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雄泽, 文峰.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分支血管网的影像特征.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4, 30(3): 230-234.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4.03.002 复制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显示的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扩张灶为典型特征,息肉样病灶常位于异常的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末端[1, 2]。目前有关PCV息肉样病灶的影像特征报道较多,主要集中于眼底橘红色改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像中带切迹的色素上皮脱离(PED)、ICGA早期像中可伴搏动的囊袋样强荧光和晚期像中冲刷现象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像中贴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外侧的管腔样结构[1, 3-5]。而针对BVN的影像特征研究相对较少[6-8]。由于PCV的光动力疗法治疗范围囊括BVN和息肉样病灶[2],因此为了有效治疗并避免不必要的激光暴露损伤,在确切影像学的引导下划定BVN范围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对一组PCV患者的BVN影像特征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黄斑病专科初诊为PCV且未经治疗的80例患者90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58例,女性22例;年龄49~85岁,平均年龄61.4岁。所有患者均根据ICGA早期像显示来自脉络膜循环的特征性息肉样强荧光伴或不伴异常BVN(图 1)确诊为PCV[2]。排除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及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者;眼底存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样条纹、脉络膜破裂、视网膜大动脉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PCV以外的其他病理性改变者。

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散瞳后90 D前置镜、眼底彩色照相、FFA、ICGA和OCT 检查。眼底彩色照相、FFA、ICGA和OCT检查由同一位医师操作。眼底彩色照相采用Zeiss FF450闪光造影仪(闪光造影仪)进行;OCT检查采用Zeiss Cirrus 4000进行。OCT检查时,对病灶行水平和纵向高清单线扫描,选用信号强度大于7的图像存储。根据患者病历号奇偶数进行随机分配,其中40例42只眼采用闪光造影仪行FFA和ICGA检查,40例48只眼采用海德堡Spectralis HRA共聚焦激光造影仪(共聚焦激光造影仪)行FFA和ICGA检查。FFA造影时间持续15 min,ICGA造影时间持续30 min。以视网膜静脉完全回流前为FFA早期,造影剂注射后大于10 min为FFA晚期。以造影剂注射后小于5 min为ICGA早期,造影剂注射后大于10 min为ICGA晚期。
FFA检查显示的荧光逐渐增强的视网膜下边界清楚的欠均质强荧光斑视为纤维血管性PED;ICGA检查造影剂注射10 min后显示的边界清楚、类似苔藓样外观的欠均质强荧光斑视为晚期苔藓样强荧光斑;OCT检查显示的RPE光带与Bruch膜光带较大范围的浅脱离,脱离腔内中等反射填充视为双层征[6]。
观察并分析患者BVN在眼底、FFA、ICGA和OCT检查中的不同影像特征。阅片分别由两名医师独立完成,不一致之处讨论后确定。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90只眼中,伴有BVN者76只眼,占84.4%。采用闪光造影仪检查的42只眼中,伴有BVN者33只眼,占78.6%;伴大量视网膜下出血3只眼,占7.1%;仅显示息肉样病灶6只眼,占14.3%。采用共聚焦激光造影仪检查的48只眼中,伴有BVN者43只眼,占89.6%;伴大量视网膜下出血4只眼,占8.3%;仅显示息肉样病灶1只眼,占2.1%。共聚焦激光造影仪较闪光造影仪检查显示的BVN行径和小分支更清晰。
眼底检查发现,90只眼中,可见橘红色病灶32只眼,占35.6%;未见橘红色病灶58只眼,占64.4%。橘红色病灶中含有与BVN对应的分支状成分(图 2)18只眼,占所有患眼的20.0%,占伴有BVN患眼的23.7%。
