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瑞峰. 立足基层锐意进取 传承创新励精图治——记河北省眼科医院名誉院长张意可主任医师.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7, 33(2): 111-113.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7.02.001 复制
张意可1926年出身于大连一个殷实的经商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家道衰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跟随母亲到青岛定居,靠勤工俭学读完高中。1948年考入设在天津的河北医学院。1951年8月毕业后先分到当时归属河北省管辖的聊城工作,后被邢台眼科医院徐校卿院长招聘到邢台眼科医院。
近期更名为“河北省眼科医院”的邢台眼科医院始建于1904年,历史上曾为我国西医眼科的启蒙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医院最初是由教会创办的一所专科医院,波兰籍神父、莫斯科大学毕业的眼科医生宣蔚仁(Sunievitch)1929年来到医院工作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青光眼、白内障、泪囊炎、视网膜脱离等手术。以当时国内外一流的技术,吸引了上海震旦大学等名校毕业生前来学习眼科技术。后来国内眼科界知名的魏劼沉、孙信孚等教授即是早年来院学习的青年学子的代表。1938年宣蔚仁聘请徐校卿医生到邢台眼科医院担任医务主任并在后来担任院长。在宣蔚仁医生、徐校卿院长带领下,医院医疗水平达到历史上的高峰,影响力迅速扩大,成为国内著名的眼科专科医院。大师们早年辛勤开拓耕耘,为后来者成长提供了一片沃土。1945年邢台解放后,晋冀鲁豫军区将医院收购。50年代初,宣蔚仁医生、徐校卿院长等人先后离开医院。医院从其他单位调入尹丁凡院长等技术骨干并从社会招收学员进行补充。1952年张意可作为优秀医科大学毕业生从聊城被聘请到医院来。到医院后,他看到医院有大量外文资料,医疗设施比较完善,而且患者多,病种多,医生临床经验也非常丰富,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他利用自己扎实的日语和英语基础,阅读了大量外文文献,如饥似渴地学习眼科临床知识,在尹丁凡院长等上级医生带领下,很快掌握了常见眼病诊断治疗技术,靠自己的才学和勤奋脱颖而出。1954年升任为主治医师,成为医院业务骨干之一。
1960年张意可担任眼科主任。他在眼外伤方面不断总结经验,率先开展眼内异物吸取手术。到1964年,眼内异物取出成功率达到97%,接近当时国内先进水平。1963年,国内外对小视野晚期青光眼的手术治疗尚有争议,他总结了医院10多年来 80多例小视野晚期青光眼手术治疗后的远期疗效,结合个人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了对手术效果的肯定意见,得到后来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的李凤鸣教授的赞许。
“文革”前期张意可被当作“反动技术权威”受到冲击;“清队”时又受到隔离审查而失去自由;1969年接受“再教育”下放到农村医院。前后有4年多时间被迫放弃了正常业务和研究工作。1970年他回到医院以后,为提高医院技术水平,培养技术力量,成立了“角膜移植手术”攻关小组。早在1956年,尹丁凡院长就在医院成功地完成过第一例角膜移植,但以后由于材料来源困难而未能坚持下来。为了夺回被耽误的时间,替患者解除痛苦,张意可顶住各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在患者家属配合下,亲自主刀,半年内成功完成了9例角膜移植手术。患者分别来自河北、上海、内蒙、山西、新疆、湖北及东北等地,出院时视力均达到0.5以上。这些成就进一步扩大了邢台眼科医院在全国的影响。
邢台是比较封闭落后的基层小城市,但张意可时刻关注着国内外新技术在眼科的应用,努力跟上国内外发展的步伐。他极力倡导开展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符合,能够尽快在临床得到实际应用的新技术。1973年担任医院医务科科长和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副组长后,更是以全局视野考虑谋划医院发展。激光是70年代进入眼科临床的新技术。他参阅大量国内外资料,提出了同光路红宝石激光器研制的设想。他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谈鹏年医生以及常州市第二电子仪器厂共同研制“激光视网膜凝结器”,并对激光器瞄准方式进行改造,生产出合格的激光器。提高了激光临床应用的准确性,减少了对健康组织的破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由于此项研究的成功,他被遨请出席了1980年5月在北京举行并有美、日、法、德、奥、意、英、瑞士等国代表参加的“国际激光会议”,在会上宣读了题为“红宝石激光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的学术论文,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了交流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接见。在主持医务科工作期间,为了便于迅速了解本专业国外信息,他还扩充了医院图书馆,增订了外文专业图书及11种英、日、俄文专业期刊,并发挥自己日语、英语功力扎实的优势,多次举办外语提高班。接受培训的不少学员后来都能直接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及时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文革”期间,全国学术杂志基本停刊。为了促进眼科学术经验交流,70年代中期,他组织并参与编辑了4辑共约50余万字的《眼科学术论文汇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交流。在担任河北省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的10年间,参加组织全省及华北地区眼科学术年会多次,并参与出席全国会议优秀论文选拔评审,为河北省眼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他还参与编辑翻译了《眼科鉴别诊断译丛》内部出版;执笔编写了《各科疾病诊断要点》、《各科急症抢救原则》两书的眼科部分,由河北省卫生厅主持出版并向全国发行。