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魏文斌. 乘长风,砥砺前行——记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系眼科学黄叔仁教授.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5, 31(6): 519-520.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5.06.001 复制
和黄叔仁教授的师生情谊缘起于我的大学时代。那时的黄教授作为安徽医科大学最富声望的眼科学教授,始终工作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虽年逾花甲,但总是神采奕奕,谦和而平易,此状态一直持续至今,未曾改变。在后来接触的过程中,慢慢得知他的人生经历,才渐渐了解了这位眼科学泰斗炫目光环照耀背后艰辛坎坷却满腔热血、砥砺前行的一生。
黄叔仁教授,汉族人,1924年出生于上海嘉定,1951年毕业于东南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前身)六年制本科。毕业后留校,师从于著名眼科学专家张锡祺教授,历任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系眼科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数十年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着重于眼底病及我国传统中医学的研究,特别在用现代医学结合我国传统中医学治疗眼底病方面, 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自1992年起,享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生长于动乱年代的黄叔仁,自小便目睹政权更迭、异族入侵、民生艰难,在满腔的报国志中逐渐成长。抗日战争期间,家乡沦陷,年轻的黄叔仁求学无路,报国无门,在亡国奴的滋味中如坐针毡。所幸,父亲明了儿子的心累,除教其古典文学外,还送其去他的好友、当地著名中医费澹珊先生的师竹医室学习中医。自此,便开启了黄叔仁教授与医学的终生之约,也为其后来在用现代医学结合我国传统中医学治疗眼底病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易经》和《中庸》开始,到《素灵类纂》(《黄帝内经》摘要版)、《傷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辩》、《临症指南》,黄叔仁牢记费老师的指导和告诫,“学习不能有门户之见,要重视古人成就,但不能泥古,经方、时方都要学,要采习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踏实向学,潜心钻研,渐渐地有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领会。师竹医室的中医学学习持续了大约4年,直至抗战胜利,黄叔仁被东南医学院录取,便开始了现代医学的学习之旅。
大学是求学者的天堂,同时也为热血青年的报国志提供了土壤。进入东南医学院学习的第二年(1946年),因反对内战,黄叔仁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学生运动。在此之后,特别是上海解放前后,黄叔仁作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书记,带领学生运动的先进代表保护学校,防止特务破坏,作了大量的工作。而后,上海解放,为响应中共中央“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在学院内迁筹备委员会的指挥下,黄叔仁又作为学生“内迁大队”的大队长,带领学生团体完成了东南医学院举校迁往安徽的艰巨任务。
建国伊始,风华正茂的黄叔仁在完成了5年基础理论的学习后,进入到了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成为了一名实习医生。学医是一个艰辛的路程,科目众多,课务繁重,轰轰烈烈的革命任务圆了黄叔仁报国梦的同时,也占用了他大量的学习时间。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是当不了一个好医生的,年轻的黄叔仁深知此道理。因此,自被分配到眼科做第一年住院医生起,他便暗地里给自己订了一个补习计划,准备用3年时间,把失去的补回来。从此,只要有空余的时间,他便苦读医书,夯实基础。
1953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下午,黄叔仁一如往常在宿舍看书学习。为防蚊虫叮咬,他在两屉桌下放了两个大水桶,看书的时候便把脚泡在水桶裡,此情景被他的老师当时安徽医学院院长张锡祺教授路过时无意中看到,大为感动,于是,便调整了黄叔仁的工作内容,以便他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这样,他便从头学起,将眼的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学、临床光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各门课程均自修了一遍,还把当时仅有的一本英文影印版梅氏眼科学通读了一遍。同时,黄叔仁的学习劲头也打动了时任教务长的蒋本沂老师,并受到了他的格外关照,如愿以偿地被派往中国医科大学眼科高级师资进修班学习。通过这样的紧急充电,年轻医师黄叔仁的眼科学基础知识便扎实了起来。
