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闫淑, 杜敏, 邵玲, 刘钰, 杨洁, 周琨.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及脉络膜厚度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5, 31(6): 549-552.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5.06.009 复制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以患眼视力急剧下降,伴闪光感、部分颞侧视野缺失为特点[1],其发病机制不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可见病变侵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2];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可见眼底后极部及中周部黄白色斑点晚期表现为斑片状弱荧光;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见外层视网膜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光带紊乱、变薄、缺失等[3-7]。这些影像特征均提示病变可能存在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5, 6, 8]。但MEWDS是否存在脉络膜厚度增加目前尚不明确,针对脉络膜厚度与MEWDS关系的研究也较少见。为此,我们应用OCT增强深部成像(EDI)技术对一组MEWDS患者的黄斑区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进行了测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临床检查确诊为NEWDS的10例患者10只眼(病例组)纳入研究。其中,女性9例9只眼,男性1例1只眼;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27±8)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5~14 d,平均就诊时间(8.0±3.3) d。
所有患者均行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FFA、ICGA、OCT检查。同时行血压以及血脂、血红细胞沉降率、血糖、免疫球蛋白、总补体、血免疫复合物等实验室检查。根据MEWDS临床诊断标准[2, 7],由2~3位医生集体阅读患者彩色眼底像、FFA、ICGA检查结果,辨读后作出MEWDS诊断。将发病2周内定为急性期;8周后患眼视力恢复,眼底白色斑点消失定为恢复期[3]。排除标准:(1)发病14 d后就诊者;(2)发病后服用糖皮质激素者;(3)与多灶性脉络膜炎、急性后极部多发鳞状色素上皮炎、急性RPE炎、鸟枪弹样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不能鉴别者。
OCT检查采用德国Heidelberg公司Spectralis-OCT仪测量患眼及对侧眼SFCT。选择EDI模式,对眼底后极部进行水平线性扫描。扫描深度2 mm,扫描面积6 mm×6 mm,轴向分辨率5 μm,横向分辨率6 μm,扫描模式512×128。以RPE层至巩膜内表面的距离为SFCT(图 1)。利用仪器自带软件,手动测量出SFCT。测量3次, 取平均值。测量结果由2~3位医生集体判读。

患眼矫正视力0.12~0.6,平均矫正视力0.30±0.16。屈光度-2.0~-11.5 DS,平均屈光度(-5.58±3.06) DS。眼前节检查正常。玻璃体内见灰色颗粒状细胞2只眼。眼底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见大量黄白色斑点状病灶,大小不等,部分融合成片,直径约100~500 μm,黄斑区可见橘黄色颗粒状物(图 2)。FFA检查,早期可见与眼底黄白色斑点对应的斑点状强荧光点(图 3A),晚期斑点状强荧光渗漏、扩大,其中视盘荧光染色2只眼(图 3B)。ICGA检查,早期呈正常荧光(图 4A),晚期见大量斑片状弱荧光(图 4B)。患者血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选取年龄、性别、屈光状态匹配的10名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


随访2.5~10.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0个月。使用同样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视力、眼底白色斑点病灶、OCT图像特征,患眼及对侧眼SFCT变化。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急性期与恢复期SFCT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非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眼急性期,眼底后极部神经上皮层外层IS/OS光带均明显紊乱,变薄、缺失、不连续及反光减弱(图 5A)。其中,外核层间见点状强反射信号(图 5B)3只眼,占30%;IS/OS局部增厚,呈毛刺样改变3只眼(图 5C),占30%;IS/OS与外核层交界处见颗粒状强反射信号(图 5C)4只眼,占40%。恢复期IS/OS光带连续性及厚度恢复;外核层间点状强反射信号消失。

