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魏世辉, 曹珊珊, 潘亮. 童心爱心细心恒心演绎神经眼科事业 ——记我国神经眼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童绎教授.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8, 34(1): 1-3.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8.01.001 复制
2016年7月1日,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五届全国神经眼科学术大会上,为表彰半个多世纪以来致力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研究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为推动我国神经眼科专业发展和神经眼科学组创立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大会授予童绎教授我国神经眼科学“终身成就奖”。作为我国神经眼科学科专业奠基人之一的童绎教授健步登上鲜花簇拥的大会主席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鲜花、掌声表达了所有眼科同道对这位85岁高龄而童心未泯、神采奕奕的眼科前辈的崇高敬意。
1 童心爱心成就学术生涯
童绎教授,安徽明光人,1932年2月25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父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传经授道教书育人的做人原则耳濡目染深深影响着童绎教授的人生选择及行医学术生涯。
1955年童绎教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浙江医学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眼科学系,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毕业不久,得知黑龙江省急需眼科人才支援,童绎教授在没和家里人商量的情况下,毫不犹豫报了名。每当回忆起当时的这一选择,童绎教授依然会热血沸腾。他说“那时正值青春年少,一心只想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这种童心爱心的炽热情感贯穿了童绎教授五十多年学术生涯。根据组织需要,童绎教授先后在黑龙江省医院、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福建省建阳县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教授;兼任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特邀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客座教授。现仍任福建东南眼科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为了工作和事业,他曾远离家乡和亲人,灯光下、饭桌旁,留下他孤独的身影,但始终以童心爱心把爱与光明留给了患者。回顾过去的历程,童绎教授说“我们一群热血、有志青年在极其艰苦的岁月里与艰难困苦和疾病作斗争,提高了医疗认知水平,同时也改造了自己。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更没有碌碌无为,不敢说是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做贡献,但可以问心无愧的说,为祖国的医疗事业献出了青春年华”。
童绎教授认为,医务工作者从事的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尤其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关注国内外动态,而且一定要在临床工作实践中进行力所能及的科学研究。要时刻带着问题、想着问题,从中找出规律并努力解决问题。几十年行医生涯的潜心探索中,童绎教授总是注重全面收集系列的家族发病资料,通过一系列患者疾病家系谱调查,探寻其内在规律。不论是在医院临床工作实践中,还是在下乡调研时,他都从不放过珠丝马迹;遇可疑病例,就多问多查,仔细绘制出其家族发病图表,逐一调查核实。这一习惯即便在“文革”年代也没有改变。当时他下放到福建省建阳县,巧遇多年不见的疟疾在当地流行。尽管当时医疗条件较差,包括检验在内的很多实验室工作都不能开展,但童绎教授还是与同事一道认真仔细观察患者眼部并发症情况并对每例眼部并发症患者血液涂片进行疟原虫复查,使其阳性率得以明显提高并总结出50例“间日疟的眼部并发症”于1975年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上世纪90年代初,福建省防疫站(今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进行莱姆病研究,这是当时福建省新发现的一种传染病,可引起包括视神经在内的人体神经系统损害。对视神经疾病有丰富研究经验的童绎教授几次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合作开展研究。随后数年中大家一起从山区到沿海,从林场到渔村,深入福建省的许多地方开展调查研究,最终眼莱姆病的发现与专项研究成为莱姆病研究课题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与好评。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水平,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80年代初童绎教授迈出了国际交流的第一步,前往美国、日本进行交流学习深造。童绎教授说他自己“一定要带着问题去。但要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就需要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发现问题和不足”。他坚信“实践出真知”,学术上从不照搬照抄国外技术和文献。每一个科研方案都是基于他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并结合原始文献资料反复推敲论证后制定。他始终认为,尽管创新很难,但我们的起点要高,重复别人是没有意义的。
