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邓光达, 刘敬花, 李松峰, 李亮, 麻婧, 原铭贞, 卢海. 间接检眼镜532 nm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2期及以上小儿Coats病.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 39(1): 41-4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20517-00306 复制
Coats病又称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其主要特征是异常扩张的视网膜毛细血管及微动脉瘤,视网膜内及视网膜下常伴有脂质渗出,严重者可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小儿Coats病发病年龄早,进展快,黄斑病变重,患者认知及配合度差,渗出及视网膜脱离往往较严重,治疗不当可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甚至眼球摘除[2-3]。视网膜激光光凝是治疗Coats病的一线治疗方案,可直接光凝异常扩张的毛细血管及动脉瘤等病灶。由于小儿Coats病患者无法配合坐位下光凝治疗,因此临床上采用全身麻醉后间接检眼镜下光凝治疗。532 nm波长激光因其有良好的血红蛋白吸收率,可减慢瘤样扩张的血管内血流速度,并能够产生足够的光热效应,使异常扩张的血管管壁发生萎缩。Shapiro等[4]、阮露等[5]对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者采用532 nm激光光凝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既往研究表明,Coats病患眼房水、玻璃体腔及视网膜下液(SRF)中均可检测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升高[6-8],提示抗VEGF药物治疗是一种潜在治疗方法。已有研究证实,激光光凝联合抗VEGF药物可有效治疗Coats病[9-11]。本研究对一组小儿Coats病患者行间接检眼镜下532 nm波长激光光凝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现总结其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非对照性临床研究。本研究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号:TREC-KYS273)。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符合医学伦理学原则,患儿监护人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2期及以上Coats病患者21例21只眼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符合2期及以上Coats病诊断标准[1];随访时间>12个月。排除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视网膜母细胞瘤。依据文献[1]的标准确立本组患眼Coats病分期:1期:仅有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2期: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和渗出,2A期为黄斑中心凹外渗出,2B期为渗出累及黄斑中心凹;3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3A期为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图1A),3B期为完全视网膜脱离(图1B);4期:完全视网膜脱离合并青光眼;5期:终末期。

患眼均行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广角眼底彩色照相、FFA检查。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17只眼;因患者年幼无法配合BCVA检查4只眼,未能评估视功能变化。行眼压检查7只眼。
21例21只眼中,男性20例(95.2%,20/21),女性1例(4.8%,1/21);均为单眼发病。年龄(5.00±1.92)(2~8)岁。2A、2B、3A、3B、4期分别为2(9.5%,2/21)、8(38.1%,2/21)、7(33.3%,2/21)、2(9.5%,2/21)、2(9.5%,2/21)只眼。行BCVA检查的17只眼,BCVA无光感、光感~数指、0.02~<0.1、0.1~0.2者分别为2、6、7、2只眼。行眼压检查的7只眼中,4期2只眼眼压升高,分别为33、52 mm Hg(1 mm Hg=0.133 kPa);指测眼压正常5只眼。眼底检查均可见异常扩张的视网膜血管,视网膜层间及视网膜下渗出;FFA检查,视网膜可见异常扩张的毛细血管及瘤样扩张血管,其中异常血管位于颞侧或颞下象限17只眼(81.0%,17/21),上方及鼻侧象限4只眼(19.0%,4/21)。
