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潇骁, 俞素勤, 王宁. 儿童 Valsalva 视网膜病变1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6): 470-471.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0313-00122 复制
患儿女,8岁。因双眼胀痛3 d于2020年1月6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儿生长发育正常。1年前跌倒后轻度颅脑出血。3周前因间歇性外斜视于我院行全身麻醉下双眼外直肌后退手术,手术后持续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地塞米松眼膏点眼抗感染。否认早产、眼部外伤史。眼部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为1.0。屈光状态:右眼-0.75DS/-0.50DC×100°、左眼-0.75DS/-1.00DC×35°。眼压:右眼、左眼分别为31、3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右眼视网膜后极部血管弓处少量斑片状不规则出血,累及上方周边部(图1)。左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给予患者双眼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局部点眼1周,并停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地塞米松眼膏。

视网膜后极部血管弓处少量斑片状不规则出血,累及上方周边部(白箭)
初诊后1周,患儿双眼胀痛消失,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0、11 mm Hg。右眼、左眼BCVA分别为0.6、0.2。眼底检查,双眼多处出血性病变,伴浅色出血斑(图2A,2B)。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凝血常规、血清传染性检测(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梅毒螺旋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头颅和眼眶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全身辅助检查均无异常。

2A、2B分别示右眼、左眼,双眼视网膜多处出血性病变,伴浅色出血斑
初诊后2周,患儿眼底出血进一步减轻。广角彩色照相检查,双眼每处出血灶均减小,且之前的浅色血斑消失(图3A,3B)。患儿补充病史,其胞弟经常挤压其腹部。诊断:双眼Valsalva视网膜病变。建议患儿定期随访观察。初诊后18个月随访,患儿眼底检查完全恢复正常。

3A、3B分别示右眼、左眼,双眼视网膜出血病灶较前减轻
讨论 Valsalva视网膜病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眼底出血,通常发生在某些增强胸内或腹内压的体力活动(Valsalva动作)后,如呕吐、便秘、咳嗽等。常表现为突发性视力损害、视网膜前出血及液平面,预后一般良好[1-2]。在大多数情况下,治疗仅需要观察随访。尤其是直径小于1个视盘直径的出血,往往在短时间内自发消退。较大出血灶的自发吸收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Nd∶YAG激光或氩激光治疗,使视网膜前积血进入玻璃体腔而加快吸收。仅有少数患者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3]。
本例患儿的诊断依据是,腹部压迫史、自愈倾向,且排除其他眼底出血原因。鉴别诊断包括斜视手术并发症、Terson综合征、白血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感染性视网膜病变、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斜视手术后出现眼底并发症非常罕见[4]。因为大多数斜视手术的患者是儿童,所以使用全身麻醉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眼科手术。因此,眼科医生倾向于考虑与全身麻醉相关的并发症。全身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恶心和呕吐[5]。Patane等[6]报道了1例全身麻醉后发生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可能是由围手术期咳嗽和呕吐引起。但本例患儿围手术期未出现咳嗽、呕吐等症状,排除全身麻醉引起的眼底出血。头颅和眼眶MRI检查可排除Tersons综合征[7]。血常规检查可排除白血病视网膜病变[8]。FFA检查可排除视网膜血管的阻塞、渗漏。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清传染性检测可排除细菌性心内膜炎。最终考虑该患儿的眼底出血与其胞弟造成的腹内压增高有关。
儿童Valsalva视网膜病变既往很少报道。这可能与患儿无视力下降的主诉,眼科医生忽略眼底检查有关。儿童对身体不适相对不敏感,且不擅于表达。因此,易引起疾病的漏诊和误诊,延误早期诊断和治疗。因此,当怀疑儿童患者可能有眼底病变时,应积极行双眼眼底照相检查。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必须先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大部分出血观察随访可以自愈。若无法自愈可进一步考虑其他合理治疗方案,如Nd∶YAG激光或氩激光甚至玻璃体切割手术。
患儿女,8岁。因双眼胀痛3 d于2020年1月6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儿生长发育正常。1年前跌倒后轻度颅脑出血。3周前因间歇性外斜视于我院行全身麻醉下双眼外直肌后退手术,手术后持续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地塞米松眼膏点眼抗感染。否认早产、眼部外伤史。眼部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为1.0。屈光状态:右眼-0.75DS/-0.50DC×100°、左眼-0.75DS/-1.00DC×35°。眼压:右眼、左眼分别为31、3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右眼视网膜后极部血管弓处少量斑片状不规则出血,累及上方周边部(图1)。左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给予患者双眼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局部点眼1周,并停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地塞米松眼膏。

视网膜后极部血管弓处少量斑片状不规则出血,累及上方周边部(白箭)
初诊后1周,患儿双眼胀痛消失,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0、11 mm Hg。右眼、左眼BCVA分别为0.6、0.2。眼底检查,双眼多处出血性病变,伴浅色出血斑(图2A,2B)。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凝血常规、血清传染性检测(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梅毒螺旋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头颅和眼眶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全身辅助检查均无异常。

2A、2B分别示右眼、左眼,双眼视网膜多处出血性病变,伴浅色出血斑
初诊后2周,患儿眼底出血进一步减轻。广角彩色照相检查,双眼每处出血灶均减小,且之前的浅色血斑消失(图3A,3B)。患儿补充病史,其胞弟经常挤压其腹部。诊断:双眼Valsalva视网膜病变。建议患儿定期随访观察。初诊后18个月随访,患儿眼底检查完全恢复正常。

3A、3B分别示右眼、左眼,双眼视网膜出血病灶较前减轻
讨论 Valsalva视网膜病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眼底出血,通常发生在某些增强胸内或腹内压的体力活动(Valsalva动作)后,如呕吐、便秘、咳嗽等。常表现为突发性视力损害、视网膜前出血及液平面,预后一般良好[1-2]。在大多数情况下,治疗仅需要观察随访。尤其是直径小于1个视盘直径的出血,往往在短时间内自发消退。较大出血灶的自发吸收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Nd∶YAG激光或氩激光治疗,使视网膜前积血进入玻璃体腔而加快吸收。仅有少数患者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3]。
本例患儿的诊断依据是,腹部压迫史、自愈倾向,且排除其他眼底出血原因。鉴别诊断包括斜视手术并发症、Terson综合征、白血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感染性视网膜病变、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斜视手术后出现眼底并发症非常罕见[4]。因为大多数斜视手术的患者是儿童,所以使用全身麻醉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眼科手术。因此,眼科医生倾向于考虑与全身麻醉相关的并发症。全身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恶心和呕吐[5]。Patane等[6]报道了1例全身麻醉后发生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可能是由围手术期咳嗽和呕吐引起。但本例患儿围手术期未出现咳嗽、呕吐等症状,排除全身麻醉引起的眼底出血。头颅和眼眶MRI检查可排除Tersons综合征[7]。血常规检查可排除白血病视网膜病变[8]。FFA检查可排除视网膜血管的阻塞、渗漏。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清传染性检测可排除细菌性心内膜炎。最终考虑该患儿的眼底出血与其胞弟造成的腹内压增高有关。
儿童Valsalva视网膜病变既往很少报道。这可能与患儿无视力下降的主诉,眼科医生忽略眼底检查有关。儿童对身体不适相对不敏感,且不擅于表达。因此,易引起疾病的漏诊和误诊,延误早期诊断和治疗。因此,当怀疑儿童患者可能有眼底病变时,应积极行双眼眼底照相检查。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必须先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大部分出血观察随访可以自愈。若无法自愈可进一步考虑其他合理治疗方案,如Nd∶YAG激光或氩激光甚至玻璃体切割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