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胡立影, 李志清, 李筱荣, 于荣国, 王林妮, 杨锦.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眼视盘血流灌注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6, 32(3): 275-277.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6.03.011 复制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是由供应视盘的睫状后动脉系统的低灌注或无灌注导致的视盘缺血性改变[1]。视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电生理、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测量等传统检查手段均不能直观有效地反映视盘血供情况。新近应用于临床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能够测量视盘血流并进行量化分析,并已应用于青光眼、伴有视神经炎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视盘血流测量分析[2, 3]。但目前应于AION患者视盘血流观察研究尚少。为此,我们采用新一代傅里叶域光相干断层扫描(RTVue OCT)对一组AION患者的视盘血流进行了检测,观察视盘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AION患者40例40只眼(AION组)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以视力突然下降就诊。患者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49.75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1~21 d,平均病程11.5 d。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直接检眼镜、眼压、视野检查。纳入标准:(1)视力突然下降;(2)眼压正常;(3)视野呈象限性缺损或弓形暗点;(4)无明显屈光间质混浊;(5)首次就诊时视盘局部或全周水肿;(6)无青光眼等眼病及家族史;(7)无眼部手术及外伤史;(8)随访时间>3个月。参照文献[4, 5]的标准,将病程<3周定义为急性期;病程>3个月定义为恢复期。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30名3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6名16只眼,女性14名14只眼;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47.64岁。纳入标准: (1)矫正视力≥1.0;(2)等效球镜度数≤2.50 D;(3)眼压正常;(4)视野正常;(5)无明显屈光间质混浊;(6)散瞳后直接检眼镜和前置镜眼底检查正常,杯盘比<0.3,盘沿无出血及切迹;(7)无青光眼等眼病及家族史;(8)无眼部手术史;(9)RTVue OCT信号指数≥50。两组受检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受检者均采用RTVue OCT (美国Optovue公司)仪行OCTA检查。选择视盘血流成像扫描模式,扫描范围4.5 mm×4.5 mm。嘱受检者注视机器内发出的蓝色光标并保持3 s。按照程序提示完成视盘血管扫描,选取清晰度最好的图像保存于计算机中。采用设备自带软件自动测量受检眼视盘血流面积、外层血流密度、血流指数。根据需要选择测量层面,各层血管测量结果互相无干扰。血流面积=所显示层面的血流像素总和;血流密度=血流面积/总面积;血流指数为去相干值。外层血流密度为视网膜外层血流。观察AION患眼急性期、恢复期视盘血流面积、外层血流密度及视盘血流指数的变化。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分析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受检眼比较,AION组患眼急性期视盘血流面积、外层血流密度及视盘血流指数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6、0.0065、0.0129)(图 1, 2;表 1);恢复期各视盘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517、0.3026、0.3521)(表 2)。



3 讨论
OCTA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对患者一般情况要求较低,扫描速度快,方便快捷;能实现对视网膜血管进行三维成像,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避免了由于荧光素渗漏对血管的观察[6-8]。Spaide等[9]采用分频幅去相干影像OCT观察了12只正常眼的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网的影像特点,并与FF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所有受检眼FFA均不能完全显示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网及深层毛细血管,而OCTA可显示视网膜各层毛细血管结构,并能量化分析视盘血流情况。因此OCTA可作为评估视盘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已广泛用于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研究领域[10-12]。
AION主要是由于供应视盘的睫状后短动脉短暂的无灌注或低灌注所致,极少数由供应视盘的动脉或小动脉栓塞所致[13-15]。杜力等[16]对一组AION患者的FFA影像特征进行了观察,急性期患眼早期视盘局部或全周弱荧光,其后荧光逐渐增强;病程1个月以上的患眼视盘表面毛细血管网减少;不同病程的患眼均可见脉络膜灌注不良。本研究结果与此特征基本一致。本组急性期患眼视盘血流面积、外层血流密度、血流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和下降。提示急性期患眼视盘水肿压迫视盘周围血管,导致视盘血流量相应减少;病程3个月后,恢复期患眼视盘血流面积、外层血流密度及视盘血流指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分析可能原因为,视盘表面RNFL的血供主要来自于视网膜中央动脉系统,而其深部由筛板前区至筛板的血供主要由睫状后短动脉承担[13];随着睫状后短动脉血流的恢复,视盘深部的供血逐步恢复,虽然病变部位的局部表层毛细血管部分萎缩减少,但总视盘血流量可恢复至正常,但受损的视神经纤维不可恢复,因此表现出视神经萎缩。