首次治疗均在全身麻醉下行间接检眼镜下532 nm波长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采用美国Alcon公司倍频Nd:YVO4 PurePoint型眼科激光机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激光波长532 nm,间接检眼镜引导下配合巩膜顶压;光凝范围为FFA显示的异常扩张视网膜血管及视网膜未脱离区域的无灌注区域。异常扩张视网膜血管:激光能量从低能量逐渐递增,直至异常视网膜血管出现灰白、管径变细等萎缩表现;视网膜脱离区域的无灌注区域:先行异常扩张视网膜血管的光凝及IVR,随访观察SRF吸收后,再对无灌注区域补充光凝。IVR治疗依据《我国视网膜病玻璃体腔注药术质量控制标准》[12]施行,于角膜缘后2.5~3.0 mm睫状体平坦部穿刺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3~0.05 ml(含雷珠单抗0.3~0.5 mg)。
3B期及以上患眼严重视网膜脱离者先行SRF外引流。选择视网膜脱离较高位置,通过外引流缓慢放出SRF,放液同时前房注入眼用平衡盐液维持眼压,尽可能排干净SRF。引流完成后即行间接检眼镜下532 nm波长激光光凝异常扩张的视网膜血管联合IVR治疗。
随访期间眼底或FFA检查仍可见活动性渗漏的异常血管或持续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者,再次给予IVR治疗,每个月1次;药物剂量、方法同前。终止治疗标准:眼底检查见异常视网膜血管及微动脉瘤萎缩,FFA检查显示无明显血管渗漏。
治疗后随访时间(35.67±6.13)个月。治疗后1、7 d及1个月定期复查;其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决定具体随访时间,但随访间隔时间不超过1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眼压、视网膜异常血管变化以及SRF吸收、视网膜复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BCVA<0.1者,每增加或减少0.02为视力提高或下降;≥0.1者,每提高或减退≥2行为视力提高或下降;其余为视力无变化。
2 结果
患眼IVR次数为(2.00±0.89)(1~4)次。其中,2A、2B期注射次数分别为1、(1.50±0.76)次;3A、3B期及以上注射次数分别为(2.43±0.79)、(2.75±0.50)次。
所有患眼光凝异常血管时均可见到视网膜血管出现灰白、管径变细等萎缩表现(图2A)。光凝次数(2.43±0.98)(1~4)次。其中,2A、2B期光凝次数分别为1~2、(1.75±0.71)次;3A、3B期及以上光凝次数分别为(3.00±0.82)、(3.25±0.50)次。光凝联合IVR治疗后1个月,可见周边异常血管明显消退,视网膜下渗出及液体减少(图2B)。末次随访时,异常扩张的视网膜血管萎缩闭塞20只眼;局部异常血管复发1只眼,继续观察中。

21只眼中,视网膜在位17只眼。其中,2期10只眼,渗出吸收病情稳定;3A期7只眼,视网膜脱离复位(图3A)。发生视网膜囊肿且随访期间持续存在5只眼。3B期及以上4只眼中,首次治疗联合SRF外引流治疗3只眼,1次治疗后SRF明显吸收(图3B)。其中,末次随访时视网膜完全复位2只眼;随访期间因玻璃体增生牵拉视网膜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1只眼。

末次随访时,行BCVA检查的17只眼中,视力提高、无变化、下降者分别为5、11、1只眼。患眼眼压(14.14±2.92)mm Hg,均在正常范围。无眼球摘除者。
随访期间,发生玻璃体视网膜增生者2只眼(9.5%,2/21)。其中,发生白内障及玻璃体增生1只眼,行PPV治疗后病情稳定;轻度玻璃体增生1只眼。其余患眼未观察到与治疗或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如白内障、眼内炎、视网膜裂孔、玻璃体积血等。
3 讨论
本组2期及以上Coats病小儿患者,均采用532 nm激光行异常扩张的血管光凝,同时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21只眼中异常扩张的视网膜血管萎缩闭塞20只眼,病情得到控制,无1例需摘除眼球。我们考虑间接检眼镜引导下的532 nm激光可以实施有效的视网膜光凝,同时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迅速稳定病情,使异常发育扩张渗漏的血管闭塞、渗出吸收、效果良好。
532 nm波长激光能够对伴有明显渗出和脱离的视网膜异常血管发挥作用,使异常血管消退,从而从根本上控制疾病发展。Coats病3期以上合并SRF者需光凝次数明显增加,如光凝直接覆盖异常血管,直至异常血管管壁发白,发生萎缩,通常同一区域需要2~3次的反复光凝。光凝治疗次数与Coats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何晶晶等[13]研究发现,青少年组Coats病中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者占55.6%,局部光凝次数为(3.56±2.30)次。本组患眼光凝次数为(2.00±0.89)次,略少于何晶晶等[13]研究结果。我们分析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不同光凝方法所致,本研究选取532 nm波长激光,可能具有更好的血管反应性;二是本研究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促进了视网膜水肿和渗出吸收。但本组患眼光凝次数高于阮露等[5]研究结果,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本组患儿年龄更小,病情更重。
