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和脉络膜中脂质小球是基于病理学与高分辨率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提出来的新定义。OCT检查可见脂质小球为脉络膜及视网膜中的弱反射性圆形空腔,周围没有强反射边界,其后有特征性的超反射尾。其出现在健康人眼以及以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为特征的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其特征性超反射尾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关键。目前,对脂质小球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健康人眼睛中可以观察到脂质小球,但一定的患病率表明其与脉络膜灌注不足和RPE萎缩有关,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探讨其发病机制、病变特征以及治疗预后。
引用本文: 李萍萍, 李璐, 吴建华. 视网膜及脉络膜中脂质小球的研究进展.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4): 324-328.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0911-00380 复制
1966年,Friedman和Smith[1]首次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提出视网膜及脉络膜中的脂质小球的定义。随着眼底影像技术的创新,尤其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OCTA)和频域OCT,临床对脂质小球的认识进一步加深[2-3]。OCT检查可见脂质小球为脉络膜及视网膜中的弱反射性圆形空腔,周围无强反射边界,其后有特征性的超反射尾。其在健康人眼和以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为特征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MD)[4],在AMD伴“地图样”萎缩以及存在新生血管的患者中发病率更高。AMD是影响我国老年人视力下降的重大疾病,若脂质小球为AMD进展过程中的潜在标志物,这将对AMD的早期治疗起到重要作用。现就视网膜及脉络膜中脂质小球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脂质小球的诊断、相关疾病的鉴别及其临床意义探讨提供新思路。
1 脂质小球的组织病理学及形成机制
1966年,Friedman和Smith[1]在健康人眼及AMD患者的组织标本中观察到脉络膜中存在可被苏丹染色的弱反射病灶。电子显微镜可见小球位于细胞外,并缺乏正常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周围无炎症反应。其猜测小球的内部物质可能为三酰三酯,并将其命名为“脉络膜脂球”。随着眼科影像学技术的发展,OCT检查可见脉络膜中相似的弱反射空腔结构,猜测该结构可能是存在于脉络膜毛细血管柱之间的无灌注或低灌注的血管[5],将其称为“幽灵血管”。后续的研究发现,幽灵血管是脉络膜脂质小球在OCT上的一种特殊表现。脂质小球的来源以及病理和生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存在两种学说,第一种是外层视网膜脂质代谢异常学说。传统观点认为代谢率高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依赖于葡萄糖提供能量,但最新研究提出视网膜可以通过β-脂肪酸氧化来获取能量[6]。视网膜高代谢的特点为其对能量有巨大的需求,为了满足对脂质的利用,组织会加强脂蛋白酶和脂解基因在眼血管中的表达,脉络膜血流丰富,脂质代谢转运活跃,这使得部分未被分解的脂质存留于脉络膜或者视网膜下,形成了这种弱反射空腔[7-8]。第二个是血管退行学说。脉络膜脂质小球位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周围的无血管区域,影像学检查上显示其内部无血流信号,这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丧失引起的毛细血管退化有关。研究发现,在早期AMD中,随着脉络膜脂质小球数量增加,有效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逐渐降低,脂质小球的发展可能归因于血管退化或脉络膜间质的退行性改变[9-10]。
