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是指除外感染因素及伪装综合征的一类累及葡萄膜的炎症性疾病。其中累及视网膜、脉络膜的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诊断及随访依赖眼底影像检查。眼底自身荧光是一项非侵入性的眼底成像技术。相较于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等检查,眼底自身荧光能更好地提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状态。其在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Behçet病、多灶性脉络膜炎、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鸟枪弹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急性后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匍匐性脉络膜炎等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研究、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评估中有一定作用。
引用本文: 王珂欣, 朱瑞琳, 杨柳. 眼底自身荧光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8, 34(1): 92-95.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8.01.028 复制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是指除外感染因素及伪装综合征的一类累及葡萄膜的炎症性疾病。其中累及视网膜、脉络膜的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诊断及随访依赖眼底影像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在葡萄膜炎尤其是累及眼后节的葡萄膜炎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因其属于有创检查,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眼底自身荧光(FAF)是一项非侵入性的眼底成像技术,可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及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状态。当光感受器细胞外节膜盘脱落速度加快或RPE出现功能障碍时,显示强自身荧光(AF);当RPE或光感受器细胞丢失时,显示弱AF。相比眼底彩色照相、FFA及ICGA等其他眼底影像检查,FAF能更好地提示RPE及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状态,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研究、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作用。现就FAF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1 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VKH)
Ayata等[1]发现,急性VKH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处为遮蔽弱AF;经治疗视网膜脱离复位后,FAF上原视网膜脱离处为强AF,其中散在弱AF点,弱AF点在FFA上表现为透见荧光。提示急性VKH存在局灶性RPE损伤。Koizumi等[2]发现,急性VKH的FAF表现为黄斑区强AF,及时治疗后FAF可恢复正常;而未及时治疗的患者,治疗后复查FAF仍显示广泛鳞状强AF,并逐渐在黄斑区聚集形成颗粒状强AF。鳞状强AF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上对应椭圆体带损伤,颗粒状强AF在OCT上对应RPE增厚。提示急性期VKH及时治疗可以修复RPE及光感受器细胞损伤。Zhu等[3]发现,急性VKH患者视网膜脱离区周围强AF,对应OCT上外层视网膜结构损伤,且持续到恢复期。提示VKH的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在起始期即出现,且持续到恢复期。Morita等[4]按诊断后第1个月强弱AF混杂表现将急性VKH分为轻度(颗粒、网状)和重度(弥漫、鳞状)FAF异常,其发现重度FAF异常与诊断后第1个月时OCT上更厚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诊断后第12个月时更多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以及更差的全景视网膜电图结果有相关性。提示FAF可以作为识别VKH严重病例、判断视力预后的指标。
