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曹珊珊, 王雷, 魏世辉. 疟原虫感染后的双眼视神经炎一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5, 31(6): 600-601.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5.06.023 复制
患者女,5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个月入院。2014年11月11日患者在非洲莫桑比克工作期间突感畏寒,开始为四肢末端、背部,后发展为全身,同时伴有寒战。症状持续约30 min后出现高热,最高达到40℃,伴剧烈头痛、全身关节及肌肉酸痛、乏力、呕吐。当地医院就诊并经实验室外周血涂片Wright-Giemsa染色证实为疟原虫感染。给予蒿甲醚-本芴醇复合制剂口服。治疗3 d后上述症状缓解;外周血涂片转阴。11月24日患者在回国的火车上出现双侧眼眶痛伴双侧眼球转动痛,自行滴眼药(药名不详)及口服消炎药(药名及剂量不详)后无缓解。1周后双眼视力进行性急剧下降,遂于12月5日来我院眼科就诊。询问病史,患者自诉出现全身症状1周前有被蚊虫叮咬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家族遗传病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2,左眼视力数指/眼前。双眼瞳孔正大等圆,直径3.0 mm,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水肿;左眼视盘周围可见散在出血点(图 1)。视野检查,双眼视野呈弥漫性缺损(图 2)。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左眼黄斑区近鼻侧可见神经上皮层浅脱离(图 3)。图形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双眼P2波峰时值延迟,振幅降低,以右眼为著。眼眶MRI检查,双眼视神经增粗;视神经走行区见斑片状等T1长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图 4)。脑脊液压力:210 mmH2O(1 mmH2O=0.098 kPa);脑脊液蛋白7088 mg/L(正常值:1500~4500 mg/L),IgG 60.27 mg/L (正常值10.0~30.4 mg/L),嗜酸性粒细胞为0.26×109/L。未再行外周血涂片检查。血常规、生物化学、凝血功能、红细胞沉降率、免疫、乙型肝炎、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核抗体5项、类风湿3项、自身抗体谱检测11项、抗心磷脂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B27等检查未见异常。诊断:疟原虫感染相关性视神经炎。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4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3 d;120 mg静脉滴注,连续3 d。后改为口服泼尼松60 mg,1次/d,连续11 d;再改为30 mg持续22 d,20 mg持续44 d,10 mg持续88 d。治疗后15 d眼痛及眼球转动痛症状消失。双眼视力1.0。OCT检查,视盘水肿程度较前减轻(图 5)。2个月后复查,视野检查结果正常。OCT检查,左眼视盘略隆起;黄斑神经上皮层下水肿吸收,神经上皮浅脱离复位(图 6)。F-VEP检查:双眼P2波峰时值均延迟,但较治疗前明显恢复。眼眶MRI检查,双眼视神经眶内段略显增粗,呈不均匀稍长T2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强化消失。2015年5月复查,双眼视力1.0,停止糖皮质激素治疗;至今未复发。


讨论
本例患者有明确的疟疾病史。疟疾治愈后出现双眼视力下降伴眼球转动痛,视野、F-VEP、OCT、眼眶MRI检查结果异常;眼底视盘周围出血,不符合脱髓鞘视神经病变典型表现。全身血液、影像检查及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排除免疫、遗传、外伤、浸润、药物、毒物等其他原因所导致的视神经炎。因此,患者疟原虫感染相关性视神经炎诊断明确。
尽管疟疾相关的眼部表现多样,但表现为视神经炎临床仍较为少见。1990年Wadia[1]首次报道了2例疟疾相关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视力下降和全身症状同时发生,给予奎宁、地塞米松治疗后患者视力均恢复正常。Kale等[2]报道了1例24岁女性疟疾患者经奎宁治疗1 d后出现双眼球后视神经炎。患者双眼视力光感,治疗改为青蒿素甲醚、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3 d,后改为口服逐渐减量,治疗2个月后双眼视力恢复正常。2013年Chacko等[3]报道了1例疟疾治愈后1个月发生双眼视神经炎的患者,经治疗双眼视力恢复正常。
本例患者明诊断确后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双眼视力恢复至1.0。提示急性期疟疾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视力预后一般较好。因此,在临床上遇到疟疾患者,除关注全身症状外不能忽视眼部异常,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减少视神经损害,改善患者预后。