2 脂质小球多模式影像特征
2.1 脂质小球在OCT和OCTA上的表现
横断面OCT检查最易识别脂质小球,脂质小球为弱反射、圆形、有角的、内部有点状或者线状的强反射空腔。其面积一般小于0.01 mm2,多分布于横断面脉络膜血管中层(Sattler层)和脉络膜大血管层(Haller层),也可分布于椭圆体带和RPE/Bruch膜)复合体之间及巩膜。OCT检查可见脂质小球下方呈现特征性的超反射尾,这可能与含有脂质的组织有较高的折射率有关。研究报道,OCT检查可见脂肪细胞,动脉粥样硬化的坏死灶,含有脂滴的巨噬细胞以及手术后残留的硅油都会出现超反射尾[11-15]。任何组织的光学性质都会受到自身大小、形状、折射率和扫描波长的影响。颗粒直径小的粒子可以增强光的传输,从而实现更大的信号穿透,形成了超反射[4]。脉络膜血管吸光率比脂质吸光率高10~1 000倍[16-19],更多的光线透过脂质小球进入脉络膜间质和巩膜,形成具有特征性的超反射尾。OCTA检查可见视网膜内外层以及脉络膜血流情况,追踪各层血流分布,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信息。OCTA检查未见脂质小球内部血流信号,周围血管无明显的扩张扭曲等异常。
2.2 脂质小球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中的表现
ICGA以吲哚青绿为造影剂,主要反映脉络膜血管的情况,有助于发现早期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等。ICGA测得脂质小球的阳性率较低。研究发现,ICGA检查可见41只渗出型AMD患眼中仅有1只眼在晚期出现强荧光[4],ICGA检查可见脂质小球的内部缺乏血流信号,周围无明显的荧光素渗漏及遮蔽荧光象。这可能是因为脂质小球结构微小,多伴随其他病变引起的造影表现,仅通过ICGA较难发现。
2.3 其他多模式影像表现
RPE缺失,近红外眼底自身荧光(NIR)检查可见脂质小球由于呈强反射灶。研究发现,NIR检查可见55%RPE缺失的AMD患者呈圆形的强反射灶[9]。这可能因为波长深度的分辨率有限,在脉络膜厚度大部分被脂质小球占据的情况下,可以看到下方巩膜的反射;若小球体积较小,脉络膜厚度较厚,巩膜反射率也会降低,无法识别强反射病灶[20]。通过激光扫描、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几乎无法识别脂质小球。
3 脂质小球鉴别诊断
3.1 与血管鉴别
OCT检查可用于鉴别脂质小球与正常血管,脉络膜血管因血液存在呈轻度强反射,周边血管壁呈典型的强反射边界,而脂质小球周边无明显的强反射边界。
3.2 与栓子鉴别
脂质小球需与血管内的脂肪栓子鉴别,后者可能导致远达性视网膜损伤综合征,患者常有外伤病史,是一种少见的创伤性血管闭塞性疾病。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可见远达性视网膜损伤综合征呈一簇簇、一团团的白斑,因栓子阻塞血管,出现出血点及“樱桃红斑”[21-22],而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几乎无法识别脂质小球。
3.3 与玻璃膜疣鉴别
NIR检查可见玻璃膜疣和视网膜下脂质小球(SLG)均为散在、边界清楚的强反射病灶。OCT检查均为局灶性的RPE隆起。玻璃膜疣是AMD的早期体征,脂蛋白在Bruch膜中积累,导致有毒物质损伤RPE细胞,引起RPE细胞凋亡[23]。横断面OCT检查是鉴别两者的有效方法,横断面OCT检查可见玻璃膜疣为多个小的RPE隆起,反射增强,可呈“驼峰状”改变。因脂质在RPE和Bruch膜之间沉积,不能透射光线,因此其后部呈阴影。横断面OCT检查可见脂质小球为弱反射病灶,有特征性的超反射尾。
3.4 与视网膜高反射点鉴别
2009年,“视网膜强反射点”一词被首次提出,其为OCT检查中信号强度不低于RPE的独立的、边界清晰、无伪影、最大直径约在20~50 μm之间的强反射信号[24-25]。病理状态下视网膜强反射点数目明显增多,且位于视网膜各层结构,包括神经纤维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外丛状层等。脂质小球可以通过反射率、位置、大小、数量与视网膜强反射点进行鉴别,脂质小球呈弱反射,直径远大于50 μm,一般单独出现在脉络膜或视网膜下,不会散布于各层组织,其超反射尾也有助于进行鉴别。