在知识匮乏、百废待兴的特殊年代,为推动临床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9年张意可担任业务副院长。他根据院内各位医生的特长和爱好,将其组成角膜病组、眼外伤病组、青光眼病组、眼底病组以及后来的小儿眼肌病组等多个眼科疾病亚专业组。每组医生率先了解与本专业组疾病有关的国内外前沿信息,重点提高这方面的医疗和技术水平,再向全院医生介绍,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极大地推动了邢台眼科医院眼科各亚专业学科的发展,提升了全院的整体水平。当时有些专业组的业务能力就已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这为以后医院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意可为眼底病组的建立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早期精心选派有事业心、肯钻研、有能力的冀天恩副主任医师具体负责,选拔眼科基础扎实、医院《临床眼科学》主要编撰者之一的张起会副主任医师以及热爱眼底病专业的刘端济主任医师共同组成眼底病组;1985年又吸收年青的李瑞峰医生参加。眼底病组在原来激光室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激光器,总结探索激光治疗眼底病的临床经验和新方法,同时又引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机,应用FFA诊断研究眼底疾病,是国内第一批开展FFA的单位之一。他以身作则,在眼底病组内,不分学历、职务高低和资历深浅,学术上一律平等。撰写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发言,都是执笔者为第一作者,其他人共同讨论,共同参与。既保证了学术观点的严谨、科学,也充分调动了大家积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总结撰写论文的积极性。他对眼底病组工作作风、学术氛围的严格要求和培育,为眼底病组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他的带领影响下,眼底病组形成了和谐团结、自由民主、科学严谨、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形成了不争名利、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多年来,一代接一代的眼底病组同仁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传承他的治学精神,努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眼底病组在眼底病激光治疗方面最初使用红宝石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虹膜周边造孔等。上世纪90年代初,与北京市光电研究所合作,在国内外率先使用倍频532 nm眼底激光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后来,又先后引进了氩离子、氪离子、多波长、钇铝石榴石等多种激光器,在眼科激光应用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进行了大量治疗方法与理论探索。在此基础上编写的《眼科激光治疗学概要》一书199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对国内眼科激光技术的普及与规范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他的带领下,眼底病组同仁努力学习国内外FFA理论以及在眼底病诊断中应用的知识,克服困难,自己摸索造影技术以及读片方法,还曾培养人员绘制彩色眼底图,很快普及了FFA在医院的临床应用并利用FFA等技术重新认识了许多眼底病。他通过FFA深入观察研究了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由他执笔的“新生血管性黄班病变”一文发表于1985年《眼底病》杂志创刊号并被中华医学会评为优秀论文。由他参与研究或执笔撰写发表的“多灶性后极部色素上皮病变”、“地图状脉络膜病变”、“海绵状血管瘤的荧光造影所见”、“静脉阻塞合并睫网动脉阻塞”、“螺旋状脉络膜萎缩”等论文,不少是第一次向国内介绍相关的疾病,有的病例在国际上也属罕见。他主研或参加研究的4个课题通过了省级科研鉴定,其中一些项目获省级、地级科技进步奖。这些研究成果也得到了河北省卫生厅和来我院视察工作的卫生部领导的赞许。近年来,眼底病组又创造性地提出“眼底光学影像诊断”的新概念,撰写发表了不少论文并出版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影像诊断》专著,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张意可为人朴实低调,谦虚谨慎,甘为人梯。自己不争名,不争利,不遗余力地培养提携晚辈。李瑞峰医生大学毕业后工作不久,就被他派送到外地进修学习。他淳淳教诲李瑞峰医生在学习业务的同时,要多留心学习医院管理知识;鼓励李瑞峰医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学习掌握最新知识;并利用一切机会向同道举荐。他期盼青年医生健康成长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几十年来,眼底病组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正是对他用心良苦不遗余力奖掖后学的最好对回报。他在眼科临床、研究工作中作出了显著成绩,得到医院和业界的认可。1979年任副院长,1985年任名誉院长。还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河北省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二届委员;河北省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眼底病》杂志第三届以及《中华眼底病杂志》第一至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党和政府也给了他信任和荣誉。1979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邢台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常委;省政协委员。他几十年工作中,尤其是在“文革”后期医院发展的特殊时期,继承了前辈遗留下来的博爱、严谨、进取等精神财富;积极谋划医院未来,为医院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将永远铭记他立足基层锐意进取,传承创新励精图治所作出的贡献。
