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视网膜出血(RH)是指新生儿在出生1个月内发生的RH。其发生可能与分娩方式、孕母患病及胎儿疾病等因素有关。经阴道分娩引起的胎头受压以及胎头急速下降引起的压力急剧变化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多表现为双眼出血。出血常位于视网膜后极部,以浅层出血为主。出血形态可以是点状、线状及火焰状。通常病情较轻,预后较好,出血可于2周内完全吸收,目前认为尚无需治疗。少数严重出血或黄斑、玻璃体积血吸收缓慢,可能影响患儿视功能发育,导致弱视发生。对新生儿RH与儿童弱视之间的关系、新生儿RH是否需要干预以及如何干预,是今后新生儿RH研究的方向。
引用本文: 杨宇, 李梓敬, 丁小燕. 新生儿视网膜出血.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4, 30(1): 109-111.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4.01.032 复制
新生儿视网膜出血(RH)是指新生儿在出生1个月内发现的RH,为最常见的新生儿眼底疾病[1-4]。随着眼底成像技术的普及以及诊断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生儿RH得以诊断,其重要性也逐渐被大家认识[5]。有学者认为,儿童期一些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如斜视、弱视、屈光不正等,可能与新生儿时期眼底疾病有关,因此及早发现及治疗新生儿眼部疾病对保护远期视功能十分重要。近年来,对新生儿RH的筛查、诊断、治疗等已有了初步探讨结果,但对其预后及远期影响的研究仍比较少[3, 5-7]。现将其发病率、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1 发病率
文献报道的新生儿RH发病率为2.6%~50.0%[3]。导致其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与检查时间、检查方法、纳入标准、样本数、地区差异等因素相关。1960年Giles[8]对新生儿RH进行观察,发现在出生后1 h RH检出率为40%,72 h再次检查RH检出率降为20%。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RH与检查时间密切相关。我国学者采用散瞳后直接检眼镜检查方法,对当地医院出生24~72 h内的新生儿进行眼底筛查,眼底筛查结果显示,新生儿RH发病率为5.3%~14.3%[9, 10]。同期,戴追等[11]对175名足月儿在出生后24 h内进行直接检眼镜检查,发现新生儿RH发病率为18.9%。茶国铭等[2]对91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头位顺产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进行直接检眼镜筛查,筛查结果显示,新生儿RH发病率达46.2%。2006~2009年,韩国学者对289例合并出生时窒息、胎粪吸入、羊水吸入、胎儿窘迫、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吞咽困难等新生儿围产期疾病的患儿进行了观察,在患儿出生后平均11.5 d时行巩膜压迫器辅助的直接检眼镜检查,RH发病率仅为5.5%[4]。有学者对产房所有新生儿进行普筛,采用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RH发病率为9.1%~24.3%[12, 13]。美国的Emerson等[6]对149名新生儿在出生后30 h内进行间接检眼镜检查,RH发病率为34%。2006年,英国的Hughes等[3]使用间接检眼镜对53名新生儿在出生后1~4 d进行眼底检查,新生儿RH发病率为33.9%。
在检查方法上,目前间接检眼镜检查仍为主要的新生儿眼底检查方法,其操作简单,能够对视网膜周边部进行详细的检查,但需要有经验的、熟悉小儿眼底疾病的眼科医师进行判断,主观性强,且难以进行照片采集和输出,缺乏客观检查记录,病变追踪困难。随着科技发展,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技术开始发展,最新型RetCam检查可达130°,检查范围可达周边部视网膜,同时能即时保存图片,永久存档,有利于病变追踪,操作简单、快速,还可用于远程会诊,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多种新生儿视网膜疾病的筛查,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等[5, 7]。但是RetCam价格昂贵,未能够在中国各级医院普及。关于RetCam检查新生儿RH的研究目前还较少,且筛查多局限于省、市级医院,地域性强。最近有研究结果表明,RetCam检查新生儿RH的发病率为12.2%~25.0%[7, 14, 15]。
随着科技进步,分娩技术及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手段不断进步,新生儿存活率大大提高,是新生儿RH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16]。此外,眼底检查方法的不断改进,也使RH的检出率有所增加[14]。但目前真正流行病学意义上的新生儿RH发病率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有待大样本、规范化的研究对其进行探讨。