FFA检查发现,伴有BVN的76只眼中,早期可透见部分或全部BVN者56只眼(图 3A),占73.7%;造影全程BVN仅显示为对应的分支状透见荧光3只眼(图 3B),占3.9%;表现为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73只眼,占96.1%,其中表现为纤维血管性PED(图 3C)21只眼,占伴有BVN患眼的27.6%。

ICGA检查发现,伴有BVN的76只眼,其BVN显影均早于息肉样病灶,BVN和息肉样病灶均位于正常脉络膜循环表面。其中,息肉样病灶位于BVN末端62只眼(图 4),占81.6%;息肉样病灶位于BVN血管中段,局部膨大14只眼,占18.4%。造影晚期显示与BVN对应的苔藓样强荧光斑(图 5,6)69只眼,占90.8%;不表现为苔藓样强荧光斑7只眼,占9.2%。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均等于或大于ICGA早期显示的BVN和息肉样病灶范围(图 5,6)。FFA表现为纤维血管性PED者,其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与纤维血管性PED范围一致。
ICGA晚期显示与BVN对应的苔藓样强荧光斑69只眼中,采用闪光造影仪检查31只眼,采用共聚焦激光造影仪检查40只眼。ICGA晚期不表现为苔藓样强荧光斑的7只眼中,BVN位于浆液性PED内2只眼,BVN渗漏明显、强荧光边界不清楚5只眼。另有2只眼采用闪光造影仪ICGA检查,其早期仅显示息肉样病灶,未见BVN,但晚期亦显示有小范围的苔藓样强荧光斑。闪光造影仪ICGA检查发现,苔藓样强荧光斑在造影剂注射后25~30 min时轮廓和结构显示最为理想(图 5),造影剂注射后25 min前荧光轮廓较模糊。共聚焦激光造影仪ICGA检查发现,苔藓样强荧光斑在造影剂注射后15~20 min时轮廓和结构显示最为理想(图 6),造影剂注射20 min后荧光逐渐消退。闪光造影仪ICGA检查发现,苔藓样强荧光斑内BVN冲刷现象不明显,而息肉样病灶冲刷现象较明显(图 5)。共聚焦激光造影仪ICGA检查发现,苔藓样强荧光斑内BVN的较粗大分支大多显示冲刷现象(图 7),而息肉样病灶冲刷现象不明显。
OCT检查发现,伴有BVN的76只眼中,可见双层征72只眼,占94.7%;仅显示浆液血液性PED 4只眼,占5.3%。OCT表现为双层征的72只眼中,双层征脱离腔内存在与ICGA影像中息肉样病灶对应的管腔样结构(图 8)15只眼,占20.8%;双层征脱离腔内的中等反射填充不均匀,夹杂点状和线状强反射(图 8)65只眼,占90.3%;双层征底部存在与ICGA影像中的BVN起点对应的短段弱反射和Bruch膜缺口(图 9)2只眼,占2.8%。OCT表现为双层征的72只眼中,与ICGA晚期显示的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吻合63只眼(图 8),占87.5%;与ICGA晚期显示的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不吻合9只眼,占12.5%,不吻合的因素包括视网膜下纤维瘢痕、神经上皮脱离、陈旧性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和RPE撕裂。
3 讨论
息肉样病灶是PCV确诊的必要条件,BVN与其联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PCV患眼均存在BVN,息肉样病灶大多位于BVN末端。与Imamura等[1]研究结果一致。同时BVN具有多个与息肉样病灶类似的影像特点,包括眼底可见的橘红色改变、ICGA早期显影和晚期冲刷现象。说明BVN与息肉样病灶本质一致,息肉样病灶是依附于BVN的局部瘤样扩张。我们发现,BVN在眼底可呈现出视网膜下的橘红色分支,FFA影像中可显示为背景荧光之上的分支状透见荧光,ICGA影像中均位于正常脉络膜循环表面。说明其位置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之上。我们通过OCT检查发现,BVN起点对应的短段弱反射和Bruch膜缺口以及双层征中存在大量的点线状强反射。提示BVN一开始就突破Burch膜匍匐于RPE与Bruch膜的脱离腔中。息肉样病灶在OCT影像中显示为双层征脱离腔中的管腔样结构,与Khan等[9]报道结果一致。Khan等[9]据此推测,息肉样病灶起源于长期存在的CNV而非既存的脉络膜血管,认为PCV是一种新生血管病变而非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也因此被建议归类为1型CNV的亚型[10]。我们认为,息肉样病灶和BVN整体很可能作为CNV生长于Bruch膜内表面。虽然PCV形态上符合1型CNV的描述,但其与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CNV发病机制是否一致仍待进一步探讨。
