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细胞(MC)在眼科疾病的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近年来,对MC的研究揭示了其在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非过敏性眼底疾病中的重要性。MC能通过脱颗粒释放介质如组胺、细胞因子和酶类等,调节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重塑等,从而显著影响眼底疾病的病理进程。应用MC相关抑制剂可以有效缓解或抑制这些病理进展,为治疗眼病提供了潜在的策略。了解MC在眼底疾病中的研究现状,有助于深入认识MC在疾病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并推动进一步研究,以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眼科疾病的发展牵涉到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免疫系统扮演着核心角色[1]。肥大细胞(MC)作为免疫系统的关键成员,因其在疾病进程中扮演的多重角色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在眼科领域,近年来对MC的研究揭示了其在眼科疾病中的重要性[2]。虽然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MC在过敏性眼病中的角色,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MC在非过敏性眼病,尤其是眼底病的重要性也受到了广泛认可[3]。MC能直接影响这些疾病的进展和组织的病理改变,这些发现不仅加深MC在眼科疾病中作用的理解,也为利用MC作为治疗眼科疾病的潜在靶点提供新的可能性。现就MC在非过敏性眼底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MC
MC为一种免疫细胞,源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通过特定的细胞发育途径成熟[4]。MC在全身的多个组织中广泛分布,特别是与外界接触频繁的界面,如皮肤、肺和肠道黏膜。在眼部,MC主要集中于睫状体、虹膜、结膜、巩膜、脉络膜区域[5]。MC通过多种受体如免疫球蛋白E高亲和受体、Toll样受体、干细胞因子受体以及环境因素的刺激,触发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导致细胞脱颗粒并释放储存在颗粒中的预形成的和新合成的炎症介质,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促炎脂质介质、血管活性胺以及蛋白聚糖和蛋白酶等。这些物质在调节免疫反应、促进炎症反应以及参与组织重塑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
2 MC与眼底病的研究
2.1 葡萄膜炎
葡萄膜炎是一种涉及眼球中层组织、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失明的炎症性疾病。MC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活化及介质释放在疾病的早期发展阶段已被证实具有显著影响。Da silva等[7]研究报道,在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模型中,MC的脱颗粒在炎症反应启动前便发挥作用,标志着其在病理过程早期就承担重要角色。在葡萄膜炎急性期,睫状体中MC数量的急剧增加进一步凸显其在疾病进展中的重要性[8]。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小鼠葡萄膜炎模型研究中,初步发现MC的数量和活性可能与葡萄膜炎的敏感性有关[9]。Mochizuki等[10]研究报道,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MC数量的增加与疾病的易感性、发作时间及严重程度紧密相关,并通过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等炎症性介质显著加剧眼部炎症,影响血视网膜屏障的功能。这些发现提示通过抑制这些细胞介质的释放或作用的药物可能有效抑制EAU的发展,为通过控制MC活动干预EAU提供了新的视角[11]。MC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MC激活及其介质的释放来实现的。这提示MC可能作为治疗葡萄膜炎的新靶点,为开发针对MC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
自身免疫和自体炎症机制在葡萄膜炎中也有着重要作用[12],特别是辅助性T细胞(Th)1和Th17细胞的参与以及MC与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的相互作用,MC能通过调节这些路径影响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这在葡萄膜炎的慢性化和复发性特征中尤为重要。
MC在葡萄膜炎的病理生理中扮演着复杂但关键的角色。其激活并释放的介质在调控葡萄膜炎的免疫响应和疾病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3]。葡萄膜炎的治疗和研究正在不断深入,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细胞如何在葡萄膜炎中调节免疫反应,以及如何通过药物干预其活动和相关炎症途径,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2.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DR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可能引起严重视力障碍乃至失明。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视网膜血管的微动脉瘤、出血、渗漏和新生血管[14]。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揭示了MC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展之间的联系。