3.5 与其他疾病鉴别
Stargardt病、锥杆细胞营养不良、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内空洞化以及脉络膜劈裂可能会出现弱反射的脉络膜空洞。尽管这些空洞多位于Sattler层和Haller层,但是其出现的空洞的直径大小不一,常合并其他视网膜结构的改变,且OCT检查未见特征性的超反射尾[26-28]。
4 脂质小球的临床意义
4.1 与AMD的关系
AMD是位于光感受器到RPE复合物之间发生的迟发型的神经变性,导致进行性视力下降[29]。AMD晚期是视力丧失的关键时期,会出现RPE局灶性退行性变性以及光感受器丢失,又称“地图样”萎缩[30-32]。研究发现,201只AMD伴“地图样”萎缩的201只患眼中,OCT检查可见其中17只眼“地图样”萎缩区域有数量不等的脉络膜脂质小球。脉络膜脂质小球在萎缩型AMD伴“地图样”萎缩患者中的发病率约12.5%,主要分布于脉络膜大中血管层,平均直径44.8 mm[9]。有研究对139只非糖尿病的捐献眼进行了病理切片,通过组织切片发现61只眼存在脂质小球,其中33只眼有AMD,4只眼伴有“地图样”萎缩[20]。脂质小球主要位于“地图样”萎缩区域内,或位于黄斑中心凹上方[9]。AM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CD34的免疫反应性降低,内皮细胞从Bruch膜上回缩,并被吞噬细胞清除,与Bruch膜相附着的脉络膜血管减少,血管密度降低,形成非灌注血管。脉络膜脂质小球可能与脉络膜血管硬化和萎缩有关。此外,晚期萎缩型AMD的RPE功能受损严重,RPE细胞中脂质平衡异常导致脂质生物合成增加和细胞内脂质沉积,促进脉络膜脂质小球的形成。对于脉络膜脂质小球的来源,以及是否具有生命周期,是否迁移,与“地图样”萎缩出现的早晚顺序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SLG与脉络膜脂质小球结构类似,它位于视网膜下椭圆体带和RPE/Bruch膜复合体之间。萎缩型AMD会逐渐发展为渗出型AMD,黄斑新生血管(MNV)是渗出型AMD患者视力突然丧失的主要原因[33]。根据新生血管的解剖位置,MNV主要分为3型,1型MNV是新生血管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生长到RPE下间隙,又称为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34]。研究发现,1型MNV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通过OCT和OCTA检查常可见SLG,这提示SLG可能与新生血管组织渗出有关[35]。SLG对1型MNV的血管形态、生长以及向渗出型AMD转换也有影响。OCTA检查可见SLG患眼中MNV的面积是无SLG患眼的2倍,RPE缺失的长度更长。SLG形成是一个渗出过程,可能与脂质代谢的复杂过程有关。当光感受器细胞缺乏葡萄糖和脂质等供能物质时,会诱导新生血管生成,以补偿缺血状态。同时会加强脂解基因的作用,调动并水解三酰三酯,为光感受器细胞提供更多的能量,通过血管渗出的三酰三酯沉积,促进SLG的形成。这提示SLG可作为1型MNV病变亚临床活性的生物标志物,SLG与1型MNV病变共同存在对新生血管的进展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预测价值。这提示SLG可以作为萎缩型AMD患者亚临床病变的生物标志物,但还需要纵向评估SLG对疾病的预后影响。
4.2 与肥厚脉络膜谱系疾病的关系
肥厚脉络膜谱系疾病是一组以脉络膜增厚、RPE受损并伴有Haller层扩张为特征的系列疾病[31]。研究发现,OCT和OCTA检查可见52%的肥厚性脉络膜眼中有脉络膜脂质小球,脉络膜厚度增加,Haller层扩张[27]。研究报道,11例肥厚性脉络膜病患者21只眼分别包括肥厚性脉络膜RPE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和肥厚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OCT检查可见11只眼出现脉络膜脂质小球。多个脉络膜脂质小球的患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大于单个或无脉络膜脂质小球的患眼,脂质小球的数目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脉络膜脂质小球可能与肥厚脉络膜疾病患者的脉络膜血管高通透性相关,随着脉络膜厚度的增加和RPE的破坏,RPE的脂质运输功能受到损害,大量脂质可能会在脉络膜基质中积累。但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和更多样化的疾病来证明脉络膜脂质小球与肥厚脉络膜谱系疾病之间的关系。
