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毓敏. 大医精诚 革故鼎新 ——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前院长、著名眼底病 专家王竞教授.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7, 33(6): 561-563.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7.06.001 复制
2017年6月15日,4个西装革履、满头银发的长者在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回声嘹亮》的节目中以英语演唱1938年第11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获奖影片、美国电影“翠堤春晓”(the great waltz)主题曲“当我们年轻时”(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赢得全场喝彩,获得“最佳人气组合奖”。这4位耄耋长者即是早已在浙江省小有名气的“随园老男孩”组合,其中年龄最小的81岁获奖感言发言人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前院长、著名眼底病专家王竞教授。他看似轻描淡写的随意述说“这首英文歌契合我们的心情”、“我们就是自娱自乐、小打小闹……”,其低调谦逊、温文尔雅风范自然流趟。
王竞,回族,1937年出生于上海;眼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54年考入浙江医学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9年毕业后留校,分配至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工作,开始了他50余年的眼科事业生涯。1980年因工作需要调往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任眼科副主任、主任;1992年重回附属第一医院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和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兼眼科主任直至退休。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终身教授。曾于1992年至2004年连续三届任浙江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3年至2004年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常委,眼底病学组成员。1993年至2007年担任《眼底病》杂志及其后更现名的《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另担任《眼科研究》(现《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杂志编委。1998年第一届世界华人眼科学术大会和2004年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两度获中华眼科学会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 医者仁心 尽职尽责
“做一名好的眼科医生,必须清楚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时至今日,王竞教授还经常把自己的成长经历讲给晚辈们听。他说毕业分配那会儿,自己有点“小看”眼科;对眼科学科的认识就是看沙眼和红眼病。直到有一天急诊值班接诊一名双眼被硫磺颗粒和碎屑严重损伤的搬运工,开始改变了他对眼科工作的认识。患者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眼伤带来的痛苦以及可能失明让他家庭面临的生存困境,让患者在住院期间曾一度产生轻生行为。“我必须救他!”王竞教授回忆。在后来的治疗过程中,王竞教授不但全身心给患者治眼病,还对患者进行思想疏导治疗其“心病”。最终患者不仅视力恢复到0.8,而且重新建立了对生活的信心而愉快出院。此外,他也深深记得他自己医治的第一例视网膜脱离患者。那是一位来自农村的患者,右眼视网膜脱离。经视网膜裂孔定位检查,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了视网膜电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放视网膜下液、巩膜缩短手术。但是手术后视网膜复位不理想,视网膜下液久不能吸收,进一步仔细检查发现,周边部遗留一个小的视网膜裂孔未闭合,不得不再进行第二次手术。这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也给患者家庭增添了负担,但患者却毫无怨言,表现出对医生的充分信任。这使王竞教授深感自责,下决心勤学苦练,熟练掌握视网膜裂孔的定位操作,提高手术治愈率。后来王竞教授成为了一名医学大家,但他一直感念患者的信任与鼓励。他认为,眼科医生的工作同样维系着患者健残生死重任并可能影响患者个人、家庭甚至社会。他总对我们说“当患者用充满期待的目光看着你时,你又怎么能不用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他们以认真的检查和精心的治疗呢”。
2 攻坚克难 成绩斐然
眼底病诊断治疗是眼科临床较为困难的领域。1973年王竞教授到北京同仁医院进修,重点就是研修眼底病。当时眼底照相机奇缺,遇到典型或是罕见病例的眼底表现,他就学着手绘图谱,一年下来,竟画了好几十幅,每一幅都可与眼底照片媲美。那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刚进入国内,王竞教授就开始利用改装的裂隙灯显微镜较早应用这一技术观察患者眼底病变。1984年6月王竞教授在第一次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上首次报告的2例急性视网膜坏死就是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做出的明确诊断,1985年该病例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华眼科杂志》。1967年美国Kelman首创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手术,以后日本桑原安治等相继发表了有关报道。1972年王竞教授与学校物理教研室合作,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仪的研制工作,并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手术的临床研究。1981年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及100例临床观察”一文是国内最早的有关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手术临床应用的研究报道。这一研究成果获得1986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王竞教授于1987年带领研究生开展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研究,并于1991年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了“孔缘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观察”的研究成果。他还在1995年组织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获1997年浙江省教育科技进步奖和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3 有效管理 创新改革
