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赖婷兰, 陈彦茹, 李明翰, 欧尚坤. 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3例临床特征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 39(10): 846-848.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0717-00312 复制
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是一种罕见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以多发性视网膜血管瘤形成、不同程度渗漏和黄白色硬性渗出物沉积为主要特征[1-2]。由于其与毛细血管扩张和Coats病相似,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Coats病的早期阶段[3-4]。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好发于中青年,多为单眼发病,以视力下降或视野出现暗影为主要症状[2, 5]。目前国内外针对本病的报道极少。我们回顾分析了3例临床检查确诊的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临床分析。本研究经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号:XMYKZX-KY-2023-026)。
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患者3例3只眼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诊断标准:视网膜动脉出现多处的局限性膨胀,呈圆形、“串珠状”或“葫芦状”扩张形成动脉瘤,视网膜黄斑水肿、脂质沉着或视网膜出血;动脉瘤多在眼底的中周部或远周边部。(2)行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排除视网膜大动脉瘤、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和前置镜、眼底彩色照相、超广角眼底成像(UWF)、OCT、FFA检查。采用日本Kowa公司Nonmyd WX免散瞳眼底照相机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采用英国Optos公司200TX激光扫描检眼镜行UWF检查;采用德国海德堡公司Spectralis-HRA+OCT仪行OCT、FFA检查。
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
2 结果
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7、55、49岁;均为单眼发病(右眼)。均因视力下降而就诊。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为2周~2个月。均无眼红、眼痛等。有高血压病史1例。所有患者无结核、感染、糖尿病病史以及家族遗传病史。患眼BCVA分别为1.0、0.3、0.5。眼压分别为14.9、15.6、16.0 mm Hg(1 mm Hg=0.133 kPa)。眼前节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眼底彩色照相、UWF检查,动脉瘤多位于视网膜后极部及中周部小动脉分支处,多处分支动脉管径粗细不均,可见管壁球形扩张和围绕动脉瘤的环形黄白色硬性渗出;动脉瘤以小动脉分支血管膨隆呈“灯泡状”外观,部分动脉瘤成串排列,部分周围并发小出血(图1)。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反光欠清晰,其周围可见皱褶2只眼,其中BCVA分别为0.3、0.5的2只眼其黄斑病变更为明显。对侧眼眼底均未见明显异常。

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小动脉管壁局部(膨胀)球形扩张(≥3处),病灶血管旁大量黄白色硬性渗出呈环状,部分呈片状融合,部分动脉瘤周围并发出血
OCT检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可见椭圆形或类椭圆形强反射团,遮蔽后方信号,部分病灶周围伴散在强反射灶和(或)层下积液,黄斑区均可见层间多囊样弱反射及强反射灶(图2)。

2A示黄斑部,典型层间多囊样弱反射;2B示病灶处,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强反射隆起灶(红圈),遮蔽后方信号,部分病灶周围伴散在强反射灶和(或)层下积液
FFA检查,早期多处分支动脉管壁球形扩张呈强荧光团,病灶周围可见“渔网状”及囊样扩张的毛细血管,伴点状荧光遮蔽及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晚期动脉管壁球形扩张处可见荧光素渗漏(图3)。