研究报道,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组织中发现了组胺和MC类胰蛋白酶(MCT)基因的过度表达,这暗示了MC在糖尿病进程中的作用[15]。此外,相较于正常体重人群,肥胖患者的白色脂肪组织中MC及其产生的MCT数量均有所增加,这提示MC及MCT在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中可能扮演关键角色[16]。这些研究展现出MC在糖尿病进程中的重要潜力,为治疗DR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DR的病理生理中,MC的作用表现为通过多种机制促进炎症和血管生成。MC通过脱颗粒和释放MCT等促进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产生,并通过自分泌途径上调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触发糖尿病相关微血管和大血管综合征的发展[17-18]。这一过程对组织重塑、慢性炎症及肿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Matsuda等[19]在氧诱导性视网膜病变模型研究中,发现MC通过MCT介导的MCP1上调导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进而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这些发现揭示了MC在眼部疾病中新血管形成的具体机制,提供了治疗的潜在靶点。MC稳定剂的应用表明,通过阻断MCP-1和其他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可以有效地防止氧诱导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这种治疗策略通过干预MC的活性,减轻了病变过程。此外,在缺血条件下,MC的激活对于动脉和其他血管的生成是有利的[20]。MCT不仅诱导VEGF产生,增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迁移[21],还选择性地诱导血管生成趋化因子MCP-1和IL-8[22],这种选择性作用突显了MCT在视网膜炎症和血管生成中的潜在重要性。这进一步证明了MC在DR和其他眼底疾病中的重要性。
尽管视网膜本身不含MC,但MC通过促进炎症和氧化应激等途径间接参与视网膜疾病的发展[23]。在视网膜炎症发生时,MC通过释放促炎介质来增强氧化应激,加剧炎症反应,如MC产生的IL-33是一种有效的促炎细胞因子,其不仅能诱导趋化因子的产生,还能调节依赖免疫球蛋白E的炎症反应[24],进而影响DR的进展。此外,组胺的释放在DR中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其受体调控对维持血视网膜屏障的通透性至关重要[25]。在RPE中,组胺受体H4的过表达不仅调控着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也影响抗血管生成因子如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的水平。研究发现,p38通过介导组胺受体H4的信号传递,进一步参与了视网膜的炎症和血管生成反应[26]。这提示MC在通过这些机制间接参与视网膜病变,尤其是在调节炎症和血管方面的重要作用。
MC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影响视网膜血管结构的稳定性等,在视网膜病变过程中扮演着多方面的角色。其在DR以及其他视网膜疾病,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中的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应当深化我们对MC与这些视网膜疾病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并着手寻求可能的治疗新途径。
2.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AMD是一种主要影响中央视网膜的慢性疾病,也是全球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27]。AMD分为渗出型AMD和萎缩型AMD。渗出型AMD特点是视网膜下或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导致渗出、出血及瘢痕等。萎缩型AMD主要表现为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和感光细胞的逐渐萎缩,晚期出现“地图样”萎缩(GA)。MC在脉络膜中广泛存在,尤其集中在血管层附近[28],使其在AMD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在各类型的AMD中均发现MC数量增加及脱颗粒现象[29]。MC通过释放MCT到布鲁赫膜和脉络膜基质中,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从而降解布鲁赫膜和基底膜,进而引发RPE损伤和视网膜及脉络膜变薄。这种活动在GA及其动物模型中被视为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MC活化与RPE和光感受细胞的变性也紧密相关[30],MC释放的MCT通过激活RPE细胞表面的蛋白酶激活蛋白酶活化受体2,触发一系列信号传导反应,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和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的激活,导致Fas细胞表面死亡受体与其配体FasL结合,引起RPE细胞凋亡。此外,氧化应激的增强加剧MCT的释放,加剧RPE细胞死亡[31]。作为脉络膜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MC在影响AMD进程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MC的脱颗粒过程能诱发脉络膜、RPE和视网膜疾病,导致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研究通过结膜下局部注射选择性MC活化剂Compound40/80可以触发眼部前后段的明显炎症反应,特别是脉络膜增厚和视网膜外屏障的破裂,这些变化最终导致浆液性视网膜脱离[32]。