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治疗主要针对中心视力明显下降和(或)伴有黄斑裂孔、黄斑脱离等并发症的患者。治疗方式主要有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巩膜加固手术、后巩膜加固联合PPV、脉络膜上腔加压的黄斑加固手术、单纯玻璃体注气或联合后极部视网膜激光光凝等。PPV可获得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力的改善效果,但在是否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眼内填充物的选择上存在争议。后巩膜加固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可降低内眼手术的风险,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新型脉络膜上腔加压的黄斑加固手术对PPV治疗失败的患眼有较好效果,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追踪观察。玻璃体腔注气或联合后极部视网膜激光光凝较其他手术治疗方案风险更小,操作简单且可重复,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与治疗思路。
引用本文: 李楚, 郑文斌, 黄浩, 朱晓波.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治疗研究进展.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5, 31(4): 402-405.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5.04.026 复制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理改变,对于无临床症状、MF无进展的患者多主张随访观察。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中心视力明显下降和(或)伴有黄斑裂孔、黄斑脱离等并发症的MF患者。治疗方式主要有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巩膜加固手术、后巩膜加固联合PPV等。目前除上述传统手术方式外,脉络膜上腔加压的黄斑加固手术、单纯玻璃体注气手术或联合后极部视网膜激光光凝等一些改良的甚至是新的手术方式也已初步显示出其疗效。但在其手术指征、时机、方式的选择等问题上仍存争议。现将MF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MF的自然病程与转归
M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理改变,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出现视力损害。Ichibe等[1]曾经报道1例MF患者,随访2年未见出现视力损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外层视网膜并未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脱离,从而保留了完好的信号传导功能。但是随着病程进展,黄斑功能进一步破坏,最终将会引起视功能的损害。
Gaucher等[2]对23例29只MF眼平均随访31.2个月,患眼平均屈光度-14.4 D,平均眼轴长度29.1 mm,发现MF常伴有黄斑异常,多数患眼出现两种以上合并症。29只眼中,伴黄斑前异常结构13只眼,其中黄斑前膜8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5只眼;伴黄斑部视网膜脱离10只眼;伴黄斑板层裂孔6只眼;单纯性MF 4只眼。至随访结束,视力恶化和(或)MF加重20只眼。其中,因病情恶化行PPV 11只眼;发生黄斑裂孔9只眼,其中自发性黄斑裂孔6只眼,PPV后3只眼;MF及视力相对稳定9只眼。Shimada等[3]报道了高度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207只眼随访至少24个月的观察结果,患眼平均屈光度-14.5D,平均眼轴长度29.6 mm。发现在MF 175只眼中,MF减轻或完全缓解8只眼;MF高度或范围增大19只眼;发生黄斑板层裂孔3只眼;全层黄斑裂孔2只眼;黄斑脱离7只眼。Gaucher等[2]的研究结果表明,当MF合并黄斑前异常结构时视力受影响的风险增加,而无论手术与否。当合并中心凹脱离时,常常发展成为黄斑裂孔。Shimada等[3]的研究也表明,弥漫性MF更易进展恶化。但两位学者对MF自然病程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两组观察对象合并的黄斑病变不尽相同,如伴或不伴黄斑前异常结构或牵引性黄斑病变;加之两组研究时间前后相差6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技术的更新与进步,轻、中度MF均能得以早期诊断。
Ripandelli等[4]对伴后巩膜葡萄肿的一组高度近视眼随访5年,发现24%的MF患眼最终需要手术治疗。而内界膜(ILM)脱离、视网膜外板层裂孔、视网膜光感受器内外节完整性、玻璃体牵引等因素,影响了疾病的进展及并发症的出现和其预后[5-8]。
2 MF的治疗
目前对于中心视力明显下降和(或)伴有黄斑裂孔、黄斑脱离等并发症的MF患眼,多主张手术治疗。但在其手术指征、时机、方式的选择等问题上仍存争议。
2.1 经睫状体扁平部PPV
