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邵嘉涛, 李萍, 王海波, 刘艳凤. 不同程度颈内动脉狭窄对患者眼部缺血表现及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5, 31(1): 49-51.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5.01.013 复制
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其狭窄程度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眼部症状与体征[1]。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眼动脉(OA)均发自同侧颈内动脉,当颈动脉狭窄时可导致眼部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当眼动脉血流缓慢甚至逆流时便可导致眼缺血性疾病[2]。对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眼科检查,了解其眼部缺血表现及CRA、O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有利于及时发现病变,尽早诊断与治疗[3]。为此,我们对比分析了一组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眼部缺血表现发生率以及CRA、OA的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及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颈内动脉狭窄的6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5~84岁,平均年龄(65.5±6.2)岁。参照文献[4, 5]的方法计算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面积狭窄百分比=[1-(最狭窄处直径/狭窄段近端血管内径)×2]×100%。同时参照文献[6-8]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标准对本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其中,颈内动脉狭窄率≥60%、狭窄率<60%各30例,并以此分为两组。排除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特发性视神经病变等其他眼科疾病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相关眼底改变等全身疾病导致的视网膜缺血性改变者;上睑下垂、眼肌麻痹等非眼部缺血特异性表现者;眼部、颅内血管发育异常者。同时纳入3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5.7±5.5)岁。均排除颈动脉及眼部相关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散瞳后间接检眼镜检查,记录其眼底缺血表现。以一过性黑矇、视物模糊、复视、眼及眶周疼痛及视力消失为眼部症状,虹膜新生血管、视网膜点状出血及静脉曲张为眼部体征[9, 10]。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眼部症状及体征的发生率。
应用Toshiba Aplio 40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L14-7 MHZ探头对3组受检者行CDFI检查。取仰卧位,闭眼。先将超声探头轻置眼睑上,做眼部水平切面扫描,根据眶内血管寻找视神经,取样框置于眼球后10 mm处,将视神经置于中央,在视神经低回声区内可见红蓝相间的血流信号,选择与取样线平行的点,眼球壁后约2~5 mm处进行取样为CRA[11],记录CRA血流频谱形态。再将取样框置于眼球后15~25 mm处,在视神经两侧寻找类似英文“S”形的粗大血管,在无分支处进行取样为OA,记录OA血流频谱形态。测量CRA、O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管内径(BVD)及阻力指数(RI),连续测量3个周期以上。检测时受检者血压和眼压均处于正常范围,所有检测由同一超声医师完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狭窄率≥60%组30例患者中,有眼部症状24例,占80.0%;有眼部体征9例,占30.0%。眼部症状中,一过性黑矇所占比例最高,占有眼部症状患者的60.0%。狭窄率<60%组30例患者中,有眼部症状9例,占30.0%;有眼部体征3例,占10.0%(表 1)。

CDFI检查发现,狭窄率≥60%组患者CRA呈馒头样波形改变(图 1A);OA三峰双切迹峰行消失,变为单峰(图 1B)。狭窄率<60%组患者的CRA及OA血流频谱形态为三峰双切迹,与对照组类似。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率≥60%组患者CRA的PSV、EDV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5、4.949,P=0.007、0.005);BVD、RI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7、0.213,P=0.572、0.885)(表 2)。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率<60%组患者CRA的PSV、EDV、BVD、RI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5、0.254、0.356、0.105,P=0.072、0.825、0.751、0.955)(表 2)。与狭窄率<60%组比较,狭窄率≥60%组患者CRA的PSV、EDV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7、4.558,P=0.010、0.009);BVD、RI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7、0.253,P=0.662、0.804)。3组患者OA的PSV、EDV、BVD、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3 讨论
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其狭窄程度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眼部症状与体征。本研究结果显示,当颈动脉狭窄率≥60%时,眼部症状及体征发生率明显高于狭窄率<60%者。即颈动脉狭窄越明显,眼部症状及体征表现越严重。提示当患者出现了眼部缺血表现时,其颈内动脉狭窄可能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PSV反映了血管充盈和血流供应强度。我们通过CDFI检查发现,狭窄率≥60%患者CRA的PSV、EDV较狭窄率<60%及正常健康者均明显降低。说明颈内动脉狭窄率≥60%即可导致眼球CRA的供血明显减少,通过局部血管调节无法代偿,导致EDV亦下降。我们还发现,狭窄率<60%患者CRA的PSV、EDV虽然也较正常健康者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原因可能是颈动脉狭窄率<60%患者的CRA血供减少,导致血流速度减低,但通过侧支循环代偿以及血管床扩张等自身调节机制,维持眼部血流量和血液循环灌注量。
周钢和肖敏[12]研究发现,颈动脉硬化患者OA峰值流速较正常健康者降低。但本研究并未观察到颈动脉狭窄患者OA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较正常健康者有明显变化。考虑原因可能为OA是颈内动脉直接分支,而头颈部血管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侧支循环开发后,相对抵消了狭窄后血流量减低导致的流速减慢。加之其自身也可能受到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颈动脉狭窄患者的OA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结果表明,当颈内动脉狭窄率≥60%时,患者眼部缺血表现发生率明显增高,CRA的PSV和EDV明显降低。提示当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率≥60%时,应注意有无眼部症状及体征,为是否手术或者介入治疗提供参考。