2 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
新生儿RH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可能与分娩方式、孕母患病及胎儿疾病等因素有关[5, 12, 15, 17, 18]。器械助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儿窘迫、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等均与新生儿RH有关。在西方国家,婴儿摇晃综合征(SBS)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19]。
2.1 分娩方式
Watts等[16]对1970~2011年间关于新生儿RH的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发现与顺产相比,剖宫产大大降低了新生儿RH发病率[比值比(OR)0.26,95%可信区间(CI)0.14~0.48]。因此,有学者认为新生儿RH与顺产时胎头产道受压有关,母子头盆不称或器械助娩时胎头受压变形,致使胎儿颅内静脉压升高,从而出现末梢血管淤血、扩张甚至破裂出血而引起[4, 20]。但1993年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与选择性剖宫产及第一产程紧急剖宫产相比,第二产程紧急剖宫产的患儿RH发病率接近顺产,并未下降[21]。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部分患儿多是由于助产失败才改行紧急剖宫产的,说明发生RH的真正危险因素是助产,而非顺产[16]。由此,有学者提出,胎头受压本身并不是其中一个重要机制,胎头急速下降而引起的压力急剧变化才是真正原因[21]。
Watts等[16]还发现,自然阴道分娩与非自然阴道分娩两组新生儿RH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异(OR 0.91,95% CI 0.63~1.30)。而且,单纯产钳助产也并不增加RH危险性(OR 0.85,95% CI 0.55~1.33),真空吸引助产或产钳联合真空吸引助产时,危险性则分别为顺产的2.75倍(95% CI 1.32~5.70)和3.27倍(95% CI 1.68~6.36)。Egge等[20]分析了顺产、钳产和真空吸引助产三种情况下新生儿RH发病率,发现真空吸引助产新生儿RH概率是顺产及钳产新生儿的5倍。近来的研究也证实了真空吸引助产才是新生儿发生RH的高危因素,约有77.8%的真空吸引助产新生儿发生RH,明显高于钳产及顺产的新生儿和剖宫产新生儿,后两者分别仅有30.3%和8.3%的新生儿发生RH[3]。同样,亚洲地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顺产、产钳助产的新生儿RH发病率较剖宫产的新生儿高[4, 17, 22]。可能原因是真空吸引助产可引起新生儿脑组织水肿,继发颅内压升高,导致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血流瘀滞,视网膜动脉压力增高,从而引起RH[16]。
综上,器械助产,特别是真空吸引助产为新生儿RH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剖宫产则为新生儿RH的保护因素。但具体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孕母全身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孕母分娩年龄与新生儿RH无明显相关[6]。杨君等[23]和Chen等[5]对妊娠期高血压及新生儿RH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亲所产新生儿RH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亲所产新生儿。杨君等[23]的研究还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进行分级,显示出血严重程度和高血压呈平行关系。他们推测,妊娠期高血压时,胎盘中出现急性胎盘动脉硬化并引起胎盘绒毛膜的广泛栓塞和坏死,胎儿氧气摄入量降低,视网膜静脉充血,血液瘀滞,从而导致出血。
2.3 婴儿全身情况
在婴儿方面,胎儿窘迫、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为主要相关因素[5]。合并有新生儿窒息或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RH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能与脑组织缺血缺氧后颅内压升高,引起视网膜静脉回流障碍,继而出现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缺氧程度与RH严重程度并无明显相关性。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静脉注射或口服诺前列酮催产,可能与药物引起胎儿血液循环中前列腺素堆积有关[1]。但受限于当时的妇产科、儿科诊治水平以及新生儿眼底检查技术,该推测有待进一步研究。伴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的新生儿RH发病率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别[16]。研究结果表明,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既往最高的血胆红素浓度、蓝光照射治疗天数、氧疗天数、住院时间长短等则与新生儿RH无明显关联,但出现这些情况的病例数量较少,很难对这些阴性结果加以解释[5]。因此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 5]。
