疗后眼部以及全身VEGF等因子水平变化规律及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由早产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1]。早期干预方式主要为视网膜激光光凝(LP)治疗,近年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逐渐成为治疗ROP的一线选择,并已获得明确疗效[2]。但仍有部分患眼在治疗后发生病变复活(reactivation),文献报道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其复活率为10%以内[3] 。复活为新发病变,严重程度自分界线至伴附加病变(plus)的3期病变不等,可于病变完全或部分退行后发生,区别于复发(recurrence)[2]。本研究回顾分析了一组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病变复活的ROP患儿的临床特点并观察其远期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本研究经深圳市眼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患儿监护人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连续确诊并经IVR治疗后病变复活的ROP患儿11例21只眼纳入本研究。ROP检查由具有ROP筛查经验的眼底病专科医师使用新生儿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结合双目间接检眼镜操作完成;根据《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年)》[1]、《解读2021最新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国际分类法(第3版)>》[4]标准进行分期。
患儿中,男性6例11只眼,女性5例10只眼;双胎6例,单胎5例。胎龄(27.55±2.17)( 24+1~31)周,其中出生胎龄<30、≥30周者分别为8、13例;出生体重(1 034.55±306.46)(600~1 670)g,其中出生体重<1 000、≥1 000 g者分别为8、13例。首次IVR治疗时,急进型ROP(AROP)者14只眼(63.7%,14/22);阈值病变者8只眼(36.3%,8/22)。
首次治疗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 0.5 mg);治疗时矫正胎龄(34.09±1.26)周。ROP抗VEGF药物治疗后病变进展标准[5-6]:plus范围扩大、血管纡曲扩张程度较前加重,新生血管增多,嵴样病变增宽增大。病变消退标准[5]:plus消退,新生血管消退,嵴样病变消退,视网膜血管继续向无血管区生长。ROP复活标准[4]:治疗后病变完全消退,随访期间再次出现ROP 1、2、3、4、5期以及plus等,或原病变局部消退好转后又向更严重病变分期进展。
复活后治疗包括IVR、波长810 nm LP或标准巩膜三切口局部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MIVS),手术由同一名眼底外科医生完成。阈值病变及Ⅰ型阈值前病变给予LP治疗;AROP、Ⅰ区ROP、Ⅱ区后部伴plus以及部分4期ROP给予抗VEGF药物治疗[5-6];玻璃体牵拉明显、5期ROP、伴有明显后极部牵拉的4b期ROP以及LP或抗VEGF药物治疗后玻璃体继续增生牵拉加重的ROP,给予MIVS治疗。ROP 复活再治疗标准[7]:再次出现2个象限以上的plus、抗VEGF药物治疗后时间<1个月复活的病变,给予LP治疗;治疗后时间≥1个月复活的病变,给予LP或抗VEGF药物治疗,对于未好转或复活且活动性较高的病变,给予LP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复活4期病变伴增生牵拉明显者,行MIVS治疗[8]。复活5期病变,行MIVS治疗[7, 9],其中全视网膜脱离难以复位者以并发症治疗为主。
治疗后随访时间12~18个月,随访时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记录患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治疗方式、治疗时矫正胎龄、治疗前后病变分期、病变复活及消退时间。
2 结果
首次IVR治疗至出现病变复活的时间为(8.2±3.5)(3.1~15.9)周;患儿矫正胎龄(43.62±4.08)周。21只眼中,出现2次病变复活者5只眼,其中,3期、4a期、5期分别为2、1、2只眼。平均复活时间为上一次治疗后(19.3±6.0)周,分别为上一次治疗后11、22+1、26+1周;患儿矫正胎龄分别为52+6、68+4、69+4周。病变消退且稳定的时间为治疗后(8.4±4.9)(1~18)周。
AROP者14只眼中,首次IVR治疗后病变完全消退6只眼;plus局部消退8只眼。病变完全消退的6只眼中,复活为Ⅱ区2期者4只眼,给予LP治疗后光凝斑稳定、嵴样病变完全消退;复活为Ⅱ区4期者2只眼,视网膜脱离牵拉较轻,给予LP治疗后视网膜平伏无增生牵拉。plus局部消退的8只眼中,复活为Ⅰ区1期者1只眼,无血管区范围扩大伴明显plus,给予LP联合IVR治疗后plus及分界线消退。复活为Ⅰ区2期者3只眼,嵴样病变累及2个以上象限及明显plus,均给予LP联合IVR治疗。其中,治疗后病变完全消退1只眼;plus消退,嵴样病变较前变窄淡化1只眼,随访期间病变再次复活为Ⅰ区4a期,视网膜脱离牵拉明显,视网膜局部脱离至鼻侧视盘旁,无血管区累及4个象限,给予LP联合MIVS治疗后视网膜平伏,无增生牵拉,光凝斑稳定,无其他活动性病变。复活为Ⅱ区2期2只眼,嵴样病变靠近周边,范围小,以plus为主,给予IVR治疗后病变消退为分界线,plus局部消退;随访期间病变再次复活为Ⅱ区3期,plus加重,给予LP治疗后病变完全消退。
