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060 广州,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图像特征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视力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PCV患者26例26只眼纳入研究。 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患眼基线平均BCVA(31.46±16.87)个字母;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581.19±309.05) μm;平均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248.92±95.45) μm。根据联合治疗后6个月时BCVA改变情况,将患眼分为治疗敏感组(GR组)和治疗不敏感组(PR组),分别为17、9只眼。GR组17例中,男性12例,女性5例; 平均年龄(65.24±7.03)岁;平均CRT为(619.06±335.07) μm;平均SFCT(271.24±106.61) μm。存在视网膜出血(SRH)、视网膜层间积液(IRF)、视网膜下液(SRF)、色素上皮脱离(PED)者分别为4、2、13、15只眼。PR组9例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4.00±7.02)岁;平均CRT为(509.67±255.21) μm;平均SFCT(271.24±106.61) μm。存在SRH、IRF、PED者分别为6、5、6、8只眼。两组间性别、平均年龄、平均CRT、平均SF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基线时SD-OCT图像特征各参数与治疗后BCVA的关系,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治疗后1、2、3、6个月患眼平均BCVA分别为(38.46±19.81)、(40.04±20.80)、(42.96±21.63)、(43.77±20.91)个字母。治疗后6个月,GR组、PR组平均CRT分别为(360.71±276.54)、(341.44±193.68) μm。两组平均C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R组SFCT≥263 μm者11只眼,占GR组患眼的64.71%。PR组SFCT≥263 μm者2只眼, 占PR组患眼的22..22%。两组间SFCT≥263 μm者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0.052,95%可信间区(CI):0.005~0.533;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存在IRF(OR=9.375,95% CI 1.299~67.645;P=0.026)、SRH(OR=6.500,95% CI 1.094~38.633;P=0.040)者对治疗反应差。 结论 SFCT厚者对治疗敏感;治疗前存在IRF、SRH是影响治疗后视力的危险因素。

引用本文: 韦春宜, 刘冉, 李加青, 杨宇, 丁小燕.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4, 30(3): 241-244.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4.03.004 复制

  • 上一篇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临床个性化治疗效果评价
  • 下一篇

    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