王竞教授一贯待人真诚,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行政管理上,考虑问题的思路总是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予以对方悉心指导和妥善帮助。他经常自我调侃怎么总是学不会说“NO”。但正是因为他与人为善,乐施好助而获得大家敬重。1992年至2004年王竞教授连续三届主持浙江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工作。在此期间,他秉承主任委员之责是要让全省眼科水平整体平衡发展共同提高的宗旨,从不利用自己的职权为本单位谋求各种优先利益。在他的带领下,浙江省眼科界出现了欣欣向荣,和谐共进的局面,眼科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了全面快速提升。在他担任附属第一医院以及浙江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领导之际,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开始走向深入,城市医疗机构改革任务被提上日程。作为院长,王竞教授组织医院领导班子充分讨论后,决定进行公立医院产权多元化和运营模式改革。经卫生部及浙江省卫生厅批准,1994年将眼科作为医院改革试点,与美国IBC医疗保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一体的浙益眼科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启了中外合作经营管理眼科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作为一家产权和运营模式改革较为彻底的新型现代化眼科医疗机构,其创办与运营为随后全国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中外合作眼科中心建设提供了模式和经验,推动促进了国内眼科的发展与提高。《健康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美国《眼科时讯》等报刊都先后以整版篇幅向国内外进行了充分报道。国内外许多眼科学者、专家前来参观指导,对眼科中心的改革思路予以肯定和赞扬。
4 勤当伯乐 甘为人梯
1999年我已晋升主任医师,而就在那一年,王竞教授开始鼓励我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有必要吗”我却对此心存困惑。看出我的犹豫,王竞教授好几次跟我谈心。“不要以为你已经是主任医师了,博士学位对你没有用”“你要有挑战自己的决心,不断把自己置于另一种新的高度,新的氛围和新的压力下,你会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更深的人生感悟”。确实,人要勇于攀登,更应挑战自我。只是心中刚泛起的波澜又被繁重的日常工作压了下去。王竞教授再次察觉我的心思,直接对我说“行政工作上我可以帮你,你必须去试试”。我就这样“被逼”连续考了2年,在2001年终于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年龄最大的博士研究生,3年后和我自己带的2位硕士研究生同期毕业。而那时,我很欣喜自己看到了更高的风景。王竞教授除了是我的导师,还当过我的手术“助手”。那是1993年初,当时国内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才刚刚起步不久,科室把开展第一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重担交给我,艰巨任务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而王竞教授竟主动提出他要来做我手术的第二助手。他说“我就坐在你的旁边,帮你壮壮胆子吧,发生什么问题由我来承担责任”。就这样,我的导师成了我的“助手”,我相信这样的场景在业内也绝无仅有。而王竞教授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不只平复了我紧张的心情,更像一股“内力”助我取得了那次手术的成功。每当回想这些人生经历,都从内心深处敬佩老师的敏锐思路,感激老师的培养提携。王竞教授对我们在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真诚关心,从不以自己的地位身份居高临下压制学生们的思路,而是循循善诱,十分委婉地提出意见,从不使人难堪;他也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真心希望学生们能够站得比他更高,获得比他更大的成绩。多年来,他精心培养了20多位博士、硕士,桃李满天下,为浙江省眼科人才培养特别是玻璃体视网膜专业人才梯队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正是因为有像王竞教授这样许许多多的眼科前辈们的一路扶持,无私奉献和甘为人梯,才使一批又一批的年青医师得以快速成长成熟,为浙江省眼科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当有人说起王竞教授在眼科学界的成功,他总是说,自己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因为当他刚进入眼科工作时,前辈们就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并给予了他足够的帮助与提携。如果有晚辈向他请教成功“秘笈”时,他总是说“无论临床工作还是研究工作都必须沉下心来,不要急、不要浮躁,严谨求实是临床科研唯一价值标准”。
生活中的王竞教授喜欢跟年轻人玩,时常邀上我们这些同事好友去他家,品一品他亲手沏的茶。他喜欢音乐,会跳舞爱唱歌;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还经常能把握流行趋势。所以也时常被大家笑誉为“生活方式的引领者”。而这个时候,他就不再是王院长、王主任、王教授或王老师,而是笑呵呵的“王爷爷”。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乐观的态度感染着每一个人。