正是童心爱心以及与艰难困苦和疾病作斗争的岁月历练,成就了童绎教授学术生涯的造诣与收获。童绎教授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神经眼科、眼遗传病、眼与全身病等学科专业的学术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仅《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就发表了70多篇,是《中华眼科杂志》发表论文最多的100名作者之一。主编参编《眼综合征》《实用临床神经眼科》《视路疾病基础和临床进展》《现代眼科学》《临床眼科学》《眼科临床药理学》等10多本眼科专著。参加张效房教授主编的高等医学院校《眼科学》教材以及葛坚教授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5年制、7年制、8年制《眼科学》教材编写。参加《眼科全书》《中华眼科学》神经眼科学相关章节的编写并任《中华眼科学》第三版神经眼科学分卷主编。先后担任《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编委、荣誉编委。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并获中华眼科学会奖。获福建省人民政府及省卫生厅等科技成果奖20多项,合作科研成果《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研究》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细心恒心演绎神经眼科
1960年童绎教授被组织调往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时,在医疗资源匮乏、实验室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克服困难积极开展神经眼科、眼遗传病研究。其远见卓识以及非凡能力为日后神经眼科专业的开拓创新打下基础。当年童绎教授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队到福建省建宁县巡回医疗,发现一例双眼视神经萎缩患者,自述已被视力不好困扰多年。经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到其兄也有类似情况。兄弟二人均在17、18岁前后出现双眼视力下降。这是巧合还是有其他原因?对各种临床困惑高度敏感的童绎教授详细收集记录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资料,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查阅大量文献并对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限于当时的条件,既没有相关的血液及遗传学检测手段,也没有条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只能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患者家族史和病程变化,结合文献资料作出判断并进行进一步深入观察研究。然后将摸索到的诊断治疗经验逐渐应用于临床,使越来越多的相同疾病患者明确了诊断得到了治疗,维持或改善了视力。这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现轨迹。正是童绎教授的细心恒心和孜孜不倦探索,得以在临床工作中先后发现了众多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在未知领域里闯出一片新天地,奠定了神经眼科临床科研的坚实基础。1990年童绎教授与南京同行合作,在国内首先证实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线粒体DNA缺陷的遗传病,称线粒体病。该成果为世界医学界公认。2004年72岁高龄的童绎教授与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合作进行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临床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了多个致病性基因突变点并在世界上首次阐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基因突变的调控作用以及同一位点突变的不同家系和个体发病特征差异的机制,对进一步阐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发病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后来童绎教授又发现了一个导致线粒体失调的调控子,被世界上最权威的线粒体研究数据库命名为“Leber病调控子”。这也是世界上发现并被承认的仅有的两个“Leber病调控子”之一。这无疑将对其他遗传性疾病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30年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东南眼科医院及全国诸多相关医院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支持下,童绎教授先后与浙江、江苏、北京、广州等同行合作,积累了数百个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在国内外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有关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论文40余篇。其研究成果造诣之深、影响之大,堪称视神经与遗传性眼病领域之翘楚。随着“Leber病调控子”的发现和命名,童绎教授以及他领衔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世界线粒体DNA研究权威、美籍华人管敏鑫教授看了童绎教授的研究成果后激动地说“想不到中国还有个童绎教授。你积累了那么多的资料,你的研究将给无数失明患者带来光明,你积德了!”。童绎教授常说“神经科与眼科是一个边缘交叉学科,神经眼科临床和研究都不能单打一。我现正致力于把全国的神经眼科带起来,并寻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基因治疗方法,争取为更多盲人患者解除痛苦,带来光明”。如今童绎教授已85岁高龄,早已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但仍在神经眼科领域不断探索。
在童绎教授长达50多年的临床科研工作历程中,致力于我国眼科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是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童绎教授坦言,他选择神经眼科作为研究方向归因于50年代的那个下午,一例视野偏盲患者的诊断过程。当时医生接诊后给患者做了X线拍片检查,结果发现是一名垂体瘤患者。“通过眼科居然还可诊断其他专科疾病”!这一启发使年轻的童绎教授非常兴奋并倍受鼓舞,从此开始了他对神经眼科疾病长达半个世纪的探索。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往返于神经内外科和眼科;神经内外科遇到相关疾病也都会主动请童绎教授会诊。这不仅有助于他搜集无数有价值的病例资料,而且在他的努力下还推动了不同学科专业之间跨学科相互学习交流。而这正是神经眼科这一眼科与神经科紧密相邻的交叉学科成长发展所必须的。童绎教授先后与热衷神经眼科的各专业同道一起,组织并参加了国内多次神经眼科学习班,为国内培养了一批神经眼科骨干人才。