Hwang等[9]对包含黄斑脱离或黄斑裂孔的33只MF眼行23G或25G PPV联合ILM剥除伴或不伴气体填充手术,手术后6个月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显著改善,与手术前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伴黄斑裂孔的28只眼中,需再次手术2只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26只眼。Shin和Yu[10]对行25G PPV联合ILM剥除及气体填充手术的38只MF眼随访观察6个月。末次随访时,视网膜复位34只眼,再次注气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2只眼,手术后视力显著提高。并发症包括手术后6个月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出现视力显著下降1只眼;黄斑裂孔2只眼;黄斑脱离1只眼。
目前关于MF行PPV的争论之一为是否联合ILM剥除。Bando等[11]对MF患眼ILM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ILM上的胶原纤维及细胞碎片成分可能在MF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认为剥除ILM是必要的。既往也有关于顽固性MF眼行PPV联合ILM剥除手术后达到视网膜复位的报道[12]。但也有部分学者不主张剥除ILM,原因是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较薄,ILM剥除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黄斑裂孔等并发症,且PPV不联合ILM剥除也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13]。然而,Taniuchi等[14]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ILM剥除并未增加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未行ILM剥除的患眼,更易发生牵拉性黄斑脱离。Ho等[15]提出PPV联合“环形” ILM剥除,即保留中心凹区域的ILM,以减少手术中黄斑裂孔的发生。结果显示,所有患眼MF均得到缓解,视力明显改善。除1只眼出现中心凹旁视网膜下液外,未出现黄斑裂孔等并发症。对于ILM剥除在MF手术中的应用虽存争议,但目前观点仍倾向于同PPV联合应用。
对于MF行PPV的患眼,目前在其手术中眼内填充物的选择问题上也存有争议。Lim等[16]认为PPV不伴气体填充可以获得良好手术后效果。在对15只MF眼行PPV联合ILM剥除手术的回顾性分析中发现,虽有2只眼发生黄斑裂孔,但所有患眼的黄斑劈裂均完全缓解且视力显著提高。然而,张娅萍等[17]在对52只MF眼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单纯PPV组的视网膜复位率为66.7%,PPV联合气体填充组视网膜复位率为81.3%,两者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m等[18]、Zheng等[19]也认为,PPV联合ILM剥除及气体填充手术较单纯PPV联合ILM剥除手术视力改善更加显著,且能更早获得视网膜复位。此外,亦有学者在MF眼的PPV中联合硅油填充。Taniuchi等[14]对于难以维持面向下体位或者另眼视力较差的MF患者选择PPV联合硅油填充手术。Hwang等[9]比较PPV联合不同眼内填充物的手术后BCVA,发现无论是全氟丙烷或是硅油填充其手术后BCVA与部分空气填充患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PV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的手术后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及评价。
目前虽无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但报道的PPV后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力的改善都有较满意的效果。然而,即便是PPV联合ILM剥除手术也并不能阻止因眼轴增长而引起的视网膜脉络膜持续向后被动牵拉。且无论何种PPV,其操作都相对复杂,手术风险较高,较易出现如黄斑出血、周边视网膜裂孔及脱离、视网膜撕裂等并发症。
2.2 后巩膜加固手术
既往研究结果表明,后巩膜加固手术可以控制高度近视眼轴的增长[20]。后巩膜加固手术用于MF的治疗,一方面可以增强巩膜厚度及抵抗力,限制眼轴进行性增长,从而降低近视性黄斑变性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缓解由后巩膜葡萄肿及玻璃体皮质对内层视网膜的牵拉,增强RPE层与神经上皮层的连接。Ward[21]对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或板层黄斑裂孔的4只MF眼进行了后巩膜加固手术治疗。手术后视力均提高2行以上,黄斑劈裂减轻或完全缓解,无明显并发症。Zhu等[22]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后巩膜加固手术在视网膜复位及手术后视力恢复上均能获得满意效果。文献报道的后巩膜加固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黄斑裂孔、暂时性眼球运动受限、暂时性眼压升高、浅脉络膜渗漏手术和视网膜下出血等[20-23]。
