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黎铧, 李娟娟. 16例基底膜层状玻璃膜疣患者影像特征.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4, 30(3): 308-309.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4.03.019 复制
基底膜层状玻璃膜疣(BLD)常见于40~60岁人群,通常为双眼发病;与普通玻璃膜疣在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变化、预后转归等方面均不完全相同[1]。目前大多数临床医生对于玻璃膜疣的认识仅局限于硬性、软性玻璃膜疣以及其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关系[2, 3],对BLD这一特殊类型的玻璃膜疣尚无全面了解,有关其眼底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报道也较少。为此,我们对一组BLD患者的眼底表现、FFA、OCT特征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眼科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所诊治的16例BLD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5例患者因不同程度视力下降、3例患者因眼前暗影就诊,2例患者因糖尿病行常规眼底检查、6例患者因白内障手术前眼底检查发现。均为双眼发病。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病史采集,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行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及散瞳后检眼镜眼底检查,同时行眼底彩色照相、FFA、OCT及眼电图检查。符合BLD诊断标准[4]。患者就诊年龄48.5~71.2岁,平均年龄(53.5±2.8)岁。以确诊BLD开始记录病程,病程2.5个月~5年。就诊时矫正视力0.1~1.0。明确诊断后嘱定期复查。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随访期间采用与首次就诊时相同的设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FFA、OCT检查。
眼底彩色照相采用日本Topcon眼底照相机(TRC-5EX)。FFA检查采用德国海德堡Spectralis HRA眼底血管造影仪,15%荧光素钠3 ml静脉注射,注射后8~10 min加滤光片进行拍摄。参照文献[5]的方法,将造影过程分为视网膜动脉前期、动脉期、静脉期、晚期。OCT检查采用德国海德堡Spectralis HRA OCT仪,扫描深度5~8 mm,扫描部位为黄斑区。选择图像质量清晰及病变显示较佳的图像进行标记保存,观察分析BLD患者的眼底影像特征。
2 结果
检眼镜检查发现,32只患眼颞上下血管弓以内均可见数量不一、黄白色、圆形的点状病灶,呈散在或聚集成簇状分布(图 1)。10例20只眼病灶数量较多,占患眼数的62.5%。视网 膜血管、视神经均未见异常。5只患眼除黄白色病灶外还可见黄斑中心凹隆起,占患眼数的15.6%。
FFA检查显示,32只患眼后极部疣状物所在区域动脉期均可见到大小不一、单个或融合成簇状的点状强荧光。与检眼镜观察的点状病灶相比,FFA检查所见到的点状强荧光更多。在暗背景对比下可见典型“星空状”表现(图 2)。造影晚期点状强荧光的荧光强度均减弱。未见荧光渗漏和形态大小变化。

OCT检查显示,32只患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Bruch膜复合体层丧失光滑完整的结构,可见多个连续、呈锯齿状的小结节状突起(图 3)。其分布与眼底彩色照相及FFA检查时观察到的点状病灶分布相对应。5只检眼镜检查发现黄斑中心凹隆起的患眼,其OCT检查发现,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内外节(IS/OS)层与RPE层分离,IS/OS层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隆起(图 4)。
随访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新的不适症状,视力无明显改变。检眼镜、FFA、OCT检查均未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但3例以视力下降为主诉的患者的后极部点状病灶数量较初诊时略有增加。
3 讨论
BLD是由于RPE逐渐萎缩退化而出现的基底膜层状物质。早期的BLD较薄,无明显的色素改变及高度的突起,因此在检眼镜下较难发现,眼底彩色照相和FFA检查能帮助临床医生检出检眼镜下较难发现的BLD。随病变进展,BLD数量逐渐增多,外观呈半透明黄色圆形,直径可达25~75 μm,同时Bruch膜弥漫增厚,有时甚至形成小的结节,此时的眼底表现较为典型[6]。在FFA像中,BLD呈强荧光,通常人们将其形容为“星空状”或“银河样”,也有学者将其描述为“革兰氏染色中的链球菌生长形态”[6]。这一特征性的眼底表现被认为是BLD的主要确诊依据[6]。在OCT像中,则可以观察到呈锯齿状的RPE/Bruch膜复合体层小结节状突起[7]。从初诊到末次随访,本组患者的检眼镜、FFA、OCT检查结果均符合这些特征性改变,因此其BLD诊断成立。
卵黄样黄斑脱离是BLD的另一特征性眼底表现,在OCT像上显示为IS/OS层与RPE层分离[8]。这种分离产生的腔隙被称为“卵黄样腔隙”,在腔隙的底部,可见与BLD相对应的RPE层锯齿状突起[8]。这种卵黄样腔隙可诱发浆液性或出血性RPE脱离,并刺激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9]。本组的32只患眼中,5只患眼存在这种卵黄样腔隙。
Cohen等[6]回顾了19例BLD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BLD患者的视力预后优于典型玻璃膜疣,而且BLD合并卵黄样黄斑脱离的患者其黄斑脱离可自愈。本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新的不适症状,视力无明显改变。检眼镜、FFA、OCT检查均未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仅3例患者的后极部点状病灶数量较初诊时略有增加。但BLD合并卵黄样黄斑脱离的患者有发展为大面积的融合玻璃膜疣或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危险性,一旦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视功能常受到严重影响[10]。因此,我们认为,BLD患者,特别是合并卵黄样黄斑脱离的患者,需严密随访观察,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中心视力。由于本研究纳入患者数量较少,部分患者随访时间较短,期待收集更多病例资料并延长观察时间,客观地总结BLD的影像特征和评估预后。
