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NA-CRAO)伴内界膜脱离(ILMD)患眼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初步分析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4年1月至2023年6月于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NA-CRAO患者88例8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应用OCT观察是否存在ILMD以及视网膜内层是否增厚、解剖分层是否消失。采用FFA记录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视网膜动脉主干-末梢充盈时间(FT),观察睫状体视网膜动脉、荧光素逆行充盈、棉绒斑、荧光素节状性充盈、黄斑区无灌注、毛细血管荧光素渗漏、视盘强荧光、脉络膜背景弱荧光等特征。根据是否伴有ILMD,将患者分为ILMD组、非ILMD组,均为44例44只眼。两组患者采用相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30 d。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FFA特征、治疗前后BCVA。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ILMD组、非ILMD组患者中,男性、女性均分别为43、1例,男性占比明显高于女性。治疗前及治疗后,ILMD组、非ILMD组logMAR BCVA分别为2.35±0.42、2.01±0.46和1.47±0.60、0.77±0.49;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25、12.358,P<0.001)。治疗前,与非ILMD组比较,ILMD组A-Rct、FT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2、3.385,P<0.05);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0、1.447,P>0.05)。ILMD组伴有睫状视网膜动脉、棉绒斑的占比低于非ILMD组,但伴有睫状视网膜动脉的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1,P>0.05),伴有棉绒斑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4,P<0.05)。与非ILMD组比较,视网膜动脉荧光素逆行充盈(χ2=-2.846)、节段性充盈(χ2=-3.907)、黄斑区无灌注(χ2=-6.656)、毛细血管荧光素渗漏(χ2=-4.367)、视盘强荧光(χ2=-3.525)、脉络膜背景弱荧光(χ2=-2.276)占比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CRAO患者中,与不伴ILMD者比较,伴ILMD者视网膜缺血程度更重,治疗前后BCVA均更差。ILMD是NA-CRAO视力预后不良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