与PPV相比,后巩膜加固手术降低了内眼手术的风险。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屈光状态,控制轴性近视的进展。对于手术后依然存在的视网膜脱离或视网膜前纤维增生,可通过PPV联合ILM剥除手术去除。Mateo等[24]将后巩膜加固手术联合PPV,更早地达到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减少复发。对于后巩膜加固手术虽有少量关于其满意疗效的报道,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仍需大量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2.3 脉络膜上腔加压的黄斑加固手术
El Rayes[25]对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的23只高度近视眼进行手术治疗。在常规PPV后,用一种新型导管将长效玻璃酸注入存在后巩膜葡萄肿部位的脉络膜上腔,从而形成脉络膜对视网膜的垫压作用。手术后2~6周,伴黄斑劈裂的11只眼视网膜均复位,9只眼视力提高;12只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眼中,10只眼黄斑裂孔闭合且视网膜复位,8只眼视力提高1行以上。随访1年均未见复发。2只眼手术中发生脉络膜出血。El Rayes[25]认为,与传统巩膜外加压手术相比,这种新型脉络膜上腔的黄斑加压手术可以在靶部位产生理想的垫压高度,同时将脉络膜同异常延长变薄的巩膜分开,保留脉络膜的正常轮廓,而且该方法对PPV治疗失败的患眼也有较好效果。对于脉络膜上腔加压的黄斑加固手术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追踪研究,其手术安全性及可操作性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2.4 玻璃体腔注气或联合后极部视网膜激光光凝
有学者认为,MF进展缓慢且可能自发缓解,即便是对其干预也应选择一种相对安全且创伤小的方法。Gili等[26]曾报道过1例MF伴板层黄斑裂孔及视网膜脱离患眼,行单次玻璃体腔气体注入手术后,获得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提高。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手术可以使50%以上的视网膜脱离复位。Wu等[27]在伴黄斑脱离的10只MF眼行玻璃体腔全氟丙烷填充手术的研究中发现,首次注气手术后1个月,4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4只眼视网膜部分复位。在视网膜部分复位的4只眼中,1只眼在手术后15个月自发缓解,2只眼在2次注气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7只眼视力提高,无一只眼出现视力恶化。至随访结束,1只眼视网膜未复位但黄斑脱离程度降低,1只眼因黄斑劈裂及视网膜脱离加重而行PPV。有学者对25只MF眼玻璃体内注射浓度66%的全氟化碳,手术后联合后极部视网膜激光光凝,平均随访时间19.66个月; 平均接受眼内注气1.48次,激光光凝1.24次。末次随访时,OCT检查证实视网膜劈裂复位13只眼,好转6只眼,稳定4只眼;视网膜中心凹厚度及最大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手术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的16只眼中,反应升高5只眼,稳定7只眼。
Wu等[27]认为,气体可以将脱离的视网膜推向RPE层,排出视网膜下积液,使正常的RPE细胞泵功能恢复,削弱玻璃体黄斑牵引,从而帮助视网膜复位。他们同时也观察到,在手术后MF加重最终需PPV治疗的1只眼,手术前OCT检查提示患眼存在严重的中央部玻璃体黄斑牵引。因此提出玻璃体腔注气手术适合于无明显玻璃体视网膜牵引的MF伴或不伴黄斑脱离的患者。Rodrigues等[28]则认为,气体的作用是产生玻璃体后脱离,继而解除玻璃体黄斑牵引。此外,玻璃体腔内填充的惰性气体可以通过顶压作用帮助视网膜复位,而视网膜激光光凝则在神经上皮层与RPE层之间、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形成紧密粘连,从而使视网膜复位稳定且持久。
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或联合后极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MF的机制尚不清楚,但相比其他治疗方法,其风险较小,操作简单且可重复,若治疗失败也并不影响再次玻璃体手术的施行。以上学者的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选择与治疗思路,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 结论