读者•作者•编者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行为守则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大幅增长,质量显著提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存在不规范行为。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端正学风,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重申和明确科技工作者在发表学术论文过程中的科学道德行为规范,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共同研究制定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本“五不准”行为守则中所述“第三方”指除作者和期刊以外的任何机构和个人;“论文代写”指论文署名作者未亲自完成论文撰写而由他人代理的行为;“论文代投”指论文署名作者未亲自完成提交论文、回应评审意见等全过程而由他人代理的行为。现发布“五不准”行为守则,望科技工作者共同遵守。 1 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科技工作者应基于自身研究工作和真实的实验数据完成论文撰写,坚决抵制“第三方”提供论文代写服务。 2 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科技工作者应学习、掌握学术期刊投稿程序,亲自完成提交论文、回应评审意见的全过程,坚决抵制“第三方”提供论文代投服务。 3 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论文作者委托“第三方”进行论文语言润色,应基于作者完成的论文原稿,且仅限于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完善,坚决抵制以语言润色的名义修改论文的实质内容。 4 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科技工作者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如需推荐同行评审人,应确保所提供的评审人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真实可靠,坚决抵制同行评审环节的任何弄虚作假行为。 5 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所有论文署名作者应事先审阅并同意署名发表论文,并对论文内容负有知情同意的责任;论文起草人必须事先征求署名作者对论文全文的意见并征得其署名同意。论文署名的每一位作者都必须对论文有实质性学术贡献,坚决抵制无实质性学术贡献者在论文上署名。 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
张意可1926年出身于大连一个殷实的经商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家道衰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跟随母亲到青岛定居,靠勤工俭学读完高中。1948年考入设在天津的河北医学院。1951年8月毕业后先分到当时归属河北省管辖的聊城工作,后被邢台眼科医院徐校卿院长招聘到邢台眼科医院。
近期更名为“河北省眼科医院”的邢台眼科医院始建于1904年,历史上曾为我国西医眼科的启蒙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医院最初是由教会创办的一所专科医院,波兰籍神父、莫斯科大学毕业的眼科医生宣蔚仁(Sunievitch)1929年来到医院工作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青光眼、白内障、泪囊炎、视网膜脱离等手术。以当时国内外一流的技术,吸引了上海震旦大学等名校毕业生前来学习眼科技术。后来国内眼科界知名的魏劼沉、孙信孚等教授即是早年来院学习的青年学子的代表。1938年宣蔚仁聘请徐校卿医生到邢台眼科医院担任医务主任并在后来担任院长。在宣蔚仁医生、徐校卿院长带领下,医院医疗水平达到历史上的高峰,影响力迅速扩大,成为国内著名的眼科专科医院。大师们早年辛勤开拓耕耘,为后来者成长提供了一片沃土。1945年邢台解放后,晋冀鲁豫军区将医院收购。50年代初,宣蔚仁医生、徐校卿院长等人先后离开医院。医院从其他单位调入尹丁凡院长等技术骨干并从社会招收学员进行补充。1952年张意可作为优秀医科大学毕业生从聊城被聘请到医院来。到医院后,他看到医院有大量外文资料,医疗设施比较完善,而且患者多,病种多,医生临床经验也非常丰富,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他利用自己扎实的日语和英语基础,阅读了大量外文文献,如饥似渴地学习眼科临床知识,在尹丁凡院长等上级医生带领下,很快掌握了常见眼病诊断治疗技术,靠自己的才学和勤奋脱颖而出。1954年升任为主治医师,成为医院业务骨干之一。
1960年张意可担任眼科主任。他在眼外伤方面不断总结经验,率先开展眼内异物吸取手术。到1964年,眼内异物取出成功率达到97%,接近当时国内先进水平。1963年,国内外对小视野晚期青光眼的手术治疗尚有争议,他总结了医院10多年来 80多例小视野晚期青光眼手术治疗后的远期疗效,结合个人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了对手术效果的肯定意见,得到后来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的李凤鸣教授的赞许。