师出名门的中医学背景加上扎实稳健的现代眼科学基础,年轻的黄叔仁医师便自然而然地开始在临床工作中崭露头角。眼科住院医生第二年时,学校新生里有一位女同学患麦粒肿就诊。这位女同学的麦粒肿很奇特,自高二下学期开始,每逢月经期发病,痛苦不堪,各种抗生素、磺胺类药都无济于事。在张锡祺教授的鼓励下,黄叔仁根据月经期发病、经期超前、月经量少色紫、经期小腹痛等症状与体征,拟为“血虚有热证”,给予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方剂治疗。奇迹出现了,用药三个月,不仅把困扰她两年多的麦粒肿治好了,而且痛经也好了,月经周期也正常了。
受到这个病例的鼓励和启发,年轻的黄叔仁医生便从此开始了对常规治疗无效或效果不理想的眼病的中医药治疗的探讨,如眼肌麻痺、眼眶假瘤、各类葡萄膜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老年性黃斑变性、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此基础上写成并于1979年初出版了《眼病的辨证论治》一书。以后增订为《眼病辨证论治经验集》,1997年再版。
自中国医科大学进修回校后,黄叔仁教授开始了光学角膜移植手术的探索和实践。在当时既无理想的环钻,也没有好的缝针、缝线的条件下,他从动物实验开始,一步步摸索,总结经验,逐渐应用于临床。至1965年初,尽管此间经历了“右倾”、“白专道路”的批判、“四清”运动的洗礼,黄叔仁教授一直没有停止,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68例患者在他的救治下重见了光明,手术后视力恢复≥0.3者达78%。1956年,因光学角膜移植手术在省内的率先开展,黄叔仁教授获得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
自1956年始,黄叔仁教授便开始关注不同高血压病期的眼底改变特点,通过借调本院和安徽省立医院的高血压病病史资料,对一千份病例的眼底所见作了回顾性研究之后,他发现,Keith-Wagener高血压病眼底分类法存在不足之处,并由此提出了五类分类法。因他的发现,1963年在兰州召开的高血压病会议对原Keith-Wagener法进行了修订,在Ⅱ级中加了a、b两个分级,实际上即为简化了的“五类法”。因此项贡献,1980年,黄叔仁教授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大会奖。
除上述成果外,黄叔仁教授还出版有《高血压病眼底图谱》、《眼病的辨证论治》、《眼病辨证论治经验集》等多部著作,主编著作《临床眼底病学》、《眼病图谱》、《眼底病诊断与治疗》(第一版、第二版)等,参与编写了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眼科学》(第一版)、《眼科全书》(第七卷)、《现代眼科学》、《中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全书》(眼科卷)、《中华眼科学》(中册)、《医家金鉴·眼科学卷》等,并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医杂志》、《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等综合性医学杂志及《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临床眼科杂志》等眼科专科杂志发表论文98篇。其中,因《临床眼底病学》的出版,1994年黄叔仁教授荣获安徽省教育委员会科学进步奖。之外,尚有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分会、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和优秀论文奖十余项。
作为安徽医科大学眼科学的掌舵者,黄叔仁教授为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呕心沥血,直至其70岁才得以退休。在此期间,黄叔仁教授还曾兼任中华眼科学会第三、四、五届委员、安徽省眼科学会第四、五届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眼科学会理事,《临床眼科杂志》主编(现名誉主编)以及《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眼科研究》、《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等多部杂志编委。1994年退休之后,受合肥市红十字委员会委托,黄叔仁教授还主持筹建了合肥市第一家眼科专科医院——红十字会眼科医院。
除临床工作卓有成效之外,黄叔仁教授秉承张锡祺教授遗教,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在其担任眼科教研室主任期间,组织科室同仁出版了张锡祺教授遗稿《眼病图谱》,应用其稿费成立了张锡祺奖学金,并率先创建了安徽医科大学眼科教研室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现桃李满天下,其中不少已学有所成,成为当地眼科界的骨干,正在为眼科学事业贡献力量。潜心专业之余,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始终伴随着黄叔仁,其文学作品《雪庐笔谈》四卷、《雪庐诗词自选集》一卷便是最好的诠释。同行们由此称其为“眼科才子”,此“才”有二,广博精深的专业之才,造诣高远的文学之才。