本研究采用532 nm波长激光消融异常血管为“本”,同时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为辅助,从而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既往研究的视网膜光凝范围一般控制在2个象限以内[14-15],本研究每次视网膜光凝范围均覆盖全部异常视网膜血管,部分治疗范围接近周边全视网膜光凝,随访期间未观察到视网膜下渗出或渗出液加重的现象。这说明视网膜光凝范围需结合患者情况确定,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本研究中,对于伴有活动性病变者联合连续每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光凝导致的渗出增加,从而每次治疗可以全面覆盖异常扩张的血管病灶,减少治疗次数,同时也减少了患儿全身麻醉次数,尤其对于伴有严重视网膜脱离的患儿,使得病情迅速得到控制。抗VEGF药物可以减轻血管的通透性,稳定异常血管,促进渗出液的吸收,从而能够辅助提高光凝治疗效果[16]。已有文献报道,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单纯或辅助治疗Coats病视网膜下渗出有效[17-24]。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类似,尤其对于伴有明显渗出及视网膜脱离的小儿Coats病,抗VEGF药物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减轻渗出的方法,从而避免光凝治疗后渗出加重。
本组患者中,1例3B期患者初始SRF外引流联合光凝、抗VEGF药物治疗后,随访期间行2次光凝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后并发白内障及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再行PPV及晶状体切除治疗;其余患眼病情均获得控制,这与我们既往研究结果相似[17]。此外,本组另有1只眼发生轻度玻璃体增生,未行PPV治疗。既往部分文献也报道抗VEGF药物可以引起玻璃体增生[25-26]。但玻璃体增生发生是继发于抗VEGF药物治疗,还是疾病的慢性自然病程所致[27],还需要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来探讨。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是回顾性研究;无对照组、样本量较小。由于患者幼小,临床检查数据,如眼压、视力无法全部获得,可能对治疗效果的评估造成部分影响;治疗的长期疗效和副作用尚需长期随访观察。
Coats病又称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其主要特征是异常扩张的视网膜毛细血管及微动脉瘤,视网膜内及视网膜下常伴有脂质渗出,严重者可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小儿Coats病发病年龄早,进展快,黄斑病变重,患者认知及配合度差,渗出及视网膜脱离往往较严重,治疗不当可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甚至眼球摘除[2-3]。视网膜激光光凝是治疗Coats病的一线治疗方案,可直接光凝异常扩张的毛细血管及动脉瘤等病灶。由于小儿Coats病患者无法配合坐位下光凝治疗,因此临床上采用全身麻醉后间接检眼镜下光凝治疗。532 nm波长激光因其有良好的血红蛋白吸收率,可减慢瘤样扩张的血管内血流速度,并能够产生足够的光热效应,使异常扩张的血管管壁发生萎缩。Shapiro等[4]、阮露等[5]对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者采用532 nm激光光凝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既往研究表明,Coats病患眼房水、玻璃体腔及视网膜下液(SRF)中均可检测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升高[6-8],提示抗VEGF药物治疗是一种潜在治疗方法。已有研究证实,激光光凝联合抗VEGF药物可有效治疗Coats病[9-11]。本研究对一组小儿Coats病患者行间接检眼镜下532 nm波长激光光凝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现总结其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非对照性临床研究。本研究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号:TREC-KYS273)。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符合医学伦理学原则,患儿监护人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2期及以上Coats病患者21例21只眼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符合2期及以上Coats病诊断标准[1];随访时间>12个月。