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付燕, 顾朝辉, 石笑楠. Waardenburg综合征一例眼部表现.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8, 34(1): 75-76.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8.01.021 复制
患儿女,9岁。因双眼视物不清1年余,2017年2月28日来我院眼科就诊。足月,剖腹产,出生体重3100 g。无吸氧史。自幼发现双眼虹膜异色。出生3个月时,患儿家长发现患儿双耳失聪,于2011年在外院诊断为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并行右耳经面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语言及运动发育均滞后。母亲从事油漆涂料有关工作,怀孕期间有发热服药史,具体不详。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婚配。其父系及母系亲属无同样疾患者。2013年,患儿及其父母经线粒体12srRNA 1494位点、1555位点及SLC基因IVS7-2、GJB2基因235位点检测,未发现突变。
体格检查:全身皮肤及毛发色泽无异常。面容呈特殊方形,面部鼻根粗大,鼻额角消失,内侧眉毛致密(图1A)。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12,矫正视力−7.25 DS→0.5;左眼视力0.2,矫正视力−6.5 DS→0.5。色觉正常。内眦间距45 mm,外眦间距87 mm,双睑裂长21 mm。泪小点外移,泪道冲洗通畅。眼位交替遮盖,外→中−20°。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晰,中深,瞳孔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虹膜色素脱失呈灰白色,虹膜基质萎缩(图1B),晶状体及玻璃体未见明显混浊。眼底检查,右眼视盘周围羽毛状有髓鞘神经纤维,范围约1个视盘直径;左眼视盘正常。双眼眼底橙红色,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伴色素脱失,暴露脉络膜大中血管,视网膜血管走形无明显异常,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图2)。双眼视盘及黄斑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双眼P100波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图3)。视网膜电图(ERG)检查,a、b波及振荡电位(OPs)峰时延迟,振幅降低(图4)。诊断:(1)Waardenburg综合征(WS);(2)双眼屈光不正;(3)双眼弱视;(4)双眼外斜视。给予患儿配镜矫正屈光不正,密切随访。建议患儿完善基因检查。




讨论 WS是罕见的以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及皮肤、虹膜、毛发的色素分布异常为主要特征的遗传综合征[1]。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将WS分为WS1、WS2、WS3及WS4型[2]。WS1型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虹膜色素分布异常、内眦异位。次要标准:先天性白斑病、<30岁白发、连眉或眉心毛发旺盛、鼻根高或宽、鼻翼发育不全;WS2型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色素异常,无内眦异位;WS3型:WS1型症状合并肌肉骨路发育异常;WS4型:WS2型症状合并先天性巨结肠或胃肠道闭锁。在WS的主要临床表型中,约20%~55%伴有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WS眼部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内眦外移,常伴随着睑裂缩小、泪小点外移、内眦赘皮、眼距过宽、小角膜。其次是部分或全部虹膜呈灰色、蓝白色或亮蓝色,眼底色素异常、脱失或色素斑点,视网膜形成不全,视神经发育不全等。斜视在WS1型患者中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3]。本例患儿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内侧眉毛粗重几乎连眉,鼻根部粗大,内眦外移,泪小点外移,虹膜灰白色,眼底视网膜色素减少。提示患儿可能为WS1型。目前对WS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本例患儿双眼弱视,给予戴镜矫正屈光不正。
WS具有遗传异质性,不同基因的突变可导致不同类型的WS,目前发现与WS发病有关的基因共6个,包括转录因子PAX3、MITF、SNAI2、SOX10和信号分子ENDR3和EDN3。其中PAX3是WS1、WS3型的主要致病基因[4]。WS2型的遗传基础较复杂,MITF、SNAI2、SOX10和ENDR3基因突变均与WS2相关。ENDR3和EDN3和SOX10基因突变主要与WS4有关。本例患者很可能属WS1型,建议患儿及其父母完善基因检测,便于产前咨询及评定下一代的遗传风险。但因患儿父亲常年在外,暂未完成基因检测,目前密切随访中。
