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文生. 生命在平凡之中闪光 照耀别人前进的道路 ——记湖南省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开拓者,中南大学 湘雅二医院眼科姜德咏教授.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7, 33(4): 331-332.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7.04.001 复制
姜德咏教授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是当地一家大医院的院长,救死扶伤故事滋润,医学知识耳濡目染,走上学医这条路可谓是顺其自然。1968年姜教授从享有“北协和,南湘雅”美誉的湖南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云南省昭通县人民医院。一开始,他和大多数男医生一样选择了外科。昭通地处高原,紫外线较强烈,白内障发病率高,许多人都生活在白内障带来的黑暗之中。姜教授看到一些原本四肢健全却因眼疾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在行白内障手术后马上就恢复视力并如孩童般欢呼雀跃起来,这神奇的一幕使他对眼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已有坚实的外科基础,但由于对眼科情有独钟,1973年调回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时姜教授还是放弃了有可能成为外科大家的机会,毅然选择眼科作为他终生的职业,并在后来的接触中逐渐被眼科独特的魅力所深深吸引。由于被称为是“针尖上的舞蹈”的眼科手术非常精细,与“大刀阔斧”的外科有很大的不同。姜教授从一针一线开始,在授业恩师聂爱光教授的帮助下,克服了眼科入门难这个关口。提及人生导师聂爱光教授,姜教授的言语中充满了感恩和敬意。他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聂爱光老师给了很大的指导和帮助,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非常感谢聂老师,从最基本的怎么拿眼科镊子开始,到如何缝针……是她一步一步把我领进了眼科的殿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聂爱光老师对患者极度负责的态度。聂老师总是能牢记患者的病情,一旦碰到弄不懂的病症或问题,一定要想方设法去弄懂;即便是普通白内障手术也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就是那股子钻研的精神至今还影响着我。”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水平,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1984年已经年过四十的姜教授迈出了国际交流的第一步,前往英国伦敦国际著名的Moofields眼科医院进行交流学习。留英两年虽短,但对姜教授此后的职业生涯影响甚大。他发现,不管是眼科疾病的认识还是诊断治疗水平,中国与欧洲有着巨大的差异。那时候国内还没有人做真正意义上的闭合式玻璃体切割(玻切)手术,而在英国这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普及。对他来说国外这一切都是新鲜的,那些未知领域吸引着他去探索发现,同时,也让姜教授产生了诸多眼科方面的思考。英国学习经历,对姜教授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学成回国后,他尝试在国内首先引进了视网膜脱离(网脱)“先放液,再眼内空气注射、冷冻及外加压的手术方法”。通过不断改良和创新手术方法,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获得国内同行的好评与认可。姜教授还在湖南省首先开展了显微玻切手术,和国内其他专家一道,推动显微玻切手术在国内的应用普及。说到自英国学成归来后做的第一台玻切手术,姜教授至今记忆犹新。1987年秋天,一位正值花样年华的少女因眼底出血而失明,虽然患者情况非常紧急,但就当时的认识和医疗水平,大都会选择观察等待,让眼底出血自行慢慢吸收。而很多患者却因此形成玻璃体增生导致网脱。考虑到这些情况,尽管当时只有一台国产玻切机,姜教授还是冒着风险立即为患者做了玻切手术。经过紧张艰辛的玻切手术治疗,3个月后患者视力恢复到了1.2。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姜教授看到如此令人欣喜的效果,无疑给他增加了信心。他当即就意识到要将玻切手术推广出去。通过数年来国内众多专家及姜教授的共同努力下,显微玻切手术在中国已经普及,挽救了无数患者的视力。
在80年代中期,虽然常规网脱手术已经普及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网脱手术成功率却一直难以提高。其中,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作为网脱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一直困扰着眼底病医生。为了解决此问题,姜教授再次赴英国进行PVR发病机制及防治的实验研究,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证实PVR导致网脱是由于其中的细胞收缩所致。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眼科杂志上。在此基础止,他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视网膜下液中生长因子与PVR相关关系等研究。临床工作中,姜教授还发现,黄斑下膜手术常导致其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及光感受器细胞损伤,致使手术后视力无法恢复。为了攻克这个难题,1994年姜教授又毅然决定再次出国学习。他选择了在视网膜细胞移植方面独树一帜的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眼科,目的不是学习临床技术,而是进行视网膜细胞移植的研究。回国后继续开展了视网膜细胞移植的免疫源性、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发现RPE免疫源性很强,异体移植难以成功。提及我国现如今医疗水平的发展,姜教授坦言,从他们那时起,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如今我国眼科临床水平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相信,今天国内大医院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技术水准都与国外相同,疗效也不比国外差。