FFA影像中隐匿性CNV的病灶真实轮廓难辨。Yannuzzi等[11]根据ICGA晚期表现的强荧光将隐匿性CNV分为热点状和斑状。Otani等[12] 最早建议在ICGA晚期斑状强荧光引导下对PCV病灶进行定位较准确的光动力疗法治疗。Kang等[13]将PCV的ICGA晚期强荧光描述为“晚期地图状强荧光”,认为其对PCV的诊断敏感且特异。本研究观察发现,PCV的晚期强荧光由于枝蔓较多且含有BVN和息肉样病灶的冲刷弱荧光,以“地图”形容并不贴切,而“苔藓样强荧光斑”更契合其形态特征。本组伴有BVN的患眼中,有90.8%的患眼ICGA晚期呈苔藓样强荧光斑,低于Kang等[13] 报道的100.0%。ICGA检查时浆液血液性PED的存在和BVN的渗漏导致不显示为苔藓样强荧光斑。苔藓样强荧光斑对BVN范围的显示较ICGA检查更全面,与FFA检查显示的纤维血管性PED范围一致;同时OCT检查显示双层征的患眼中,87.5%的患眼双层征范围与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吻合,略低于Kim等[8]报道的96.6%。该强荧光斑征象的成因来自双层征内容物对吲哚青绿染料的滞留,即纤维血管性PED内BVN和息肉样病灶等纤维血管成分的染料着染及渗漏造成的PED内染料积存。我们认为依据ICGA晚期苔藓样强荧光斑划定PCV病灶范围是相对准确的。
闪光造影仪和共聚焦激光造影仪的ICGA成像原理不同,其成像特征存在差异。共聚焦激光造影仪对早期BVN行径和小分支以及晚期BVN冲刷现象的显示相比闪光造影仪似乎更优。两者ICGA晚期均可以清晰显示苔藓样强荧光斑,但最优图像出现的时间存在约10 min的差距。因此选取造影图像根据晚期苔藓样强荧光斑进行PCV病灶范围划定时应注意造影计时。但由于本研究未使用同一批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研究,有关两种ICGA造影仪及成像显影技术对BVN显影的差异还有待客观比较。
绝大多数的BVN在FFA影像中表现为隐匿性CNV。但本组伴有BVN的患眼中,73.7%的患眼FFA早期可透见部分或全部BVN,临床中该造影征象常被误认为典型CNV成分。由于BVN位于RPE下,其表面没有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形成的背景荧光掩盖,因此较大BVN分支容易在FFA早期被透见显影,但随后FFA影像中表现的无源性荧光渗漏和积存并非主要来自于这部分显影血管。这需要与多数2型CNV在FFA影像中的典型CNV表现相鉴别[10]。
本研究纳入对象均为未经治疗的初诊PCV患者,其病程相对较短;同时本研究为断面调查,缺乏随访资料,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本研究未纳入其他CNV病种进行影像比较,有关BVN呈现的影像特征对PCV的特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显示的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扩张灶为典型特征,息肉样病灶常位于异常的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末端[1, 2]。目前有关PCV息肉样病灶的影像特征报道较多,主要集中于眼底橘红色改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像中带切迹的色素上皮脱离(PED)、ICGA早期像中可伴搏动的囊袋样强荧光和晚期像中冲刷现象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像中贴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外侧的管腔样结构[1, 3-5]。而针对BVN的影像特征研究相对较少[6-8]。由于PCV的光动力疗法治疗范围囊括BVN和息肉样病灶[2],因此为了有效治疗并避免不必要的激光暴露损伤,在确切影像学的引导下划定BVN范围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对一组PCV患者的BVN影像特征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黄斑病专科初诊为PCV且未经治疗的80例患者90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58例,女性22例;年龄49~85岁,平均年龄61.4岁。所有患者均根据ICGA早期像显示来自脉络膜循环的特征性息肉样强荧光伴或不伴异常BVN(图 1)确诊为PCV[2]。排除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及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者;眼底存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样条纹、脉络膜破裂、视网膜大动脉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PCV以外的其他病理性改变者。