4.3 与葡萄膜炎的关系
葡萄膜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多变,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是目前最常见的葡萄膜炎类型[36-38]。研究报道,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中脂质小球的患病率约10%,其中后葡萄膜炎的患病率约10.8%,全葡萄膜炎的患病率约7.8%[39]。脉络膜脂质小球尚未在前葡萄膜炎及中间葡萄膜炎中发现,这可能因为脉络膜血流缓慢,且黑色素相关抗原丰富,故脉络膜易受自身免疫攻击,引起自身抗原如视网膜S抗原和黑色素相关抗原的免疫应答,诱导辅助性T细胞(Th)17细胞、Th1细胞和免疫细胞参与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反应诱发血管紊乱形成脂质小球。但目前研究仅报道脉络膜脂质小球的结构,并未探讨脉络膜脂质小球与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发生和发展关系,脉络膜脂质小球是否是葡萄膜炎的危险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目前对脂质小球的诊断主要通过OCT和OCTA检查,其特征性超反射尾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关键。脂质小球最初发现在AMD患者伴“地图样”萎缩以及健康人眼中,后来在肥厚脉络膜谱系疾病以及葡萄膜炎中偶有发现。目前对脂质小球的认识仍有限,尚不能明确其产生机制以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未来的临床研究可进一步探索:(1)脂质小球是否是视网膜及脉络膜生理代谢过程中的正常产物;(2)健康人眼中为什么会存在脂质小球,是否存在特征性人群;(3)纵向研究脂质小球能否运动,活力以及生存周期;(4)脂质小球的定量研究能否作为AMD进展的临床生物学标记;(5)脂质代谢紊乱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脂质小球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否存在关联?目前,对脂质小球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健康眼睛中可以观察到脂质小球,但一定的患病率表明其与脉络膜灌注不足和RPE萎缩有关,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探讨其发病机制、病变特征以及治疗预后。
1966年,Friedman和Smith[1]首次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提出视网膜及脉络膜中的脂质小球的定义。随着眼底影像技术的创新,尤其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OCTA)和频域OCT,临床对脂质小球的认识进一步加深[2-3]。OCT检查可见脂质小球为脉络膜及视网膜中的弱反射性圆形空腔,周围无强反射边界,其后有特征性的超反射尾。其在健康人眼和以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为特征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MD)[4],在AMD伴“地图样”萎缩以及存在新生血管的患者中发病率更高。AMD是影响我国老年人视力下降的重大疾病,若脂质小球为AMD进展过程中的潜在标志物,这将对AMD的早期治疗起到重要作用。现就视网膜及脉络膜中脂质小球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脂质小球的诊断、相关疾病的鉴别及其临床意义探讨提供新思路。
1 脂质小球的组织病理学及形成机制