在人才队伍、学术研究、临床服务能力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时,他又与国内众多有志于神经眼科研究的同道一起,积极组织论证并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建言设立我国自己的神经眼科专业学组。2011年中华医学会正式批准成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终于填补了我国眼科学领域学科专业建设的空白。神经眼科学组成立后的6年间,每年召开一次全国神经眼科学术大会,推动神经眼科学术交流;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修班、讲座,培训神经眼科专业医生。不仅培养壮大了神经眼科人才队伍,神经眼科学术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解放军总医院眼科科研团队对视神经炎的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神经眼科事业步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3 德艺双馨树立高尚风范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北京协和医院劳远琇老师给了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是她指点我更勇敢地走向神经眼科这一浩瀚伟大的领域;逐字逐句帮助我审阅修订稿件,答疑解惑。她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及她坚持不懈的精神至今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提及自己的人生导师劳远琇教授,童绎教授言语中充满感恩和敬意。在学术生涯中,他总是身体力行向老师学习,用心精微,博学不倦,以德艺双馨树立高尚风范。
童绎教授为人谦和朴实,视患者如亲人。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作为一名医生,你要为病人负责。如果你医术精湛,请把他治好;如果水平不够没关系,请把他推荐给可以为他医治的专家”。“活到老学到老”是童绎教授行医数载的格言。他治学严谨,临床上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每看到特殊病例他都会详细记录下来,至今已保存有七八十本厚厚的笔记和无数张精美的图片。他坚信“教学相长”,这也是他能不断更新知识,使科研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他喜欢和年轻人交流沟通,喜欢他们提问题并且把陪伴他半个世纪的笔记和图片资料等心血结晶毫无保留拿出来和其他医生分享。他认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定要积累保存有价值的临床影像资料;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在积累学习交流中提高”。他关心青年医师成长,鼓励他们学好英语,多出国交流学习,开拓眼界汲取经验。他不顾高龄,坚持给学生上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和艺术感染力的授课风格深受业界人士称赞好评。他要求学生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并亲自带领学生到图书馆,指导查阅文献资料。他指导培养了无数眼科人才,做人务实,学风严谨的风范深深影响教育着年轻一代。作为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创业者和全国神经眼科奠基人之一,童绎教授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其荣耀人生、高尚风范为后学者之楷模。
2016年7月1日,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五届全国神经眼科学术大会上,为表彰半个多世纪以来致力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研究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为推动我国神经眼科专业发展和神经眼科学组创立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大会授予童绎教授我国神经眼科学“终身成就奖”。作为我国神经眼科学科专业奠基人之一的童绎教授健步登上鲜花簇拥的大会主席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鲜花、掌声表达了所有眼科同道对这位85岁高龄而童心未泯、神采奕奕的眼科前辈的崇高敬意。
1 童心爱心成就学术生涯
童绎教授,安徽明光人,1932年2月25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父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传经授道教书育人的做人原则耳濡目染深深影响着童绎教授的人生选择及行医学术生涯。
1955年童绎教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浙江医学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眼科学系,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毕业不久,得知黑龙江省急需眼科人才支援,童绎教授在没和家里人商量的情况下,毫不犹豫报了名。每当回忆起当时的这一选择,童绎教授依然会热血沸腾。他说“那时正值青春年少,一心只想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这种童心爱心的炽热情感贯穿了童绎教授五十多年学术生涯。根据组织需要,童绎教授先后在黑龙江省医院、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福建省建阳县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教授;兼任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特邀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客座教授。现仍任福建东南眼科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为了工作和事业,他曾远离家乡和亲人,灯光下、饭桌旁,留下他孤独的身影,但始终以童心爱心把爱与光明留给了患者。回顾过去的历程,童绎教授说“我们一群热血、有志青年在极其艰苦的岁月里与艰难困苦和疾病作斗争,提高了医疗认知水平,同时也改造了自己。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更没有碌碌无为,不敢说是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做贡献,但可以问心无愧的说,为祖国的医疗事业献出了青春年华”。
