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越倩, 戴虹, 喻晓兵, 陈彤. 结节病并发后葡萄膜炎一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4, 30(4): 413-414.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4.04.021 复制
患者男,49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渐进性视力下降,在当地医院给予短期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及球后注射治疗,症状有所好转。因糖皮质激素治疗中断后症状再次加重于2012年10月到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双眼视力手动/眼前;眼压11 mmHg(1 mmHg=0.133 kPa);外眼及眼前节检查无异常;玻璃体混浊;眼底窥不清。眼部B型超声检查,双眼眼球壁呈异常回声。诊断:双眼玻璃体混浊、眼底待查。由于混浊玻璃体妨碍进一步眼底检查,遂收入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切除混浊玻璃体后可见视网膜下多发灰白色圆形隆起结节,质硬,大小约1/2~3/4视盘直径(DD)(图 1)。手术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视网膜水肿,表面可见结节状隆起(图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早期后极部至赤道部以外分布多灶性、大小不同、浓淡不一的强荧光斑,部分为透见荧光,部分大的病灶中可透见脉络膜血管;晚期后极部荧光增强,圆形强荧光斑较早期明显增强,部分强荧光斑边缘模糊,渗漏明显(图 3)。实验室检查,结核杆菌抗体(-),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水平49.53(正常值33.3±10.2)。胸部CT平面扫描提示纵膈多发肿大淋巴结(图 4)。腹部B型超声检查,提示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脾门处)。纵隔镜检查取组织行活体组织检查(活检),其标本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纵膈肉芽肿性炎,未见干酪样坏死,特殊染色抗酸(-)(图 5)。根据上述检查、检验结果,最后诊断:结节病Ⅱ期。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30 mg,1次/d。治疗1周后,右眼视力0.15、左眼视力0.25。治疗后2个月复查,全身状况良好。眼科检查:双眼视力0.3;玻璃体透明;眼底可见隆起结节较治疗前缩小,约1/4 DD,界限清晰(图 6)。OCT检查,视网膜结节变平,视网膜水肿较治疗前减轻(图 7)。FFA检查,晚期后极部大部分斑点表现为透见荧光,渗漏减轻(图 8)。胸部CT检查,纵膈淋巴结较治疗前减少,体积缩小(图 9)。2013年10月复查,全身状况良好;诉右眼眼胀伴头痛、视力下降2个月,已停止口服糖皮质激素半年。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左眼视力0.1;右眼眼压44 mmHg,左眼眼压11 mmHg;双眼虹膜表面可见粗大新生血管,眼底模糊可见。OCT检查,双眼视网膜隆起水肿较前明显加重(图 10)。FFA检查,眼底广泛分布大量强荧光斑,可见新生血管,晚期渗漏明显(图 11)。入院行双眼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治疗后1周检查,右眼视力光感,左眼视力0.3;右眼眼压27 mmHg,左眼眼压18 mmHg;虹膜表面新生血管较前消退明显。嘱患者继续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用法同前。


讨论 结节病是一种与多因素相关、累及多系统器官的全身性疾病,预后较良好。其典型体征为肺门及纵膈淋巴结的对称性肿大及肺部实质性病变[1]。其中眼、皮肤结节病因较易发现,常为该病的首发症状。而以后葡萄膜炎为首诊表现的结节病较罕见[2, 3]。
本例患者以视力下降就诊,眼部体征仅为后葡萄膜炎。结核、梅毒、结节病、白血病、Behçet病等均可引起后葡萄膜炎,针对后葡萄膜炎患者,眼底表现、OCT、FFA、ICGA检查结果可提供有价值的鉴别诊断证据[4]。本例患者眼底表现及眼部检查结果提示结节病或结核可能性大,我们对其进行了包括纵膈淋巴结活检等多项全身检查,结果均支持结节病诊断[5]。结节病与结核的鉴别应结合患者全身情况综合分析,如一般情况、病程进展、全身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红细胞沉降率、血清结核杆菌抗体水平、血清sACE水平、PPD试验、胸部x线片、胸部CT等。需要强调的是,结节病的确诊依赖于淋巴结活检结果,因此对于疑似结节病患者应积极寻找病变累及的淋巴结进行活检,可大大提高结节病确诊的概率。
结节病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眼部受累的结节病为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标准之一。一般为口服醋酸泼尼松20~40 mg/d,疗程1~3个月,之后维持剂量10 mg/d持续1年。若控制眼部症状如血管阻塞、新生血管、黄斑结节及视盘病变则需更大剂量,推荐口服醋酸泼尼松40-80 mg/d,疗程1~3个月,后逐渐减量至5~10 mg/d,疗程至少持续1年[6]。