阈值病变者8只眼中,Ⅰ区3期伴plus及局部视网膜前出血(PRH)者2只眼,首次IVR治疗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无明显血管纡曲扩张,PRH未完全吸收。随访期间病变复活为AROP伴玻璃体积血,无增生牵拉,给予LP治疗后血管无扩张,但存在局部血管纡曲,玻璃体积血吸收;治疗后随访期间病变再次复活为5期病变,脱离的视网膜粘附于晶状体后囊,呈“漏斗状”,视网膜脱离腔隙间增生膜填充及新生血管爬行,伴虹膜新生血管,给予IVR治疗后新生血管消退,无活动性病变。Ⅰ区3期(图1A)者2只眼,首次IVR治疗后新生血管完全消退(图1B);随访期间病变复活为Ⅱ区2期(图1C,1D),给予LP治疗后嵴样病变消退(图1E)。Ⅱ区3期2只眼,首次IVR治疗后新生血管消退,嵴样病变局部淡化消退;随访期间病变复活为Ⅱ区3期,给予LP治疗后新生血管消退,光凝斑稳定。Ⅱ区3期伴plus 2只眼,首次IVR治疗后双眼新生血管消退,右眼嵴样病变消退,左眼消退不明显(图2 A,2B);随访期间右眼再次出现后极部plus、宽大嵴样病变、嵴上新生血管爬行、局部增生牵拉(图2C),给予LP联合MIVS治疗后视网膜平伏,光凝斑稳定,嵴样病变消退,左眼给予LP治疗后原颞侧嵴变细、局部消退,激光斑稳定,正常血管长入光凝斑区域,颞上血管末梢可见新的嵴样隆起(图2D),局部给予LP巩固治疗后病变消退。


末次随访时,21只眼中,病变完全消退者19只眼,光凝斑稳定,嵴样病变消退,无plus,视网膜平伏;视网膜全脱离呈“漏斗状”,病变无进展2只眼(表1)。

3 讨论
ROP是早产儿常见致盲性眼部疾病[10],其治疗方式包括LP、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MIVS等。自抗VEGF药物成为ROP适应证以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治疗后ROP复活逐渐得到关注。有文献报道,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其复活率为10%以内[3]。目前其复活机制尚不明确,考虑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抗VEGF药物治疗后视网膜细胞可通过上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2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加速纤维血管膜形成[11]。(2)抗VEGF药物存在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12],但目前缺乏远期随访大样本数据研究。(3)ROP的发生是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所致[13],单一抑制VEGF水平,导致其他促血管生成因子代偿增高[14],总体血管生成因子失衡。当抗VEGF药物从体内代谢消退后,抑制VEGF作用减退,VEGF重新释放,从而再次出现视网膜血管异常发育或异常新生血管再生。本组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并未出现颅脑出血、长时间氧疗等危险因素[15-16],考虑本组患儿ROP复活危险因素与低出生体重和低出生胎龄有关。所有复活ROP以首诊AROP居多,其次为阈值期ROP,与赵欢欢等[2]报道IVR治疗阈值期ROP、AROP和Ⅰ型阈值前ROP中AROP复活率较高相一致。本组患儿病变均位于Ⅰ区或Ⅱ区,与陈宜等[17]发现Ⅰ、Ⅱ区ROP IVR治疗后存在较高ROP复活率结论相似。
本组首次复活患儿中给予LP治疗者7例,主要考虑病变反复长期不消退、无明显plus及再次抗VEGF药物治疗存在迟发性复活风险等因素影响转归[18];LP联合IVR治疗者3例,主要考虑合并Ⅰ区较重plus和新生血管,抗VEGF药物治疗作为LP的补充治疗,对后极部ROP Ⅰ区病变效果显著[19],对于复活且活动性高的重症病例可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7];仅给予IVR治疗者1例,该患儿嵴样病变严重程度较低,范围小,位于周边,可自行消退[20],以plus为主等因素而选择此治疗方式。
本组患儿病变首次复活时间为(8.2±3.5)周,复活4期伴增生牵拉明显者行MIVS治疗,疗效明确且安全[8]。首次IVR治疗病变复活后均给予LP治疗,病变消退稳定,远期随访3例患儿出现2次复活,极大降低了再次复活率。其中,2例未发现明显诱因;1例为ROP 5期,视网膜结构破坏及无复位可能性,行MIVS易触及血管导致出血,故给予IVR治疗,以减少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其复活病变加重考虑与患儿肺部疾病等全身发育不良、随访期间住院吸氧病史有关,提示临床应缩短对该类患儿的随访间隔时间,以期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儿童盲。
ROP抗VEGF药物治疗后存在病变复活可能,以AROP多见;复活多发生在早期随访阶段,再治疗后存在二次复活风险,给予LP治疗,随访期间并无复活,可减少长期随访再次复活率。
本研究为小样本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样本量有限,今后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远期疗效;目前已有ROP各个分期VEGF等血管生长因子水平的研究,对于患儿治疗后眼部以及全身VEGF等因子水平变化规律及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