这种脱颗粒过程受到激活蛋白-1复合物的调控,直接影响炎症反应和VEGF的产生[33-34]。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未经前列腺素E2激活前列腺素E受体2脱颗粒的情况下,MC成为VEGF的重要来源[35]。MC在AMD中的作用不仅限于促进炎症和血管生成,其还通过调节组胺及其受体活动对病程进展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组胺可以显著增加脉络膜血流量,而组胺受体H4介导的MC活化加剧AMD的炎症环境,促使IL-6、TNF-α等炎性因子的释放,激发炎症级联反应[36-37]。在渗出型AMD动物模型研究中,玻璃体腔注射组胺受体H4抑制剂,可以有效减少CNV的形成[38-39]。此外,与MC相关的趋化因子受体3及其配体已被认定为抑制CNV和减轻AMD的视力丧失的潜在靶向目标[40]。IL-33/ST2轴的发现对MC的增殖、迁移和分化作用的探索提供了可能的MC调控靶点[41]。治疗方面,MC稳定剂和MCT抑制剂的应用能有效抑制MC活化和RPE损伤,为治疗AMD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靶向目标[42]。这种干预策略不仅可以阻断病理进程中的关键步骤,还能减缓或防止AMD的进一步发展。盐酸奥洛他定和色甘酸钠用于抑制MC的活化和减少组胺的释放,富马酸酮替芬靶向MC脱粒及使用APC366抑制MCT可以预防GA[43-45]。这些治疗策略在减轻眼部炎症及相关疾病病理进展,如治疗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也有良好的疗效。
MC通过其复杂的生物学活动在AMD中发挥关键作用,对眼底疾病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MC及其相关途径的作用机制,这对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3 MC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研究
Graves眼病(GO)是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最常见的甲状腺外表现。作为一种影响眼眶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GO主要涉及眼睑、泪腺、眼外肌和眼眶脂肪结缔组织,表现为炎性反应引起的水肿、脂肪增生和纤维化。目前研究表明,眼眶成纤维细胞是GO中的关键效应细胞。研究发现,在GO患者的眼眶组织中,MC数量增加并且能通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途径激活眼眶成纤维细胞[46]。MC通过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IL-13、IL-6等来诱导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徙和及收缩,导致透明质酸的过量产生。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有助于增加渗透压,并将水吸入球后组织,导致脉络膜水肿和增厚。MC释放的MMP会降解细胞外基质,这些都能加剧眼眶组织重塑和纤维化[47]。此外,MC还分泌驱动前脂肪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因子,有助于眼眶脂肪组织的扩张。这些导致组织肿胀和GO中出现的特征性眼球突出。这些病变可直接压迫视神经,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视神经萎缩。
MC还通过释放趋化因子吸引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到眼眶组织中,加剧GO的炎症浸润。MC在甲状腺中过表达共刺激CD86,表明MC参与了自身抗原呈递,可能强化抗原提呈细胞功能,从而影响GO病理过程的进展[48]。MC还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以及加强免疫应答,加剧炎症级联反应。组胺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可以改变血管通透性,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变化,如静脉扩张、动脉狭窄、出血和渗出。液体可渗入黄斑区,引起黄斑水肿,影响中央视力[49]。此外,MC与甲状腺激素(TH)之间可能存在双向调节机制。MC能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直接影响甲状腺功能,同时TH的变化也反过来调节MC的数量和激活状态[50-51]。促TH能够激活MC,并可能导致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在MC的颗粒中积累,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与组胺的共存可能在TH的释放调控及广泛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中起作用[52]。研究发现,在接受西替利嗪和孟鲁司特治疗的GO患者中观察到临床改善,这进一步证明了MC在GO中的关键角色[53]。
MC通过各种机制参与GO的发展和恶化,包括趋化和细胞因子等释放、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影响甲状腺相关激素调节及加剧眼眶中的组织重塑和纤维化,以及影响GO导致的眼底病变,表明MC可能是连接甲状腺病变与眼部特别是眼眶和眼底病变的桥梁,为GO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以靶向MC及其介质,减轻疾病症状,改善患者预后。
4 小结与展望