MF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视力稳定,部分患眼可自发缓解[8]。因此对于无临床症状、无进展的MF多主张随访观察。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中心视力明显下降和(或)伴有黄斑裂孔、黄斑脱离等并发症的MF患者。目前可选择的手术方法多样,其原理在于解除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病因,如玻璃体牵拉、后巩膜葡萄肿、ILM牵引、视网膜血管牵拉及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5, 9, 29-36]。除传统的PPV及后巩膜加固手术外,一些改良的甚至是新的手术方式在初步显示其疗效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出现,PPV联合后巩膜加固手术究竟是疗效加倍还是风险加倍;脉络膜上腔加压的黄斑加固手术其垫压效果是否稳定持久,有无远期并发症;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是否可以让部分MF患者免于玻璃体手术。目前,对于MF的研究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对照研究,其干预指征、方式及效果仍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理改变,对于无临床症状、MF无进展的患者多主张随访观察。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中心视力明显下降和(或)伴有黄斑裂孔、黄斑脱离等并发症的MF患者。治疗方式主要有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巩膜加固手术、后巩膜加固联合PPV等。目前除上述传统手术方式外,脉络膜上腔加压的黄斑加固手术、单纯玻璃体注气手术或联合后极部视网膜激光光凝等一些改良的甚至是新的手术方式也已初步显示出其疗效。但在其手术指征、时机、方式的选择等问题上仍存争议。现将MF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MF的自然病程与转归
M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理改变,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出现视力损害。Ichibe等[1]曾经报道1例MF患者,随访2年未见出现视力损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外层视网膜并未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脱离,从而保留了完好的信号传导功能。但是随着病程进展,黄斑功能进一步破坏,最终将会引起视功能的损害。
Gaucher等[2]对23例29只MF眼平均随访31.2个月,患眼平均屈光度-14.4 D,平均眼轴长度29.1 mm,发现MF常伴有黄斑异常,多数患眼出现两种以上合并症。29只眼中,伴黄斑前异常结构13只眼,其中黄斑前膜8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5只眼;伴黄斑部视网膜脱离10只眼;伴黄斑板层裂孔6只眼;单纯性MF 4只眼。至随访结束,视力恶化和(或)MF加重20只眼。其中,因病情恶化行PPV 11只眼;发生黄斑裂孔9只眼,其中自发性黄斑裂孔6只眼,PPV后3只眼;MF及视力相对稳定9只眼。Shimada等[3]报道了高度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207只眼随访至少24个月的观察结果,患眼平均屈光度-14.5D,平均眼轴长度29.6 mm。发现在MF 175只眼中,MF减轻或完全缓解8只眼;MF高度或范围增大19只眼;发生黄斑板层裂孔3只眼;全层黄斑裂孔2只眼;黄斑脱离7只眼。Gaucher等[2]的研究结果表明,当MF合并黄斑前异常结构时视力受影响的风险增加,而无论手术与否。当合并中心凹脱离时,常常发展成为黄斑裂孔。Shimada等[3]的研究也表明,弥漫性MF更易进展恶化。但两位学者对MF自然病程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两组观察对象合并的黄斑病变不尽相同,如伴或不伴黄斑前异常结构或牵引性黄斑病变;加之两组研究时间前后相差6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技术的更新与进步,轻、中度MF均能得以早期诊断。
Ripandelli等[4]对伴后巩膜葡萄肿的一组高度近视眼随访5年,发现24%的MF患眼最终需要手术治疗。而内界膜(ILM)脱离、视网膜外板层裂孔、视网膜光感受器内外节完整性、玻璃体牵引等因素,影响了疾病的进展及并发症的出现和其预后[5-8]。
2 MF的治疗
目前对于中心视力明显下降和(或)伴有黄斑裂孔、黄斑脱离等并发症的MF患眼,多主张手术治疗。但在其手术指征、时机、方式的选择等问题上仍存争议。
2.1 经睫状体扁平部PPV
Hwang等[9]对包含黄斑脱离或黄斑裂孔的33只MF眼行23G或25G PPV联合ILM剥除伴或不伴气体填充手术,手术后6个月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显著改善,与手术前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伴黄斑裂孔的28只眼中,需再次手术2只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26只眼。Shin和Yu[10]对行25G PPV联合ILM剥除及气体填充手术的38只MF眼随访观察6个月。末次随访时,视网膜复位34只眼,再次注气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2只眼,手术后视力显著提高。并发症包括手术后6个月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出现视力显著下降1只眼;黄斑裂孔2只眼;黄斑脱离1只眼。
