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唐健. “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2014大连”会议纪要.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4, 30(2): 202-203.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4.02.022 复制
“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2014大连”于2014年2月27日至3月1日在大连市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14-07-02-142(国)],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与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承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协办。
本次会议共有1422位注册代表、16位海外嘉宾、71家眼底病相关产品供应商的900余位工作人员出席。其中,注册代表人数前5位的省市分别为北京、广东、山东、上海、江苏。
会议共收到征文878篇。其中,自由来稿及组稿866篇,海外嘉宾来稿12篇。征文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实现了眼底病会议征文的零突破。征文投稿数量前5位的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东、山东、辽宁。编委及通讯编委所在单位征文投稿前5位中,第一位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与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并列第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名列第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与温州医学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并列第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并列第五。参与署名的个人投稿数量前5位中第一位是马翔;第二位是孙先勇;第三位是陈松;张红兵、王东林、宋宗明、丁小燕并列第四;宋艳萍、陈晓隆、陈蕾并列第五。用于大会交流的征文124篇,书面交流的征文754篇。大会交流的征文中,专题演讲42篇,大会发言76篇,疑难病案讨论6篇。
本次会议增设了视网膜病例判读比弈擂台赛。分别由北京、上海、广东、四川4地组队参加比赛。会议期间还举办了21场各具特色的卫星会。会议以专题演讲、大会发言、疑难病例讨论以及手术视频录像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了眼底病检查、诊断、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现状及进展;通过海峡两岸眼底病论坛增进海内外眼底病学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通过新设备展示、新技术推介活动,展示国内外最新的眼底病相关产品和技术。践行了“分享知识与经验、增加了解与友谊、促进发展与提升”的宗旨,达到了“交流与分享,探索与提高”的目的。
除了征文、注册参会人数以及参展厂商数量和展览展示规模再创眼底病学术会议新高外,通过个人智能手机、移动阅读终端(ipad)及固定上网区查阅3种方式呈现会议所有学术信息,实现论文汇编无纸化;会议全程门禁系统管理;会议发言与主持上台预备等候;设置固定提问席等均为本次会议首创。这些节约资源,规范管理,提高会议效率的会议信息表达形式和组织服务模式的改进,提升了会议服务质量,深受与会人员及学会、学组领导好评。
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宁利教授于2月28日下午在大会向所有与会的眼科同道正式宣布了眼底病学组领导改选结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许迅教授荣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组长。王宁利教授充分肯定了眼底病学组过去10年在黎晓新教授领导下取得的成绩,并对学组领导交接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黎晓新教授简要回顾了担任学组组长10年来的主要工作及心路历程,表达了对过去一路同行的各位眼科同道的感谢和对未来的期望。许迅教授致辞感谢各级领导、各位同道的信任和重托;提请并已获学会同意,聘请黎晓新教授担任眼底病学组顾问;同时,展望了未来眼底病学组的主要工作并对相关要求进行了简要说明。
2月26日晚还召开了中华眼底病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出席“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2014大连”的中华眼底病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和通讯编委76人出席了会议。14位编委和通讯编委因当天大连天气因素导致航班延误未能到会。另有18位编委和通讯编委因故不能出席会议,其中部分编委和通讯编委按要求事先履行了相应的请假手续。会议得到了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博士伦(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深圳市康哲药业有限公司的关心和支持。会议通报了上一年度杂志的主要工作以及编委审稿、投稿、参会等履职情况和杂志工作存在以及可能将会面临的主要问题。着重讨论了学组和杂志近期需要完成的眼科年鉴眼底病部分以及眼底病十大进展等工作的目的、意义以及收集资料的要求和撰写整理的注意事项。
本次会议征文内容丰富,涵盖了眼底病诊断、治疗以及基础研究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国内外眼底病研究的进展,揭示了眼底病研究的学术走向。大会学术交流的内容则有所侧重,主要聚集于眼底病影像检查新技术及其应用规范、抗新生血管药物临床应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视网膜母细胞瘤(RB)、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缺血性眼病等学科领域。
