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世迎, 赵晨, 张敏芳, 孙成, 王一. 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二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7, 33(6): 642-643.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7.06.023 复制
例1 患者男,55岁。因左眼视力下降半年就诊于我院。眼科检查: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1.2,左眼BCVA 0.02。右眼眼压16.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7.8 mmHg。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左眼黄斑区视网膜内核层萎缩。半年前,患者曾因视力突然下降2周首诊于外院。外院眼底照相检查,左眼黄斑区颜色灰黄(图1A);眼底近红外像见黄斑区环形弱反射区(图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左眼视网膜动静脉期血管充盈无异常,中晚期黄斑区毛细血管轻微荧光素渗漏;OCT检查,黄斑区中心凹旁内核层强反射带(图1C)。追问相关病史无特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部动脉有粥样斑块。其余全身检查无特殊。诊断:左眼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心内科、神经内科会诊后未见异常。密切随访,未予特殊治疗。半年后到我院复查,OCT检查可见左眼黄斑中心凹上方局部视网膜内层组织萎缩变薄(图2);视力无明显变化。


例2 患者男,18岁。因左眼中央视野遮挡伴视力下降11 d就诊于我院。眼科检查:右眼BCVA 0.8,左眼BCVA 0.1。右眼眼压22.8 mmHg,左眼眼压15.3 mmHg。双眼眼前节无异常。右眼眼底无异常。左眼视盘边界清晰,杯盘比0.2;黄斑区上方见一片状灰白色病变区(图3A),与之对应区域眼底近红外像可见弱反射区(图3B)。FFA检查,早中晚期均无明显异常。OCT检查,左眼黄斑区中心凹旁内核层强反射带(图3C)。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检查,左眼黄斑区上方半环形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密度明显降低(图3D)。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左眼黄斑中心区P1波振幅密度较右眼明显下降(图4)。微视野检查,左眼黄斑区中心水平线上方与病灶区域一致的暗点。诊断:左眼PAMM。追问病史,患者诉发病前10余天每日均饮用速溶咖啡两包。给予改善循环和营养神经药物支持治疗。治疗后4个月,左眼BCVA提高至0.6;黄斑区灰白色病灶明显缩小,眼底近红外像显示的弱反射区范围明显缩小;OCT检查,黄斑中心旁内核层强反射带较前减弱;OCTA检查,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密度较治疗前增加(图5);微视野检查,暗点范围较治疗前缩小;mfERG检查,P1波振幅密度较治疗前提高。



讨论 PAMM是一类少见的突发于视网膜黄斑区的神经视网膜病变,可造成轻度视力损害,主要表现为单眼或双眼的多发性旁中心暗点。其发生与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缺血相关[1-3]。当视网膜中层与深层毛细血管缺血时,将导致中层视网膜即内核层、内丛状层缺血缺氧,相应细胞水肿在眼底近红外像中呈现弱反射区、OCT像中呈现强反射带,且出现视功能下降等征象。本文报道的2例患者起病急,以视力下降或中央视野遮挡就诊。例1患者左眼黄斑区灰黄色改变,例2患者左眼黄斑区上方有片状灰白色病灶。两例患者眼底近红外像均可见病灶相应区域弱反射;OCT均清楚显示黄斑区旁中心中层强反射带,而浅层纤维层和外层结构基本正常。说明两例患者PAMM诊断成立。例2患者OCTA检查可见黄斑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网密度降低,进一步提示该病变与毛细血管供血有关[4, 5]。
PAMM发病前可有感染、发热、口服避孕药、肾上腺素、麻黄碱类药物使用、休克及低血压、外伤等病史,此类病史可诱发黄斑区局部毛细血管网阻塞、缺血。本文报道的例2患者发病前有大量饮用咖啡史,可能是其发生PAMM的诱因。PAMM多出现在全身或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远达性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局部血管性疾病中[6]。本文报道的例1患者无特殊相关病史,但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发现其颈部动脉有粥样斑块。结合其病史及预后,我们推测有可能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引起,其在细胞内水肿消退后出现PAMM。
目前对于PAMM尚无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法。例1患者因发病初期漏诊未能给予治疗,半年后到我院检查时视网膜内核层已萎缩;例2患者经及时改善微循环治疗4个月后,复诊视力明显提高,但原病变区域视网膜内核层仍见萎缩变薄。提示对于PAMM,早期正确诊断并及时给予改善微循环治疗,可能对于改善患者视功能有积极作用。
志谢 衷心感谢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李灿教授的大力帮助
例1 患者男,55岁。因左眼视力下降半年就诊于我院。眼科检查: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1.2,左眼BCVA 0.02。右眼眼压16.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7.8 mmHg。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左眼黄斑区视网膜内核层萎缩。半年前,患者曾因视力突然下降2周首诊于外院。外院眼底照相检查,左眼黄斑区颜色灰黄(图1A);眼底近红外像见黄斑区环形弱反射区(图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左眼视网膜动静脉期血管充盈无异常,中晚期黄斑区毛细血管轻微荧光素渗漏;OCT检查,黄斑区中心凹旁内核层强反射带(图1C)。追问相关病史无特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部动脉有粥样斑块。其余全身检查无特殊。诊断:左眼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心内科、神经内科会诊后未见异常。密切随访,未予特殊治疗。半年后到我院复查,OCT检查可见左眼黄斑中心凹上方局部视网膜内层组织萎缩变薄(图2);视力无明显变化。