3A~3C示早期,多处分支动脉管壁球形扩张呈强荧光团(3A),病灶周围可见“渔网状”及囊样扩张的毛细血管(3B),伴点状荧光遮蔽及毛细血管无灌注区(3C);3D示晚期,动脉管壁球形扩张处可见荧光素渗漏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营养神经、血管治疗。电话随访视力未见明显变化。
3 讨论
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好发于中青年,多为单眼发病,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或视野出现暗影[2, 5]。本组3例均为中老年患者,单眼发病,因视力下降就诊。病变累及黄斑区临床症状出现较早,而周边部病变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有学者经长期观察,发现该病最终可发展为Coats病[6-9]。
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属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以环形脂质性渗出围绕以动脉瘤病变为中心的视网膜病变[10]。动脉瘤多由小动脉分支膨胀形成“灯泡状”或“葫芦状”,而毛细血管膨胀可形成微动脉瘤。此外,病变区毛细血管扩张异常明显,静脉不受影响。扩张的动脉瘤系多发且血管壁不健全,渗透性增强,血浆外渗,水份吸收后遗留下脂肪沉积,同时伴有视网膜组织变性。病变区进一步发展可发生视网膜出血及玻璃体积血。
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易与Coats病以及环状视网膜病变相混淆。Coats病多发生于儿童,单眼发病,动、静脉均可受累,眼底改变可有毛细血管闭塞、异常交通和新生血管等[11]。环状视网膜病变非独立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Coats病、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均可出现类似环形渗出物。这些病变的病灶均位于环的中央区,可通过眼底彩色照相及FFA检查加以鉴别[7]。
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激光光凝是有效治疗手段之一[12-13]。激光光凝可对动脉瘤直接光凝,使瘤体萎缩,并对不正常的扩张毛细血管行视网膜光凝,以防渗漏。若病变累及黄斑区导致黄斑水肿,可以考虑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14]。
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是一种罕见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以多发性视网膜血管瘤形成、不同程度渗漏和黄白色硬性渗出物沉积为主要特征[1-2]。由于其与毛细血管扩张和Coats病相似,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Coats病的早期阶段[3-4]。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好发于中青年,多为单眼发病,以视力下降或视野出现暗影为主要症状[2, 5]。目前国内外针对本病的报道极少。我们回顾分析了3例临床检查确诊的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临床分析。本研究经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号:XMYKZX-KY-2023-026)。
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患者3例3只眼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诊断标准:视网膜动脉出现多处的局限性膨胀,呈圆形、“串珠状”或“葫芦状”扩张形成动脉瘤,视网膜黄斑水肿、脂质沉着或视网膜出血;动脉瘤多在眼底的中周部或远周边部。(2)行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排除视网膜大动脉瘤、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和前置镜、眼底彩色照相、超广角眼底成像(UWF)、OCT、FFA检查。采用日本Kowa公司Nonmyd WX免散瞳眼底照相机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采用英国Optos公司200TX激光扫描检眼镜行UWF检查;采用德国海德堡公司Spectralis-HRA+OCT仪行OCT、FFA检查。
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
2 结果
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7、55、49岁;均为单眼发病(右眼)。均因视力下降而就诊。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为2周~2个月。均无眼红、眼痛等。有高血压病史1例。所有患者无结核、感染、糖尿病病史以及家族遗传病史。患眼BCVA分别为1.0、0.3、0.5。眼压分别为14.9、15.6、16.0 mm Hg(1 mm Hg=0.133 kPa)。眼前节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眼底彩色照相、UWF检查,动脉瘤多位于视网膜后极部及中周部小动脉分支处,多处分支动脉管径粗细不均,可见管壁球形扩张和围绕动脉瘤的环形黄白色硬性渗出;动脉瘤以小动脉分支血管膨隆呈“灯泡状”外观,部分动脉瘤成串排列,部分周围并发小出血(图1)。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反光欠清晰,其周围可见皱褶2只眼,其中BCVA分别为0.3、0.5的2只眼其黄斑病变更为明显。对侧眼眼底均未见明显异常。

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小动脉管壁局部(膨胀)球形扩张(≥3处),病灶血管旁大量黄白色硬性渗出呈环状,部分呈片状融合,部分动脉瘤周围并发出血
OCT检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可见椭圆形或类椭圆形强反射团,遮蔽后方信号,部分病灶周围伴散在强反射灶和(或)层下积液,黄斑区均可见层间多囊样弱反射及强反射灶(图2)。

2A示黄斑部,典型层间多囊样弱反射;2B示病灶处,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强反射隆起灶(红圈),遮蔽后方信号,部分病灶周围伴散在强反射灶和(或)层下积液
FFA检查,早期多处分支动脉管壁球形扩张呈强荧光团,病灶周围可见“渔网状”及囊样扩张的毛细血管,伴点状荧光遮蔽及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晚期动脉管壁球形扩张处可见荧光素渗漏(图3)。

3A~3C示早期,多处分支动脉管壁球形扩张呈强荧光团(3A),病灶周围可见“渔网状”及囊样扩张的毛细血管(3B),伴点状荧光遮蔽及毛细血管无灌注区(3C);3D示晚期,动脉管壁球形扩张处可见荧光素渗漏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营养神经、血管治疗。电话随访视力未见明显变化。
3 讨论
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好发于中青年,多为单眼发病,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或视野出现暗影[2, 5]。本组3例均为中老年患者,单眼发病,因视力下降就诊。病变累及黄斑区临床症状出现较早,而周边部病变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有学者经长期观察,发现该病最终可发展为Coats病[6-9]。
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属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以环形脂质性渗出围绕以动脉瘤病变为中心的视网膜病变[10]。动脉瘤多由小动脉分支膨胀形成“灯泡状”或“葫芦状”,而毛细血管膨胀可形成微动脉瘤。此外,病变区毛细血管扩张异常明显,静脉不受影响。扩张的动脉瘤系多发且血管壁不健全,渗透性增强,血浆外渗,水份吸收后遗留下脂肪沉积,同时伴有视网膜组织变性。病变区进一步发展可发生视网膜出血及玻璃体积血。
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易与Coats病以及环状视网膜病变相混淆。Coats病多发生于儿童,单眼发病,动、静脉均可受累,眼底改变可有毛细血管闭塞、异常交通和新生血管等[11]。环状视网膜病变非独立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Coats病、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均可出现类似环形渗出物。这些病变的病灶均位于环的中央区,可通过眼底彩色照相及FFA检查加以鉴别[7]。
Leber多发性粟粒状视网膜动脉瘤病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激光光凝是有效治疗手段之一[12-13]。激光光凝可对动脉瘤直接光凝,使瘤体萎缩,并对不正常的扩张毛细血管行视网膜光凝,以防渗漏。若病变累及黄斑区导致黄斑水肿,可以考虑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