在我国,新生儿RH主要与分娩过程相关;而在美英等国家,新生儿RH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SBS[24-26]。SBS通常发生于1岁以下的婴儿,发病高峰为出生后10~16周,较分娩相关的新生儿RH发病年龄大。由于婴儿脑部发育仍未完善,当受到外力强烈摇晃时,脑部组织易受撞击而出现脑震荡[19, 24-26]。80%~90%的SBS患儿可出现RH。由于人种、地域及文化等不同等方面的差异,虐待儿童所引起的外伤、SBS等在我国仅有少量报道,对于其与RH之间的相关性目前还不清楚[27]。
3 临床表现及分类
3.1 临床表现
新生儿RH多表现为双眼出血,双侧发病率为单侧的3.27倍。RH常位于视网膜后极部。视网膜内出血较视网膜前出血、视网膜下出血、玻璃体积血多,且以浅层出血为主。出血形态包括点状、线状及火焰状。直径多在0.5~2.0个视盘直径。出血量一般少到中等,融合出血点出现较少,且趋向集中于视盘及血管弓旁[3, 16]。同时,出血程度与分娩方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3, 4, 16]。这可能与出血机制不同有关。但由于多数研究的样本量较小,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予以证实。同时,单双眼发病、出血部位、出血层次、出血点数的不同所对应的发病机制是否有所差异,危险因素是否有所不同并没有相关研究,这也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3.2 分类
新生儿在出生1个月内,使用间接检眼镜或RetCam观察发现患儿眼底有出血,且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新生儿RH。虽然新生儿RH与成人RH有很多不同,但其分类方法国际上尚无公认标准,目前主要参考成人RH分类和分级方法。按出血部位来分,可分为周边部、赤道部、后极部、视盘周围RH和玻璃体积血等[28];根据出血的来源和层次,RH又可分为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视网膜内出血、视网膜下出血及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出血。不同部位的出血可能表明出血的发生机制有所差异[29]。采用Egge分类法,可将RH分为三级:Ⅰ级,出血范围小、量少,局限在视盘周围的小点状、线状出血;Ⅱ级,出血量稍多,呈斑片状、火焰状,面积不超过1个视盘面积;Ⅲ级,出血面积超过1个视盘面积,沿着血管走行的火焰状出血及黄斑出血[20]。
Watts等[16]对1970~2011年内10个数据库中40个新生儿RH研究进行meta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新生儿RH分类及分级标准。他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描述:(1)按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度。其中,轻度为出血量少,1、1+、2级出血,出血点数量为1~10,面积小于1个视盘面积;中度为出血量较多,中等程度,2、3级出血,出血点数为11~30;重度为出血量大,3、4、4+级出血,出血点数量在31个出血点及以上。(2)借助ROP分区概念,按出血位置分为后极部和周边部。其中,后极部包括黄斑区及ROP 1区;周边部包括ROP 2、3区。(3)按出血层次分为视网膜前出血、视网膜内出血、视网膜下出血、多发性出血。这种分级方式较Egge分类法更为严谨,但同一程度中的分级并没有明确界定。是否能够较好地客观地反映新生儿RH的严重程度及其临床意义,仍需要大量研究来证实。同时,不同程度、不同部位RH的发生机制也可能存在差异,仍需进一步探索。
4 治疗及预后
新生儿RH绝大多数都能被吸收。出血吸收的时间,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看法。在一些研究中,出血吸收的时间最晚为6周[1],而其余研究所述及的时间均较短,一般在2周左右[1, 3]。可以认为,绝大多数出血吸收的时间一般不超过6周。
2008年,杨君等[23]根据Egge分级对61例母亲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新生儿RH患儿进行分类,同时将玻璃体积血或黄斑出血单独划分为Ⅳ级。对患儿进行随访后发现,除2例高度近视、1例高度远视合并散光的新生儿外,Ⅰ、Ⅱ级新生儿RH在短期内均能被吸收完全,对视功能影响不大;而3例Ⅲ级出血患儿,尽管RH能被吸收,眼底无明显痕迹,但出现弱视;2例Ⅳ级新生儿RH患儿,出现明显视力障碍,1岁时即出现明显眼球震颤,5岁时视力分别为0.08、0.2,眼底检查均可见黄斑反光消失,有陈旧黄白色渗出。他们由此认为,Ⅰ、Ⅱ级新生儿RH不需要治疗。1997年,Zwaan等[30]对出生时发现黄斑出血的9例10岁儿童进行随访,随访结果显示,这些患儿中仅有1例患儿视力较正常人差,其余患儿视力均正常。视力较差的原因考虑可能与黄斑出血吸收缓慢引起的剥夺性弱视有关。但目前还没有长期的随访研究,以后仍需要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