MC在眼底疾病中扮演复杂的调节角色,逐渐成为眼科领域的研究焦点。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引领未来治疗领域的探索。未来治疗策略,包括抑制MC的激活、阻断其释放的炎症介质,以及调控相关的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正成为关键研究方向。这些策略旨在为眼科疾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开辟新的治疗选项。深入理解MC在眼科疾病中的角色,并将其纳入治疗范畴,预示着眼科医学研究和治疗的新前景,有望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眼科疾病的发展牵涉到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免疫系统扮演着核心角色[1]。肥大细胞(MC)作为免疫系统的关键成员,因其在疾病进程中扮演的多重角色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在眼科领域,近年来对MC的研究揭示了其在眼科疾病中的重要性[2]。虽然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MC在过敏性眼病中的角色,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MC在非过敏性眼病,尤其是眼底病的重要性也受到了广泛认可[3]。MC能直接影响这些疾病的进展和组织的病理改变,这些发现不仅加深MC在眼科疾病中作用的理解,也为利用MC作为治疗眼科疾病的潜在靶点提供新的可能性。现就MC在非过敏性眼底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MC
MC为一种免疫细胞,源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通过特定的细胞发育途径成熟[4]。MC在全身的多个组织中广泛分布,特别是与外界接触频繁的界面,如皮肤、肺和肠道黏膜。在眼部,MC主要集中于睫状体、虹膜、结膜、巩膜、脉络膜区域[5]。MC通过多种受体如免疫球蛋白E高亲和受体、Toll样受体、干细胞因子受体以及环境因素的刺激,触发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导致细胞脱颗粒并释放储存在颗粒中的预形成的和新合成的炎症介质,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促炎脂质介质、血管活性胺以及蛋白聚糖和蛋白酶等。这些物质在调节免疫反应、促进炎症反应以及参与组织重塑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
2 MC与眼底病的研究
2.1 葡萄膜炎
葡萄膜炎是一种涉及眼球中层组织、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失明的炎症性疾病。MC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活化及介质释放在疾病的早期发展阶段已被证实具有显著影响。Da silva等[7]研究报道,在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模型中,MC的脱颗粒在炎症反应启动前便发挥作用,标志着其在病理过程早期就承担重要角色。在葡萄膜炎急性期,睫状体中MC数量的急剧增加进一步凸显其在疾病进展中的重要性[8]。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小鼠葡萄膜炎模型研究中,初步发现MC的数量和活性可能与葡萄膜炎的敏感性有关[9]。Mochizuki等[10]研究报道,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MC数量的增加与疾病的易感性、发作时间及严重程度紧密相关,并通过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等炎症性介质显著加剧眼部炎症,影响血视网膜屏障的功能。这些发现提示通过抑制这些细胞介质的释放或作用的药物可能有效抑制EAU的发展,为通过控制MC活动干预EAU提供了新的视角[11]。MC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MC激活及其介质的释放来实现的。这提示MC可能作为治疗葡萄膜炎的新靶点,为开发针对MC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
自身免疫和自体炎症机制在葡萄膜炎中也有着重要作用[12],特别是辅助性T细胞(Th)1和Th17细胞的参与以及MC与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的相互作用,MC能通过调节这些路径影响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这在葡萄膜炎的慢性化和复发性特征中尤为重要。
MC在葡萄膜炎的病理生理中扮演着复杂但关键的角色。其激活并释放的介质在调控葡萄膜炎的免疫响应和疾病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3]。葡萄膜炎的治疗和研究正在不断深入,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细胞如何在葡萄膜炎中调节免疫反应,以及如何通过药物干预其活动和相关炎症途径,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2.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DR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可能引起严重视力障碍乃至失明。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视网膜血管的微动脉瘤、出血、渗漏和新生血管[14]。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揭示了MC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展之间的联系。研究报道,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组织中发现了组胺和MC类胰蛋白酶(MCT)基因的过度表达,这暗示了MC在糖尿病进程中的作用[15]。此外,相较于正常体重人群,肥胖患者的白色脂肪组织中MC及其产生的MCT数量均有所增加,这提示MC及MCT在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中可能扮演关键角色[16]。