目前关于MF行PPV的争论之一为是否联合ILM剥除。Bando等[11]对MF患眼ILM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ILM上的胶原纤维及细胞碎片成分可能在MF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认为剥除ILM是必要的。既往也有关于顽固性MF眼行PPV联合ILM剥除手术后达到视网膜复位的报道[12]。但也有部分学者不主张剥除ILM,原因是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较薄,ILM剥除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黄斑裂孔等并发症,且PPV不联合ILM剥除也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13]。然而,Taniuchi等[14]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ILM剥除并未增加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未行ILM剥除的患眼,更易发生牵拉性黄斑脱离。Ho等[15]提出PPV联合“环形” ILM剥除,即保留中心凹区域的ILM,以减少手术中黄斑裂孔的发生。结果显示,所有患眼MF均得到缓解,视力明显改善。除1只眼出现中心凹旁视网膜下液外,未出现黄斑裂孔等并发症。对于ILM剥除在MF手术中的应用虽存争议,但目前观点仍倾向于同PPV联合应用。
对于MF行PPV的患眼,目前在其手术中眼内填充物的选择问题上也存有争议。Lim等[16]认为PPV不伴气体填充可以获得良好手术后效果。在对15只MF眼行PPV联合ILM剥除手术的回顾性分析中发现,虽有2只眼发生黄斑裂孔,但所有患眼的黄斑劈裂均完全缓解且视力显著提高。然而,张娅萍等[17]在对52只MF眼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单纯PPV组的视网膜复位率为66.7%,PPV联合气体填充组视网膜复位率为81.3%,两者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m等[18]、Zheng等[19]也认为,PPV联合ILM剥除及气体填充手术较单纯PPV联合ILM剥除手术视力改善更加显著,且能更早获得视网膜复位。此外,亦有学者在MF眼的PPV中联合硅油填充。Taniuchi等[14]对于难以维持面向下体位或者另眼视力较差的MF患者选择PPV联合硅油填充手术。Hwang等[9]比较PPV联合不同眼内填充物的手术后BCVA,发现无论是全氟丙烷或是硅油填充其手术后BCVA与部分空气填充患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PV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的手术后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及评价。
目前虽无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但报道的PPV后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力的改善都有较满意的效果。然而,即便是PPV联合ILM剥除手术也并不能阻止因眼轴增长而引起的视网膜脉络膜持续向后被动牵拉。且无论何种PPV,其操作都相对复杂,手术风险较高,较易出现如黄斑出血、周边视网膜裂孔及脱离、视网膜撕裂等并发症。
2.2 后巩膜加固手术
既往研究结果表明,后巩膜加固手术可以控制高度近视眼轴的增长[20]。后巩膜加固手术用于MF的治疗,一方面可以增强巩膜厚度及抵抗力,限制眼轴进行性增长,从而降低近视性黄斑变性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缓解由后巩膜葡萄肿及玻璃体皮质对内层视网膜的牵拉,增强RPE层与神经上皮层的连接。Ward[21]对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或板层黄斑裂孔的4只MF眼进行了后巩膜加固手术治疗。手术后视力均提高2行以上,黄斑劈裂减轻或完全缓解,无明显并发症。Zhu等[22]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后巩膜加固手术在视网膜复位及手术后视力恢复上均能获得满意效果。文献报道的后巩膜加固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黄斑裂孔、暂时性眼球运动受限、暂时性眼压升高、浅脉络膜渗漏手术和视网膜下出血等[20-23]。
与PPV相比,后巩膜加固手术降低了内眼手术的风险。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屈光状态,控制轴性近视的进展。对于手术后依然存在的视网膜脱离或视网膜前纤维增生,可通过PPV联合ILM剥除手术去除。Mateo等[24]将后巩膜加固手术联合PPV,更早地达到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减少复发。对于后巩膜加固手术虽有少量关于其满意疗效的报道,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仍需大量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2.3 脉络膜上腔加压的黄斑加固手术