由于多数新生儿RH能吸收,预后较好,目前认为尚不需要治疗。少数严重出血或黄斑、玻璃体积血吸收缓慢,则可能引起患儿视力下降,导致弱视。但究竟哪些类型的新生儿RH需要治疗以及如何选择治疗方法,仍有待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来予以证实。
新生儿视网膜出血(RH)是指新生儿在出生1个月内发现的RH,为最常见的新生儿眼底疾病[1-4]。随着眼底成像技术的普及以及诊断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生儿RH得以诊断,其重要性也逐渐被大家认识[5]。有学者认为,儿童期一些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如斜视、弱视、屈光不正等,可能与新生儿时期眼底疾病有关,因此及早发现及治疗新生儿眼部疾病对保护远期视功能十分重要。近年来,对新生儿RH的筛查、诊断、治疗等已有了初步探讨结果,但对其预后及远期影响的研究仍比较少[3, 5-7]。现将其发病率、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1 发病率
文献报道的新生儿RH发病率为2.6%~50.0%[3]。导致其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与检查时间、检查方法、纳入标准、样本数、地区差异等因素相关。1960年Giles[8]对新生儿RH进行观察,发现在出生后1 h RH检出率为40%,72 h再次检查RH检出率降为20%。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RH与检查时间密切相关。我国学者采用散瞳后直接检眼镜检查方法,对当地医院出生24~72 h内的新生儿进行眼底筛查,眼底筛查结果显示,新生儿RH发病率为5.3%~14.3%[9, 10]。同期,戴追等[11]对175名足月儿在出生后24 h内进行直接检眼镜检查,发现新生儿RH发病率为18.9%。茶国铭等[2]对91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头位顺产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进行直接检眼镜筛查,筛查结果显示,新生儿RH发病率达46.2%。2006~2009年,韩国学者对289例合并出生时窒息、胎粪吸入、羊水吸入、胎儿窘迫、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吞咽困难等新生儿围产期疾病的患儿进行了观察,在患儿出生后平均11.5 d时行巩膜压迫器辅助的直接检眼镜检查,RH发病率仅为5.5%[4]。有学者对产房所有新生儿进行普筛,采用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RH发病率为9.1%~24.3%[12, 13]。美国的Emerson等[6]对149名新生儿在出生后30 h内进行间接检眼镜检查,RH发病率为34%。2006年,英国的Hughes等[3]使用间接检眼镜对53名新生儿在出生后1~4 d进行眼底检查,新生儿RH发病率为33.9%。
在检查方法上,目前间接检眼镜检查仍为主要的新生儿眼底检查方法,其操作简单,能够对视网膜周边部进行详细的检查,但需要有经验的、熟悉小儿眼底疾病的眼科医师进行判断,主观性强,且难以进行照片采集和输出,缺乏客观检查记录,病变追踪困难。随着科技发展,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技术开始发展,最新型RetCam检查可达130°,检查范围可达周边部视网膜,同时能即时保存图片,永久存档,有利于病变追踪,操作简单、快速,还可用于远程会诊,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多种新生儿视网膜疾病的筛查,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等[5, 7]。但是RetCam价格昂贵,未能够在中国各级医院普及。关于RetCam检查新生儿RH的研究目前还较少,且筛查多局限于省、市级医院,地域性强。最近有研究结果表明,RetCam检查新生儿RH的发病率为12.2%~25.0%[7, 14, 15]。
随着科技进步,分娩技术及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手段不断进步,新生儿存活率大大提高,是新生儿RH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16]。此外,眼底检查方法的不断改进,也使RH的检出率有所增加[14]。但目前真正流行病学意义上的新生儿RH发病率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有待大样本、规范化的研究对其进行探讨。
2 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
新生儿RH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可能与分娩方式、孕母患病及胎儿疾病等因素有关[5, 12, 15, 17, 18]。器械助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儿窘迫、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等均与新生儿RH有关。在西方国家,婴儿摇晃综合征(SBS)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19]。
