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观察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眼巩膜扣带手术前后黄斑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累及黄斑的RRD并行巩膜扣带手术治疗的患者43例43只眼纳入研究。手术前及手术后3 d, 1、3、6个月, 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 患眼及对侧健康眼同时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测量视网膜下液(SRF)高度、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及外核层(ONL)厚度, 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外界膜(ELM)、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交界线及中间线等微结构改变, 分析其与手术后6个月BCVA的关系。 结果 手术前患眼平均BCVA为1.18±0.93。脱离的视网膜表现为中心凹形态存在且神经上皮层无明显水肿、神经上皮层弥漫性水肿伴ONL为主的层间囊样液腔、神经上皮层弥漫性水肿伴层间囊样液腔合并外层视网膜波浪样改变等3种形态。SRF高度为(885.05±493.28) μm。患眼与对侧健康眼中心凹神经上皮层、ONL厚度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42、1.895, P<0.05)。手术后3 d, 所有患眼神经上皮层积液明显吸收, 囊样液腔消失, 视网膜复位。手术后3 d, 1、3、6个月, SRF检出率分别为100.0%、93.0%、77.8%、46.5%;SRF高度分别为(219.00±117.02)、(163.51±72.83)、(101.27±64.47)、(55.69±21.15) μm。SRF残留呈弥漫性、中心凹下多量水泡样、中心凹下单一水泡样等3种形态。手术后3 d, 1、3、6个月, 患眼与对侧健康眼中心凹神经上皮层、ONL厚度比较, 除手术后6个月患眼与对侧健康眼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2.186, P=0.570), 其余时间点患眼与对侧健康眼中心凹神经上皮层(t=-10.658、-8.550、-6.955)、ONL厚度(t=-6.240、-5.424、-3.326、-3.323)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感受器损伤表现为ELM、IS/OS交界线及中间线均不连续; ELM连续, IS/OS交界线及中间线断裂; ELM、IS/OS交界线连续, 中间线不连续; ELM、IS/OS交界线及中间线均连续等4种形态。手术后3 d, 1、3、6个月, 患眼BCVA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2、-4.89、-5.03、-4.53, P<0.05)。IS/OS连续与IS/OS断裂患眼手术后6个月BCVA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9, P<0.05)。手术前SRF高度、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及ONL厚度均与手术后6个月BCVA有相关性(r=0.817、0.028、0.521, P<0.05)。 结论 累及黄斑的RRD患眼巩膜扣带手术前存在SRF, 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及ONL厚度均明显变薄; 手术后SRF持续存在, 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及ONL厚度仍较薄, ELM、IS/OS交界线及中间线可断裂。手术前存在的SRF及已降低的中心凹神经上皮层、ONL厚度均与手术后视力恢复缓慢有关。

引用本文: 郝玉华, 杨娜, 陈鹏飞, 叶存喜, 马景学. 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巩膜扣带手术前后黄斑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4, 30(4): 343-347.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4.04.003 复制

  • 上一篇

    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裂孔解剖愈合的相关因素分析
  • 下一篇

    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手术后视网膜形态与视功能恢复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