1966年,Friedman和Smith[1]在健康人眼及AMD患者的组织标本中观察到脉络膜中存在可被苏丹染色的弱反射病灶。电子显微镜可见小球位于细胞外,并缺乏正常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周围无炎症反应。其猜测小球的内部物质可能为三酰三酯,并将其命名为“脉络膜脂球”。随着眼科影像学技术的发展,OCT检查可见脉络膜中相似的弱反射空腔结构,猜测该结构可能是存在于脉络膜毛细血管柱之间的无灌注或低灌注的血管[5],将其称为“幽灵血管”。后续的研究发现,幽灵血管是脉络膜脂质小球在OCT上的一种特殊表现。脂质小球的来源以及病理和生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存在两种学说,第一种是外层视网膜脂质代谢异常学说。传统观点认为代谢率高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依赖于葡萄糖提供能量,但最新研究提出视网膜可以通过β-脂肪酸氧化来获取能量[6]。视网膜高代谢的特点为其对能量有巨大的需求,为了满足对脂质的利用,组织会加强脂蛋白酶和脂解基因在眼血管中的表达,脉络膜血流丰富,脂质代谢转运活跃,这使得部分未被分解的脂质存留于脉络膜或者视网膜下,形成了这种弱反射空腔[7-8]。第二个是血管退行学说。脉络膜脂质小球位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周围的无血管区域,影像学检查上显示其内部无血流信号,这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丧失引起的毛细血管退化有关。研究发现,在早期AMD中,随着脉络膜脂质小球数量增加,有效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逐渐降低,脂质小球的发展可能归因于血管退化或脉络膜间质的退行性改变[9-10]。
2 脂质小球多模式影像特征
2.1 脂质小球在OCT和OCTA上的表现
横断面OCT检查最易识别脂质小球,脂质小球为弱反射、圆形、有角的、内部有点状或者线状的强反射空腔。其面积一般小于0.01 mm2,多分布于横断面脉络膜血管中层(Sattler层)和脉络膜大血管层(Haller层),也可分布于椭圆体带和RPE/Bruch膜)复合体之间及巩膜。OCT检查可见脂质小球下方呈现特征性的超反射尾,这可能与含有脂质的组织有较高的折射率有关。研究报道,OCT检查可见脂肪细胞,动脉粥样硬化的坏死灶,含有脂滴的巨噬细胞以及手术后残留的硅油都会出现超反射尾[11-15]。任何组织的光学性质都会受到自身大小、形状、折射率和扫描波长的影响。颗粒直径小的粒子可以增强光的传输,从而实现更大的信号穿透,形成了超反射[4]。脉络膜血管吸光率比脂质吸光率高10~1 000倍[16-19],更多的光线透过脂质小球进入脉络膜间质和巩膜,形成具有特征性的超反射尾。OCTA检查可见视网膜内外层以及脉络膜血流情况,追踪各层血流分布,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信息。OCTA检查未见脂质小球内部血流信号,周围血管无明显的扩张扭曲等异常。
2.2 脂质小球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中的表现
ICGA以吲哚青绿为造影剂,主要反映脉络膜血管的情况,有助于发现早期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等。ICGA测得脂质小球的阳性率较低。研究发现,ICGA检查可见41只渗出型AMD患眼中仅有1只眼在晚期出现强荧光[4],ICGA检查可见脂质小球的内部缺乏血流信号,周围无明显的荧光素渗漏及遮蔽荧光象。这可能是因为脂质小球结构微小,多伴随其他病变引起的造影表现,仅通过ICGA较难发现。
2.3 其他多模式影像表现
RPE缺失,近红外眼底自身荧光(NIR)检查可见脂质小球由于呈强反射灶。研究发现,NIR检查可见55%RPE缺失的AMD患者呈圆形的强反射灶[9]。这可能因为波长深度的分辨率有限,在脉络膜厚度大部分被脂质小球占据的情况下,可以看到下方巩膜的反射;若小球体积较小,脉络膜厚度较厚,巩膜反射率也会降低,无法识别强反射病灶[20]。通过激光扫描、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几乎无法识别脂质小球。
3 脂质小球鉴别诊断
3.1 与血管鉴别
OCT检查可用于鉴别脂质小球与正常血管,脉络膜血管因血液存在呈轻度强反射,周边血管壁呈典型的强反射边界,而脂质小球周边无明显的强反射边界。
3.2 与栓子鉴别
脂质小球需与血管内的脂肪栓子鉴别,后者可能导致远达性视网膜损伤综合征,患者常有外伤病史,是一种少见的创伤性血管闭塞性疾病。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可见远达性视网膜损伤综合征呈一簇簇、一团团的白斑,因栓子阻塞血管,出现出血点及“樱桃红斑”[21-22],而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几乎无法识别脂质小球。