患者女,5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个月入院。2014年11月11日患者在非洲莫桑比克工作期间突感畏寒,开始为四肢末端、背部,后发展为全身,同时伴有寒战。症状持续约30 min后出现高热,最高达到40℃,伴剧烈头痛、全身关节及肌肉酸痛、乏力、呕吐。当地医院就诊并经实验室外周血涂片Wright-Giemsa染色证实为疟原虫感染。给予蒿甲醚-本芴醇复合制剂口服。治疗3 d后上述症状缓解;外周血涂片转阴。11月24日患者在回国的火车上出现双侧眼眶痛伴双侧眼球转动痛,自行滴眼药(药名不详)及口服消炎药(药名及剂量不详)后无缓解。1周后双眼视力进行性急剧下降,遂于12月5日来我院眼科就诊。询问病史,患者自诉出现全身症状1周前有被蚊虫叮咬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家族遗传病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2,左眼视力数指/眼前。双眼瞳孔正大等圆,直径3.0 mm,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水肿;左眼视盘周围可见散在出血点(图 1)。视野检查,双眼视野呈弥漫性缺损(图 2)。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左眼黄斑区近鼻侧可见神经上皮层浅脱离(图 3)。图形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双眼P2波峰时值延迟,振幅降低,以右眼为著。眼眶MRI检查,双眼视神经增粗;视神经走行区见斑片状等T1长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图 4)。脑脊液压力:210 mmH2O(1 mmH2O=0.098 kPa);脑脊液蛋白7088 mg/L(正常值:1500~4500 mg/L),IgG 60.27 mg/L (正常值10.0~30.4 mg/L),嗜酸性粒细胞为0.26×109/L。未再行外周血涂片检查。血常规、生物化学、凝血功能、红细胞沉降率、免疫、乙型肝炎、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核抗体5项、类风湿3项、自身抗体谱检测11项、抗心磷脂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B27等检查未见异常。诊断:疟原虫感染相关性视神经炎。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4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3 d;120 mg静脉滴注,连续3 d。后改为口服泼尼松60 mg,1次/d,连续11 d;再改为30 mg持续22 d,20 mg持续44 d,10 mg持续88 d。治疗后15 d眼痛及眼球转动痛症状消失。双眼视力1.0。OCT检查,视盘水肿程度较前减轻(图 5)。2个月后复查,视野检查结果正常。OCT检查,左眼视盘略隆起;黄斑神经上皮层下水肿吸收,神经上皮浅脱离复位(图 6)。F-VEP检查:双眼P2波峰时值均延迟,但较治疗前明显恢复。眼眶MRI检查,双眼视神经眶内段略显增粗,呈不均匀稍长T2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强化消失。2015年5月复查,双眼视力1.0,停止糖皮质激素治疗;至今未复发。


讨论
本例患者有明确的疟疾病史。疟疾治愈后出现双眼视力下降伴眼球转动痛,视野、F-VEP、OCT、眼眶MRI检查结果异常;眼底视盘周围出血,不符合脱髓鞘视神经病变典型表现。全身血液、影像检查及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排除免疫、遗传、外伤、浸润、药物、毒物等其他原因所导致的视神经炎。因此,患者疟原虫感染相关性视神经炎诊断明确。
尽管疟疾相关的眼部表现多样,但表现为视神经炎临床仍较为少见。1990年Wadia[1]首次报道了2例疟疾相关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视力下降和全身症状同时发生,给予奎宁、地塞米松治疗后患者视力均恢复正常。Kale等[2]报道了1例24岁女性疟疾患者经奎宁治疗1 d后出现双眼球后视神经炎。患者双眼视力光感,治疗改为青蒿素甲醚、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3 d,后改为口服逐渐减量,治疗2个月后双眼视力恢复正常。2013年Chacko等[3]报道了1例疟疾治愈后1个月发生双眼视神经炎的患者,经治疗双眼视力恢复正常。
本例患者明诊断确后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双眼视力恢复至1.0。提示急性期疟疾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视力预后一般较好。因此,在临床上遇到疟疾患者,除关注全身症状外不能忽视眼部异常,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减少视神经损害,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