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勇, 曹靖靖, 寇振宇, 韩菲菲, 刘爱华, 东莉洁. 骨形成蛋白4靶向调控SMAD9表达影响Müller细胞迁移和活性氧产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 39(9): 754-759.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20818-00462 复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眼底表现复杂多样,包括神经胶原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破坏、新生血管形成和细胞外纤维成分聚集等[1]。Müller细胞是眼内最丰富的视网膜胶质细胞,贯穿视网膜全层,是神经血管单元核心[2-3]。由于其介于视网膜神经元和血管之间,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定位,其不仅为周围神经元提供营养和代谢支持,而且可以重新分配和缓冲代谢废物、钾和神经递质[4]。体外研究表明,Müller细胞激活后会释放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5-6],其中多数对视网膜细胞产生不利影响。Müller细胞可能参与DR血视网膜屏障完整性的改变、新血管形成、视网膜神经胶质增生及慢性炎症等过程。骨形成蛋白4(BMP4)是一组参与各种细胞过程的骨形态发生蛋白[7]。其在黑色素瘤中上调并促进平滑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8]。在斑马鱼胚胎中,BMP4可通过与SMAD元件结合进而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释放,从而促进肾纤维化和血管生成细胞增生[9]。近年有研究报道,BMP4在DR或DR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重要功能[10]。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高糖诱导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BMP4表达有明显差异,可促进内皮细胞增生和迁移以促进血管生成[11]。BMP4可刺激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VEGF分泌进而调节DR患者眼部血管生成[12]。此外,BMP4在高糖刺激的Müller细胞中过表达,进而上调Müller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13]。然而,BMP4如何通过影响Müller细胞的功能进而影响DR的发生发展仍不清楚。本研究初步探讨Müller细胞中BMP4的表达水平及BMP4靶向调控其潜在下游分子SMAD同源物9(SMAD9)对Müller细胞增生迁移的作用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人Müller细胞(MIO-M1)由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自行保存。BMP4(ab238298)、SMAD9(ab262940)、VEGF(ab32152)、GFAP(ab7260)、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ab8245)(英国Abcam公司);谷氨酰胺合成酶(GS)(DF7341,美国Affnity公司);2', 7'-二氯二氢荧光素双乙酸盐(DCFH-DA)、辣根过氧化物(HRP)偶联的二抗(美国Sigma公司);siRNA/miRNA体外转染试剂(40806ES02,中国Yeasan公司)。
1.2 方法
细胞培养与分组。Müller细胞置于含10%胎牛血清、1%青霉素-链霉素混合液的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DMEM)中常规培养。细胞密度达70%~80%时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后续实验。细胞分为分为正常对照组、BMP4组、BMP4+空载质粒组(BMP4+NC组)、BMP4+SMAD9小干扰质粒组(BMP4+siSMAD9)。BMP4组、BMP4+NC组、BMP4+siSMAD9组细胞培养基加入100 ng/ml BMP4诱导细胞24 h[14]。其后,BMP4+NC组转染空载质粒;BMP4+siSMAD9组转染SMAD9小干扰质粒48 h。正常对照组细胞置于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siRNA设计:SMAD9正向引物:GGAUUUACAGAUCCUUCAATT,反向引物:UGAAGGAUCUGUAAAUCCTT;NC-siRNA正向引物:UUCUCCGAACGUGUCACGUTT,反向引物:ACGU GAGUU CGG AGAATT。
细胞划痕实验测定BMP4对Müller细胞迁移的影响。细胞密度达到70%~80%时,对细胞进行消化并且以6×105的细胞密度接种于6孔板中。于孔板中央作“十”字状划痕,并将此时计作0 h,继续培养12 h后在相同划痕位置拍照记录。应用ImageJ软件计算细胞迁移面积,迁移率=(S0-St)/S0×100%(S0:原始裸区面积,St:各时间点裸区面积)。