El Rayes[25]对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的23只高度近视眼进行手术治疗。在常规PPV后,用一种新型导管将长效玻璃酸注入存在后巩膜葡萄肿部位的脉络膜上腔,从而形成脉络膜对视网膜的垫压作用。手术后2~6周,伴黄斑劈裂的11只眼视网膜均复位,9只眼视力提高;12只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眼中,10只眼黄斑裂孔闭合且视网膜复位,8只眼视力提高1行以上。随访1年均未见复发。2只眼手术中发生脉络膜出血。El Rayes[25]认为,与传统巩膜外加压手术相比,这种新型脉络膜上腔的黄斑加压手术可以在靶部位产生理想的垫压高度,同时将脉络膜同异常延长变薄的巩膜分开,保留脉络膜的正常轮廓,而且该方法对PPV治疗失败的患眼也有较好效果。对于脉络膜上腔加压的黄斑加固手术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追踪研究,其手术安全性及可操作性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2.4 玻璃体腔注气或联合后极部视网膜激光光凝
有学者认为,MF进展缓慢且可能自发缓解,即便是对其干预也应选择一种相对安全且创伤小的方法。Gili等[26]曾报道过1例MF伴板层黄斑裂孔及视网膜脱离患眼,行单次玻璃体腔气体注入手术后,获得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提高。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手术可以使50%以上的视网膜脱离复位。Wu等[27]在伴黄斑脱离的10只MF眼行玻璃体腔全氟丙烷填充手术的研究中发现,首次注气手术后1个月,4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4只眼视网膜部分复位。在视网膜部分复位的4只眼中,1只眼在手术后15个月自发缓解,2只眼在2次注气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7只眼视力提高,无一只眼出现视力恶化。至随访结束,1只眼视网膜未复位但黄斑脱离程度降低,1只眼因黄斑劈裂及视网膜脱离加重而行PPV。有学者对25只MF眼玻璃体内注射浓度66%的全氟化碳,手术后联合后极部视网膜激光光凝,平均随访时间19.66个月; 平均接受眼内注气1.48次,激光光凝1.24次。末次随访时,OCT检查证实视网膜劈裂复位13只眼,好转6只眼,稳定4只眼;视网膜中心凹厚度及最大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手术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的16只眼中,反应升高5只眼,稳定7只眼。
Wu等[27]认为,气体可以将脱离的视网膜推向RPE层,排出视网膜下积液,使正常的RPE细胞泵功能恢复,削弱玻璃体黄斑牵引,从而帮助视网膜复位。他们同时也观察到,在手术后MF加重最终需PPV治疗的1只眼,手术前OCT检查提示患眼存在严重的中央部玻璃体黄斑牵引。因此提出玻璃体腔注气手术适合于无明显玻璃体视网膜牵引的MF伴或不伴黄斑脱离的患者。Rodrigues等[28]则认为,气体的作用是产生玻璃体后脱离,继而解除玻璃体黄斑牵引。此外,玻璃体腔内填充的惰性气体可以通过顶压作用帮助视网膜复位,而视网膜激光光凝则在神经上皮层与RPE层之间、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形成紧密粘连,从而使视网膜复位稳定且持久。
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或联合后极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MF的机制尚不清楚,但相比其他治疗方法,其风险较小,操作简单且可重复,若治疗失败也并不影响再次玻璃体手术的施行。以上学者的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选择与治疗思路,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 结论
MF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视力稳定,部分患眼可自发缓解[8]。因此对于无临床症状、无进展的MF多主张随访观察。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中心视力明显下降和(或)伴有黄斑裂孔、黄斑脱离等并发症的MF患者。目前可选择的手术方法多样,其原理在于解除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病因,如玻璃体牵拉、后巩膜葡萄肿、ILM牵引、视网膜血管牵拉及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5, 9, 29-36]。除传统的PPV及后巩膜加固手术外,一些改良的甚至是新的手术方式在初步显示其疗效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出现,PPV联合后巩膜加固手术究竟是疗效加倍还是风险加倍;脉络膜上腔加压的黄斑加固手术其垫压效果是否稳定持久,有无远期并发症;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是否可以让部分MF患者免于玻璃体手术。目前,对于MF的研究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对照研究,其干预指征、方式及效果仍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