出生于战乱颠沛之间,战斗于建国安邦之际,探索于行业待兴之时,见证着新中国的成长与繁荣,黄叔仁教授热血奉献一以贯之。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荆棘坎坷中,共产主义战士、眼科才子黄叔仁,从容稳健,风采卓然。
和黄叔仁教授的师生情谊缘起于我的大学时代。那时的黄教授作为安徽医科大学最富声望的眼科学教授,始终工作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虽年逾花甲,但总是神采奕奕,谦和而平易,此状态一直持续至今,未曾改变。在后来接触的过程中,慢慢得知他的人生经历,才渐渐了解了这位眼科学泰斗炫目光环照耀背后艰辛坎坷却满腔热血、砥砺前行的一生。
黄叔仁教授,汉族人,1924年出生于上海嘉定,1951年毕业于东南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前身)六年制本科。毕业后留校,师从于著名眼科学专家张锡祺教授,历任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系眼科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数十年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着重于眼底病及我国传统中医学的研究,特别在用现代医学结合我国传统中医学治疗眼底病方面, 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自1992年起,享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生长于动乱年代的黄叔仁,自小便目睹政权更迭、异族入侵、民生艰难,在满腔的报国志中逐渐成长。抗日战争期间,家乡沦陷,年轻的黄叔仁求学无路,报国无门,在亡国奴的滋味中如坐针毡。所幸,父亲明了儿子的心累,除教其古典文学外,还送其去他的好友、当地著名中医费澹珊先生的师竹医室学习中医。自此,便开启了黄叔仁教授与医学的终生之约,也为其后来在用现代医学结合我国传统中医学治疗眼底病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易经》和《中庸》开始,到《素灵类纂》(《黄帝内经》摘要版)、《傷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辩》、《临症指南》,黄叔仁牢记费老师的指导和告诫,“学习不能有门户之见,要重视古人成就,但不能泥古,经方、时方都要学,要采习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踏实向学,潜心钻研,渐渐地有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领会。师竹医室的中医学学习持续了大约4年,直至抗战胜利,黄叔仁被东南医学院录取,便开始了现代医学的学习之旅。
大学是求学者的天堂,同时也为热血青年的报国志提供了土壤。进入东南医学院学习的第二年(1946年),因反对内战,黄叔仁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学生运动。在此之后,特别是上海解放前后,黄叔仁作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书记,带领学生运动的先进代表保护学校,防止特务破坏,作了大量的工作。而后,上海解放,为响应中共中央“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在学院内迁筹备委员会的指挥下,黄叔仁又作为学生“内迁大队”的大队长,带领学生团体完成了东南医学院举校迁往安徽的艰巨任务。
建国伊始,风华正茂的黄叔仁在完成了5年基础理论的学习后,进入到了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成为了一名实习医生。学医是一个艰辛的路程,科目众多,课务繁重,轰轰烈烈的革命任务圆了黄叔仁报国梦的同时,也占用了他大量的学习时间。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是当不了一个好医生的,年轻的黄叔仁深知此道理。因此,自被分配到眼科做第一年住院医生起,他便暗地里给自己订了一个补习计划,准备用3年时间,把失去的补回来。从此,只要有空余的时间,他便苦读医书,夯实基础。
1953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下午,黄叔仁一如往常在宿舍看书学习。为防蚊虫叮咬,他在两屉桌下放了两个大水桶,看书的时候便把脚泡在水桶裡,此情景被他的老师当时安徽医学院院长张锡祺教授路过时无意中看到,大为感动,于是,便调整了黄叔仁的工作内容,以便他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这样,他便从头学起,将眼的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学、临床光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各门课程均自修了一遍,还把当时仅有的一本英文影印版梅氏眼科学通读了一遍。同时,黄叔仁的学习劲头也打动了时任教务长的蒋本沂老师,并受到了他的格外关照,如愿以偿地被派往中国医科大学眼科高级师资进修班学习。通过这样的紧急充电,年轻医师黄叔仁的眼科学基础知识便扎实了起来。