Vasconcelos-Santos等[5]发现,慢性VKH的FAF主要表现为弱AF,对应OCT上RPE及外层视网膜变薄,考虑是RPE及外层视网膜萎缩灶;但其在彩色眼底像上不明显。提示FAF较眼底彩色照相能够更好地反映VKH的RPE及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另外,Seidensticker等[6]利用超广角FAF发现,慢性VKH的弱AF区与视野缺损相对应。提示FAF可以反映VKH的RPE及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丧失。
2 Behçet病
Mesquida等[7]发现,Behçet病有关的活动性视网膜血管炎的超广角FAF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周边部多发强AF点,相比眼底彩色照相可显示更多病灶。该研究纳入的Behçet病有关的活动性视网膜血管炎患者中,82.3%有周边部异常AF,55.9%有多灶性强AF点,50.0%有多灶性弱AF点,20.6%有视网膜血管旁弱AF灶。说明FAF较眼底彩色照相能够更好地反映Behçet病RPE及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情况。
3 多灶性脉络膜炎(MFC)和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
急性MFC和PIC的FAF表现为强AF,或并存弱AF边缘。强AF对应OCT上椭圆体带受损[8-12]。相比眼底彩色照相和ICGA,FAF可显示更多病灶[11, 13]。
慢性MFC和PIC的FAF表现为病灶弱AF,反映RPE丢失[8, 10, 14];当外层视网膜受累时,相应区域周围有散在强AF,与外层视网膜丢失后的漂白效应和RPE内荧光团堆积有关[15, 16]。Haen和Spaide[14]发现,在MFC患者的弱AF点中,大小≥125 μm者在彩色眼底像上表现为凿孔样瘢痕;大小<125 μm者在眼底彩色照相上无明显表现。并且,弱AF点是眼底彩色照相和FFA显示的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灶的前兆。提示FAF较眼底彩色照相能够更早、更细微地反映MFC和PIC的RPE及光感受器细胞损伤。
4 鸟枪弹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BCR)
BCR的FAF主要表现为弱AF,与彩色眼底像上的病灶有重叠[6, 8, 17, 18];表现为视盘周围弱AF环、视网膜血管旁弱AF条带、黄斑区和周边视网膜弱AF区[17-20]。Teussink等[21]结合ICGA及OCT分析认为,BCR的弱AF区本质为脉络膜或RPE及光感受器细胞萎缩。BCR患者视力下降与黄斑区弱AF显著相关,FAF异常越严重,视力预后越差;而彩色眼底像上的病灶数量与视力预后无关[18, 19]。提示FAF较眼底彩色照相能够更好地预测BCR视力预后[19]。Jack等[20]发现,BCR的弱AF灶与视野缺损对应,较Goldmann视野计上的暗点更多。提示FAF较Goldmann视野计检测BCR视野缺损更敏感。另有研究发现,部分BCR的FAF表现为分布在血管弓和后极部的强AF[19, 20]。Piffer等[19]发现,强AF与炎症程度及病程无关。Teussink等[21]发现,强AF区对应OCT上椭圆体带受损,且可通过治疗恢复。说明强AF本质为光感受器细胞受损,而尚未丢失。提示强AF较弱AF更能显示BCR更早期的病灶。
5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
MEWDS的FAF主要表现为强AF斑点;在彩色眼底像上对应灰白色点状病灶或黄斑中心凹处橘黄色颗粒;在FFA上对应花环状强荧光;在ICGA上对应晚期弱荧光;在OCT上对应椭圆体带及交叉区结构紊乱,可伴黄斑中心凹处RPE强反射物质堆积[22-29]。提示FAF可以反映MEWD的RPE及光感受器细胞损伤。超广角FAF上的强AF斑点较FFA多,较ICGA少。超广角FAF上的后极部斑点较多并融合时,会出现相对均一的强AF;传统FAF因仅显示后极部,缺少与周边正常AF的对比,易导致后极部AF正常的错觉。提示超广角FAF可以减少MEWDS的漏诊[25]。随时间推移,超广角FAF上融合的强AF斑点向周边视网膜扩散,再逐渐消退[24, 25];OCT上视网膜外层结构也逐渐恢复正常[23-26]。提示MEWDS的RPE及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可逆。