影像检查是眼底病临床工作的基础。多光谱眼底成像技术首次进入眼底病会议推介。广角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应用是本次会议眼底影像检查交流的亮点之一。多种设备和技术的融合以及检查结果的相互印证是一发展趋势,这也是本次会议眼底影像检查交流的另一亮点。多种影像和功能检查技术在各种眼底病诊断中的应用,加深了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但如何有效利用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优势,无创、简便、快捷,以最低成本和代价获取有助于疾病诊断的基本、可靠信息仍然值得临床医生和眼底病相关产品供应商进一步思考。本次会议中,大量关于自身荧光、OCT应用研究的征文或许正是这一思考和探索的具体体现。面对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如何从信息采集、储存、分析、报告等方面规范操作和报告行为,提高应用质量和诊断水平,使其检查、诊断结果真正能够满足“同认互认”的要求是目前眼底病影像检查诊断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抗新生血管药物是眼底病临床治疗的有利武器。由国内公司和眼底病学组专家主导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新生血管药物康柏西普(朗沐)在本次会议正式亮相上市为一标志性事件。抗新生血管药物的眼底病临床应用从此多了一种选择的可能。在有多种抗新生血管药物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掌握其应用范围,合理选择抗各种新生血管药物的最佳用药方式、将抗新生血管药物与其他眼底病治疗手段有效结合,从而以最小风险和代价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仍是今后临床医生与相关产品供应商共同面临的问题。
PCV是本次会议关注的另外一个热点。正确认识其影像特征并与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疾病进行鉴别并非易事。光动力疗法(PDT)单独或与抗新生血管药物联合治疗是目前治疗PCV的主要手段,但如何通过个性化治疗来提高治疗效果仍值得探索。中国汉族人群中存在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ARMS2/HTRA1基因与老年性黄斑变性和PCV的相关性等基因与PCV临床表现的关联研究在本次会议中均有报道,但具体的关联基因发病原因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化学减容加局部治疗是RB治疗的常用方法。本次会议局部治疗有激光光凝、冷冻、巩膜放射敷贴器放射治疗、卡铂单独或联合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药、眼动脉介入化学药物治疗等均有报告。眼内期RB通过化学减容加局部治疗,A、B期患者在保眼治疗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的病情控制率;D、E期患者及时进行眼球摘除手术,病情仍然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对于晚期RB患者,全身静脉给药化学药物治疗后再行眼动脉介入化学药物治疗可提高保眼率。对瘤体远离黄斑和视盘伴明显玻璃体种植,且眼前节组织未累及,全身治疗疗效不明显的患者,玻璃体手术切除眼内肿瘤联合眼内局部化学治疗也在研讨中,本次会议还介绍了RB国际分期和治疗指南,改变RB认识误区、提高早期诊断率、新型化学治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合理掌握选择性眼动脉化学治疗的适应证等方面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DR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都是眼底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难点。利用远程医疗和自动分级系统实现DR社区筛查和早期综合防控是未来DR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对于现行标准病情控制稳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等严重副反应的前提下,血糖降到较低水平有助于减少和减轻DR的发生和进展。在各种导致糖尿病黄斑病变的因素中,血糖增高黄斑病变加重;血脂、A1b、α2-MG及尿素氮增高也与黄斑水肿发生密切相关;β2-MG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增高与黄斑水肿和黄斑增生的发生呈正相关;随舒张压增高、身高增高、腰围增加、臀围增加,黄斑病变程度逐渐加重;高血压病史延长、糖尿病病程增加、DR程度加重,黄斑病变加重。除了注意控制上述相关因素之外,减轻DR危害的局部治疗包括激光光凝,抗新生血管药物玻璃体腔注射以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但如何根据患者病情单独或联合使用这些治疗手段,从而以优良性价比更有效控制DR进展并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是目前亟待解决问题。所以,除了关注各种检查诊断技术和干预手段在DR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以及DR发生、发展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之外,如何从未来医学发展的角度探讨DR的防治值得进一步深思。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心脑血管疾病低龄化的发展趋势,DR之外的血液循环相关的低灌注缺血性眼底病变也日渐增多。本次会议中除了眼缺血综合征、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引起关注并交流较多外,首次报道的颈动型AION也值得引起临床医生重视。这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必须迅速进行药物治疗抢救的眼科急症。了解并正确认识此症,及时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光冲击治疗,常可挽救患者视力。本次会议在学组和杂志领导的精心组织安排下,经过大家的热情参与和共同努力取得圆满成功。但眼底疾病在不断挑战眼科医生智慧,新的形势和宏观条件变化对会议的组织表现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让我们共同努力,励精图治,迎接挑战,再创佳绩。