排除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视网膜母细胞瘤。依据文献[1]的标准确立本组患眼Coats病分期:1期:仅有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2期: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和渗出,2A期为黄斑中心凹外渗出,2B期为渗出累及黄斑中心凹;3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3A期为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图1A),3B期为完全视网膜脱离(图1B);4期:完全视网膜脱离合并青光眼;5期:终末期。

患眼均行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广角眼底彩色照相、FFA检查。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17只眼;因患者年幼无法配合BCVA检查4只眼,未能评估视功能变化。行眼压检查7只眼。
21例21只眼中,男性20例(95.2%,20/21),女性1例(4.8%,1/21);均为单眼发病。年龄(5.00±1.92)(2~8)岁。2A、2B、3A、3B、4期分别为2(9.5%,2/21)、8(38.1%,2/21)、7(33.3%,2/21)、2(9.5%,2/21)、2(9.5%,2/21)只眼。行BCVA检查的17只眼,BCVA无光感、光感~数指、0.02~<0.1、0.1~0.2者分别为2、6、7、2只眼。行眼压检查的7只眼中,4期2只眼眼压升高,分别为33、52 mm Hg(1 mm Hg=0.133 kPa);指测眼压正常5只眼。眼底检查均可见异常扩张的视网膜血管,视网膜层间及视网膜下渗出;FFA检查,视网膜可见异常扩张的毛细血管及瘤样扩张血管,其中异常血管位于颞侧或颞下象限17只眼(81.0%,17/21),上方及鼻侧象限4只眼(19.0%,4/21)。
首次治疗均在全身麻醉下行间接检眼镜下532 nm波长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采用美国Alcon公司倍频Nd:YVO4 PurePoint型眼科激光机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激光波长532 nm,间接检眼镜引导下配合巩膜顶压;光凝范围为FFA显示的异常扩张视网膜血管及视网膜未脱离区域的无灌注区域。异常扩张视网膜血管:激光能量从低能量逐渐递增,直至异常视网膜血管出现灰白、管径变细等萎缩表现;视网膜脱离区域的无灌注区域:先行异常扩张视网膜血管的光凝及IVR,随访观察SRF吸收后,再对无灌注区域补充光凝。IVR治疗依据《我国视网膜病玻璃体腔注药术质量控制标准》[12]施行,于角膜缘后2.5~3.0 mm睫状体平坦部穿刺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3~0.05 ml(含雷珠单抗0.3~0.5 mg)。
3B期及以上患眼严重视网膜脱离者先行SRF外引流。选择视网膜脱离较高位置,通过外引流缓慢放出SRF,放液同时前房注入眼用平衡盐液维持眼压,尽可能排干净SRF。引流完成后即行间接检眼镜下532 nm波长激光光凝异常扩张的视网膜血管联合IVR治疗。
随访期间眼底或FFA检查仍可见活动性渗漏的异常血管或持续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者,再次给予IVR治疗,每个月1次;药物剂量、方法同前。终止治疗标准:眼底检查见异常视网膜血管及微动脉瘤萎缩,FFA检查显示无明显血管渗漏。
治疗后随访时间(35.67±6.13)个月。治疗后1、7 d及1个月定期复查;其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决定具体随访时间,但随访间隔时间不超过1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眼压、视网膜异常血管变化以及SRF吸收、视网膜复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BCVA<0.1者,每增加或减少0.02为视力提高或下降;≥0.1者,每提高或减退≥2行为视力提高或下降;其余为视力无变化。
2 结果
患眼IVR次数为(2.00±0.89)(1~4)次。其中,2A、2B期注射次数分别为1、(1.50±0.76)次;3A、3B期及以上注射次数分别为(2.43±0.79)、(2.75±0.50)次。
所有患眼光凝异常血管时均可见到视网膜血管出现灰白、管径变细等萎缩表现(图2A)。光凝次数(2.43±0.98)(1~4)次。其中,2A、2B期光凝次数分别为1~2、(1.75±0.71)次;3A、3B期及以上光凝次数分别为(3.00±0.82)、(3.25±0.50)次。光凝联合IVR治疗后1个月,可见周边异常血管明显消退,视网膜下渗出及液体减少(图2B)。末次随访时,异常扩张的视网膜血管萎缩闭塞20只眼;局部异常血管复发1只眼,继续观察中。

21只眼中,视网膜在位17只眼。其中,2期10只眼,渗出吸收病情稳定;3A期7只眼,视网膜脱离复位(图3A)。发生视网膜囊肿且随访期间持续存在5只眼。3B期及以上4只眼中,首次治疗联合SRF外引流治疗3只眼,1次治疗后SRF明显吸收(图3B)。其中,末次随访时视网膜完全复位2只眼;随访期间因玻璃体增生牵拉视网膜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1只眼。