师出名门的中医学背景加上扎实稳健的现代眼科学基础,年轻的黄叔仁医师便自然而然地开始在临床工作中崭露头角。眼科住院医生第二年时,学校新生里有一位女同学患麦粒肿就诊。这位女同学的麦粒肿很奇特,自高二下学期开始,每逢月经期发病,痛苦不堪,各种抗生素、磺胺类药都无济于事。在张锡祺教授的鼓励下,黄叔仁根据月经期发病、经期超前、月经量少色紫、经期小腹痛等症状与体征,拟为“血虚有热证”,给予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方剂治疗。奇迹出现了,用药三个月,不仅把困扰她两年多的麦粒肿治好了,而且痛经也好了,月经周期也正常了。
受到这个病例的鼓励和启发,年轻的黄叔仁医生便从此开始了对常规治疗无效或效果不理想的眼病的中医药治疗的探讨,如眼肌麻痺、眼眶假瘤、各类葡萄膜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老年性黃斑变性、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此基础上写成并于1979年初出版了《眼病的辨证论治》一书。以后增订为《眼病辨证论治经验集》,1997年再版。
自中国医科大学进修回校后,黄叔仁教授开始了光学角膜移植手术的探索和实践。在当时既无理想的环钻,也没有好的缝针、缝线的条件下,他从动物实验开始,一步步摸索,总结经验,逐渐应用于临床。至1965年初,尽管此间经历了“右倾”、“白专道路”的批判、“四清”运动的洗礼,黄叔仁教授一直没有停止,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68例患者在他的救治下重见了光明,手术后视力恢复≥0.3者达78%。1956年,因光学角膜移植手术在省内的率先开展,黄叔仁教授获得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
自1956年始,黄叔仁教授便开始关注不同高血压病期的眼底改变特点,通过借调本院和安徽省立医院的高血压病病史资料,对一千份病例的眼底所见作了回顾性研究之后,他发现,Keith-Wagener高血压病眼底分类法存在不足之处,并由此提出了五类分类法。因他的发现,1963年在兰州召开的高血压病会议对原Keith-Wagener法进行了修订,在Ⅱ级中加了a、b两个分级,实际上即为简化了的“五类法”。因此项贡献,1980年,黄叔仁教授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大会奖。
除上述成果外,黄叔仁教授还出版有《高血压病眼底图谱》、《眼病的辨证论治》、《眼病辨证论治经验集》等多部著作,主编著作《临床眼底病学》、《眼病图谱》、《眼底病诊断与治疗》(第一版、第二版)等,参与编写了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眼科学》(第一版)、《眼科全书》(第七卷)、《现代眼科学》、《中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全书》(眼科卷)、《中华眼科学》(中册)、《医家金鉴·眼科学卷》等,并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医杂志》、《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等综合性医学杂志及《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临床眼科杂志》等眼科专科杂志发表论文98篇。其中,因《临床眼底病学》的出版,1994年黄叔仁教授荣获安徽省教育委员会科学进步奖。之外,尚有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分会、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和优秀论文奖十余项。
作为安徽医科大学眼科学的掌舵者,黄叔仁教授为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呕心沥血,直至其70岁才得以退休。在此期间,黄叔仁教授还曾兼任中华眼科学会第三、四、五届委员、安徽省眼科学会第四、五届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眼科学会理事,《临床眼科杂志》主编(现名誉主编)以及《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眼科研究》、《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等多部杂志编委。1994年退休之后,受合肥市红十字委员会委托,黄叔仁教授还主持筹建了合肥市第一家眼科专科医院——红十字会眼科医院。
除临床工作卓有成效之外,黄叔仁教授秉承张锡祺教授遗教,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在其担任眼科教研室主任期间,组织科室同仁出版了张锡祺教授遗稿《眼病图谱》,应用其稿费成立了张锡祺奖学金,并率先创建了安徽医科大学眼科教研室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现桃李满天下,其中不少已学有所成,成为当地眼科界的骨干,正在为眼科学事业贡献力量。潜心专业之余,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始终伴随着黄叔仁,其文学作品《雪庐笔谈》四卷、《雪庐诗词自选集》一卷便是最好的诠释。同行们由此称其为“眼科才子”,此“才”有二,广博精深的专业之才,造诣高远的文学之才。
出生于战乱颠沛之间,战斗于建国安邦之际,探索于行业待兴之时,见证着新中国的成长与繁荣,黄叔仁教授热血奉献一以贯之。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荆棘坎坷中,共产主义战士、眼科才子黄叔仁,从容稳健,风采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