本研究中使用的新一代傅里叶域-OCT发现AION患者急性期视盘血流减少,3个月后血流恢复。既往由于缺乏直观地观察血管形态及血流测量工具,只能通过间接推断进行判断;OCTA可以更加直观准确地显示视盘供血状态,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少,同时未能将OCTA与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等视功能检查相结合,其结果尚需更大样本的多种影像技术结合研究进一步证实。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是由供应视盘的睫状后动脉系统的低灌注或无灌注导致的视盘缺血性改变[1]。视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电生理、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测量等传统检查手段均不能直观有效地反映视盘血供情况。新近应用于临床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能够测量视盘血流并进行量化分析,并已应用于青光眼、伴有视神经炎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视盘血流测量分析[2, 3]。但目前应于AION患者视盘血流观察研究尚少。为此,我们采用新一代傅里叶域光相干断层扫描(RTVue OCT)对一组AION患者的视盘血流进行了检测,观察视盘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AION患者40例40只眼(AION组)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以视力突然下降就诊。患者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49.75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1~21 d,平均病程11.5 d。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直接检眼镜、眼压、视野检查。纳入标准:(1)视力突然下降;(2)眼压正常;(3)视野呈象限性缺损或弓形暗点;(4)无明显屈光间质混浊;(5)首次就诊时视盘局部或全周水肿;(6)无青光眼等眼病及家族史;(7)无眼部手术及外伤史;(8)随访时间>3个月。参照文献[4, 5]的标准,将病程<3周定义为急性期;病程>3个月定义为恢复期。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30名3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6名16只眼,女性14名14只眼;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47.64岁。纳入标准: (1)矫正视力≥1.0;(2)等效球镜度数≤2.50 D;(3)眼压正常;(4)视野正常;(5)无明显屈光间质混浊;(6)散瞳后直接检眼镜和前置镜眼底检查正常,杯盘比<0.3,盘沿无出血及切迹;(7)无青光眼等眼病及家族史;(8)无眼部手术史;(9)RTVue OCT信号指数≥50。两组受检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受检者均采用RTVue OCT (美国Optovue公司)仪行OCTA检查。选择视盘血流成像扫描模式,扫描范围4.5 mm×4.5 mm。嘱受检者注视机器内发出的蓝色光标并保持3 s。按照程序提示完成视盘血管扫描,选取清晰度最好的图像保存于计算机中。采用设备自带软件自动测量受检眼视盘血流面积、外层血流密度、血流指数。根据需要选择测量层面,各层血管测量结果互相无干扰。血流面积=所显示层面的血流像素总和;血流密度=血流面积/总面积;血流指数为去相干值。外层血流密度为视网膜外层血流。观察AION患眼急性期、恢复期视盘血流面积、外层血流密度及视盘血流指数的变化。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分析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受检眼比较,AION组患眼急性期视盘血流面积、外层血流密度及视盘血流指数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6、0.0065、0.0129)(图 1, 2;表 1);恢复期各视盘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517、0.3026、0.3521)(表 2)。



3 讨论
OCTA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对患者一般情况要求较低,扫描速度快,方便快捷;能实现对视网膜血管进行三维成像,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避免了由于荧光素渗漏对血管的观察[6-8]。Spaide等[9]采用分频幅去相干影像OCT观察了12只正常眼的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网的影像特点,并与FF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所有受检眼FFA均不能完全显示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网及深层毛细血管,而OCTA可显示视网膜各层毛细血管结构,并能量化分析视盘血流情况。因此OCTA可作为评估视盘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已广泛用于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研究领域[10-12]。
AION主要是由于供应视盘的睫状后短动脉短暂的无灌注或低灌注所致,极少数由供应视盘的动脉或小动脉栓塞所致[13-15]。杜力等[16]对一组AION患者的FFA影像特征进行了观察,急性期患眼早期视盘局部或全周弱荧光,其后荧光逐渐增强;病程1个月以上的患眼视盘表面毛细血管网减少;不同病程的患眼均可见脉络膜灌注不良。本研究结果与此特征基本一致。本组急性期患眼视盘血流面积、外层血流密度、血流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和下降。提示急性期患眼视盘水肿压迫视盘周围血管,导致视盘血流量相应减少;病程3个月后,恢复期患眼视盘血流面积、外层血流密度及视盘血流指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分析可能原因为,视盘表面RNFL的血供主要来自于视网膜中央动脉系统,而其深部由筛板前区至筛板的血供主要由睫状后短动脉承担[13];随着睫状后短动脉血流的恢复,视盘深部的供血逐步恢复,虽然病变部位的局部表层毛细血管部分萎缩减少,但总视盘血流量可恢复至正常,但受损的视神经纤维不可恢复,因此表现出视神经萎缩。
本研究中使用的新一代傅里叶域-OCT发现AION患者急性期视盘血流减少,3个月后血流恢复。既往由于缺乏直观地观察血管形态及血流测量工具,只能通过间接推断进行判断;OCTA可以更加直观准确地显示视盘供血状态,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少,同时未能将OCTA与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等视功能检查相结合,其结果尚需更大样本的多种影像技术结合研究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