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黄敏慧, 郜忠海, 林列兴, 李力, 李青. 高血压患者眼底血管改变与高血压病情和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5, 31(6): 594-596.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5.06.021 复制
动脉病变是高血压病最重要的病理改变。高血压早期眼底血管通常表现为正常,随着病情演变会逐渐发生一系列血管管径和管壁改变,以致形成动脉硬化和相应的视网膜病变[1]。高血压发病时限越长,眼底改变阳性率越高;高血压程度越重,眼底改变也越严重[2]。眼底血管作为唯一可以在直视下看到的血管,观察其改变可能有助于判断全身血管系统情况,进而对判断高血压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3]。为此,我们对一组体检检出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眼底检查,分析探讨高血压病程、病情分级、危险程度及左心室肥厚(LVH)与眼底血管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确诊的98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580例,女性402例。年龄51~88岁,平均年龄(61.59±5.36)岁。所有患者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90 mmHg。高血压病程2个月~40年,平均病程7年。其中,病程0~5年603例,6~10年298例,10年以上81例。排除合并糖尿病以及原先存在眼底疾患者。
根据血压升高的水平,将高血压病情分为1、2、3级。血压 140~159/90~99 mmHg为1级,160~179/100~109 mmHg为2级,≥180/110 mmHg为3级[4, 5]。982例患者中,1级281例,2级296例,3级405例。根据血压水平结合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合并的靶器官损害,将高血压危险度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种程度[4, 5]。危险因素包括脉压(老年)、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腹型肥胖或肥胖、缺乏体力活动、C反应蛋白升高等。靶器官损害包括LVH、动脉壁增厚、血清肌酐轻度升高、微量白蛋白尿。低危:无其他危险因素。中危: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种危险因素。高危:高血压1~2级同时有3种危险因素并伴有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3级,但不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极高危:高血压3级同时伴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1~3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4, 5]。982例患者中,危险程度为低危者156例,中危169例,高危313例,极高危344例。
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既往史,并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血脂等情况。询问吸烟史、酗酒史等个人史以及眼部疾病史和视力下降等眼科症状。行矫正视力、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非接触眼压计、直接及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326例患者同时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将视网膜微动脉瘤、出血、棉絮斑、硬性渗出及水肿等视网膜病变以及慢性或局限性视网膜动脉缩窄、动静脉交叉压迫、视网膜动脉白鞘等视网膜血管改变定义为眼底微血管异常[6]。采用Keith-Wagene分级法对眼底微血管异常进行分级[7]。Ⅰ级: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Ⅱ级,视网膜动脉狭窄及动静脉交叉压迫;Ⅲ级,Ⅰ、Ⅱ级血管病变基础上同时伴有眼底出血和渗出;Ⅳ级,Ⅰ、Ⅱ、Ⅲ级病变基础上同时伴有视盘水肿。
所有患者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取左侧卧位或平卧位,采用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室间隔厚度(LVST)及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按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LVM)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LVM=1.04×[(LVID+LVST+LVPWT)×3-LVID×3]-13.6;LVMI=LVM /体表面积。以男性LVMI>125、女性LVMI>120为LVH。
采用SPSS 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高血压病程、病情分级、危险程度及LVH与眼底微血管异常分级的关系采用秩相关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82例患者中,存在眼底微血管异常769例,占78.31%。其中,Ⅰ级(图 1)211例,占所有患者的21.5%;Ⅱ级(图 2)355例,占所有患者的36.2%;Ⅲ级(图 3)183例,占所有患者的18.6%;Ⅳ级(图 4)20例,占所有患者的2.0%。

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982例患者中,LVH(图 5) 307例,占40.0%。

存在眼底微血管异常的769例患者中,高血压病程为0~5年者、高血压分级为3级者、高血压危险程度为极高危者在其相应分级中所占比例最大(表 1~3)。无LVH者较LVH者更易出现眼底微血管异常(表 4)。秩相关检验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与眼底微血管异常分级无相关性(P=0.870);高血压病情分级、危险程度及有无LVH与眼底微血管异常分级均有相关性(P=0.021、0.009、0.029)。