2.1 分娩方式
Watts等[16]对1970~2011年间关于新生儿RH的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发现与顺产相比,剖宫产大大降低了新生儿RH发病率[比值比(OR)0.26,95%可信区间(CI)0.14~0.48]。因此,有学者认为新生儿RH与顺产时胎头产道受压有关,母子头盆不称或器械助娩时胎头受压变形,致使胎儿颅内静脉压升高,从而出现末梢血管淤血、扩张甚至破裂出血而引起[4, 20]。但1993年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与选择性剖宫产及第一产程紧急剖宫产相比,第二产程紧急剖宫产的患儿RH发病率接近顺产,并未下降[21]。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部分患儿多是由于助产失败才改行紧急剖宫产的,说明发生RH的真正危险因素是助产,而非顺产[16]。由此,有学者提出,胎头受压本身并不是其中一个重要机制,胎头急速下降而引起的压力急剧变化才是真正原因[21]。
Watts等[16]还发现,自然阴道分娩与非自然阴道分娩两组新生儿RH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异(OR 0.91,95% CI 0.63~1.30)。而且,单纯产钳助产也并不增加RH危险性(OR 0.85,95% CI 0.55~1.33),真空吸引助产或产钳联合真空吸引助产时,危险性则分别为顺产的2.75倍(95% CI 1.32~5.70)和3.27倍(95% CI 1.68~6.36)。Egge等[20]分析了顺产、钳产和真空吸引助产三种情况下新生儿RH发病率,发现真空吸引助产新生儿RH概率是顺产及钳产新生儿的5倍。近来的研究也证实了真空吸引助产才是新生儿发生RH的高危因素,约有77.8%的真空吸引助产新生儿发生RH,明显高于钳产及顺产的新生儿和剖宫产新生儿,后两者分别仅有30.3%和8.3%的新生儿发生RH[3]。同样,亚洲地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顺产、产钳助产的新生儿RH发病率较剖宫产的新生儿高[4, 17, 22]。可能原因是真空吸引助产可引起新生儿脑组织水肿,继发颅内压升高,导致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血流瘀滞,视网膜动脉压力增高,从而引起RH[16]。
综上,器械助产,特别是真空吸引助产为新生儿RH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剖宫产则为新生儿RH的保护因素。但具体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孕母全身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孕母分娩年龄与新生儿RH无明显相关[6]。杨君等[23]和Chen等[5]对妊娠期高血压及新生儿RH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亲所产新生儿RH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亲所产新生儿。杨君等[23]的研究还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进行分级,显示出血严重程度和高血压呈平行关系。他们推测,妊娠期高血压时,胎盘中出现急性胎盘动脉硬化并引起胎盘绒毛膜的广泛栓塞和坏死,胎儿氧气摄入量降低,视网膜静脉充血,血液瘀滞,从而导致出血。
2.3 婴儿全身情况
在婴儿方面,胎儿窘迫、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为主要相关因素[5]。合并有新生儿窒息或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RH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能与脑组织缺血缺氧后颅内压升高,引起视网膜静脉回流障碍,继而出现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缺氧程度与RH严重程度并无明显相关性。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静脉注射或口服诺前列酮催产,可能与药物引起胎儿血液循环中前列腺素堆积有关[1]。但受限于当时的妇产科、儿科诊治水平以及新生儿眼底检查技术,该推测有待进一步研究。伴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的新生儿RH发病率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别[16]。研究结果表明,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既往最高的血胆红素浓度、蓝光照射治疗天数、氧疗天数、住院时间长短等则与新生儿RH无明显关联,但出现这些情况的病例数量较少,很难对这些阴性结果加以解释[5]。因此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 5]。