6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
AZOOR急性期FAF表现为病灶强AF[30-33]。但其眼底表现正常或与对侧眼眼底相比,颜色略呈灰白色并伴有散在灰白色病灶,于几周后消失或演变为病灶边缘白线[30, 31, 33]。强AF对应OCT上光感受器细胞弥漫性丢失,通常在中心凹处有保留[30-33]。提示FAF较眼底彩色照相能够更好地显示AZOOR的外层视网膜病灶。
AZOOR亚急性、慢性期FAF表现为病灶中心区弱AF或弱AF夹杂斑点状强AF,在彩色眼底像上对应病灶脱色素或细微色素样改变;在FFA上对应病灶中心区透见荧光;在ICGA上对应弱荧光;在OCT上对应椭圆体带或交叉区变薄[30, 34, 35]。病灶边缘分界线为强AF,最初连续,随病程进展后变为串珠状。其在彩色眼底像上对应橘色或灰白色玻璃膜疣样病灶;在FFA上对应遮蔽弱荧光;在ICGA上对应晚期微小脉络膜渗漏;在OCT上对应RPE水平点状玻璃膜疣样强反射物质沉积[8, 30, 32, 34]。持续性的分界线预示进展,分界线消失时病灶大小稳定。推测病灶边缘为病灶向外扩展的前线区域,即功能障碍的RPE及光感受器细胞[32, 34]。提示FAF可以预示AZOOR病灶是否进展。
7 急性后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PMPPE)
APMPPE急性期FAF表现为弱AF、弱AF夹杂强AF或弱AF边缘强AF。在彩色眼底像上对应黄白色鳞状病灶;在FFA上对应晚期荧光着染;在ICGA上对应晚期弱荧光;在OCT上对应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外层视网膜强反射及脉络膜厚度增加。但FAF较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显示的病灶少;并且,与眼底彩色照相比较,FAF在疾病发展至晚期时才能发现病灶[13, 36-39]。提示APMPPE导致的RPE损伤晚于脉络膜病变[13, 38]。
APMPPE恢复期FAF表现为强AF或中心强AF边缘弱AF[36-38]。在彩色眼底像上对应病灶色素化或中心色素化、边缘脱色素;在FFA上对应中心遮蔽荧光,边缘强荧光[37-39]。提示APMPPE恢复期病灶中心RPE内色素增多或RPE肥大、增生,病灶边缘RPE丢失[38]。
8 匍匐性脉络膜炎(SC)
SC急性期FAF表现为强AF,在FFA上对应早期荧光遮蔽、晚期荧光着染;在ICGA上对应充盈缺损;在OCT上对应椭圆体带损伤[40, 41]。而且FAF较ICGA显示的病灶小,考虑强AF为脉络膜损伤继发RPE损伤。提示FAF较ICGA更能反映急性期SC的RPE实际损伤范围[40]。
SC恢复期FAF表现为强AF增强,边缘清晰且范围变小,对应彩色眼底像上病灶内色素增加[40, 42]。随后强AF边界变模糊,变为强、弱AF混杂,最后变为弱AF边界[42, 43];对应彩色眼底像上脱色素改变[40]。慢性期FAF表现为弱AF,考虑为RPE萎缩[40-43]。弱AF内部、边缘的强AF提示病灶活动,较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表现更显著[8, 42, 43]。提示FAF较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能够更好地识别SC的活动性病灶。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是指除外感染因素及伪装综合征的一类累及葡萄膜的炎症性疾病。其中累及视网膜、脉络膜的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诊断及随访依赖眼底影像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在葡萄膜炎尤其是累及眼后节的葡萄膜炎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因其属于有创检查,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眼底自身荧光(FAF)是一项非侵入性的眼底成像技术,可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及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状态。当光感受器细胞外节膜盘脱落速度加快或RPE出现功能障碍时,显示强自身荧光(AF);当RPE或光感受器细胞丢失时,显示弱AF。相比眼底彩色照相、FFA及ICGA等其他眼底影像检查,FAF能更好地提示RPE及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状态,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研究、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作用。现就FAF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1 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VKH)