为了此次“方家神韵”栏目撰稿,王竞教授在给我的信中说“其实,我想实在没有必要再去写这些东西。路走过了,事情做过了,就像风吹过了就完了;你说是吗?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但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不论是个人抑或是群体,珍惜当下固然重要,而缅怀铭记则是珍惜的基础。只有记住砥砺的青春,方能面对不老的岁月。就像王竞教授和他的老伙伴们在中央电视台节目的歌声中唱道的“当春之歌再次唱响,又回忆起那五月的清晨,可记得你曾爱过我,那时候我们很年轻”。如今王竞教授虽年逾八旬,但他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仍然钟爱着激励他奋斗了五十余年的眼科事业。他亮丽的人生风景线值得景仰;乐观贤达的儒雅风度是晚辈的楷模,崇高的精神境界更是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2017年6月15日,4个西装革履、满头银发的长者在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回声嘹亮》的节目中以英语演唱1938年第11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获奖影片、美国电影“翠堤春晓”(the great waltz)主题曲“当我们年轻时”(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赢得全场喝彩,获得“最佳人气组合奖”。这4位耄耋长者即是早已在浙江省小有名气的“随园老男孩”组合,其中年龄最小的81岁获奖感言发言人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前院长、著名眼底病专家王竞教授。他看似轻描淡写的随意述说“这首英文歌契合我们的心情”、“我们就是自娱自乐、小打小闹……”,其低调谦逊、温文尔雅风范自然流趟。
王竞,回族,1937年出生于上海;眼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54年考入浙江医学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9年毕业后留校,分配至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工作,开始了他50余年的眼科事业生涯。1980年因工作需要调往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任眼科副主任、主任;1992年重回附属第一医院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和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兼眼科主任直至退休。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终身教授。曾于1992年至2004年连续三届任浙江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3年至2004年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常委,眼底病学组成员。1993年至2007年担任《眼底病》杂志及其后更现名的《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另担任《眼科研究》(现《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杂志编委。1998年第一届世界华人眼科学术大会和2004年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两度获中华眼科学会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 医者仁心 尽职尽责
“做一名好的眼科医生,必须清楚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时至今日,王竞教授还经常把自己的成长经历讲给晚辈们听。他说毕业分配那会儿,自己有点“小看”眼科;对眼科学科的认识就是看沙眼和红眼病。直到有一天急诊值班接诊一名双眼被硫磺颗粒和碎屑严重损伤的搬运工,开始改变了他对眼科工作的认识。患者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眼伤带来的痛苦以及可能失明让他家庭面临的生存困境,让患者在住院期间曾一度产生轻生行为。“我必须救他!”王竞教授回忆。在后来的治疗过程中,王竞教授不但全身心给患者治眼病,还对患者进行思想疏导治疗其“心病”。最终患者不仅视力恢复到0.8,而且重新建立了对生活的信心而愉快出院。此外,他也深深记得他自己医治的第一例视网膜脱离患者。那是一位来自农村的患者,右眼视网膜脱离。经视网膜裂孔定位检查,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了视网膜电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放视网膜下液、巩膜缩短手术。但是手术后视网膜复位不理想,视网膜下液久不能吸收,进一步仔细检查发现,周边部遗留一个小的视网膜裂孔未闭合,不得不再进行第二次手术。这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也给患者家庭增添了负担,但患者却毫无怨言,表现出对医生的充分信任。这使王竞教授深感自责,下决心勤学苦练,熟练掌握视网膜裂孔的定位操作,提高手术治愈率。后来王竞教授成为了一名医学大家,但他一直感念患者的信任与鼓励。他认为,眼科医生的工作同样维系着患者健残生死重任并可能影响患者个人、家庭甚至社会。他总对我们说“当患者用充满期待的目光看着你时,你又怎么能不用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他们以认真的检查和精心的治疗呢”。
2 攻坚克难 成绩斐然
眼底病诊断治疗是眼科临床较为困难的领域。1973年王竞教授到北京同仁医院进修,重点就是研修眼底病。当时眼底照相机奇缺,遇到典型或是罕见病例的眼底表现,他就学着手绘图谱,一年下来,竟画了好几十幅,每一幅都可与眼底照片媲美。那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刚进入国内,王竞教授就开始利用改装的裂隙灯显微镜较早应用这一技术观察患者眼底病变。1984年6月王竞教授在第一次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上首次报告的2例急性视网膜坏死就是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做出的明确诊断,1985年该病例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华眼科杂志》。1967年美国Kelman首创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手术,以后日本桑原安治等相继发表了有关报道。1972年王竞教授与学校物理教研室合作,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仪的研制工作,并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手术的临床研究。1981年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及100例临床观察”一文是国内最早的有关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手术临床应用的研究报道。这一研究成果获得1986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王竞教授于1987年带领研究生开展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研究,并于1991年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了“孔缘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观察”的研究成果。他还在1995年组织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获1997年浙江省教育科技进步奖和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3 有效管理 创新改革