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散瞳后90 D前置镜、眼底彩色照相、FFA、ICGA和OCT 检查。眼底彩色照相、FFA、ICGA和OCT检查由同一位医师操作。眼底彩色照相采用Zeiss FF450闪光造影仪(闪光造影仪)进行;OCT检查采用Zeiss Cirrus 4000进行。OCT检查时,对病灶行水平和纵向高清单线扫描,选用信号强度大于7的图像存储。根据患者病历号奇偶数进行随机分配,其中40例42只眼采用闪光造影仪行FFA和ICGA检查,40例48只眼采用海德堡Spectralis HRA共聚焦激光造影仪(共聚焦激光造影仪)行FFA和ICGA检查。FFA造影时间持续15 min,ICGA造影时间持续30 min。以视网膜静脉完全回流前为FFA早期,造影剂注射后大于10 min为FFA晚期。以造影剂注射后小于5 min为ICGA早期,造影剂注射后大于10 min为ICGA晚期。
FFA检查显示的荧光逐渐增强的视网膜下边界清楚的欠均质强荧光斑视为纤维血管性PED;ICGA检查造影剂注射10 min后显示的边界清楚、类似苔藓样外观的欠均质强荧光斑视为晚期苔藓样强荧光斑;OCT检查显示的RPE光带与Bruch膜光带较大范围的浅脱离,脱离腔内中等反射填充视为双层征[6]。
观察并分析患者BVN在眼底、FFA、ICGA和OCT检查中的不同影像特征。阅片分别由两名医师独立完成,不一致之处讨论后确定。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90只眼中,伴有BVN者76只眼,占84.4%。采用闪光造影仪检查的42只眼中,伴有BVN者33只眼,占78.6%;伴大量视网膜下出血3只眼,占7.1%;仅显示息肉样病灶6只眼,占14.3%。采用共聚焦激光造影仪检查的48只眼中,伴有BVN者43只眼,占89.6%;伴大量视网膜下出血4只眼,占8.3%;仅显示息肉样病灶1只眼,占2.1%。共聚焦激光造影仪较闪光造影仪检查显示的BVN行径和小分支更清晰。
眼底检查发现,90只眼中,可见橘红色病灶32只眼,占35.6%;未见橘红色病灶58只眼,占64.4%。橘红色病灶中含有与BVN对应的分支状成分(图 2)18只眼,占所有患眼的20.0%,占伴有BVN患眼的23.7%。
FFA检查发现,伴有BVN的76只眼中,早期可透见部分或全部BVN者56只眼(图 3A),占73.7%;造影全程BVN仅显示为对应的分支状透见荧光3只眼(图 3B),占3.9%;表现为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73只眼,占96.1%,其中表现为纤维血管性PED(图 3C)21只眼,占伴有BVN患眼的27.6%。

ICGA检查发现,伴有BVN的76只眼,其BVN显影均早于息肉样病灶,BVN和息肉样病灶均位于正常脉络膜循环表面。其中,息肉样病灶位于BVN末端62只眼(图 4),占81.6%;息肉样病灶位于BVN血管中段,局部膨大14只眼,占18.4%。造影晚期显示与BVN对应的苔藓样强荧光斑(图 5,6)69只眼,占90.8%;不表现为苔藓样强荧光斑7只眼,占9.2%。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均等于或大于ICGA早期显示的BVN和息肉样病灶范围(图 5,6)。FFA表现为纤维血管性PED者,其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与纤维血管性PED范围一致。
ICGA晚期显示与BVN对应的苔藓样强荧光斑69只眼中,采用闪光造影仪检查31只眼,采用共聚焦激光造影仪检查40只眼。ICGA晚期不表现为苔藓样强荧光斑的7只眼中,BVN位于浆液性PED内2只眼,BVN渗漏明显、强荧光边界不清楚5只眼。另有2只眼采用闪光造影仪ICGA检查,其早期仅显示息肉样病灶,未见BVN,但晚期亦显示有小范围的苔藓样强荧光斑。闪光造影仪ICGA检查发现,苔藓样强荧光斑在造影剂注射后25~30 min时轮廓和结构显示最为理想(图 5),造影剂注射后25 min前荧光轮廓较模糊。共聚焦激光造影仪ICGA检查发现,苔藓样强荧光斑在造影剂注射后15~20 min时轮廓和结构显示最为理想(图 6),造影剂注射20 min后荧光逐渐消退。闪光造影仪ICGA检查发现,苔藓样强荧光斑内BVN冲刷现象不明显,而息肉样病灶冲刷现象较明显(图 5)。共聚焦激光造影仪ICGA检查发现,苔藓样强荧光斑内BVN的较粗大分支大多显示冲刷现象(图 7),而息肉样病灶冲刷现象不明显。
OCT检查发现,伴有BVN的76只眼中,可见双层征72只眼,占94.7%;仅显示浆液血液性PED 4只眼,占5.3%。OCT表现为双层征的72只眼中,双层征脱离腔内存在与ICGA影像中息肉样病灶对应的管腔样结构(图 8)15只眼,占20.8%;双层征脱离腔内的中等反射填充不均匀,夹杂点状和线状强反射(图 8)65只眼,占90.3%;双层征底部存在与ICGA影像中的BVN起点对应的短段弱反射和Bruch膜缺口(图 9)2只眼,占2.8%。OCT表现为双层征的72只眼中,与ICGA晚期显示的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吻合63只眼(图 8),占87.5%;与ICGA晚期显示的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不吻合9只眼,占12.5%,不吻合的因素包括视网膜下纤维瘢痕、神经上皮脱离、陈旧性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和RPE撕裂。