DCFH-DA探针检测BMP4对Müller细胞内ROS生成的影响。各组细胞与含有10 μmol/L DCFH-DA的50 μl 磷酸盐缓冲液于37 °C下孵育20 min,PBS洗涤2次,流式细胞仪检测ROS表达情况。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üller细胞内SMAD9、GS、GFAP、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收集各组细胞总蛋白,调整蛋白浓度。每个样孔加入40 μg待测样品,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上样电泳;80 V恒压0.5 h,样品进入分离胶后100 V恒压2 h,300 mA转膜2 h。牛血清白蛋白封闭,与一抗BMP4、SMAD9、VEGF、GS、GFAP 4℃孵育过夜。PBS洗膜,加入HRP偶联的二抗,37 ℃孵育2 h。化学发光试剂盒显色,以GAPDH为内参,全自动化学发光图像分析仪曝光。应用Bio-Rad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üller细胞内GS、GFAP、SMAD9、VEGF mRNA相对表达量。按照试剂盒说明提取细胞总RNA(6 μg)。DNase I消化清除总RNA中残留的DNA杂质,将总RNA逆转录成cDNA。应用RevertAid cDNA合成试剂盒在20 μl反应混合物中对1 μg总RNA进行逆转录。SYBR Green qPCR Master Mix和Roche LC 480 qPCR系统进行qPCR。反应混合物包含SYBR Green FastStart、2倍Master Mix、cDNA模板和基因特异性引物。qPCR扩增条件:95 ℃预变性1 min,95 ℃变性15 s;59 ℃退火15 s,72 ℃延伸10 min,40个循环;95 ℃反应15 s,60 ℃反应1 min,95℃作用15 s。以GAPDH作为内参。根据扩增曲线,输出循环阈值(CT),依照公式2−ΔΔCT法进行数据分析。
免疫荧光检测Müller细胞内VEGF的表达。4%多聚甲醛固定Müller细胞30 min,PBS清洗2次。0.1%Triton X-100的PBS渗透细胞5 min,5%脱脂奶粉孵育细胞。4 °C下与相应一抗过夜孵育,PBS洗涤细胞3次。室温下与10%山羊血清孵育2 h,荧光团(Alexa 488)结合的二级抗体对细胞进行染色,4', 6-二脒基-2-苯基吲哚复染,甘油封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沉默SMAD9可降低BMP4诱导的Müller细胞迁移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结果显示,BMP4+siSMAD9组细胞迁移率较BMP4组、BMP4+NC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319,P<0.001)(图1)。

2.2 沉默SMAD9可降低BMP4诱导的Müller细胞ROS产生
DCFH-DA探针检测结果显示,BMP4+siSMAD9组细胞内ROS水平较BMP4组、BMP4+NC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158,P<0.001)(图2)。

2.3 沉默SMAD9可抑制Müller细胞活化标志物GS、GFAP表达
Western blot、qPCR检查结果显示,BMP4+siSMAD9组细胞内GS、GFAP蛋白(F=42.715、36.618)、mRNA相对表达量(F=45.164、43.165)较BMP4组、BMP4+NC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图3)。


2.4 沉默SMAD9可下调BMP4诱导的VEGF水平
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BMP4组、BMP4+NC组细胞内VEGF荧光强度较正常对照组、BMP4+siSMAD9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384,P<0.05)(图4)。

3 讨论
Müller细胞作为视网膜中最为主要的胶质细胞,对双极细胞的稳态维持,能量供应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Müller细胞的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活动,从而引起视力下降[15]。氧化应激是指氧化成分和抗氧化成分的失衡,在目前的研究中主要是氧化成分过多,包括过氧化氢(H2O2)、超氧阴离子(O2-)、ROS等。过氧化物主要是由细胞内的线粒体所产生,当线粒体功能障碍时就会引起大量的过氧化物的产生,而过氧化物的产生又会引起线粒体的损伤从而进入细胞胞质内[16]。一方面,胞质内的ROS可以通过如BMP4/SMAD信号通路引起细胞功能改变;另一方面,线粒体的损伤也会因为能量供应问题而引起细胞的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BMP4可显著促进Müller细胞迁移及ROS生成,并上调SMAD9的表达水平;沉默SMAD9可有效拮抗BMP4的作用,包括降低Müller细胞的迁移率并减少Müller细胞中ROS的生成。此外,BMP4可显著上调Müller细胞标志物GS、GFAP的表达,并可促进VEGF的表达,同时沉默SMAD9可发挥其拮抗BMP4的作用,即下调GS、GFAP和VEGF的表达。因此,我们推测BMP4可通过上调SMAD9表达进而促进Müller细胞的迁移及ROS生成。