3 讨论
不同的眼底表现可反映出高血压患者不同的血压状态。普遍变细、动脉血管压迹属于一种长期的血管损害,反映患者在视网膜评估前至少5~8年的血压水平。局限性的动脉变细、视网膜出血、棉絮斑反映评估时患者血压急性升高导致的短暂变化[8, 9]。本研究将眼底微血管异常表现划分为4个分级,探讨分析了其与高血压病程、分级、危险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本身长短与眼底微血管异常无明显相关性,而病情分级及危险程度与眼底微血管异常有明显相关性。我们初步推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若得到良好控制,降低危险因素,其眼底受累程度也将随之减低。
心脏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受损靶器官之一。冠状动脉狭窄、突发性冠心病、突发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均与眼底改变相关[10]。LVH是高血压性心脏病最主要的特征性表现,是人类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早期诊断LVH对于判断高血压相关性疾病的预后、制订治疗方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视网膜改变越严重,LVH的发生率越高;LVH与眼底微血管异常分级有明显相关性。提示临床对于具有严重眼底微血管改变的患者应建议其行心脏B型超声检查。
本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观察高血压患者的眼底动静脉,对判断高血压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评估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程度。
动脉病变是高血压病最重要的病理改变。高血压早期眼底血管通常表现为正常,随着病情演变会逐渐发生一系列血管管径和管壁改变,以致形成动脉硬化和相应的视网膜病变[1]。高血压发病时限越长,眼底改变阳性率越高;高血压程度越重,眼底改变也越严重[2]。眼底血管作为唯一可以在直视下看到的血管,观察其改变可能有助于判断全身血管系统情况,进而对判断高血压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3]。为此,我们对一组体检检出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眼底检查,分析探讨高血压病程、病情分级、危险程度及左心室肥厚(LVH)与眼底血管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确诊的98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580例,女性402例。年龄51~88岁,平均年龄(61.59±5.36)岁。所有患者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90 mmHg。高血压病程2个月~40年,平均病程7年。其中,病程0~5年603例,6~10年298例,10年以上81例。排除合并糖尿病以及原先存在眼底疾患者。
根据血压升高的水平,将高血压病情分为1、2、3级。血压 140~159/90~99 mmHg为1级,160~179/100~109 mmHg为2级,≥180/110 mmHg为3级[4, 5]。982例患者中,1级281例,2级296例,3级405例。根据血压水平结合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合并的靶器官损害,将高血压危险度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种程度[4, 5]。危险因素包括脉压(老年)、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腹型肥胖或肥胖、缺乏体力活动、C反应蛋白升高等。靶器官损害包括LVH、动脉壁增厚、血清肌酐轻度升高、微量白蛋白尿。低危:无其他危险因素。中危: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种危险因素。高危:高血压1~2级同时有3种危险因素并伴有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3级,但不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极高危:高血压3级同时伴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1~3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4, 5]。982例患者中,危险程度为低危者156例,中危169例,高危313例,极高危344例。
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既往史,并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血脂等情况。询问吸烟史、酗酒史等个人史以及眼部疾病史和视力下降等眼科症状。行矫正视力、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非接触眼压计、直接及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326例患者同时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将视网膜微动脉瘤、出血、棉絮斑、硬性渗出及水肿等视网膜病变以及慢性或局限性视网膜动脉缩窄、动静脉交叉压迫、视网膜动脉白鞘等视网膜血管改变定义为眼底微血管异常[6]。采用Keith-Wagene分级法对眼底微血管异常进行分级[7]。Ⅰ级: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Ⅱ级,视网膜动脉狭窄及动静脉交叉压迫;Ⅲ级,Ⅰ、Ⅱ级血管病变基础上同时伴有眼底出血和渗出;Ⅳ级,Ⅰ、Ⅱ、Ⅲ级病变基础上同时伴有视盘水肿。
所有患者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取左侧卧位或平卧位,采用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室间隔厚度(LVST)及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按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LVM)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LVM=1.04×[(LVID+LVST+LVPWT)×3-LVID×3]-13.6;LVMI=LVM /体表面积。以男性LVMI>125、女性LVMI>120为LVH。
采用SPSS 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高血压病程、病情分级、危险程度及LVH与眼底微血管异常分级的关系采用秩相关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82例患者中,存在眼底微血管异常769例,占78.31%。其中,Ⅰ级(图 1)211例,占所有患者的21.5%;Ⅱ级(图 2)355例,占所有患者的36.2%;Ⅲ级(图 3)183例,占所有患者的18.6%;Ⅳ级(图 4)20例,占所有患者的2.0%。

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982例患者中,LVH(图 5) 307例,占40.0%。

存在眼底微血管异常的769例患者中,高血压病程为0~5年者、高血压分级为3级者、高血压危险程度为极高危者在其相应分级中所占比例最大(表 1~3)。无LVH者较LVH者更易出现眼底微血管异常(表 4)。秩相关检验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与眼底微血管异常分级无相关性(P=0.870);高血压病情分级、危险程度及有无LVH与眼底微血管异常分级均有相关性(P=0.021、0.009、0.029)。




3 讨论
不同的眼底表现可反映出高血压患者不同的血压状态。普遍变细、动脉血管压迹属于一种长期的血管损害,反映患者在视网膜评估前至少5~8年的血压水平。局限性的动脉变细、视网膜出血、棉絮斑反映评估时患者血压急性升高导致的短暂变化[8, 9]。本研究将眼底微血管异常表现划分为4个分级,探讨分析了其与高血压病程、分级、危险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本身长短与眼底微血管异常无明显相关性,而病情分级及危险程度与眼底微血管异常有明显相关性。我们初步推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若得到良好控制,降低危险因素,其眼底受累程度也将随之减低。
心脏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受损靶器官之一。冠状动脉狭窄、突发性冠心病、突发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均与眼底改变相关[10]。LVH是高血压性心脏病最主要的特征性表现,是人类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早期诊断LVH对于判断高血压相关性疾病的预后、制订治疗方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视网膜改变越严重,LVH的发生率越高;LVH与眼底微血管异常分级有明显相关性。提示临床对于具有严重眼底微血管改变的患者应建议其行心脏B型超声检查。
本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观察高血压患者的眼底动静脉,对判断高血压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评估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