基底膜层状玻璃膜疣(BLD)常见于40~60岁人群,通常为双眼发病;与普通玻璃膜疣在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变化、预后转归等方面均不完全相同[1]。目前大多数临床医生对于玻璃膜疣的认识仅局限于硬性、软性玻璃膜疣以及其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关系[2, 3],对BLD这一特殊类型的玻璃膜疣尚无全面了解,有关其眼底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报道也较少。为此,我们对一组BLD患者的眼底表现、FFA、OCT特征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眼科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所诊治的16例BLD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5例患者因不同程度视力下降、3例患者因眼前暗影就诊,2例患者因糖尿病行常规眼底检查、6例患者因白内障手术前眼底检查发现。均为双眼发病。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病史采集,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行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及散瞳后检眼镜眼底检查,同时行眼底彩色照相、FFA、OCT及眼电图检查。符合BLD诊断标准[4]。患者就诊年龄48.5~71.2岁,平均年龄(53.5±2.8)岁。以确诊BLD开始记录病程,病程2.5个月~5年。就诊时矫正视力0.1~1.0。明确诊断后嘱定期复查。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随访期间采用与首次就诊时相同的设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FFA、OCT检查。
眼底彩色照相采用日本Topcon眼底照相机(TRC-5EX)。FFA检查采用德国海德堡Spectralis HRA眼底血管造影仪,15%荧光素钠3 ml静脉注射,注射后8~10 min加滤光片进行拍摄。参照文献[5]的方法,将造影过程分为视网膜动脉前期、动脉期、静脉期、晚期。OCT检查采用德国海德堡Spectralis HRA OCT仪,扫描深度5~8 mm,扫描部位为黄斑区。选择图像质量清晰及病变显示较佳的图像进行标记保存,观察分析BLD患者的眼底影像特征。
2 结果
检眼镜检查发现,32只患眼颞上下血管弓以内均可见数量不一、黄白色、圆形的点状病灶,呈散在或聚集成簇状分布(图 1)。10例20只眼病灶数量较多,占患眼数的62.5%。视网 膜血管、视神经均未见异常。5只患眼除黄白色病灶外还可见黄斑中心凹隆起,占患眼数的15.6%。
FFA检查显示,32只患眼后极部疣状物所在区域动脉期均可见到大小不一、单个或融合成簇状的点状强荧光。与检眼镜观察的点状病灶相比,FFA检查所见到的点状强荧光更多。在暗背景对比下可见典型“星空状”表现(图 2)。造影晚期点状强荧光的荧光强度均减弱。未见荧光渗漏和形态大小变化。

OCT检查显示,32只患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Bruch膜复合体层丧失光滑完整的结构,可见多个连续、呈锯齿状的小结节状突起(图 3)。其分布与眼底彩色照相及FFA检查时观察到的点状病灶分布相对应。5只检眼镜检查发现黄斑中心凹隆起的患眼,其OCT检查发现,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内外节(IS/OS)层与RPE层分离,IS/OS层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隆起(图 4)。
随访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新的不适症状,视力无明显改变。检眼镜、FFA、OCT检查均未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但3例以视力下降为主诉的患者的后极部点状病灶数量较初诊时略有增加。
3 讨论
BLD是由于RPE逐渐萎缩退化而出现的基底膜层状物质。早期的BLD较薄,无明显的色素改变及高度的突起,因此在检眼镜下较难发现,眼底彩色照相和FFA检查能帮助临床医生检出检眼镜下较难发现的BLD。随病变进展,BLD数量逐渐增多,外观呈半透明黄色圆形,直径可达25~75 μm,同时Bruch膜弥漫增厚,有时甚至形成小的结节,此时的眼底表现较为典型[6]。在FFA像中,BLD呈强荧光,通常人们将其形容为“星空状”或“银河样”,也有学者将其描述为“革兰氏染色中的链球菌生长形态”[6]。这一特征性的眼底表现被认为是BLD的主要确诊依据[6]。在OCT像中,则可以观察到呈锯齿状的RPE/Bruch膜复合体层小结节状突起[7]。从初诊到末次随访,本组患者的检眼镜、FFA、OCT检查结果均符合这些特征性改变,因此其BLD诊断成立。
卵黄样黄斑脱离是BLD的另一特征性眼底表现,在OCT像上显示为IS/OS层与RPE层分离[8]。这种分离产生的腔隙被称为“卵黄样腔隙”,在腔隙的底部,可见与BLD相对应的RPE层锯齿状突起[8]。这种卵黄样腔隙可诱发浆液性或出血性RPE脱离,并刺激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9]。本组的32只患眼中,5只患眼存在这种卵黄样腔隙。
Cohen等[6]回顾了19例BLD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BLD患者的视力预后优于典型玻璃膜疣,而且BLD合并卵黄样黄斑脱离的患者其黄斑脱离可自愈。本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新的不适症状,视力无明显改变。检眼镜、FFA、OCT检查均未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仅3例患者的后极部点状病灶数量较初诊时略有增加。但BLD合并卵黄样黄斑脱离的患者有发展为大面积的融合玻璃膜疣或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危险性,一旦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视功能常受到严重影响[10]。因此,我们认为,BLD患者,特别是合并卵黄样黄斑脱离的患者,需严密随访观察,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中心视力。由于本研究纳入患者数量较少,部分患者随访时间较短,期待收集更多病例资料并延长观察时间,客观地总结BLD的影像特征和评估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