由于手术器械的不断完善,国内医生的手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医疗水平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在临床上我们不输国外,更有赶超的趋势;同时,我国在科研方面也正迎头赶上,晶状体再生等方面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姜教授始终强调,临床实践是科研的基石,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进一步提高。科研创新从不是空中楼阁,建立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的科研创新才最具实用性,最易获得临床的广泛认可。临床也是科研的灵感来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现在普遍有一种浮躁的心态,让不少研究生连最基本的临床技能都没有掌握,就强调SCI论文多少,拿了多少奖。但这些东西真正临床价值又有多少?姜教授强调,不是不该搞,而是怎么搞。科研可以综合你在某个专业内某个领域的知识,对于提高理论水平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科研绝不是急功近利的行为。姜教授的这些谆谆教诲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头,难以忘怀。他对于临床和科研的观点就是,二者都很重要。如果一个好医生,临床业务很好又有很强的科研能力,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一个临床工作能力很强的医生却没有科研成果,我们就能说他不是个好医生了吗?临床是科研的基础,科研为临床服务。科研成果不经过临床检验并用于临床实践,那么科研就失去了意义。唯有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才能攻克疑难杂症,完善医疗方法,提高疗效,更好的保证大众的健康。一直以来,姜教授是这么看也都是这么做,并身体力行将这些观点传递出去并通过其学生发扬和传承。姜教授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多项,先后获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卫生部三等奖1次。主编、参编眼科专著11部,在国内外眼科专业杂志发表眼科论文278篇。
姜教授从1991年起担任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眼科教授至今,为眼科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眼科博士研究生27名,眼科硕士研究生10名;还有大量进修医生。他们之中有的已成为国内眼科界后起之秀,有的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可谓桃李满天下。2003年获得中南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姜教授现在还诲人不倦,经常在微信群里给大家会诊眼科疑难病例,分享他的真知灼见,毫无保留地帮助年轻人尽快成长。姜教授给学生们最深的印象是胸怀宽广,具有大将风度。他却笑着评价自己“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做任何事,我都会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从不会去强求什么”。学生若碰到问题,姜教授总会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一起解决;但发表文章时,姜教授都以学生为主,将学生名字放在第一位,从不会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
姜教授不仅学术研究和临床工作非常忙碌,而且他多才多艺,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其中,乒乓球、二胡达较高水平。尤其在闲暇之余喜欢演奏二胡,因为在推线拉弓的演奏中,能够使手指灵活度得到锻炼,而这对于一个眼科医生非常重要。此外,他认为“在坚持学习二胡的过程中我逐渐感知,音乐中有另一个寂静丰美的广大世界,可以作为心灵家园”。姜教授同样也建议学生们可以练习某样乐器、亦或是书法、绘画等等,旨在炼“手”的同时还可以炼“心”。多年的从医生涯,让姜教授对手术与哲学有了更多的体悟。他说“任何一台手术,内在体现的都是医生本人的思想。在内行和外行眼中看来,是完全不同的。手术方案设计,技术合理应用,手术中一些特殊情况处理,如果没有思想,境界格局就低了。哪怕已经做不动手术了,思想还是在的。我教学生除了技术外,更多还是思想传授”。也许只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攻克疾病。姜教授以一颗平凡之心诠释自己一生的事业,认真做好每一例手术。他把每次手术都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用心感受着作为医者的平凡和伟大。这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体会。
姜教授一直工作在眼科临床一线,专注于眼底病领域,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为促进我国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水平提高做出了贡献。先后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副组长、《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病理学组委员、湖南省眼科学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著名眼底病专家。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庸的人,其生命在平凡之中闪光,却照耀别人前进的道路。“尽人事,听天命。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凡是都尽力而为,但求问心无愧”。姜德咏教授曾经反复多次对我们学生说过这句话。不被权势障眼,不为利欲熏心,一生只做一件平凡的事情,就用心把它做好。低头走路,抬头看天,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门前花开花落。这便是姜教授豁达的心态,同时也是他的人生信条,亦是留给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