“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2014大连”于2014年2月27日至3月1日在大连市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14-07-02-142(国)],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与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承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协办。
本次会议共有1422位注册代表、16位海外嘉宾、71家眼底病相关产品供应商的900余位工作人员出席。其中,注册代表人数前5位的省市分别为北京、广东、山东、上海、江苏。
会议共收到征文878篇。其中,自由来稿及组稿866篇,海外嘉宾来稿12篇。征文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实现了眼底病会议征文的零突破。征文投稿数量前5位的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东、山东、辽宁。编委及通讯编委所在单位征文投稿前5位中,第一位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与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并列第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名列第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与温州医学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并列第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并列第五。参与署名的个人投稿数量前5位中第一位是马翔;第二位是孙先勇;第三位是陈松;张红兵、王东林、宋宗明、丁小燕并列第四;宋艳萍、陈晓隆、陈蕾并列第五。用于大会交流的征文124篇,书面交流的征文754篇。大会交流的征文中,专题演讲42篇,大会发言76篇,疑难病案讨论6篇。
本次会议增设了视网膜病例判读比弈擂台赛。分别由北京、上海、广东、四川4地组队参加比赛。会议期间还举办了21场各具特色的卫星会。会议以专题演讲、大会发言、疑难病例讨论以及手术视频录像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了眼底病检查、诊断、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现状及进展;通过海峡两岸眼底病论坛增进海内外眼底病学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通过新设备展示、新技术推介活动,展示国内外最新的眼底病相关产品和技术。践行了“分享知识与经验、增加了解与友谊、促进发展与提升”的宗旨,达到了“交流与分享,探索与提高”的目的。
除了征文、注册参会人数以及参展厂商数量和展览展示规模再创眼底病学术会议新高外,通过个人智能手机、移动阅读终端(ipad)及固定上网区查阅3种方式呈现会议所有学术信息,实现论文汇编无纸化;会议全程门禁系统管理;会议发言与主持上台预备等候;设置固定提问席等均为本次会议首创。这些节约资源,规范管理,提高会议效率的会议信息表达形式和组织服务模式的改进,提升了会议服务质量,深受与会人员及学会、学组领导好评。
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宁利教授于2月28日下午在大会向所有与会的眼科同道正式宣布了眼底病学组领导改选结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许迅教授荣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组长。王宁利教授充分肯定了眼底病学组过去10年在黎晓新教授领导下取得的成绩,并对学组领导交接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黎晓新教授简要回顾了担任学组组长10年来的主要工作及心路历程,表达了对过去一路同行的各位眼科同道的感谢和对未来的期望。许迅教授致辞感谢各级领导、各位同道的信任和重托;提请并已获学会同意,聘请黎晓新教授担任眼底病学组顾问;同时,展望了未来眼底病学组的主要工作并对相关要求进行了简要说明。
2月26日晚还召开了中华眼底病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出席“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2014大连”的中华眼底病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和通讯编委76人出席了会议。14位编委和通讯编委因当天大连天气因素导致航班延误未能到会。另有18位编委和通讯编委因故不能出席会议,其中部分编委和通讯编委按要求事先履行了相应的请假手续。会议得到了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博士伦(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深圳市康哲药业有限公司的关心和支持。会议通报了上一年度杂志的主要工作以及编委审稿、投稿、参会等履职情况和杂志工作存在以及可能将会面临的主要问题。着重讨论了学组和杂志近期需要完成的眼科年鉴眼底病部分以及眼底病十大进展等工作的目的、意义以及收集资料的要求和撰写整理的注意事项。
本次会议征文内容丰富,涵盖了眼底病诊断、治疗以及基础研究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国内外眼底病研究的进展,揭示了眼底病研究的学术走向。大会学术交流的内容则有所侧重,主要聚集于眼底病影像检查新技术及其应用规范、抗新生血管药物临床应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视网膜母细胞瘤(RB)、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缺血性眼病等学科领域。