在我国,新生儿RH主要与分娩过程相关;而在美英等国家,新生儿RH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SBS[24-26]。SBS通常发生于1岁以下的婴儿,发病高峰为出生后10~16周,较分娩相关的新生儿RH发病年龄大。由于婴儿脑部发育仍未完善,当受到外力强烈摇晃时,脑部组织易受撞击而出现脑震荡[19, 24-26]。80%~90%的SBS患儿可出现RH。由于人种、地域及文化等不同等方面的差异,虐待儿童所引起的外伤、SBS等在我国仅有少量报道,对于其与RH之间的相关性目前还不清楚[27]。
3 临床表现及分类
3.1 临床表现
新生儿RH多表现为双眼出血,双侧发病率为单侧的3.27倍。RH常位于视网膜后极部。视网膜内出血较视网膜前出血、视网膜下出血、玻璃体积血多,且以浅层出血为主。出血形态包括点状、线状及火焰状。直径多在0.5~2.0个视盘直径。出血量一般少到中等,融合出血点出现较少,且趋向集中于视盘及血管弓旁[3, 16]。同时,出血程度与分娩方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3, 4, 16]。这可能与出血机制不同有关。但由于多数研究的样本量较小,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予以证实。同时,单双眼发病、出血部位、出血层次、出血点数的不同所对应的发病机制是否有所差异,危险因素是否有所不同并没有相关研究,这也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3.2 分类
新生儿在出生1个月内,使用间接检眼镜或RetCam观察发现患儿眼底有出血,且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新生儿RH。虽然新生儿RH与成人RH有很多不同,但其分类方法国际上尚无公认标准,目前主要参考成人RH分类和分级方法。按出血部位来分,可分为周边部、赤道部、后极部、视盘周围RH和玻璃体积血等[28];根据出血的来源和层次,RH又可分为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视网膜内出血、视网膜下出血及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出血。不同部位的出血可能表明出血的发生机制有所差异[29]。采用Egge分类法,可将RH分为三级:Ⅰ级,出血范围小、量少,局限在视盘周围的小点状、线状出血;Ⅱ级,出血量稍多,呈斑片状、火焰状,面积不超过1个视盘面积;Ⅲ级,出血面积超过1个视盘面积,沿着血管走行的火焰状出血及黄斑出血[20]。
Watts等[16]对1970~2011年内10个数据库中40个新生儿RH研究进行meta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新生儿RH分类及分级标准。他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描述:(1)按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度。其中,轻度为出血量少,1、1+、2级出血,出血点数量为1~10,面积小于1个视盘面积;中度为出血量较多,中等程度,2、3级出血,出血点数为11~30;重度为出血量大,3、4、4+级出血,出血点数量在31个出血点及以上。(2)借助ROP分区概念,按出血位置分为后极部和周边部。其中,后极部包括黄斑区及ROP 1区;周边部包括ROP 2、3区。(3)按出血层次分为视网膜前出血、视网膜内出血、视网膜下出血、多发性出血。这种分级方式较Egge分类法更为严谨,但同一程度中的分级并没有明确界定。是否能够较好地客观地反映新生儿RH的严重程度及其临床意义,仍需要大量研究来证实。同时,不同程度、不同部位RH的发生机制也可能存在差异,仍需进一步探索。
4 治疗及预后
新生儿RH绝大多数都能被吸收。出血吸收的时间,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看法。在一些研究中,出血吸收的时间最晚为6周[1],而其余研究所述及的时间均较短,一般在2周左右[1, 3]。可以认为,绝大多数出血吸收的时间一般不超过6周。
2008年,杨君等[23]根据Egge分级对61例母亲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新生儿RH患儿进行分类,同时将玻璃体积血或黄斑出血单独划分为Ⅳ级。对患儿进行随访后发现,除2例高度近视、1例高度远视合并散光的新生儿外,Ⅰ、Ⅱ级新生儿RH在短期内均能被吸收完全,对视功能影响不大;而3例Ⅲ级出血患儿,尽管RH能被吸收,眼底无明显痕迹,但出现弱视;2例Ⅳ级新生儿RH患儿,出现明显视力障碍,1岁时即出现明显眼球震颤,5岁时视力分别为0.08、0.2,眼底检查均可见黄斑反光消失,有陈旧黄白色渗出。他们由此认为,Ⅰ、Ⅱ级新生儿RH不需要治疗。1997年,Zwaan等[30]对出生时发现黄斑出血的9例10岁儿童进行随访,随访结果显示,这些患儿中仅有1例患儿视力较正常人差,其余患儿视力均正常。视力较差的原因考虑可能与黄斑出血吸收缓慢引起的剥夺性弱视有关。但目前还没有长期的随访研究,以后仍需要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
由于多数新生儿RH能吸收,预后较好,目前认为尚不需要治疗。少数严重出血或黄斑、玻璃体积血吸收缓慢,则可能引起患儿视力下降,导致弱视。但究竟哪些类型的新生儿RH需要治疗以及如何选择治疗方法,仍有待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来予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