3.3 与玻璃膜疣鉴别
NIR检查可见玻璃膜疣和视网膜下脂质小球(SLG)均为散在、边界清楚的强反射病灶。OCT检查均为局灶性的RPE隆起。玻璃膜疣是AMD的早期体征,脂蛋白在Bruch膜中积累,导致有毒物质损伤RPE细胞,引起RPE细胞凋亡[23]。横断面OCT检查是鉴别两者的有效方法,横断面OCT检查可见玻璃膜疣为多个小的RPE隆起,反射增强,可呈“驼峰状”改变。因脂质在RPE和Bruch膜之间沉积,不能透射光线,因此其后部呈阴影。横断面OCT检查可见脂质小球为弱反射病灶,有特征性的超反射尾。
3.4 与视网膜高反射点鉴别
2009年,“视网膜强反射点”一词被首次提出,其为OCT检查中信号强度不低于RPE的独立的、边界清晰、无伪影、最大直径约在20~50 μm之间的强反射信号[24-25]。病理状态下视网膜强反射点数目明显增多,且位于视网膜各层结构,包括神经纤维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外丛状层等。脂质小球可以通过反射率、位置、大小、数量与视网膜强反射点进行鉴别,脂质小球呈弱反射,直径远大于50 μm,一般单独出现在脉络膜或视网膜下,不会散布于各层组织,其超反射尾也有助于进行鉴别。
3.5 与其他疾病鉴别
Stargardt病、锥杆细胞营养不良、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内空洞化以及脉络膜劈裂可能会出现弱反射的脉络膜空洞。尽管这些空洞多位于Sattler层和Haller层,但是其出现的空洞的直径大小不一,常合并其他视网膜结构的改变,且OCT检查未见特征性的超反射尾[26-28]。
4 脂质小球的临床意义
4.1 与AMD的关系
AMD是位于光感受器到RPE复合物之间发生的迟发型的神经变性,导致进行性视力下降[29]。AMD晚期是视力丧失的关键时期,会出现RPE局灶性退行性变性以及光感受器丢失,又称“地图样”萎缩[30-32]。研究发现,201只AMD伴“地图样”萎缩的201只患眼中,OCT检查可见其中17只眼“地图样”萎缩区域有数量不等的脉络膜脂质小球。脉络膜脂质小球在萎缩型AMD伴“地图样”萎缩患者中的发病率约12.5%,主要分布于脉络膜大中血管层,平均直径44.8 mm[9]。有研究对139只非糖尿病的捐献眼进行了病理切片,通过组织切片发现61只眼存在脂质小球,其中33只眼有AMD,4只眼伴有“地图样”萎缩[20]。脂质小球主要位于“地图样”萎缩区域内,或位于黄斑中心凹上方[9]。AM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CD34的免疫反应性降低,内皮细胞从Bruch膜上回缩,并被吞噬细胞清除,与Bruch膜相附着的脉络膜血管减少,血管密度降低,形成非灌注血管。脉络膜脂质小球可能与脉络膜血管硬化和萎缩有关。此外,晚期萎缩型AMD的RPE功能受损严重,RPE细胞中脂质平衡异常导致脂质生物合成增加和细胞内脂质沉积,促进脉络膜脂质小球的形成。对于脉络膜脂质小球的来源,以及是否具有生命周期,是否迁移,与“地图样”萎缩出现的早晚顺序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SLG与脉络膜脂质小球结构类似,它位于视网膜下椭圆体带和RPE/Bruch膜复合体之间。萎缩型AMD会逐渐发展为渗出型AMD,黄斑新生血管(MNV)是渗出型AMD患者视力突然丧失的主要原因[33]。根据新生血管的解剖位置,MNV主要分为3型,1型MNV是新生血管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生长到RPE下间隙,又称为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34]。研究发现,1型MNV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通过OCT和OCTA检查常可见SLG,这提示SLG可能与新生血管组织渗出有关[35]。SLG对1型MNV的血管形态、生长以及向渗出型AMD转换也有影响。OCTA检查可见SLG患眼中MNV的面积是无SLG患眼的2倍,RPE缺失的长度更长。SLG形成是一个渗出过程,可能与脂质代谢的复杂过程有关。当光感受器细胞缺乏葡萄糖和脂质等供能物质时,会诱导新生血管生成,以补偿缺血状态。同时会加强脂解基因的作用,调动并水解三酰三酯,为光感受器细胞提供更多的能量,通过血管渗出的三酰三酯沉积,促进SLG的形成。这提示SLG可作为1型MNV病变亚临床活性的生物标志物,SLG与1型MNV病变共同存在对新生血管的进展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预测价值。这提示SLG可以作为萎缩型AMD患者亚临床病变的生物标志物,但还需要纵向评估SLG对疾病的预后影响。