这些研究展现出MC在糖尿病进程中的重要潜力,为治疗DR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DR的病理生理中,MC的作用表现为通过多种机制促进炎症和血管生成。MC通过脱颗粒和释放MCT等促进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产生,并通过自分泌途径上调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触发糖尿病相关微血管和大血管综合征的发展[17-18]。这一过程对组织重塑、慢性炎症及肿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Matsuda等[19]在氧诱导性视网膜病变模型研究中,发现MC通过MCT介导的MCP1上调导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进而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这些发现揭示了MC在眼部疾病中新血管形成的具体机制,提供了治疗的潜在靶点。MC稳定剂的应用表明,通过阻断MCP-1和其他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可以有效地防止氧诱导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这种治疗策略通过干预MC的活性,减轻了病变过程。此外,在缺血条件下,MC的激活对于动脉和其他血管的生成是有利的[20]。MCT不仅诱导VEGF产生,增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迁移[21],还选择性地诱导血管生成趋化因子MCP-1和IL-8[22],这种选择性作用突显了MCT在视网膜炎症和血管生成中的潜在重要性。这进一步证明了MC在DR和其他眼底疾病中的重要性。
尽管视网膜本身不含MC,但MC通过促进炎症和氧化应激等途径间接参与视网膜疾病的发展[23]。在视网膜炎症发生时,MC通过释放促炎介质来增强氧化应激,加剧炎症反应,如MC产生的IL-33是一种有效的促炎细胞因子,其不仅能诱导趋化因子的产生,还能调节依赖免疫球蛋白E的炎症反应[24],进而影响DR的进展。此外,组胺的释放在DR中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其受体调控对维持血视网膜屏障的通透性至关重要[25]。在RPE中,组胺受体H4的过表达不仅调控着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也影响抗血管生成因子如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的水平。研究发现,p38通过介导组胺受体H4的信号传递,进一步参与了视网膜的炎症和血管生成反应[26]。这提示MC在通过这些机制间接参与视网膜病变,尤其是在调节炎症和血管方面的重要作用。
MC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影响视网膜血管结构的稳定性等,在视网膜病变过程中扮演着多方面的角色。其在DR以及其他视网膜疾病,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中的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应当深化我们对MC与这些视网膜疾病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并着手寻求可能的治疗新途径。
2.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AMD是一种主要影响中央视网膜的慢性疾病,也是全球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27]。AMD分为渗出型AMD和萎缩型AMD。渗出型AMD特点是视网膜下或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导致渗出、出血及瘢痕等。萎缩型AMD主要表现为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和感光细胞的逐渐萎缩,晚期出现“地图样”萎缩(GA)。MC在脉络膜中广泛存在,尤其集中在血管层附近[28],使其在AMD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在各类型的AMD中均发现MC数量增加及脱颗粒现象[29]。MC通过释放MCT到布鲁赫膜和脉络膜基质中,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从而降解布鲁赫膜和基底膜,进而引发RPE损伤和视网膜及脉络膜变薄。这种活动在GA及其动物模型中被视为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MC活化与RPE和光感受细胞的变性也紧密相关[30],MC释放的MCT通过激活RPE细胞表面的蛋白酶激活蛋白酶活化受体2,触发一系列信号传导反应,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和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的激活,导致Fas细胞表面死亡受体与其配体FasL结合,引起RPE细胞凋亡。此外,氧化应激的增强加剧MCT的释放,加剧RPE细胞死亡[31]。作为脉络膜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MC在影响AMD进程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MC的脱颗粒过程能诱发脉络膜、RPE和视网膜疾病,导致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研究通过结膜下局部注射选择性MC活化剂Compound40/80可以触发眼部前后段的明显炎症反应,特别是脉络膜增厚和视网膜外屏障的破裂,这些变化最终导致浆液性视网膜脱离[32]。这种脱颗粒过程受到激活蛋白-1复合物的调控,直接影响炎症反应和VEGF的产生[33-34]。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未经前列腺素E2激活前列腺素E受体2脱颗粒的情况下,MC成为VEGF的重要来源[35]。