患眼病变急性期SFCT为75.0~489.0 μm,平均SFCT为(239.0±140.7) μm,恢复期SFCT为71.0~403.7 μm, 平均SFCT为(189.9±115.6) μm。恢复期SFCT较急性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7,P<0.05)。病变急性期对侧眼SFCT为72.3~454.6 μm,平均SFCT为(214.6±127.2) μm;恢复期SFCT为69.0~383.0 μm,平均SFCT为(186.5±108.6) μm。恢复期SFCT较急性期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3,P<0.05)。正常对照组受检眼SFCT为68.0~368.0 μm,平均SFCT为(155.5±83.5) μm。患眼病变急性期SFC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7, P<0.05)。
发病后6~8周患者自述视力恢复至发病前水平。眼底彩色照相、FFA、ICGA检查结果均显示眼底病变完全消退。
3 讨论
MEWDS多发于中青年健康女性,大多单眼发病,伴有轻中度近视,视力轻中度急性下降。眼底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可见大量黄白色斑点状病灶,黄斑区可见橘黄色颗粒;黄白色斑点在FFA早期呈强荧光,晚期强荧光斑扩大、渗漏;ICGA早期呈正常荧光,晚期呈斑片状弱荧光[3-6]。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及FFA、ICGA检查图像特征均符合MEWDS诊断标准[3]。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患眼后极部IS/OS光带结构紊乱,变薄、缺失、连续性中断;神经上皮层内层及RPE-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光带均正常;除以上特征外,有3只眼可见外丛状层层间点状强反射信号。说明炎症除影响IS/OS外,同时也影响到外丛状层,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9-12]。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视网膜外层血供来源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故脉络膜的炎症改变影响到视网膜外层,导致光感受器细胞的代谢紊乱。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恢复期SFCT较急性期明显下降,对侧眼恢复期SFCT较急性期也明显下降;患眼急性期SFC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Aoyagi等[13]对一组MEWDS患者进行了SFCT测量,发现恢复期SFCT明显低于急性期,对侧眼表现相似。与本研究结果一致。Li和Kishi[14]通过对MEWDS患眼视网膜电图和EDI-OCT图像特征分析发现,患眼急性期脉络膜血管的肿胀程度明显重于恢复期。由此解释了急性期脉络膜厚度增加的原因。本研究结果同时提示,除IS/OS光带紊乱外,SFCT明显增厚也是MEWDS急性期的OCT图像特征表现之一。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期对侧眼SFCT较恢复期增厚,但与正常对照组SF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i和Kishi[14]报道的7例MEWDS患者中,单眼发病的5例患者双眼视野均发现有损害。Aaberg等[15]曾报道1例双眼先后发病的MEWDS。提示MEWDS炎症可能发生在双眼而不仅是单眼,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不足是样本量小,检查方法单一,部分患者观察时间较短。其结果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以患眼视力急剧下降,伴闪光感、部分颞侧视野缺失为特点[1],其发病机制不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可见病变侵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2];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可见眼底后极部及中周部黄白色斑点晚期表现为斑片状弱荧光;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见外层视网膜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光带紊乱、变薄、缺失等[3-7]。这些影像特征均提示病变可能存在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5, 6, 8]。但MEWDS是否存在脉络膜厚度增加目前尚不明确,针对脉络膜厚度与MEWDS关系的研究也较少见。为此,我们应用OCT增强深部成像(EDI)技术对一组MEWDS患者的黄斑区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进行了测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临床检查确诊为NEWDS的10例患者10只眼(病例组)纳入研究。其中,女性9例9只眼,男性1例1只眼;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27±8)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5~14 d,平均就诊时间(8.0±3.3) d。
所有患者均行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FFA、ICGA、OCT检查。同时行血压以及血脂、血红细胞沉降率、血糖、免疫球蛋白、总补体、血免疫复合物等实验室检查。根据MEWDS临床诊断标准[2, 7],由2~3位医生集体阅读患者彩色眼底像、FFA、ICGA检查结果,辨读后作出MEWDS诊断。将发病2周内定为急性期;8周后患眼视力恢复,眼底白色斑点消失定为恢复期[3]。排除标准:(1)发病14 d后就诊者;(2)发病后服用糖皮质激素者;(3)与多灶性脉络膜炎、急性后极部多发鳞状色素上皮炎、急性RPE炎、鸟枪弹样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不能鉴别者。
OCT检查采用德国Heidelberg公司Spectralis-OCT仪测量患眼及对侧眼SFCT。选择EDI模式,对眼底后极部进行水平线性扫描。扫描深度2 mm,扫描面积6 mm×6 mm,轴向分辨率5 μm,横向分辨率6 μm,扫描模式512×128。以RPE层至巩膜内表面的距离为SFCT(图 1)。利用仪器自带软件,手动测量出SFCT。测量3次, 取平均值。测量结果由2~3位医生集体判读。