例2 患者男,18岁。因左眼中央视野遮挡伴视力下降11 d就诊于我院。眼科检查:右眼BCVA 0.8,左眼BCVA 0.1。右眼眼压22.8 mmHg,左眼眼压15.3 mmHg。双眼眼前节无异常。右眼眼底无异常。左眼视盘边界清晰,杯盘比0.2;黄斑区上方见一片状灰白色病变区(图3A),与之对应区域眼底近红外像可见弱反射区(图3B)。FFA检查,早中晚期均无明显异常。OCT检查,左眼黄斑区中心凹旁内核层强反射带(图3C)。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检查,左眼黄斑区上方半环形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密度明显降低(图3D)。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左眼黄斑中心区P1波振幅密度较右眼明显下降(图4)。微视野检查,左眼黄斑区中心水平线上方与病灶区域一致的暗点。诊断:左眼PAMM。追问病史,患者诉发病前10余天每日均饮用速溶咖啡两包。给予改善循环和营养神经药物支持治疗。治疗后4个月,左眼BCVA提高至0.6;黄斑区灰白色病灶明显缩小,眼底近红外像显示的弱反射区范围明显缩小;OCT检查,黄斑中心旁内核层强反射带较前减弱;OCTA检查,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密度较治疗前增加(图5);微视野检查,暗点范围较治疗前缩小;mfERG检查,P1波振幅密度较治疗前提高。



讨论 PAMM是一类少见的突发于视网膜黄斑区的神经视网膜病变,可造成轻度视力损害,主要表现为单眼或双眼的多发性旁中心暗点。其发生与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缺血相关[1-3]。当视网膜中层与深层毛细血管缺血时,将导致中层视网膜即内核层、内丛状层缺血缺氧,相应细胞水肿在眼底近红外像中呈现弱反射区、OCT像中呈现强反射带,且出现视功能下降等征象。本文报道的2例患者起病急,以视力下降或中央视野遮挡就诊。例1患者左眼黄斑区灰黄色改变,例2患者左眼黄斑区上方有片状灰白色病灶。两例患者眼底近红外像均可见病灶相应区域弱反射;OCT均清楚显示黄斑区旁中心中层强反射带,而浅层纤维层和外层结构基本正常。说明两例患者PAMM诊断成立。例2患者OCTA检查可见黄斑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网密度降低,进一步提示该病变与毛细血管供血有关[4, 5]。
PAMM发病前可有感染、发热、口服避孕药、肾上腺素、麻黄碱类药物使用、休克及低血压、外伤等病史,此类病史可诱发黄斑区局部毛细血管网阻塞、缺血。本文报道的例2患者发病前有大量饮用咖啡史,可能是其发生PAMM的诱因。PAMM多出现在全身或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远达性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局部血管性疾病中[6]。本文报道的例1患者无特殊相关病史,但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发现其颈部动脉有粥样斑块。结合其病史及预后,我们推测有可能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引起,其在细胞内水肿消退后出现PAMM。
目前对于PAMM尚无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法。例1患者因发病初期漏诊未能给予治疗,半年后到我院检查时视网膜内核层已萎缩;例2患者经及时改善微循环治疗4个月后,复诊视力明显提高,但原病变区域视网膜内核层仍见萎缩变薄。提示对于PAMM,早期正确诊断并及时给予改善微循环治疗,可能对于改善患者视功能有积极作用。
志谢 衷心感谢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李灿教授的大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