3 讨论
息肉样病灶是PCV确诊的必要条件,BVN与其联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PCV患眼均存在BVN,息肉样病灶大多位于BVN末端。与Imamura等[1]研究结果一致。同时BVN具有多个与息肉样病灶类似的影像特点,包括眼底可见的橘红色改变、ICGA早期显影和晚期冲刷现象。说明BVN与息肉样病灶本质一致,息肉样病灶是依附于BVN的局部瘤样扩张。我们发现,BVN在眼底可呈现出视网膜下的橘红色分支,FFA影像中可显示为背景荧光之上的分支状透见荧光,ICGA影像中均位于正常脉络膜循环表面。说明其位置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之上。我们通过OCT检查发现,BVN起点对应的短段弱反射和Bruch膜缺口以及双层征中存在大量的点线状强反射。提示BVN一开始就突破Burch膜匍匐于RPE与Bruch膜的脱离腔中。息肉样病灶在OCT影像中显示为双层征脱离腔中的管腔样结构,与Khan等[9]报道结果一致。Khan等[9]据此推测,息肉样病灶起源于长期存在的CNV而非既存的脉络膜血管,认为PCV是一种新生血管病变而非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也因此被建议归类为1型CNV的亚型[10]。我们认为,息肉样病灶和BVN整体很可能作为CNV生长于Bruch膜内表面。虽然PCV形态上符合1型CNV的描述,但其与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CNV发病机制是否一致仍待进一步探讨。
FFA影像中隐匿性CNV的病灶真实轮廓难辨。Yannuzzi等[11]根据ICGA晚期表现的强荧光将隐匿性CNV分为热点状和斑状。Otani等[12] 最早建议在ICGA晚期斑状强荧光引导下对PCV病灶进行定位较准确的光动力疗法治疗。Kang等[13]将PCV的ICGA晚期强荧光描述为“晚期地图状强荧光”,认为其对PCV的诊断敏感且特异。本研究观察发现,PCV的晚期强荧光由于枝蔓较多且含有BVN和息肉样病灶的冲刷弱荧光,以“地图”形容并不贴切,而“苔藓样强荧光斑”更契合其形态特征。本组伴有BVN的患眼中,有90.8%的患眼ICGA晚期呈苔藓样强荧光斑,低于Kang等[13] 报道的100.0%。ICGA检查时浆液血液性PED的存在和BVN的渗漏导致不显示为苔藓样强荧光斑。苔藓样强荧光斑对BVN范围的显示较ICGA检查更全面,与FFA检查显示的纤维血管性PED范围一致;同时OCT检查显示双层征的患眼中,87.5%的患眼双层征范围与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吻合,略低于Kim等[8]报道的96.6%。该强荧光斑征象的成因来自双层征内容物对吲哚青绿染料的滞留,即纤维血管性PED内BVN和息肉样病灶等纤维血管成分的染料着染及渗漏造成的PED内染料积存。我们认为依据ICGA晚期苔藓样强荧光斑划定PCV病灶范围是相对准确的。
闪光造影仪和共聚焦激光造影仪的ICGA成像原理不同,其成像特征存在差异。共聚焦激光造影仪对早期BVN行径和小分支以及晚期BVN冲刷现象的显示相比闪光造影仪似乎更优。两者ICGA晚期均可以清晰显示苔藓样强荧光斑,但最优图像出现的时间存在约10 min的差距。因此选取造影图像根据晚期苔藓样强荧光斑进行PCV病灶范围划定时应注意造影计时。但由于本研究未使用同一批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研究,有关两种ICGA造影仪及成像显影技术对BVN显影的差异还有待客观比较。
绝大多数的BVN在FFA影像中表现为隐匿性CNV。但本组伴有BVN的患眼中,73.7%的患眼FFA早期可透见部分或全部BVN,临床中该造影征象常被误认为典型CNV成分。由于BVN位于RPE下,其表面没有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形成的背景荧光掩盖,因此较大BVN分支容易在FFA早期被透见显影,但随后FFA影像中表现的无源性荧光渗漏和积存并非主要来自于这部分显影血管。这需要与多数2型CNV在FFA影像中的典型CNV表现相鉴别[10]。
本研究纳入对象均为未经治疗的初诊PCV患者,其病程相对较短;同时本研究为断面调查,缺乏随访资料,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本研究未纳入其他CNV病种进行影像比较,有关BVN呈现的影像特征对PCV的特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