本研究结果显示,BMP4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增加,且ROS生成亦明显增高。BMP信号转导参与DR相关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调节。前期研究发现,BMP4和SMAD9在DR的体内动物模型和体外多种细胞模型(包括视网膜内皮细胞、Müller细胞及RPE细胞)中均表达上调[11]。BMP4可通过促进内皮运动和侵袭及细胞增生以促进血管生成[10]。我们前期研究也发现4-羟基壬烯醛诱导状态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BMP4表达上调,BMP4可促进内皮细胞增生和迁移以促进血管生成[17]。因此,BMP4可促进Müller细胞的迁移及细胞ROS的生成。
BMP4可通过与BMP激活的SMAD结合元件结合,影响R-SMAD(SMAD1、SMAD5和SMAD9)的磷酸化并与SMAD4形成复合物,最终激活BMP靶基因,从而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增加VEGF分泌[18]。大量研究表明,BMP4在C2C12、H9c2、3T3-L1、HepG2、B16细胞和原代成纤维细胞等许多细胞类型中上调SMAD9表达[19-20]。据此我们推测,BMP4在Müller细胞模型中通过SMAD9来发挥作用,进而导致细胞的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BMP4可显著上调VEGF表达;沉默SMAD9可发挥其拮抗BMP4的作用,即下调VEGF表达。此外,采用BMP4处理的ARPE-19细胞显示分泌到培养基中的VEGF显著增加,表明BMP4可能通过VEGF诱导的机制促进眼部血管生成[12]。研究表明,高糖诱导Müller细胞活化和炎性细胞因子产生,BMP4在Müller细胞中上调,miR-340-5p过表达对炎症细胞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的抑制作用可被BMP4上调所抵消,提示BMP4可促进Müller细胞的活化和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13]。因此,本研究推测BMP4可能通过调控SMAD9的表达进而促进Müller细胞的迁移及ROS生成。
视网膜新生血管和纤维化是增生型DR的标志。近年,有学者提出在DR中应用双靶点治疗的思路,即抑制新生血管以及抑制纤维化在DR的治疗中被认为是同等重要的。本研究发现BMP4经调控SMAD9表达进而促进Müller细胞的迁移,这提示通过拮抗BMP4和SMAD9可能在治疗DR中发挥重要且全面的作用。拮抗BMP4和SMAD9的表达有望成为增生型DR双靶点治疗的潜在靶点,同时也将成为本课题组今后的研究和探索方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眼底表现复杂多样,包括神经胶原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破坏、新生血管形成和细胞外纤维成分聚集等[1]。Müller细胞是眼内最丰富的视网膜胶质细胞,贯穿视网膜全层,是神经血管单元核心[2-3]。由于其介于视网膜神经元和血管之间,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定位,其不仅为周围神经元提供营养和代谢支持,而且可以重新分配和缓冲代谢废物、钾和神经递质[4]。体外研究表明,Müller细胞激活后会释放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5-6],其中多数对视网膜细胞产生不利影响。Müller细胞可能参与DR血视网膜屏障完整性的改变、新血管形成、视网膜神经胶质增生及慢性炎症等过程。骨形成蛋白4(BMP4)是一组参与各种细胞过程的骨形态发生蛋白[7]。其在黑色素瘤中上调并促进平滑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8]。在斑马鱼胚胎中,BMP4可通过与SMAD元件结合进而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释放,从而促进肾纤维化和血管生成细胞增生[9]。近年有研究报道,BMP4在DR或DR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重要功能[10]。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高糖诱导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BMP4表达有明显差异,可促进内皮细胞增生和迁移以促进血管生成[11]。BMP4可刺激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VEGF分泌进而调节DR患者眼部血管生成[12]。此外,BMP4在高糖刺激的Müller细胞中过表达,进而上调Müller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13]。然而,BMP4如何通过影响Müller细胞的功能进而影响DR的发生发展仍不清楚。