MC在AMD中的作用不仅限于促进炎症和血管生成,其还通过调节组胺及其受体活动对病程进展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组胺可以显著增加脉络膜血流量,而组胺受体H4介导的MC活化加剧AMD的炎症环境,促使IL-6、TNF-α等炎性因子的释放,激发炎症级联反应[36-37]。在渗出型AMD动物模型研究中,玻璃体腔注射组胺受体H4抑制剂,可以有效减少CNV的形成[38-39]。此外,与MC相关的趋化因子受体3及其配体已被认定为抑制CNV和减轻AMD的视力丧失的潜在靶向目标[40]。IL-33/ST2轴的发现对MC的增殖、迁移和分化作用的探索提供了可能的MC调控靶点[41]。治疗方面,MC稳定剂和MCT抑制剂的应用能有效抑制MC活化和RPE损伤,为治疗AMD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靶向目标[42]。这种干预策略不仅可以阻断病理进程中的关键步骤,还能减缓或防止AMD的进一步发展。盐酸奥洛他定和色甘酸钠用于抑制MC的活化和减少组胺的释放,富马酸酮替芬靶向MC脱粒及使用APC366抑制MCT可以预防GA[43-45]。这些治疗策略在减轻眼部炎症及相关疾病病理进展,如治疗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也有良好的疗效。
MC通过其复杂的生物学活动在AMD中发挥关键作用,对眼底疾病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MC及其相关途径的作用机制,这对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3 MC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研究
Graves眼病(GO)是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最常见的甲状腺外表现。作为一种影响眼眶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GO主要涉及眼睑、泪腺、眼外肌和眼眶脂肪结缔组织,表现为炎性反应引起的水肿、脂肪增生和纤维化。目前研究表明,眼眶成纤维细胞是GO中的关键效应细胞。研究发现,在GO患者的眼眶组织中,MC数量增加并且能通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途径激活眼眶成纤维细胞[46]。MC通过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IL-13、IL-6等来诱导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徙和及收缩,导致透明质酸的过量产生。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有助于增加渗透压,并将水吸入球后组织,导致脉络膜水肿和增厚。MC释放的MMP会降解细胞外基质,这些都能加剧眼眶组织重塑和纤维化[47]。此外,MC还分泌驱动前脂肪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因子,有助于眼眶脂肪组织的扩张。这些导致组织肿胀和GO中出现的特征性眼球突出。这些病变可直接压迫视神经,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视神经萎缩。
MC还通过释放趋化因子吸引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到眼眶组织中,加剧GO的炎症浸润。MC在甲状腺中过表达共刺激CD86,表明MC参与了自身抗原呈递,可能强化抗原提呈细胞功能,从而影响GO病理过程的进展[48]。MC还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以及加强免疫应答,加剧炎症级联反应。组胺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可以改变血管通透性,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变化,如静脉扩张、动脉狭窄、出血和渗出。液体可渗入黄斑区,引起黄斑水肿,影响中央视力[49]。此外,MC与甲状腺激素(TH)之间可能存在双向调节机制。MC能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直接影响甲状腺功能,同时TH的变化也反过来调节MC的数量和激活状态[50-51]。促TH能够激活MC,并可能导致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在MC的颗粒中积累,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与组胺的共存可能在TH的释放调控及广泛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中起作用[52]。研究发现,在接受西替利嗪和孟鲁司特治疗的GO患者中观察到临床改善,这进一步证明了MC在GO中的关键角色[53]。
MC通过各种机制参与GO的发展和恶化,包括趋化和细胞因子等释放、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影响甲状腺相关激素调节及加剧眼眶中的组织重塑和纤维化,以及影响GO导致的眼底病变,表明MC可能是连接甲状腺病变与眼部特别是眼眶和眼底病变的桥梁,为GO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以靶向MC及其介质,减轻疾病症状,改善患者预后。
4 小结与展望
MC在眼底疾病中扮演复杂的调节角色,逐渐成为眼科领域的研究焦点。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引领未来治疗领域的探索。未来治疗策略,包括抑制MC的激活、阻断其释放的炎症介质,以及调控相关的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正成为关键研究方向。这些策略旨在为眼科疾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开辟新的治疗选项。深入理解MC在眼科疾病中的角色,并将其纳入治疗范畴,预示着眼科医学研究和治疗的新前景,有望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