患儿女,9岁。因双眼视物不清1年余,2017年2月28日来我院眼科就诊。足月,剖腹产,出生体重3100 g。无吸氧史。自幼发现双眼虹膜异色。出生3个月时,患儿家长发现患儿双耳失聪,于2011年在外院诊断为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并行右耳经面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语言及运动发育均滞后。母亲从事油漆涂料有关工作,怀孕期间有发热服药史,具体不详。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婚配。其父系及母系亲属无同样疾患者。2013年,患儿及其父母经线粒体12srRNA 1494位点、1555位点及SLC基因IVS7-2、GJB2基因235位点检测,未发现突变。
体格检查:全身皮肤及毛发色泽无异常。面容呈特殊方形,面部鼻根粗大,鼻额角消失,内侧眉毛致密(图1A)。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12,矫正视力−7.25 DS→0.5;左眼视力0.2,矫正视力−6.5 DS→0.5。色觉正常。内眦间距45 mm,外眦间距87 mm,双睑裂长21 mm。泪小点外移,泪道冲洗通畅。眼位交替遮盖,外→中−20°。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晰,中深,瞳孔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虹膜色素脱失呈灰白色,虹膜基质萎缩(图1B),晶状体及玻璃体未见明显混浊。眼底检查,右眼视盘周围羽毛状有髓鞘神经纤维,范围约1个视盘直径;左眼视盘正常。双眼眼底橙红色,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伴色素脱失,暴露脉络膜大中血管,视网膜血管走形无明显异常,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图2)。双眼视盘及黄斑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双眼P100波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图3)。视网膜电图(ERG)检查,a、b波及振荡电位(OPs)峰时延迟,振幅降低(图4)。诊断:(1)Waardenburg综合征(WS);(2)双眼屈光不正;(3)双眼弱视;(4)双眼外斜视。给予患儿配镜矫正屈光不正,密切随访。建议患儿完善基因检查。




讨论 WS是罕见的以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及皮肤、虹膜、毛发的色素分布异常为主要特征的遗传综合征[1]。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将WS分为WS1、WS2、WS3及WS4型[2]。WS1型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虹膜色素分布异常、内眦异位。次要标准:先天性白斑病、<30岁白发、连眉或眉心毛发旺盛、鼻根高或宽、鼻翼发育不全;WS2型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色素异常,无内眦异位;WS3型:WS1型症状合并肌肉骨路发育异常;WS4型:WS2型症状合并先天性巨结肠或胃肠道闭锁。在WS的主要临床表型中,约20%~55%伴有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WS眼部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内眦外移,常伴随着睑裂缩小、泪小点外移、内眦赘皮、眼距过宽、小角膜。其次是部分或全部虹膜呈灰色、蓝白色或亮蓝色,眼底色素异常、脱失或色素斑点,视网膜形成不全,视神经发育不全等。斜视在WS1型患者中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3]。本例患儿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内侧眉毛粗重几乎连眉,鼻根部粗大,内眦外移,泪小点外移,虹膜灰白色,眼底视网膜色素减少。提示患儿可能为WS1型。目前对WS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本例患儿双眼弱视,给予戴镜矫正屈光不正。
WS具有遗传异质性,不同基因的突变可导致不同类型的WS,目前发现与WS发病有关的基因共6个,包括转录因子PAX3、MITF、SNAI2、SOX10和信号分子ENDR3和EDN3。其中PAX3是WS1、WS3型的主要致病基因[4]。WS2型的遗传基础较复杂,MITF、SNAI2、SOX10和ENDR3基因突变均与WS2相关。ENDR3和EDN3和SOX10基因突变主要与WS4有关。本例患者很可能属WS1型,建议患儿及其父母完善基因检测,便于产前咨询及评定下一代的遗传风险。但因患儿父亲常年在外,暂未完成基因检测,目前密切随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