志谢 感谢金雨婕小姐在文字整理方面的贡献
姜德咏教授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是当地一家大医院的院长,救死扶伤故事滋润,医学知识耳濡目染,走上学医这条路可谓是顺其自然。1968年姜教授从享有“北协和,南湘雅”美誉的湖南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云南省昭通县人民医院。一开始,他和大多数男医生一样选择了外科。昭通地处高原,紫外线较强烈,白内障发病率高,许多人都生活在白内障带来的黑暗之中。姜教授看到一些原本四肢健全却因眼疾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在行白内障手术后马上就恢复视力并如孩童般欢呼雀跃起来,这神奇的一幕使他对眼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已有坚实的外科基础,但由于对眼科情有独钟,1973年调回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时姜教授还是放弃了有可能成为外科大家的机会,毅然选择眼科作为他终生的职业,并在后来的接触中逐渐被眼科独特的魅力所深深吸引。由于被称为是“针尖上的舞蹈”的眼科手术非常精细,与“大刀阔斧”的外科有很大的不同。姜教授从一针一线开始,在授业恩师聂爱光教授的帮助下,克服了眼科入门难这个关口。提及人生导师聂爱光教授,姜教授的言语中充满了感恩和敬意。他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聂爱光老师给了很大的指导和帮助,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非常感谢聂老师,从最基本的怎么拿眼科镊子开始,到如何缝针……是她一步一步把我领进了眼科的殿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聂爱光老师对患者极度负责的态度。聂老师总是能牢记患者的病情,一旦碰到弄不懂的病症或问题,一定要想方设法去弄懂;即便是普通白内障手术也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就是那股子钻研的精神至今还影响着我。”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水平,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1984年已经年过四十的姜教授迈出了国际交流的第一步,前往英国伦敦国际著名的Moofields眼科医院进行交流学习。留英两年虽短,但对姜教授此后的职业生涯影响甚大。他发现,不管是眼科疾病的认识还是诊断治疗水平,中国与欧洲有着巨大的差异。那时候国内还没有人做真正意义上的闭合式玻璃体切割(玻切)手术,而在英国这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普及。对他来说国外这一切都是新鲜的,那些未知领域吸引着他去探索发现,同时,也让姜教授产生了诸多眼科方面的思考。英国学习经历,对姜教授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学成回国后,他尝试在国内首先引进了视网膜脱离(网脱)“先放液,再眼内空气注射、冷冻及外加压的手术方法”。通过不断改良和创新手术方法,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获得国内同行的好评与认可。姜教授还在湖南省首先开展了显微玻切手术,和国内其他专家一道,推动显微玻切手术在国内的应用普及。说到自英国学成归来后做的第一台玻切手术,姜教授至今记忆犹新。1987年秋天,一位正值花样年华的少女因眼底出血而失明,虽然患者情况非常紧急,但就当时的认识和医疗水平,大都会选择观察等待,让眼底出血自行慢慢吸收。而很多患者却因此形成玻璃体增生导致网脱。考虑到这些情况,尽管当时只有一台国产玻切机,姜教授还是冒着风险立即为患者做了玻切手术。经过紧张艰辛的玻切手术治疗,3个月后患者视力恢复到了1.2。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姜教授看到如此令人欣喜的效果,无疑给他增加了信心。他当即就意识到要将玻切手术推广出去。通过数年来国内众多专家及姜教授的共同努力下,显微玻切手术在中国已经普及,挽救了无数患者的视力。
在80年代中期,虽然常规网脱手术已经普及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网脱手术成功率却一直难以提高。其中,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作为网脱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一直困扰着眼底病医生。为了解决此问题,姜教授再次赴英国进行PVR发病机制及防治的实验研究,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证实PVR导致网脱是由于其中的细胞收缩所致。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眼科杂志上。在此基础止,他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视网膜下液中生长因子与PVR相关关系等研究。临床工作中,姜教授还发现,黄斑下膜手术常导致其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及光感受器细胞损伤,致使手术后视力无法恢复。为了攻克这个难题,1994年姜教授又毅然决定再次出国学习。他选择了在视网膜细胞移植方面独树一帜的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眼科,目的不是学习临床技术,而是进行视网膜细胞移植的研究。回国后继续开展了视网膜细胞移植的免疫源性、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发现RPE免疫源性很强,异体移植难以成功。提及我国现如今医疗水平的发展,姜教授坦言,从他们那时起,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如今我国眼科临床水平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相信,今天国内大医院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技术水准都与国外相同,疗效也不比国外差。