本研究初步探讨Müller细胞中BMP4的表达水平及BMP4靶向调控其潜在下游分子SMAD同源物9(SMAD9)对Müller细胞增生迁移的作用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人Müller细胞(MIO-M1)由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自行保存。BMP4(ab238298)、SMAD9(ab262940)、VEGF(ab32152)、GFAP(ab7260)、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ab8245)(英国Abcam公司);谷氨酰胺合成酶(GS)(DF7341,美国Affnity公司);2', 7'-二氯二氢荧光素双乙酸盐(DCFH-DA)、辣根过氧化物(HRP)偶联的二抗(美国Sigma公司);siRNA/miRNA体外转染试剂(40806ES02,中国Yeasan公司)。
1.2 方法
细胞培养与分组。Müller细胞置于含10%胎牛血清、1%青霉素-链霉素混合液的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DMEM)中常规培养。细胞密度达70%~80%时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后续实验。细胞分为分为正常对照组、BMP4组、BMP4+空载质粒组(BMP4+NC组)、BMP4+SMAD9小干扰质粒组(BMP4+siSMAD9)。BMP4组、BMP4+NC组、BMP4+siSMAD9组细胞培养基加入100 ng/ml BMP4诱导细胞24 h[14]。其后,BMP4+NC组转染空载质粒;BMP4+siSMAD9组转染SMAD9小干扰质粒48 h。正常对照组细胞置于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siRNA设计:SMAD9正向引物:GGAUUUACAGAUCCUUCAATT,反向引物:UGAAGGAUCUGUAAAUCCTT;NC-siRNA正向引物:UUCUCCGAACGUGUCACGUTT,反向引物:ACGU GAGUU CGG AGAATT。
细胞划痕实验测定BMP4对Müller细胞迁移的影响。细胞密度达到70%~80%时,对细胞进行消化并且以6×105的细胞密度接种于6孔板中。于孔板中央作“十”字状划痕,并将此时计作0 h,继续培养12 h后在相同划痕位置拍照记录。应用ImageJ软件计算细胞迁移面积,迁移率=(S0-St)/S0×100%(S0:原始裸区面积,St:各时间点裸区面积)。
DCFH-DA探针检测BMP4对Müller细胞内ROS生成的影响。各组细胞与含有10 μmol/L DCFH-DA的50 μl 磷酸盐缓冲液于37 °C下孵育20 min,PBS洗涤2次,流式细胞仪检测ROS表达情况。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üller细胞内SMAD9、GS、GFAP、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收集各组细胞总蛋白,调整蛋白浓度。每个样孔加入40 μg待测样品,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上样电泳;80 V恒压0.5 h,样品进入分离胶后100 V恒压2 h,300 mA转膜2 h。牛血清白蛋白封闭,与一抗BMP4、SMAD9、VEGF、GS、GFAP 4℃孵育过夜。PBS洗膜,加入HRP偶联的二抗,37 ℃孵育2 h。化学发光试剂盒显色,以GAPDH为内参,全自动化学发光图像分析仪曝光。应用Bio-Rad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üller细胞内GS、GFAP、SMAD9、VEGF mRNA相对表达量。按照试剂盒说明提取细胞总RNA(6 μg)。DNase I消化清除总RNA中残留的DNA杂质,将总RNA逆转录成cDNA。应用RevertAid cDNA合成试剂盒在20 μl反应混合物中对1 μg总RNA进行逆转录。SYBR Green qPCR Master Mix和Roche LC 480 qPCR系统进行qPCR。反应混合物包含SYBR Green FastStart、2倍Master Mix、cDNA模板和基因特异性引物。qPCR扩增条件:95 ℃预变性1 min,95 ℃变性15 s;59 ℃退火15 s,72 ℃延伸10 min,40个循环;95 ℃反应15 s,60 ℃反应1 min,95℃作用15 s。以GAPDH作为内参。根据扩增曲线,输出循环阈值(CT),依照公式2−ΔΔCT法进行数据分析。
免疫荧光检测Müller细胞内VEGF的表达。4%多聚甲醛固定Müller细胞30 min,PBS清洗2次。0.1%Triton X-100的PBS渗透细胞5 min,5%脱脂奶粉孵育细胞。4 °C下与相应一抗过夜孵育,PBS洗涤细胞3次。室温下与10%山羊血清孵育2 h,荧光团(Alexa 488)结合的二级抗体对细胞进行染色,4', 6-二脒基-2-苯基吲哚复染,甘油封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沉默SMAD9可降低BMP4诱导的Müller细胞迁移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结果显示,BMP4+siSMAD9组细胞迁移率较BMP4组、BMP4+NC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319,P<0.001)(图1)。

2.2 沉默SMAD9可降低BMP4诱导的Müller细胞ROS产生