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其狭窄程度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眼部症状与体征[1]。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眼动脉(OA)均发自同侧颈内动脉,当颈动脉狭窄时可导致眼部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当眼动脉血流缓慢甚至逆流时便可导致眼缺血性疾病[2]。对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眼科检查,了解其眼部缺血表现及CRA、O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有利于及时发现病变,尽早诊断与治疗[3]。为此,我们对比分析了一组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眼部缺血表现发生率以及CRA、OA的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及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颈内动脉狭窄的6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5~84岁,平均年龄(65.5±6.2)岁。参照文献[4, 5]的方法计算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面积狭窄百分比=[1-(最狭窄处直径/狭窄段近端血管内径)×2]×100%。同时参照文献[6-8]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标准对本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其中,颈内动脉狭窄率≥60%、狭窄率<60%各30例,并以此分为两组。排除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特发性视神经病变等其他眼科疾病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相关眼底改变等全身疾病导致的视网膜缺血性改变者;上睑下垂、眼肌麻痹等非眼部缺血特异性表现者;眼部、颅内血管发育异常者。同时纳入3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5.7±5.5)岁。均排除颈动脉及眼部相关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散瞳后间接检眼镜检查,记录其眼底缺血表现。以一过性黑矇、视物模糊、复视、眼及眶周疼痛及视力消失为眼部症状,虹膜新生血管、视网膜点状出血及静脉曲张为眼部体征[9, 10]。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眼部症状及体征的发生率。
应用Toshiba Aplio 40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L14-7 MHZ探头对3组受检者行CDFI检查。取仰卧位,闭眼。先将超声探头轻置眼睑上,做眼部水平切面扫描,根据眶内血管寻找视神经,取样框置于眼球后10 mm处,将视神经置于中央,在视神经低回声区内可见红蓝相间的血流信号,选择与取样线平行的点,眼球壁后约2~5 mm处进行取样为CRA[11],记录CRA血流频谱形态。再将取样框置于眼球后15~25 mm处,在视神经两侧寻找类似英文“S”形的粗大血管,在无分支处进行取样为OA,记录OA血流频谱形态。测量CRA、O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管内径(BVD)及阻力指数(RI),连续测量3个周期以上。检测时受检者血压和眼压均处于正常范围,所有检测由同一超声医师完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狭窄率≥60%组30例患者中,有眼部症状24例,占80.0%;有眼部体征9例,占30.0%。眼部症状中,一过性黑矇所占比例最高,占有眼部症状患者的60.0%。狭窄率<60%组30例患者中,有眼部症状9例,占30.0%;有眼部体征3例,占10.0%(表 1)。

CDFI检查发现,狭窄率≥60%组患者CRA呈馒头样波形改变(图 1A);OA三峰双切迹峰行消失,变为单峰(图 1B)。狭窄率<60%组患者的CRA及OA血流频谱形态为三峰双切迹,与对照组类似。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率≥60%组患者CRA的PSV、EDV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5、4.949,P=0.007、0.005);BVD、RI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7、0.213,P=0.572、0.885)(表 2)。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率<60%组患者CRA的PSV、EDV、BVD、RI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5、0.254、0.356、0.105,P=0.072、0.825、0.751、0.955)(表 2)。与狭窄率<60%组比较,狭窄率≥60%组患者CRA的PSV、EDV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7、4.558,P=0.010、0.009);BVD、RI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7、0.253,P=0.662、0.804)。3组患者OA的PSV、EDV、BVD、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3 讨论
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其狭窄程度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眼部症状与体征。本研究结果显示,当颈动脉狭窄率≥60%时,眼部症状及体征发生率明显高于狭窄率<60%者。即颈动脉狭窄越明显,眼部症状及体征表现越严重。提示当患者出现了眼部缺血表现时,其颈内动脉狭窄可能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PSV反映了血管充盈和血流供应强度。我们通过CDFI检查发现,狭窄率≥60%患者CRA的PSV、EDV较狭窄率<60%及正常健康者均明显降低。说明颈内动脉狭窄率≥60%即可导致眼球CRA的供血明显减少,通过局部血管调节无法代偿,导致EDV亦下降。我们还发现,狭窄率<60%患者CRA的PSV、EDV虽然也较正常健康者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原因可能是颈动脉狭窄率<60%患者的CRA血供减少,导致血流速度减低,但通过侧支循环代偿以及血管床扩张等自身调节机制,维持眼部血流量和血液循环灌注量。
周钢和肖敏[12]研究发现,颈动脉硬化患者OA峰值流速较正常健康者降低。但本研究并未观察到颈动脉狭窄患者OA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较正常健康者有明显变化。考虑原因可能为OA是颈内动脉直接分支,而头颈部血管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侧支循环开发后,相对抵消了狭窄后血流量减低导致的流速减慢。加之其自身也可能受到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颈动脉狭窄患者的OA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结果表明,当颈内动脉狭窄率≥60%时,患者眼部缺血表现发生率明显增高,CRA的PSV和EDV明显降低。提示当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率≥60%时,应注意有无眼部症状及体征,为是否手术或者介入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