影像检查是眼底病临床工作的基础。多光谱眼底成像技术首次进入眼底病会议推介。广角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应用是本次会议眼底影像检查交流的亮点之一。多种设备和技术的融合以及检查结果的相互印证是一发展趋势,这也是本次会议眼底影像检查交流的另一亮点。多种影像和功能检查技术在各种眼底病诊断中的应用,加深了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但如何有效利用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优势,无创、简便、快捷,以最低成本和代价获取有助于疾病诊断的基本、可靠信息仍然值得临床医生和眼底病相关产品供应商进一步思考。本次会议中,大量关于自身荧光、OCT应用研究的征文或许正是这一思考和探索的具体体现。面对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如何从信息采集、储存、分析、报告等方面规范操作和报告行为,提高应用质量和诊断水平,使其检查、诊断结果真正能够满足“同认互认”的要求是目前眼底病影像检查诊断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抗新生血管药物是眼底病临床治疗的有利武器。由国内公司和眼底病学组专家主导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新生血管药物康柏西普(朗沐)在本次会议正式亮相上市为一标志性事件。抗新生血管药物的眼底病临床应用从此多了一种选择的可能。在有多种抗新生血管药物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掌握其应用范围,合理选择抗各种新生血管药物的最佳用药方式、将抗新生血管药物与其他眼底病治疗手段有效结合,从而以最小风险和代价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仍是今后临床医生与相关产品供应商共同面临的问题。
PCV是本次会议关注的另外一个热点。正确认识其影像特征并与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疾病进行鉴别并非易事。光动力疗法(PDT)单独或与抗新生血管药物联合治疗是目前治疗PCV的主要手段,但如何通过个性化治疗来提高治疗效果仍值得探索。中国汉族人群中存在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ARMS2/HTRA1基因与老年性黄斑变性和PCV的相关性等基因与PCV临床表现的关联研究在本次会议中均有报道,但具体的关联基因发病原因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化学减容加局部治疗是RB治疗的常用方法。本次会议局部治疗有激光光凝、冷冻、巩膜放射敷贴器放射治疗、卡铂单独或联合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药、眼动脉介入化学药物治疗等均有报告。眼内期RB通过化学减容加局部治疗,A、B期患者在保眼治疗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的病情控制率;D、E期患者及时进行眼球摘除手术,病情仍然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对于晚期RB患者,全身静脉给药化学药物治疗后再行眼动脉介入化学药物治疗可提高保眼率。对瘤体远离黄斑和视盘伴明显玻璃体种植,且眼前节组织未累及,全身治疗疗效不明显的患者,玻璃体手术切除眼内肿瘤联合眼内局部化学治疗也在研讨中,本次会议还介绍了RB国际分期和治疗指南,改变RB认识误区、提高早期诊断率、新型化学治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合理掌握选择性眼动脉化学治疗的适应证等方面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DR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都是眼底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难点。利用远程医疗和自动分级系统实现DR社区筛查和早期综合防控是未来DR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对于现行标准病情控制稳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等严重副反应的前提下,血糖降到较低水平有助于减少和减轻DR的发生和进展。在各种导致糖尿病黄斑病变的因素中,血糖增高黄斑病变加重;血脂、A1b、α2-MG及尿素氮增高也与黄斑水肿发生密切相关;β2-MG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增高与黄斑水肿和黄斑增生的发生呈正相关;随舒张压增高、身高增高、腰围增加、臀围增加,黄斑病变程度逐渐加重;高血压病史延长、糖尿病病程增加、DR程度加重,黄斑病变加重。除了注意控制上述相关因素之外,减轻DR危害的局部治疗包括激光光凝,抗新生血管药物玻璃体腔注射以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但如何根据患者病情单独或联合使用这些治疗手段,从而以优良性价比更有效控制DR进展并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是目前亟待解决问题。所以,除了关注各种检查诊断技术和干预手段在DR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以及DR发生、发展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之外,如何从未来医学发展的角度探讨DR的防治值得进一步深思。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心脑血管疾病低龄化的发展趋势,DR之外的血液循环相关的低灌注缺血性眼底病变也日渐增多。本次会议中除了眼缺血综合征、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引起关注并交流较多外,首次报道的颈动型AION也值得引起临床医生重视。这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必须迅速进行药物治疗抢救的眼科急症。了解并正确认识此症,及时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光冲击治疗,常可挽救患者视力。本次会议在学组和杂志领导的精心组织安排下,经过大家的热情参与和共同努力取得圆满成功。但眼底疾病在不断挑战眼科医生智慧,新的形势和宏观条件变化对会议的组织表现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让我们共同努力,励精图治,迎接挑战,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