“文革”前期张意可被当作“反动技术权威”受到冲击;“清队”时又受到隔离审查而失去自由;1969年接受“再教育”下放到农村医院。前后有4年多时间被迫放弃了正常业务和研究工作。1970年他回到医院以后,为提高医院技术水平,培养技术力量,成立了“角膜移植手术”攻关小组。早在1956年,尹丁凡院长就在医院成功地完成过第一例角膜移植,但以后由于材料来源困难而未能坚持下来。为了夺回被耽误的时间,替患者解除痛苦,张意可顶住各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在患者家属配合下,亲自主刀,半年内成功完成了9例角膜移植手术。患者分别来自河北、上海、内蒙、山西、新疆、湖北及东北等地,出院时视力均达到0.5以上。这些成就进一步扩大了邢台眼科医院在全国的影响。
邢台是比较封闭落后的基层小城市,但张意可时刻关注着国内外新技术在眼科的应用,努力跟上国内外发展的步伐。他极力倡导开展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符合,能够尽快在临床得到实际应用的新技术。1973年担任医院医务科科长和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副组长后,更是以全局视野考虑谋划医院发展。激光是70年代进入眼科临床的新技术。他参阅大量国内外资料,提出了同光路红宝石激光器研制的设想。他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谈鹏年医生以及常州市第二电子仪器厂共同研制“激光视网膜凝结器”,并对激光器瞄准方式进行改造,生产出合格的激光器。提高了激光临床应用的准确性,减少了对健康组织的破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由于此项研究的成功,他被遨请出席了1980年5月在北京举行并有美、日、法、德、奥、意、英、瑞士等国代表参加的“国际激光会议”,在会上宣读了题为“红宝石激光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的学术论文,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了交流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接见。在主持医务科工作期间,为了便于迅速了解本专业国外信息,他还扩充了医院图书馆,增订了外文专业图书及11种英、日、俄文专业期刊,并发挥自己日语、英语功力扎实的优势,多次举办外语提高班。接受培训的不少学员后来都能直接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及时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文革”期间,全国学术杂志基本停刊。为了促进眼科学术经验交流,70年代中期,他组织并参与编辑了4辑共约50余万字的《眼科学术论文汇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交流。在担任河北省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的10年间,参加组织全省及华北地区眼科学术年会多次,并参与出席全国会议优秀论文选拔评审,为河北省眼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他还参与编辑翻译了《眼科鉴别诊断译丛》内部出版;执笔编写了《各科疾病诊断要点》、《各科急症抢救原则》两书的眼科部分,由河北省卫生厅主持出版并向全国发行。在知识匮乏、百废待兴的特殊年代,为推动临床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9年张意可担任业务副院长。他根据院内各位医生的特长和爱好,将其组成角膜病组、眼外伤病组、青光眼病组、眼底病组以及后来的小儿眼肌病组等多个眼科疾病亚专业组。每组医生率先了解与本专业组疾病有关的国内外前沿信息,重点提高这方面的医疗和技术水平,再向全院医生介绍,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极大地推动了邢台眼科医院眼科各亚专业学科的发展,提升了全院的整体水平。当时有些专业组的业务能力就已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这为以后医院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意可为眼底病组的建立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早期精心选派有事业心、肯钻研、有能力的冀天恩副主任医师具体负责,选拔眼科基础扎实、医院《临床眼科学》主要编撰者之一的张起会副主任医师以及热爱眼底病专业的刘端济主任医师共同组成眼底病组;1985年又吸收年青的李瑞峰医生参加。眼底病组在原来激光室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激光器,总结探索激光治疗眼底病的临床经验和新方法,同时又引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机,应用FFA诊断研究眼底疾病,是国内第一批开展FFA的单位之一。他以身作则,在眼底病组内,不分学历、职务高低和资历深浅,学术上一律平等。撰写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发言,都是执笔者为第一作者,其他人共同讨论,共同参与。既保证了学术观点的严谨、科学,也充分调动了大家积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总结撰写论文的积极性。他对眼底病组工作作风、学术氛围的严格要求和培育,为眼底病组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他的带领影响下,眼底病组形成了和谐团结、自由民主、科学严谨、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形成了不争名利、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多年来,一代接一代的眼底病组同仁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传承他的治学精神,努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眼底病组在眼底病激光治疗方面最初使用红宝石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虹膜周边造孔等。上世纪90年代初,与北京市光电研究所合作,在国内外率先使用倍频532 nm眼底激光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后来,又先后引进了氩离子、氪离子、多波长、钇铝石榴石等多种激光器,在眼科激光应用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进行了大量治疗方法与理论探索。