患眼矫正视力0.12~0.6,平均矫正视力0.30±0.16。屈光度-2.0~-11.5 DS,平均屈光度(-5.58±3.06) DS。眼前节检查正常。玻璃体内见灰色颗粒状细胞2只眼。眼底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见大量黄白色斑点状病灶,大小不等,部分融合成片,直径约100~500 μm,黄斑区可见橘黄色颗粒状物(图 2)。FFA检查,早期可见与眼底黄白色斑点对应的斑点状强荧光点(图 3A),晚期斑点状强荧光渗漏、扩大,其中视盘荧光染色2只眼(图 3B)。ICGA检查,早期呈正常荧光(图 4A),晚期见大量斑片状弱荧光(图 4B)。患者血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选取年龄、性别、屈光状态匹配的10名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


随访2.5~10.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0个月。使用同样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视力、眼底白色斑点病灶、OCT图像特征,患眼及对侧眼SFCT变化。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急性期与恢复期SFCT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非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眼急性期,眼底后极部神经上皮层外层IS/OS光带均明显紊乱,变薄、缺失、不连续及反光减弱(图 5A)。其中,外核层间见点状强反射信号(图 5B)3只眼,占30%;IS/OS局部增厚,呈毛刺样改变3只眼(图 5C),占30%;IS/OS与外核层交界处见颗粒状强反射信号(图 5C)4只眼,占40%。恢复期IS/OS光带连续性及厚度恢复;外核层间点状强反射信号消失。

患眼病变急性期SFCT为75.0~489.0 μm,平均SFCT为(239.0±140.7) μm,恢复期SFCT为71.0~403.7 μm, 平均SFCT为(189.9±115.6) μm。恢复期SFCT较急性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7,P<0.05)。病变急性期对侧眼SFCT为72.3~454.6 μm,平均SFCT为(214.6±127.2) μm;恢复期SFCT为69.0~383.0 μm,平均SFCT为(186.5±108.6) μm。恢复期SFCT较急性期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3,P<0.05)。正常对照组受检眼SFCT为68.0~368.0 μm,平均SFCT为(155.5±83.5) μm。患眼病变急性期SFC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7, P<0.05)。
发病后6~8周患者自述视力恢复至发病前水平。眼底彩色照相、FFA、ICGA检查结果均显示眼底病变完全消退。
3 讨论
MEWDS多发于中青年健康女性,大多单眼发病,伴有轻中度近视,视力轻中度急性下降。眼底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可见大量黄白色斑点状病灶,黄斑区可见橘黄色颗粒;黄白色斑点在FFA早期呈强荧光,晚期强荧光斑扩大、渗漏;ICGA早期呈正常荧光,晚期呈斑片状弱荧光[3-6]。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及FFA、ICGA检查图像特征均符合MEWDS诊断标准[3]。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患眼后极部IS/OS光带结构紊乱,变薄、缺失、连续性中断;神经上皮层内层及RPE-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光带均正常;除以上特征外,有3只眼可见外丛状层层间点状强反射信号。说明炎症除影响IS/OS外,同时也影响到外丛状层,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9-12]。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视网膜外层血供来源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故脉络膜的炎症改变影响到视网膜外层,导致光感受器细胞的代谢紊乱。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恢复期SFCT较急性期明显下降,对侧眼恢复期SFCT较急性期也明显下降;患眼急性期SFC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Aoyagi等[13]对一组MEWDS患者进行了SFCT测量,发现恢复期SFCT明显低于急性期,对侧眼表现相似。与本研究结果一致。Li和Kishi[14]通过对MEWDS患眼视网膜电图和EDI-OCT图像特征分析发现,患眼急性期脉络膜血管的肿胀程度明显重于恢复期。由此解释了急性期脉络膜厚度增加的原因。本研究结果同时提示,除IS/OS光带紊乱外,SFCT明显增厚也是MEWDS急性期的OCT图像特征表现之一。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期对侧眼SFCT较恢复期增厚,但与正常对照组SF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i和Kishi[14]报道的7例MEWDS患者中,单眼发病的5例患者双眼视野均发现有损害。Aaberg等[15]曾报道1例双眼先后发病的MEWDS。提示MEWDS炎症可能发生在双眼而不仅是单眼,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不足是样本量小,检查方法单一,部分患者观察时间较短。其结果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