童绎教授认为,医务工作者从事的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尤其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关注国内外动态,而且一定要在临床工作实践中进行力所能及的科学研究。要时刻带着问题、想着问题,从中找出规律并努力解决问题。几十年行医生涯的潜心探索中,童绎教授总是注重全面收集系列的家族发病资料,通过一系列患者疾病家系谱调查,探寻其内在规律。不论是在医院临床工作实践中,还是在下乡调研时,他都从不放过珠丝马迹;遇可疑病例,就多问多查,仔细绘制出其家族发病图表,逐一调查核实。这一习惯即便在“文革”年代也没有改变。当时他下放到福建省建阳县,巧遇多年不见的疟疾在当地流行。尽管当时医疗条件较差,包括检验在内的很多实验室工作都不能开展,但童绎教授还是与同事一道认真仔细观察患者眼部并发症情况并对每例眼部并发症患者血液涂片进行疟原虫复查,使其阳性率得以明显提高并总结出50例“间日疟的眼部并发症”于1975年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上世纪90年代初,福建省防疫站(今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进行莱姆病研究,这是当时福建省新发现的一种传染病,可引起包括视神经在内的人体神经系统损害。对视神经疾病有丰富研究经验的童绎教授几次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合作开展研究。随后数年中大家一起从山区到沿海,从林场到渔村,深入福建省的许多地方开展调查研究,最终眼莱姆病的发现与专项研究成为莱姆病研究课题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与好评。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水平,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80年代初童绎教授迈出了国际交流的第一步,前往美国、日本进行交流学习深造。童绎教授说他自己“一定要带着问题去。但要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就需要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发现问题和不足”。他坚信“实践出真知”,学术上从不照搬照抄国外技术和文献。每一个科研方案都是基于他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并结合原始文献资料反复推敲论证后制定。他始终认为,尽管创新很难,但我们的起点要高,重复别人是没有意义的。
正是童心爱心以及与艰难困苦和疾病作斗争的岁月历练,成就了童绎教授学术生涯的造诣与收获。童绎教授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神经眼科、眼遗传病、眼与全身病等学科专业的学术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仅《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就发表了70多篇,是《中华眼科杂志》发表论文最多的100名作者之一。主编参编《眼综合征》《实用临床神经眼科》《视路疾病基础和临床进展》《现代眼科学》《临床眼科学》《眼科临床药理学》等10多本眼科专著。参加张效房教授主编的高等医学院校《眼科学》教材以及葛坚教授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5年制、7年制、8年制《眼科学》教材编写。参加《眼科全书》《中华眼科学》神经眼科学相关章节的编写并任《中华眼科学》第三版神经眼科学分卷主编。先后担任《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编委、荣誉编委。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并获中华眼科学会奖。获福建省人民政府及省卫生厅等科技成果奖20多项,合作科研成果《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研究》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细心恒心演绎神经眼科
1960年童绎教授被组织调往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时,在医疗资源匮乏、实验室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克服困难积极开展神经眼科、眼遗传病研究。其远见卓识以及非凡能力为日后神经眼科专业的开拓创新打下基础。当年童绎教授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队到福建省建宁县巡回医疗,发现一例双眼视神经萎缩患者,自述已被视力不好困扰多年。经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到其兄也有类似情况。兄弟二人均在17、18岁前后出现双眼视力下降。这是巧合还是有其他原因?对各种临床困惑高度敏感的童绎教授详细收集记录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资料,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查阅大量文献并对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限于当时的条件,既没有相关的血液及遗传学检测手段,也没有条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只能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患者家族史和病程变化,结合文献资料作出判断并进行进一步深入观察研究。然后将摸索到的诊断治疗经验逐渐应用于临床,使越来越多的相同疾病患者明确了诊断得到了治疗,维持或改善了视力。这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现轨迹。正是童绎教授的细心恒心和孜孜不倦探索,得以在临床工作中先后发现了众多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在未知领域里闯出一片新天地,奠定了神经眼科临床科研的坚实基础。1990年童绎教授与南京同行合作,在国内首先证实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线粒体DNA缺陷的遗传病,称线粒体病。该成果为世界医学界公认。2004年72岁高龄的童绎教授与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合作进行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临床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了多个致病性基因突变点并在世界上首次阐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基因突变的调控作用以及同一位点突变的不同家系和个体发病特征差异的机制,对进一步阐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发病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后来童绎教授又发现了一个导致线粒体失调的调控子,被世界上最权威的线粒体研究数据库命名为“Leber病调控子”。