4.2 与肥厚脉络膜谱系疾病的关系
肥厚脉络膜谱系疾病是一组以脉络膜增厚、RPE受损并伴有Haller层扩张为特征的系列疾病[31]。研究发现,OCT和OCTA检查可见52%的肥厚性脉络膜眼中有脉络膜脂质小球,脉络膜厚度增加,Haller层扩张[27]。研究报道,11例肥厚性脉络膜病患者21只眼分别包括肥厚性脉络膜RPE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和肥厚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OCT检查可见11只眼出现脉络膜脂质小球。多个脉络膜脂质小球的患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大于单个或无脉络膜脂质小球的患眼,脂质小球的数目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脉络膜脂质小球可能与肥厚脉络膜疾病患者的脉络膜血管高通透性相关,随着脉络膜厚度的增加和RPE的破坏,RPE的脂质运输功能受到损害,大量脂质可能会在脉络膜基质中积累。但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和更多样化的疾病来证明脉络膜脂质小球与肥厚脉络膜谱系疾病之间的关系。
4.3 与葡萄膜炎的关系
葡萄膜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多变,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是目前最常见的葡萄膜炎类型[36-38]。研究报道,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中脂质小球的患病率约10%,其中后葡萄膜炎的患病率约10.8%,全葡萄膜炎的患病率约7.8%[39]。脉络膜脂质小球尚未在前葡萄膜炎及中间葡萄膜炎中发现,这可能因为脉络膜血流缓慢,且黑色素相关抗原丰富,故脉络膜易受自身免疫攻击,引起自身抗原如视网膜S抗原和黑色素相关抗原的免疫应答,诱导辅助性T细胞(Th)17细胞、Th1细胞和免疫细胞参与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反应诱发血管紊乱形成脂质小球。但目前研究仅报道脉络膜脂质小球的结构,并未探讨脉络膜脂质小球与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发生和发展关系,脉络膜脂质小球是否是葡萄膜炎的危险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目前对脂质小球的诊断主要通过OCT和OCTA检查,其特征性超反射尾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关键。脂质小球最初发现在AMD患者伴“地图样”萎缩以及健康人眼中,后来在肥厚脉络膜谱系疾病以及葡萄膜炎中偶有发现。目前对脂质小球的认识仍有限,尚不能明确其产生机制以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未来的临床研究可进一步探索:(1)脂质小球是否是视网膜及脉络膜生理代谢过程中的正常产物;(2)健康人眼中为什么会存在脂质小球,是否存在特征性人群;(3)纵向研究脂质小球能否运动,活力以及生存周期;(4)脂质小球的定量研究能否作为AMD进展的临床生物学标记;(5)脂质代谢紊乱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脂质小球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否存在关联?目前,对脂质小球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健康眼睛中可以观察到脂质小球,但一定的患病率表明其与脉络膜灌注不足和RPE萎缩有关,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探讨其发病机制、病变特征以及治疗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