王竞教授一贯待人真诚,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行政管理上,考虑问题的思路总是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予以对方悉心指导和妥善帮助。他经常自我调侃怎么总是学不会说“NO”。但正是因为他与人为善,乐施好助而获得大家敬重。1992年至2004年王竞教授连续三届主持浙江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工作。在此期间,他秉承主任委员之责是要让全省眼科水平整体平衡发展共同提高的宗旨,从不利用自己的职权为本单位谋求各种优先利益。在他的带领下,浙江省眼科界出现了欣欣向荣,和谐共进的局面,眼科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了全面快速提升。在他担任附属第一医院以及浙江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领导之际,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开始走向深入,城市医疗机构改革任务被提上日程。作为院长,王竞教授组织医院领导班子充分讨论后,决定进行公立医院产权多元化和运营模式改革。经卫生部及浙江省卫生厅批准,1994年将眼科作为医院改革试点,与美国IBC医疗保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一体的浙益眼科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启了中外合作经营管理眼科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作为一家产权和运营模式改革较为彻底的新型现代化眼科医疗机构,其创办与运营为随后全国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中外合作眼科中心建设提供了模式和经验,推动促进了国内眼科的发展与提高。《健康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美国《眼科时讯》等报刊都先后以整版篇幅向国内外进行了充分报道。国内外许多眼科学者、专家前来参观指导,对眼科中心的改革思路予以肯定和赞扬。
4 勤当伯乐 甘为人梯
1999年我已晋升主任医师,而就在那一年,王竞教授开始鼓励我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有必要吗”我却对此心存困惑。看出我的犹豫,王竞教授好几次跟我谈心。“不要以为你已经是主任医师了,博士学位对你没有用”“你要有挑战自己的决心,不断把自己置于另一种新的高度,新的氛围和新的压力下,你会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更深的人生感悟”。确实,人要勇于攀登,更应挑战自我。只是心中刚泛起的波澜又被繁重的日常工作压了下去。王竞教授再次察觉我的心思,直接对我说“行政工作上我可以帮你,你必须去试试”。我就这样“被逼”连续考了2年,在2001年终于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年龄最大的博士研究生,3年后和我自己带的2位硕士研究生同期毕业。而那时,我很欣喜自己看到了更高的风景。王竞教授除了是我的导师,还当过我的手术“助手”。那是1993年初,当时国内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才刚刚起步不久,科室把开展第一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重担交给我,艰巨任务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而王竞教授竟主动提出他要来做我手术的第二助手。他说“我就坐在你的旁边,帮你壮壮胆子吧,发生什么问题由我来承担责任”。就这样,我的导师成了我的“助手”,我相信这样的场景在业内也绝无仅有。而王竞教授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不只平复了我紧张的心情,更像一股“内力”助我取得了那次手术的成功。每当回想这些人生经历,都从内心深处敬佩老师的敏锐思路,感激老师的培养提携。王竞教授对我们在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真诚关心,从不以自己的地位身份居高临下压制学生们的思路,而是循循善诱,十分委婉地提出意见,从不使人难堪;他也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真心希望学生们能够站得比他更高,获得比他更大的成绩。多年来,他精心培养了20多位博士、硕士,桃李满天下,为浙江省眼科人才培养特别是玻璃体视网膜专业人才梯队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正是因为有像王竞教授这样许许多多的眼科前辈们的一路扶持,无私奉献和甘为人梯,才使一批又一批的年青医师得以快速成长成熟,为浙江省眼科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当有人说起王竞教授在眼科学界的成功,他总是说,自己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因为当他刚进入眼科工作时,前辈们就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并给予了他足够的帮助与提携。如果有晚辈向他请教成功“秘笈”时,他总是说“无论临床工作还是研究工作都必须沉下心来,不要急、不要浮躁,严谨求实是临床科研唯一价值标准”。
生活中的王竞教授喜欢跟年轻人玩,时常邀上我们这些同事好友去他家,品一品他亲手沏的茶。他喜欢音乐,会跳舞爱唱歌;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还经常能把握流行趋势。所以也时常被大家笑誉为“生活方式的引领者”。而这个时候,他就不再是王院长、王主任、王教授或王老师,而是笑呵呵的“王爷爷”。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乐观的态度感染着每一个人。
为了此次“方家神韵”栏目撰稿,王竞教授在给我的信中说“其实,我想实在没有必要再去写这些东西。路走过了,事情做过了,就像风吹过了就完了;你说是吗?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但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不论是个人抑或是群体,珍惜当下固然重要,而缅怀铭记则是珍惜的基础。只有记住砥砺的青春,方能面对不老的岁月。就像王竞教授和他的老伙伴们在中央电视台节目的歌声中唱道的“当春之歌再次唱响,又回忆起那五月的清晨,可记得你曾爱过我,那时候我们很年轻”。如今王竞教授虽年逾八旬,但他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仍然钟爱着激励他奋斗了五十余年的眼科事业。他亮丽的人生风景线值得景仰;乐观贤达的儒雅风度是晚辈的楷模,崇高的精神境界更是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