这也是世界上发现并被承认的仅有的两个“Leber病调控子”之一。这无疑将对其他遗传性疾病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30年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东南眼科医院及全国诸多相关医院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支持下,童绎教授先后与浙江、江苏、北京、广州等同行合作,积累了数百个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在国内外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有关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论文40余篇。其研究成果造诣之深、影响之大,堪称视神经与遗传性眼病领域之翘楚。随着“Leber病调控子”的发现和命名,童绎教授以及他领衔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世界线粒体DNA研究权威、美籍华人管敏鑫教授看了童绎教授的研究成果后激动地说“想不到中国还有个童绎教授。你积累了那么多的资料,你的研究将给无数失明患者带来光明,你积德了!”。童绎教授常说“神经科与眼科是一个边缘交叉学科,神经眼科临床和研究都不能单打一。我现正致力于把全国的神经眼科带起来,并寻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基因治疗方法,争取为更多盲人患者解除痛苦,带来光明”。如今童绎教授已85岁高龄,早已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但仍在神经眼科领域不断探索。
在童绎教授长达50多年的临床科研工作历程中,致力于我国眼科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是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童绎教授坦言,他选择神经眼科作为研究方向归因于50年代的那个下午,一例视野偏盲患者的诊断过程。当时医生接诊后给患者做了X线拍片检查,结果发现是一名垂体瘤患者。“通过眼科居然还可诊断其他专科疾病”!这一启发使年轻的童绎教授非常兴奋并倍受鼓舞,从此开始了他对神经眼科疾病长达半个世纪的探索。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往返于神经内外科和眼科;神经内外科遇到相关疾病也都会主动请童绎教授会诊。这不仅有助于他搜集无数有价值的病例资料,而且在他的努力下还推动了不同学科专业之间跨学科相互学习交流。而这正是神经眼科这一眼科与神经科紧密相邻的交叉学科成长发展所必须的。童绎教授先后与热衷神经眼科的各专业同道一起,组织并参加了国内多次神经眼科学习班,为国内培养了一批神经眼科骨干人才。在人才队伍、学术研究、临床服务能力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时,他又与国内众多有志于神经眼科研究的同道一起,积极组织论证并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建言设立我国自己的神经眼科专业学组。2011年中华医学会正式批准成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终于填补了我国眼科学领域学科专业建设的空白。神经眼科学组成立后的6年间,每年召开一次全国神经眼科学术大会,推动神经眼科学术交流;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修班、讲座,培训神经眼科专业医生。不仅培养壮大了神经眼科人才队伍,神经眼科学术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解放军总医院眼科科研团队对视神经炎的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神经眼科事业步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3 德艺双馨树立高尚风范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北京协和医院劳远琇老师给了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是她指点我更勇敢地走向神经眼科这一浩瀚伟大的领域;逐字逐句帮助我审阅修订稿件,答疑解惑。她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及她坚持不懈的精神至今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提及自己的人生导师劳远琇教授,童绎教授言语中充满感恩和敬意。在学术生涯中,他总是身体力行向老师学习,用心精微,博学不倦,以德艺双馨树立高尚风范。
童绎教授为人谦和朴实,视患者如亲人。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作为一名医生,你要为病人负责。如果你医术精湛,请把他治好;如果水平不够没关系,请把他推荐给可以为他医治的专家”。“活到老学到老”是童绎教授行医数载的格言。他治学严谨,临床上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每看到特殊病例他都会详细记录下来,至今已保存有七八十本厚厚的笔记和无数张精美的图片。他坚信“教学相长”,这也是他能不断更新知识,使科研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他喜欢和年轻人交流沟通,喜欢他们提问题并且把陪伴他半个世纪的笔记和图片资料等心血结晶毫无保留拿出来和其他医生分享。他认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定要积累保存有价值的临床影像资料;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在积累学习交流中提高”。他关心青年医师成长,鼓励他们学好英语,多出国交流学习,开拓眼界汲取经验。他不顾高龄,坚持给学生上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和艺术感染力的授课风格深受业界人士称赞好评。他要求学生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并亲自带领学生到图书馆,指导查阅文献资料。他指导培养了无数眼科人才,做人务实,学风严谨的风范深深影响教育着年轻一代。作为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创业者和全国神经眼科奠基人之一,童绎教授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其荣耀人生、高尚风范为后学者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