Ayata等[1]发现,急性VKH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处为遮蔽弱AF;经治疗视网膜脱离复位后,FAF上原视网膜脱离处为强AF,其中散在弱AF点,弱AF点在FFA上表现为透见荧光。提示急性VKH存在局灶性RPE损伤。Koizumi等[2]发现,急性VKH的FAF表现为黄斑区强AF,及时治疗后FAF可恢复正常;而未及时治疗的患者,治疗后复查FAF仍显示广泛鳞状强AF,并逐渐在黄斑区聚集形成颗粒状强AF。鳞状强AF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上对应椭圆体带损伤,颗粒状强AF在OCT上对应RPE增厚。提示急性期VKH及时治疗可以修复RPE及光感受器细胞损伤。Zhu等[3]发现,急性VKH患者视网膜脱离区周围强AF,对应OCT上外层视网膜结构损伤,且持续到恢复期。提示VKH的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在起始期即出现,且持续到恢复期。Morita等[4]按诊断后第1个月强弱AF混杂表现将急性VKH分为轻度(颗粒、网状)和重度(弥漫、鳞状)FAF异常,其发现重度FAF异常与诊断后第1个月时OCT上更厚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诊断后第12个月时更多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以及更差的全景视网膜电图结果有相关性。提示FAF可以作为识别VKH严重病例、判断视力预后的指标。
Vasconcelos-Santos等[5]发现,慢性VKH的FAF主要表现为弱AF,对应OCT上RPE及外层视网膜变薄,考虑是RPE及外层视网膜萎缩灶;但其在彩色眼底像上不明显。提示FAF较眼底彩色照相能够更好地反映VKH的RPE及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另外,Seidensticker等[6]利用超广角FAF发现,慢性VKH的弱AF区与视野缺损相对应。提示FAF可以反映VKH的RPE及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丧失。
2 Behçet病
Mesquida等[7]发现,Behçet病有关的活动性视网膜血管炎的超广角FAF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周边部多发强AF点,相比眼底彩色照相可显示更多病灶。该研究纳入的Behçet病有关的活动性视网膜血管炎患者中,82.3%有周边部异常AF,55.9%有多灶性强AF点,50.0%有多灶性弱AF点,20.6%有视网膜血管旁弱AF灶。说明FAF较眼底彩色照相能够更好地反映Behçet病RPE及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情况。
3 多灶性脉络膜炎(MFC)和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
急性MFC和PIC的FAF表现为强AF,或并存弱AF边缘。强AF对应OCT上椭圆体带受损[8-12]。相比眼底彩色照相和ICGA,FAF可显示更多病灶[11, 13]。
慢性MFC和PIC的FAF表现为病灶弱AF,反映RPE丢失[8, 10, 14];当外层视网膜受累时,相应区域周围有散在强AF,与外层视网膜丢失后的漂白效应和RPE内荧光团堆积有关[15, 16]。Haen和Spaide[14]发现,在MFC患者的弱AF点中,大小≥125 μm者在彩色眼底像上表现为凿孔样瘢痕;大小<125 μm者在眼底彩色照相上无明显表现。并且,弱AF点是眼底彩色照相和FFA显示的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灶的前兆。提示FAF较眼底彩色照相能够更早、更细微地反映MFC和PIC的RPE及光感受器细胞损伤。
4 鸟枪弹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BCR)
BCR的FAF主要表现为弱AF,与彩色眼底像上的病灶有重叠[6, 8, 17, 18];表现为视盘周围弱AF环、视网膜血管旁弱AF条带、黄斑区和周边视网膜弱AF区[17-20]。Teussink等[21]结合ICGA及OCT分析认为,BCR的弱AF区本质为脉络膜或RPE及光感受器细胞萎缩。BCR患者视力下降与黄斑区弱AF显著相关,FAF异常越严重,视力预后越差;而彩色眼底像上的病灶数量与视力预后无关[18, 19]。提示FAF较眼底彩色照相能够更好地预测BCR视力预后[19]。Jack等[20]发现,BCR的弱AF灶与视野缺损对应,较Goldmann视野计上的暗点更多。提示FAF较Goldmann视野计检测BCR视野缺损更敏感。另有研究发现,部分BCR的FAF表现为分布在血管弓和后极部的强AF[19, 20]。Piffer等[19]发现,强AF与炎症程度及病程无关。Teussink等[21]发现,强AF区对应OCT上椭圆体带受损,且可通过治疗恢复。说明强AF本质为光感受器细胞受损,而尚未丢失。提示强AF较弱AF更能显示BCR更早期的病灶。