末次随访时,行BCVA检查的17只眼中,视力提高、无变化、下降者分别为5、11、1只眼。患眼眼压(14.14±2.92)mm Hg,均在正常范围。无眼球摘除者。
随访期间,发生玻璃体视网膜增生者2只眼(9.5%,2/21)。其中,发生白内障及玻璃体增生1只眼,行PPV治疗后病情稳定;轻度玻璃体增生1只眼。其余患眼未观察到与治疗或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如白内障、眼内炎、视网膜裂孔、玻璃体积血等。
3 讨论
本组2期及以上Coats病小儿患者,均采用532 nm激光行异常扩张的血管光凝,同时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21只眼中异常扩张的视网膜血管萎缩闭塞20只眼,病情得到控制,无1例需摘除眼球。我们考虑间接检眼镜引导下的532 nm激光可以实施有效的视网膜光凝,同时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迅速稳定病情,使异常发育扩张渗漏的血管闭塞、渗出吸收、效果良好。
532 nm波长激光能够对伴有明显渗出和脱离的视网膜异常血管发挥作用,使异常血管消退,从而从根本上控制疾病发展。Coats病3期以上合并SRF者需光凝次数明显增加,如光凝直接覆盖异常血管,直至异常血管管壁发白,发生萎缩,通常同一区域需要2~3次的反复光凝。光凝治疗次数与Coats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何晶晶等[13]研究发现,青少年组Coats病中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者占55.6%,局部光凝次数为(3.56±2.30)次。本组患眼光凝次数为(2.00±0.89)次,略少于何晶晶等[13]研究结果。我们分析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不同光凝方法所致,本研究选取532 nm波长激光,可能具有更好的血管反应性;二是本研究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促进了视网膜水肿和渗出吸收。但本组患眼光凝次数高于阮露等[5]研究结果,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本组患儿年龄更小,病情更重。
本研究采用532 nm波长激光消融异常血管为“本”,同时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为辅助,从而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既往研究的视网膜光凝范围一般控制在2个象限以内[14-15],本研究每次视网膜光凝范围均覆盖全部异常视网膜血管,部分治疗范围接近周边全视网膜光凝,随访期间未观察到视网膜下渗出或渗出液加重的现象。这说明视网膜光凝范围需结合患者情况确定,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本研究中,对于伴有活动性病变者联合连续每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光凝导致的渗出增加,从而每次治疗可以全面覆盖异常扩张的血管病灶,减少治疗次数,同时也减少了患儿全身麻醉次数,尤其对于伴有严重视网膜脱离的患儿,使得病情迅速得到控制。抗VEGF药物可以减轻血管的通透性,稳定异常血管,促进渗出液的吸收,从而能够辅助提高光凝治疗效果[16]。已有文献报道,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单纯或辅助治疗Coats病视网膜下渗出有效[17-24]。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类似,尤其对于伴有明显渗出及视网膜脱离的小儿Coats病,抗VEGF药物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减轻渗出的方法,从而避免光凝治疗后渗出加重。
本组患者中,1例3B期患者初始SRF外引流联合光凝、抗VEGF药物治疗后,随访期间行2次光凝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后并发白内障及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再行PPV及晶状体切除治疗;其余患眼病情均获得控制,这与我们既往研究结果相似[17]。此外,本组另有1只眼发生轻度玻璃体增生,未行PPV治疗。既往部分文献也报道抗VEGF药物可以引起玻璃体增生[25-26]。但玻璃体增生发生是继发于抗VEGF药物治疗,还是疾病的慢性自然病程所致[27],还需要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来探讨。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是回顾性研究;无对照组、样本量较小。由于患者幼小,临床检查数据,如眼压、视力无法全部获得,可能对治疗效果的评估造成部分影响;治疗的长期疗效和副作用尚需长期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