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 方法 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性研究。临床确诊为PDR的97例患者97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字母随机分组方式, 将患者分为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和未注药组, 分别为30例30只眼、32例32只眼、35例35只眼。3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F=0.18)及玻璃体积血分级(χ2=1.39)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均进行标准的经睫状体平坦部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患眼分别于手术前3~7 d、手术结束时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5 ml (含雷珠单抗0.5 mg)治疗; 未注药组患眼除玻璃体切割手术外不注射任何药物。手术后1周, 1、3、6、9、12个月, 所有患眼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BCVA、玻璃体再积血(RVH)发生率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FT)。以手术后1周~1个月发生RVH视为早期RVH; 手术后1个月以上发生RVH视为晚期RVH。 结果 手术后1个月, 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和未注药组患眼平均BCVA均较手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3个月后, 手术前注药组和手术中注药组患眼平均BCVA基本趋于稳定, 未注药组3只眼平均BCVA有所下降。3组患眼手术后1、3、12个月平均BCVA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42、1.17、0.26, P>0.05)。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和未注药组患眼手术后早期RVH发生率分别为16.7%、9.4%、28.6%。3组患眼早期RVH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 P<0.05)。手术中注药组患眼手术后早期RVH发生率低于手术前注药组和未注药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4、4.93, P<0.05)。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和未注药组患眼手术后晚期RVH发生率分别为13.3%、9.4%、14.3%。3组患眼手术后晚期RVH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 P>0.05)。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和未注药组患眼手术后1个月平均CFT较手术后1周均有不同程度下降。3组患眼平均CFT下降程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50, P<0.05)。手术前注药组和手术中注药组患眼平均CFT下降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 P>0.05)。手术后3、6、9、12个月, 3组患眼平均CFT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3组患眼平均CFT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92、2.86、3.07、3.12, P>0.05)。 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有助于降低PDR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RVH发生率, 降低CFT增厚度, 改善BCVA。手术结束时给药的效果略优于手术前给药。

引用本文: 王默, 廖欣, 谢春蕾, 汪浩, 王方. 不同时间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6, 32(3): 300-305.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6.03.017 复制

  • 上一篇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 下一篇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后532 nm激光光凝时视网膜血管显影的间接检眼镜或手术显微镜目镜直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