5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
MEWDS的FAF主要表现为强AF斑点;在彩色眼底像上对应灰白色点状病灶或黄斑中心凹处橘黄色颗粒;在FFA上对应花环状强荧光;在ICGA上对应晚期弱荧光;在OCT上对应椭圆体带及交叉区结构紊乱,可伴黄斑中心凹处RPE强反射物质堆积[22-29]。提示FAF可以反映MEWD的RPE及光感受器细胞损伤。超广角FAF上的强AF斑点较FFA多,较ICGA少。超广角FAF上的后极部斑点较多并融合时,会出现相对均一的强AF;传统FAF因仅显示后极部,缺少与周边正常AF的对比,易导致后极部AF正常的错觉。提示超广角FAF可以减少MEWDS的漏诊[25]。随时间推移,超广角FAF上融合的强AF斑点向周边视网膜扩散,再逐渐消退[24, 25];OCT上视网膜外层结构也逐渐恢复正常[23-26]。提示MEWDS的RPE及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可逆。
6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
AZOOR急性期FAF表现为病灶强AF[30-33]。但其眼底表现正常或与对侧眼眼底相比,颜色略呈灰白色并伴有散在灰白色病灶,于几周后消失或演变为病灶边缘白线[30, 31, 33]。强AF对应OCT上光感受器细胞弥漫性丢失,通常在中心凹处有保留[30-33]。提示FAF较眼底彩色照相能够更好地显示AZOOR的外层视网膜病灶。
AZOOR亚急性、慢性期FAF表现为病灶中心区弱AF或弱AF夹杂斑点状强AF,在彩色眼底像上对应病灶脱色素或细微色素样改变;在FFA上对应病灶中心区透见荧光;在ICGA上对应弱荧光;在OCT上对应椭圆体带或交叉区变薄[30, 34, 35]。病灶边缘分界线为强AF,最初连续,随病程进展后变为串珠状。其在彩色眼底像上对应橘色或灰白色玻璃膜疣样病灶;在FFA上对应遮蔽弱荧光;在ICGA上对应晚期微小脉络膜渗漏;在OCT上对应RPE水平点状玻璃膜疣样强反射物质沉积[8, 30, 32, 34]。持续性的分界线预示进展,分界线消失时病灶大小稳定。推测病灶边缘为病灶向外扩展的前线区域,即功能障碍的RPE及光感受器细胞[32, 34]。提示FAF可以预示AZOOR病灶是否进展。
7 急性后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PMPPE)
APMPPE急性期FAF表现为弱AF、弱AF夹杂强AF或弱AF边缘强AF。在彩色眼底像上对应黄白色鳞状病灶;在FFA上对应晚期荧光着染;在ICGA上对应晚期弱荧光;在OCT上对应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外层视网膜强反射及脉络膜厚度增加。但FAF较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显示的病灶少;并且,与眼底彩色照相比较,FAF在疾病发展至晚期时才能发现病灶[13, 36-39]。提示APMPPE导致的RPE损伤晚于脉络膜病变[13, 38]。
APMPPE恢复期FAF表现为强AF或中心强AF边缘弱AF[36-38]。在彩色眼底像上对应病灶色素化或中心色素化、边缘脱色素;在FFA上对应中心遮蔽荧光,边缘强荧光[37-39]。提示APMPPE恢复期病灶中心RPE内色素增多或RPE肥大、增生,病灶边缘RPE丢失[38]。
8 匍匐性脉络膜炎(SC)
SC急性期FAF表现为强AF,在FFA上对应早期荧光遮蔽、晚期荧光着染;在ICGA上对应充盈缺损;在OCT上对应椭圆体带损伤[40, 41]。而且FAF较ICGA显示的病灶小,考虑强AF为脉络膜损伤继发RPE损伤。提示FAF较ICGA更能反映急性期SC的RPE实际损伤范围[40]。
SC恢复期FAF表现为强AF增强,边缘清晰且范围变小,对应彩色眼底像上病灶内色素增加[40, 42]。随后强AF边界变模糊,变为强、弱AF混杂,最后变为弱AF边界[42, 43];对应彩色眼底像上脱色素改变[40]。慢性期FAF表现为弱AF,考虑为RPE萎缩[40-43]。弱AF内部、边缘的强AF提示病灶活动,较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表现更显著[8, 42, 43]。提示FAF较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能够更好地识别SC的活动性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