在此基础上编写的《眼科激光治疗学概要》一书199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对国内眼科激光技术的普及与规范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他的带领下,眼底病组同仁努力学习国内外FFA理论以及在眼底病诊断中应用的知识,克服困难,自己摸索造影技术以及读片方法,还曾培养人员绘制彩色眼底图,很快普及了FFA在医院的临床应用并利用FFA等技术重新认识了许多眼底病。他通过FFA深入观察研究了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由他执笔的“新生血管性黄班病变”一文发表于1985年《眼底病》杂志创刊号并被中华医学会评为优秀论文。由他参与研究或执笔撰写发表的“多灶性后极部色素上皮病变”、“地图状脉络膜病变”、“海绵状血管瘤的荧光造影所见”、“静脉阻塞合并睫网动脉阻塞”、“螺旋状脉络膜萎缩”等论文,不少是第一次向国内介绍相关的疾病,有的病例在国际上也属罕见。他主研或参加研究的4个课题通过了省级科研鉴定,其中一些项目获省级、地级科技进步奖。这些研究成果也得到了河北省卫生厅和来我院视察工作的卫生部领导的赞许。近年来,眼底病组又创造性地提出“眼底光学影像诊断”的新概念,撰写发表了不少论文并出版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影像诊断》专著,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张意可为人朴实低调,谦虚谨慎,甘为人梯。自己不争名,不争利,不遗余力地培养提携晚辈。李瑞峰医生大学毕业后工作不久,就被他派送到外地进修学习。他淳淳教诲李瑞峰医生在学习业务的同时,要多留心学习医院管理知识;鼓励李瑞峰医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学习掌握最新知识;并利用一切机会向同道举荐。他期盼青年医生健康成长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几十年来,眼底病组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正是对他用心良苦不遗余力奖掖后学的最好对回报。他在眼科临床、研究工作中作出了显著成绩,得到医院和业界的认可。1979年任副院长,1985年任名誉院长。还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河北省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二届委员;河北省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眼底病》杂志第三届以及《中华眼底病杂志》第一至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党和政府也给了他信任和荣誉。1979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邢台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常委;省政协委员。他几十年工作中,尤其是在“文革”后期医院发展的特殊时期,继承了前辈遗留下来的博爱、严谨、进取等精神财富;积极谋划医院未来,为医院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将永远铭记他立足基层锐意进取,传承创新励精图治所作出的贡献。
读者•作者•编者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行为守则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大幅增长,质量显著提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存在不规范行为。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端正学风,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重申和明确科技工作者在发表学术论文过程中的科学道德行为规范,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共同研究制定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本“五不准”行为守则中所述“第三方”指除作者和期刊以外的任何机构和个人;“论文代写”指论文署名作者未亲自完成论文撰写而由他人代理的行为;“论文代投”指论文署名作者未亲自完成提交论文、回应评审意见等全过程而由他人代理的行为。现发布“五不准”行为守则,望科技工作者共同遵守。 1 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科技工作者应基于自身研究工作和真实的实验数据完成论文撰写,坚决抵制“第三方”提供论文代写服务。 2 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科技工作者应学习、掌握学术期刊投稿程序,亲自完成提交论文、回应评审意见的全过程,坚决抵制“第三方”提供论文代投服务。 3 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论文作者委托“第三方”进行论文语言润色,应基于作者完成的论文原稿,且仅限于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完善,坚决抵制以语言润色的名义修改论文的实质内容。 4 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科技工作者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如需推荐同行评审人,应确保所提供的评审人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真实可靠,坚决抵制同行评审环节的任何弄虚作假行为。 5 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所有论文署名作者应事先审阅并同意署名发表论文,并对论文内容负有知情同意的责任;论文起草人必须事先征求署名作者对论文全文的意见并征得其署名同意。论文署名的每一位作者都必须对论文有实质性学术贡献,坚决抵制无实质性学术贡献者在论文上署名。 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