由于手术器械的不断完善,国内医生的手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医疗水平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在临床上我们不输国外,更有赶超的趋势;同时,我国在科研方面也正迎头赶上,晶状体再生等方面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姜教授始终强调,临床实践是科研的基石,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进一步提高。科研创新从不是空中楼阁,建立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的科研创新才最具实用性,最易获得临床的广泛认可。临床也是科研的灵感来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现在普遍有一种浮躁的心态,让不少研究生连最基本的临床技能都没有掌握,就强调SCI论文多少,拿了多少奖。但这些东西真正临床价值又有多少?姜教授强调,不是不该搞,而是怎么搞。科研可以综合你在某个专业内某个领域的知识,对于提高理论水平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科研绝不是急功近利的行为。姜教授的这些谆谆教诲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头,难以忘怀。他对于临床和科研的观点就是,二者都很重要。如果一个好医生,临床业务很好又有很强的科研能力,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一个临床工作能力很强的医生却没有科研成果,我们就能说他不是个好医生了吗?临床是科研的基础,科研为临床服务。科研成果不经过临床检验并用于临床实践,那么科研就失去了意义。唯有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才能攻克疑难杂症,完善医疗方法,提高疗效,更好的保证大众的健康。一直以来,姜教授是这么看也都是这么做,并身体力行将这些观点传递出去并通过其学生发扬和传承。姜教授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多项,先后获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卫生部三等奖1次。主编、参编眼科专著11部,在国内外眼科专业杂志发表眼科论文278篇。
姜教授从1991年起担任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眼科教授至今,为眼科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眼科博士研究生27名,眼科硕士研究生10名;还有大量进修医生。他们之中有的已成为国内眼科界后起之秀,有的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可谓桃李满天下。2003年获得中南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姜教授现在还诲人不倦,经常在微信群里给大家会诊眼科疑难病例,分享他的真知灼见,毫无保留地帮助年轻人尽快成长。姜教授给学生们最深的印象是胸怀宽广,具有大将风度。他却笑着评价自己“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做任何事,我都会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从不会去强求什么”。学生若碰到问题,姜教授总会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一起解决;但发表文章时,姜教授都以学生为主,将学生名字放在第一位,从不会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
姜教授不仅学术研究和临床工作非常忙碌,而且他多才多艺,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其中,乒乓球、二胡达较高水平。尤其在闲暇之余喜欢演奏二胡,因为在推线拉弓的演奏中,能够使手指灵活度得到锻炼,而这对于一个眼科医生非常重要。此外,他认为“在坚持学习二胡的过程中我逐渐感知,音乐中有另一个寂静丰美的广大世界,可以作为心灵家园”。姜教授同样也建议学生们可以练习某样乐器、亦或是书法、绘画等等,旨在炼“手”的同时还可以炼“心”。多年的从医生涯,让姜教授对手术与哲学有了更多的体悟。他说“任何一台手术,内在体现的都是医生本人的思想。在内行和外行眼中看来,是完全不同的。手术方案设计,技术合理应用,手术中一些特殊情况处理,如果没有思想,境界格局就低了。哪怕已经做不动手术了,思想还是在的。我教学生除了技术外,更多还是思想传授”。也许只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攻克疾病。姜教授以一颗平凡之心诠释自己一生的事业,认真做好每一例手术。他把每次手术都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用心感受着作为医者的平凡和伟大。这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体会。
姜教授一直工作在眼科临床一线,专注于眼底病领域,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为促进我国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水平提高做出了贡献。先后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副组长、《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病理学组委员、湖南省眼科学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著名眼底病专家。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庸的人,其生命在平凡之中闪光,却照耀别人前进的道路。“尽人事,听天命。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凡是都尽力而为,但求问心无愧”。姜德咏教授曾经反复多次对我们学生说过这句话。不被权势障眼,不为利欲熏心,一生只做一件平凡的事情,就用心把它做好。低头走路,抬头看天,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门前花开花落。这便是姜教授豁达的心态,同时也是他的人生信条,亦是留给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
志谢 感谢金雨婕小姐在文字整理方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