结节病诊断需要进行详尽的全身检查以确诊,而结节病的治疗是一个个体化的、长期服药的过程。本例患者确诊结节病后口服糖皮质激素效果明显,但因为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加重,失去了视力改善的机会。
患者男,49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渐进性视力下降,在当地医院给予短期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及球后注射治疗,症状有所好转。因糖皮质激素治疗中断后症状再次加重于2012年10月到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双眼视力手动/眼前;眼压11 mmHg(1 mmHg=0.133 kPa);外眼及眼前节检查无异常;玻璃体混浊;眼底窥不清。眼部B型超声检查,双眼眼球壁呈异常回声。诊断:双眼玻璃体混浊、眼底待查。由于混浊玻璃体妨碍进一步眼底检查,遂收入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切除混浊玻璃体后可见视网膜下多发灰白色圆形隆起结节,质硬,大小约1/2~3/4视盘直径(DD)(图 1)。手术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视网膜水肿,表面可见结节状隆起(图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早期后极部至赤道部以外分布多灶性、大小不同、浓淡不一的强荧光斑,部分为透见荧光,部分大的病灶中可透见脉络膜血管;晚期后极部荧光增强,圆形强荧光斑较早期明显增强,部分强荧光斑边缘模糊,渗漏明显(图 3)。实验室检查,结核杆菌抗体(-),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水平49.53(正常值33.3±10.2)。胸部CT平面扫描提示纵膈多发肿大淋巴结(图 4)。腹部B型超声检查,提示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脾门处)。纵隔镜检查取组织行活体组织检查(活检),其标本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纵膈肉芽肿性炎,未见干酪样坏死,特殊染色抗酸(-)(图 5)。根据上述检查、检验结果,最后诊断:结节病Ⅱ期。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30 mg,1次/d。治疗1周后,右眼视力0.15、左眼视力0.25。治疗后2个月复查,全身状况良好。眼科检查:双眼视力0.3;玻璃体透明;眼底可见隆起结节较治疗前缩小,约1/4 DD,界限清晰(图 6)。OCT检查,视网膜结节变平,视网膜水肿较治疗前减轻(图 7)。FFA检查,晚期后极部大部分斑点表现为透见荧光,渗漏减轻(图 8)。胸部CT检查,纵膈淋巴结较治疗前减少,体积缩小(图 9)。2013年10月复查,全身状况良好;诉右眼眼胀伴头痛、视力下降2个月,已停止口服糖皮质激素半年。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左眼视力0.1;右眼眼压44 mmHg,左眼眼压11 mmHg;双眼虹膜表面可见粗大新生血管,眼底模糊可见。OCT检查,双眼视网膜隆起水肿较前明显加重(图 10)。FFA检查,眼底广泛分布大量强荧光斑,可见新生血管,晚期渗漏明显(图 11)。入院行双眼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治疗后1周检查,右眼视力光感,左眼视力0.3;右眼眼压27 mmHg,左眼眼压18 mmHg;虹膜表面新生血管较前消退明显。嘱患者继续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用法同前。


讨论 结节病是一种与多因素相关、累及多系统器官的全身性疾病,预后较良好。其典型体征为肺门及纵膈淋巴结的对称性肿大及肺部实质性病变[1]。其中眼、皮肤结节病因较易发现,常为该病的首发症状。而以后葡萄膜炎为首诊表现的结节病较罕见[2, 3]。
本例患者以视力下降就诊,眼部体征仅为后葡萄膜炎。结核、梅毒、结节病、白血病、Behçet病等均可引起后葡萄膜炎,针对后葡萄膜炎患者,眼底表现、OCT、FFA、ICGA检查结果可提供有价值的鉴别诊断证据[4]。本例患者眼底表现及眼部检查结果提示结节病或结核可能性大,我们对其进行了包括纵膈淋巴结活检等多项全身检查,结果均支持结节病诊断[5]。结节病与结核的鉴别应结合患者全身情况综合分析,如一般情况、病程进展、全身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红细胞沉降率、血清结核杆菌抗体水平、血清sACE水平、PPD试验、胸部x线片、胸部CT等。需要强调的是,结节病的确诊依赖于淋巴结活检结果,因此对于疑似结节病患者应积极寻找病变累及的淋巴结进行活检,可大大提高结节病确诊的概率。
结节病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眼部受累的结节病为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标准之一。一般为口服醋酸泼尼松20~40 mg/d,疗程1~3个月,之后维持剂量10 mg/d持续1年。若控制眼部症状如血管阻塞、新生血管、黄斑结节及视盘病变则需更大剂量,推荐口服醋酸泼尼松40-80 mg/d,疗程1~3个月,后逐渐减量至5~10 mg/d,疗程至少持续1年[6]。
结节病诊断需要进行详尽的全身检查以确诊,而结节病的治疗是一个个体化的、长期服药的过程。本例患者确诊结节病后口服糖皮质激素效果明显,但因为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加重,失去了视力改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