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黄建国, 刘俊杰, 宋宗明. 视盘小凹合并黄斑裂孔一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5, 31(6): 603-604.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5.06.026 复制
患者女,34岁。因左眼视物模糊10年余,视物变形1年余于2015年4月28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4,左眼0.05。矫正视力:右眼-1.75/-0.50×170°=1.0,左眼-1.00/-0.50×20°=0.05。眼压:右眼 18.2 mmHg (1 mmHg=0.133 kPa),左眼20.4 mmHg。双眼眼前节检查无明显异常。眼球运动无受限。散瞳后眼底检查,左眼视盘颞下见一大小约1/3个视盘直径(DD)且边界清楚的近圆形灰白色凹陷,黄斑区视网膜见一大小约1/5 DD的圆形暗红色病灶,黄斑中央区颞下方视网膜呈暗棕色伴局部视网膜条索样改变(图 1),其余象限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右眼眼底无异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左眼视盘中央区可见小片状筛板组织缺失,呈无组织反射的暗区,视盘与黄斑之间局部视网膜层间见囊样暗区与桥样改变(图 2A),黄斑中心凹正常形态结构消失,视网膜组织结构不连续,局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分离(图 2B)。诊断:左眼视盘小凹合并黄斑裂孔。给予保守治疗,门诊随访观察。6个月后复诊,患者左眼视力、眼底及OCT检查均无明显变化(图 3)。嘱继续门诊随访观察。



讨论
本例患者左眼眼底表现为视盘颞下方边界较清楚的灰白色椭圆形凹陷及黄斑区暗红色病灶,结合OCT成像中视盘、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异常的表现及长期视物不清病史,诊断视盘小凹合并黄斑裂孔基本明确。我们还发现,患者左眼黄斑中央区颞下方视网膜呈暗棕色伴局部视网膜条索样改变。我们认为这可能是长期疾病损害导致的视网膜异常性改变。
目前关于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有零星报道,但合并黄斑裂孔的报道却不多见[1, 2]。视盘小凹是一种发育异常的疾病,易造成黄斑区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及其他病变[3]。我们推测,本例患者的黄斑裂孔亦可能是一种继发于视盘小凹的病变。但两者的相关性及发生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对于视盘小凹可进行适当治疗并积极随访,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4]。本例患者由于就诊时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及功能已发生严重损害,我们考虑手术治疗恢复其病变视网膜结构及功能的可能性较低,难以提高患者视力,遂行保守观察治疗,定期随访观察。
患者女,34岁。因左眼视物模糊10年余,视物变形1年余于2015年4月28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4,左眼0.05。矫正视力:右眼-1.75/-0.50×170°=1.0,左眼-1.00/-0.50×20°=0.05。眼压:右眼 18.2 mmHg (1 mmHg=0.133 kPa),左眼20.4 mmHg。双眼眼前节检查无明显异常。眼球运动无受限。散瞳后眼底检查,左眼视盘颞下见一大小约1/3个视盘直径(DD)且边界清楚的近圆形灰白色凹陷,黄斑区视网膜见一大小约1/5 DD的圆形暗红色病灶,黄斑中央区颞下方视网膜呈暗棕色伴局部视网膜条索样改变(图 1),其余象限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右眼眼底无异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左眼视盘中央区可见小片状筛板组织缺失,呈无组织反射的暗区,视盘与黄斑之间局部视网膜层间见囊样暗区与桥样改变(图 2A),黄斑中心凹正常形态结构消失,视网膜组织结构不连续,局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分离(图 2B)。诊断:左眼视盘小凹合并黄斑裂孔。给予保守治疗,门诊随访观察。6个月后复诊,患者左眼视力、眼底及OCT检查均无明显变化(图 3)。嘱继续门诊随访观察。



讨论
本例患者左眼眼底表现为视盘颞下方边界较清楚的灰白色椭圆形凹陷及黄斑区暗红色病灶,结合OCT成像中视盘、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异常的表现及长期视物不清病史,诊断视盘小凹合并黄斑裂孔基本明确。我们还发现,患者左眼黄斑中央区颞下方视网膜呈暗棕色伴局部视网膜条索样改变。我们认为这可能是长期疾病损害导致的视网膜异常性改变。
目前关于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有零星报道,但合并黄斑裂孔的报道却不多见[1, 2]。视盘小凹是一种发育异常的疾病,易造成黄斑区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及其他病变[3]。我们推测,本例患者的黄斑裂孔亦可能是一种继发于视盘小凹的病变。但两者的相关性及发生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对于视盘小凹可进行适当治疗并积极随访,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4]。本例患者由于就诊时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及功能已发生严重损害,我们考虑手术治疗恢复其病变视网膜结构及功能的可能性较低,难以提高患者视力,遂行保守观察治疗,定期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