DCFH-DA探针检测结果显示,BMP4+siSMAD9组细胞内ROS水平较BMP4组、BMP4+NC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158,P<0.001)(图2)。

2.3 沉默SMAD9可抑制Müller细胞活化标志物GS、GFAP表达
Western blot、qPCR检查结果显示,BMP4+siSMAD9组细胞内GS、GFAP蛋白(F=42.715、36.618)、mRNA相对表达量(F=45.164、43.165)较BMP4组、BMP4+NC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图3)。


2.4 沉默SMAD9可下调BMP4诱导的VEGF水平
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BMP4组、BMP4+NC组细胞内VEGF荧光强度较正常对照组、BMP4+siSMAD9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384,P<0.05)(图4)。

3 讨论
Müller细胞作为视网膜中最为主要的胶质细胞,对双极细胞的稳态维持,能量供应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Müller细胞的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活动,从而引起视力下降[15]。氧化应激是指氧化成分和抗氧化成分的失衡,在目前的研究中主要是氧化成分过多,包括过氧化氢(H2O2)、超氧阴离子(O2-)、ROS等。过氧化物主要是由细胞内的线粒体所产生,当线粒体功能障碍时就会引起大量的过氧化物的产生,而过氧化物的产生又会引起线粒体的损伤从而进入细胞胞质内[16]。一方面,胞质内的ROS可以通过如BMP4/SMAD信号通路引起细胞功能改变;另一方面,线粒体的损伤也会因为能量供应问题而引起细胞的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BMP4可显著促进Müller细胞迁移及ROS生成,并上调SMAD9的表达水平;沉默SMAD9可有效拮抗BMP4的作用,包括降低Müller细胞的迁移率并减少Müller细胞中ROS的生成。此外,BMP4可显著上调Müller细胞标志物GS、GFAP的表达,并可促进VEGF的表达,同时沉默SMAD9可发挥其拮抗BMP4的作用,即下调GS、GFAP和VEGF的表达。因此,我们推测BMP4可通过上调SMAD9表达进而促进Müller细胞的迁移及ROS生成。
本研究结果显示,BMP4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增加,且ROS生成亦明显增高。BMP信号转导参与DR相关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调节。前期研究发现,BMP4和SMAD9在DR的体内动物模型和体外多种细胞模型(包括视网膜内皮细胞、Müller细胞及RPE细胞)中均表达上调[11]。BMP4可通过促进内皮运动和侵袭及细胞增生以促进血管生成[10]。我们前期研究也发现4-羟基壬烯醛诱导状态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BMP4表达上调,BMP4可促进内皮细胞增生和迁移以促进血管生成[17]。因此,BMP4可促进Müller细胞的迁移及细胞ROS的生成。
BMP4可通过与BMP激活的SMAD结合元件结合,影响R-SMAD(SMAD1、SMAD5和SMAD9)的磷酸化并与SMAD4形成复合物,最终激活BMP靶基因,从而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增加VEGF分泌[18]。大量研究表明,BMP4在C2C12、H9c2、3T3-L1、HepG2、B16细胞和原代成纤维细胞等许多细胞类型中上调SMAD9表达[19-20]。据此我们推测,BMP4在Müller细胞模型中通过SMAD9来发挥作用,进而导致细胞的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BMP4可显著上调VEGF表达;沉默SMAD9可发挥其拮抗BMP4的作用,即下调VEGF表达。此外,采用BMP4处理的ARPE-19细胞显示分泌到培养基中的VEGF显著增加,表明BMP4可能通过VEGF诱导的机制促进眼部血管生成[12]。研究表明,高糖诱导Müller细胞活化和炎性细胞因子产生,BMP4在Müller细胞中上调,miR-340-5p过表达对炎症细胞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的抑制作用可被BMP4上调所抵消,提示BMP4可促进Müller细胞的活化和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13]。因此,本研究推测BMP4可能通过调控SMAD9的表达进而促进Müller细胞的迁移及ROS生成。
视网膜新生血管和纤维化是增生型DR的标志。近年,有学者提出在DR中应用双靶点治疗的思路,即抑制新生血管以及抑制纤维化在DR的治疗中被认为是同等重要的。本研究发现BMP4经调控SMAD9表达进而促进Müller细胞的迁移,这提示通过拮抗BMP4和SMAD9可能在治疗DR中发挥重要且全面的作用。拮抗BMP4和SMAD9的表达有望成为增生型DR双靶点治疗的潜在靶点,同时也将成为本课题组今后的研究和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