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涛, 梁建宏. 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冷冻经巩膜外脉络膜上腔放液治疗双眼Coats病一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5, 31(1): 89-90.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5.01.023 复制
患儿男,1岁。因家长发现患儿视力差不能追物20余天于2013年10月30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患儿发育正常,否认早产及吸氧史、家族相关遗传病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不配合。右眼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2 mmHg。双眼白瞳症,其余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视网膜可见异常血管增生,颞下方视网膜血管纡曲,末梢血管呈囊样扩张;视网膜下大量黄白色渗出,视网膜内大量胆固醇结晶。右眼颞侧、下方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左眼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图 1)。B型超声检查,右眼下方、颞侧视网膜脱离,其下可见少量回声光点;左眼玻璃体腔光带与视盘相连,视网膜全脱离(图 2);双眼未见明确占位病变。外院CT检查,左眼球较右眼球略大,形态欠规整,右眼球形态尚可。双眼眼球内可见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影,未见明显钙化灶;晶状体形态密度、视神经眼外肌未见明显异常;肌椎内外间隙未见异常密度影。临床诊断:(1)双眼Coats病(右眼3A期,左眼3B期);(2)双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明确诊断并完善相关检查,因患儿眼底视网膜脱离较高,无法激光光凝,征得患儿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013年11月25日给予双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雷珠单抗0.3 mg。此后分别间隔半个月进行3次重复注射治疗;2015年1月28日因左眼恢复不理想,给予冷冻、经巩膜外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3 mg;3月17日再次双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3 mg。5月6日复查,双眼视网膜灰白色隆起消失;视网膜异常增生的血管明显消退,仍可见少量黄白色渗出及胆固醇结晶;左眼视盘颜色较淡,其周围视网膜血管较细(图 3)。B型超声检查,双眼玻璃体混浊,未见视网膜脱离。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未见与药物和治疗方式相关的眼部和全身并发症。

讨论 Coats多为单眼发病, 双眼病例报告较少,Shields等[1]报道的150例Coats病患儿中,双眼者仅8例。Coats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单纯视网膜激光光凝和冷冻治疗对于3期以上患儿效果均不理想。有研究表明,Coats病患眼内VEGF呈高浓度表达[2, 3],抗VEGF药物治疗可以降低VEGF浓度,促进视网膜下积液、渗出的吸收,异常增生的血管稳定或退化。目前已有抗VEGF药物治疗Coats病并取得较好疗效的报道[4-7]。本例患儿双眼均为3期,治疗方案首先选择双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经巩膜外脉络膜上腔放液后联合经巩膜外冷冻治疗。经3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1次巩膜外脉络膜上腔放液、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经巩膜外冷冻治疗,视网膜下硬性渗出吸收,周边部扩张的毛细血管明显好转,3个月后双眼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患儿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无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等并发症。治疗效果较好,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Coats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对于视网膜下液较多而难以行冷冻或视网膜激光光凝者,巩膜外切开引流视网膜下液,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或巩膜冷冻,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Coats病的长期随访十分重要,本例患儿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患儿男,1岁。因家长发现患儿视力差不能追物20余天于2013年10月30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患儿发育正常,否认早产及吸氧史、家族相关遗传病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不配合。右眼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2 mmHg。双眼白瞳症,其余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视网膜可见异常血管增生,颞下方视网膜血管纡曲,末梢血管呈囊样扩张;视网膜下大量黄白色渗出,视网膜内大量胆固醇结晶。右眼颞侧、下方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左眼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图 1)。B型超声检查,右眼下方、颞侧视网膜脱离,其下可见少量回声光点;左眼玻璃体腔光带与视盘相连,视网膜全脱离(图 2);双眼未见明确占位病变。外院CT检查,左眼球较右眼球略大,形态欠规整,右眼球形态尚可。双眼眼球内可见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影,未见明显钙化灶;晶状体形态密度、视神经眼外肌未见明显异常;肌椎内外间隙未见异常密度影。临床诊断:(1)双眼Coats病(右眼3A期,左眼3B期);(2)双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明确诊断并完善相关检查,因患儿眼底视网膜脱离较高,无法激光光凝,征得患儿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013年11月25日给予双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雷珠单抗0.3 mg。此后分别间隔半个月进行3次重复注射治疗;2015年1月28日因左眼恢复不理想,给予冷冻、经巩膜外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3 mg;3月17日再次双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3 mg。5月6日复查,双眼视网膜灰白色隆起消失;视网膜异常增生的血管明显消退,仍可见少量黄白色渗出及胆固醇结晶;左眼视盘颜色较淡,其周围视网膜血管较细(图 3)。B型超声检查,双眼玻璃体混浊,未见视网膜脱离。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未见与药物和治疗方式相关的眼部和全身并发症。

讨论 Coats多为单眼发病, 双眼病例报告较少,Shields等[1]报道的150例Coats病患儿中,双眼者仅8例。Coats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单纯视网膜激光光凝和冷冻治疗对于3期以上患儿效果均不理想。有研究表明,Coats病患眼内VEGF呈高浓度表达[2, 3],抗VEGF药物治疗可以降低VEGF浓度,促进视网膜下积液、渗出的吸收,异常增生的血管稳定或退化。目前已有抗VEGF药物治疗Coats病并取得较好疗效的报道[4-7]。本例患儿双眼均为3期,治疗方案首先选择双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经巩膜外脉络膜上腔放液后联合经巩膜外冷冻治疗。经3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1次巩膜外脉络膜上腔放液、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经巩膜外冷冻治疗,视网膜下硬性渗出吸收,周边部扩张的毛细血管明显好转,3个月后双眼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患儿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无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等并发症。治疗效果较好,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Coats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对于视网膜下液较多而难以行冷冻或视网膜激光光凝者,巩膜外切开引流视网膜下液,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或巩膜冷冻,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Coats病的长期随访十分重要,本例患儿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