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秀英, 刘庆淮. 局限性脉络膜凹陷一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4, 30(6): 626-627.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4.06.024 复制
患者女,42岁。因右眼视力下降半年不能矫正来我院就诊。无家族史和全身疾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5,矫正1.0;左眼视力0.5,-3.5 D矫正1.0。双眼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可见左眼黄斑中心凹附近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失, 呈斑驳状改变(图 1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黄斑中心凹轮廓正常;脉络膜明显凹陷,凹陷部位包括视网膜外层至外核层,即RPE层和视细胞层;视网膜外丛状层至视神经纤维层正常。凹陷的视网膜外核层较未凹陷的视网膜外核层明显增厚;凹陷部位的外界膜带和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完整(图 1B)。眼底自身荧光检查,可见凹陷部位呈弱荧光表现(图 1C)。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黄斑区可见强透见荧光(图 1D)。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未见异常改变。视野检查未见异常。双眼多焦视网膜电图(mfEGR)检查结果正常。右眼眼底及OCT检查未见异常。结合病史,临床诊断:左眼局限性脉络膜凹陷(FCE)。目前随访1年,左眼矫正视力1.0;SD-OCT检查,未见明显变化(图 2)。


讨论 本例患者有特征性的SD-OCT改变,黄斑中心凹轮廓正常;脉络膜明显凹陷,凹陷部位包括视网膜外层至外核层,即RPE层和视细胞层;视网膜外丛状层至视神经纤维层正常。凹陷的视网膜外核层较未凹陷的视网膜外核层明显增厚;凹陷部位的外界膜带和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完整,结合临床表现,FCE诊断成立。
Jampol等[1]首次报道1例女性FCE。患者视力正常, SD-OCT检查偶然发现FCE;随访过程中视网膜变薄,视力下降。Margolis和Spaide[2]报道13只FCE患眼的SD-OCT图像特征。13只眼中7只眼凹陷局限于视网膜外层到RPE层,光感受器和RPE层之间未见分离,即一致性FCE,凹陷部位外核层较未凹陷部位外核层厚。本例患者即属于此型。另外6只眼视网膜外层和RPE层间有分离,呈弱反射区,推测是充满了视网膜下液体,即非一致性凹陷。患眼大多近视,平均屈光度-3.54 D;FCE的色素有不同程度变化,自身荧光检查显示为弱荧光。非一致性FCE患者mfERG波幅降低,而一致性FCE患者mfERG正常[3, 4]。本例患者mfERG检查正常,与文献报道相符。
一致性FCE可转变为非一致FCE,当患者开始出现视网膜转变时,光感受器细胞和RPE层仍相连,但随时间推移,两层逐渐分离,此时视功能开始受到影响, 随后视细胞会逐渐丢失,视力进一步下降。此外,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脉络膜变薄,脉络膜凹陷也会逐渐扩大,导致相邻视网膜的进一步缺血和损坏[3]。因此,此类患者应长期随访,观察其临床病程和视力演变过程,有利于对病因的解释和疾病的治疗。
患者女,42岁。因右眼视力下降半年不能矫正来我院就诊。无家族史和全身疾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5,矫正1.0;左眼视力0.5,-3.5 D矫正1.0。双眼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可见左眼黄斑中心凹附近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失, 呈斑驳状改变(图 1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黄斑中心凹轮廓正常;脉络膜明显凹陷,凹陷部位包括视网膜外层至外核层,即RPE层和视细胞层;视网膜外丛状层至视神经纤维层正常。凹陷的视网膜外核层较未凹陷的视网膜外核层明显增厚;凹陷部位的外界膜带和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完整(图 1B)。眼底自身荧光检查,可见凹陷部位呈弱荧光表现(图 1C)。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黄斑区可见强透见荧光(图 1D)。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未见异常改变。视野检查未见异常。双眼多焦视网膜电图(mfEGR)检查结果正常。右眼眼底及OCT检查未见异常。结合病史,临床诊断:左眼局限性脉络膜凹陷(FCE)。目前随访1年,左眼矫正视力1.0;SD-OCT检查,未见明显变化(图 2)。


讨论 本例患者有特征性的SD-OCT改变,黄斑中心凹轮廓正常;脉络膜明显凹陷,凹陷部位包括视网膜外层至外核层,即RPE层和视细胞层;视网膜外丛状层至视神经纤维层正常。凹陷的视网膜外核层较未凹陷的视网膜外核层明显增厚;凹陷部位的外界膜带和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完整,结合临床表现,FCE诊断成立。
Jampol等[1]首次报道1例女性FCE。患者视力正常, SD-OCT检查偶然发现FCE;随访过程中视网膜变薄,视力下降。Margolis和Spaide[2]报道13只FCE患眼的SD-OCT图像特征。13只眼中7只眼凹陷局限于视网膜外层到RPE层,光感受器和RPE层之间未见分离,即一致性FCE,凹陷部位外核层较未凹陷部位外核层厚。本例患者即属于此型。另外6只眼视网膜外层和RPE层间有分离,呈弱反射区,推测是充满了视网膜下液体,即非一致性凹陷。患眼大多近视,平均屈光度-3.54 D;FCE的色素有不同程度变化,自身荧光检查显示为弱荧光。非一致性FCE患者mfERG波幅降低,而一致性FCE患者mfERG正常[3, 4]。本例患者mfERG检查正常,与文献报道相符。
一致性FCE可转变为非一致FCE,当患者开始出现视网膜转变时,光感受器细胞和RPE层仍相连,但随时间推移,两层逐渐分离,此时视功能开始受到影响, 随后视细胞会逐渐丢失,视力进一步下降。此外,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脉络膜变薄,脉络膜凹陷也会逐渐扩大,导致相邻视网膜的进一步缺血和损坏[3]。因此,此类患者应长期随访,观察其临床病程和视力演变过程,有利于对病因的解释和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