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范雯, 黄军龙, 冷桢华, 王秀英, 刘庆淮, 于焱. 激光光凝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一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8, 34(5): 487-488.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8.05.015 复制
患者女,28岁。因右眼突然视物模糊1 d于2016年8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 d前自觉右眼视力突然下降,不伴眼红、眼痛,无视物变形。既往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史、无家族遗传疾病史。眼部检查:右眼矫正视力0.12,左眼矫正视力0.4。双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右眼玻璃体积血,眼底10点时钟位隐约可见一团块状突起;左眼颞下方可见一与视盘相连的灰白色条索状增生膜(图1A)。右眼眼压10.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1.6 mmHg。就诊后3 d右眼玻璃体积血自行吸收,眼底彩色照相(CFP)可见颞上方红黄色、边界不清楚的隆起病灶(图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右眼黄斑区未见明显异常,静脉期可见病灶荧光素渗漏,周围出血遮蔽荧光,可见轻度扩张的滋养血管(图2A);晚期病灶荧光素渗漏明显,周围视网膜弥漫性染色(图2B)。左眼造影早期病灶边缘透见荧光,内有色素增生遮蔽荧光;晚期未见荧光素渗漏,周边视网膜未见异常。B型超声检查,右眼视网膜前边界清晰的孤立结节样实性回声(图3);左眼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眼眶CT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右肾稍高回声,错构瘤可能。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均未见异常。VHL基因外显子序列检测未发现异常。临床诊断:右眼原发性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VPTR);左眼陈旧性/先天性玻璃体后皮质增厚。右眼应用多波长激光机行激光光凝治疗,激光参数:时间0.2 s,能量200~300 mW,光斑直径300 μm。光凝肿瘤周围纡曲、扩张的血管(绿激光)以及肿瘤表面可见的扩张血管(红激光),光凝1次/2周。3次光凝治疗后2周肿瘤明显变白,但未消失(图4A)。末次光凝5周后复查,肿瘤稍变大变红(图4B)。FFA检查,可见1根滋养血管未封闭(图5)。再次光凝(绿激光,532 nm)封闭血管。治疗后3周后复查,右眼矫正视力1.0;肿瘤明显萎缩(图6)。3、6个月随访,肿瘤逐渐变小变白;视力维持稳定。


讨论 VPTR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以前者多见[1]。临床可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周边部视网膜可见血管性肿物,呈边界清楚、大小不一的单发粉红色或黄色肿瘤样病变;病变周围有略微扩张的视网膜动静脉,周边常伴渗出性病变和出血[2-5]。本例患者颞上方视网膜可见单个红黄色肿块,有轻度扩张的滋养血管,周围可见视网膜出血、渗出,伴玻璃体积血,符合原发性VPTR诊断。
VPTR需与VHL相关视网膜毛细血管瘤、Coats病相鉴别。VHL相关视网膜毛细血管瘤也表现为视网膜表面红色血管瘤样病变,但其伴有粗大、蠕虫样扭曲的滋养和引流血管,且常有星形渗出;多有家族史以及伴有颅内或其他器官的血管瘤性病变。最主要的是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本例患者血液标本VHL基因的外显子序列检测未发现突变,可排除VHL相关视网膜毛细血管瘤诊断。Coats病多见于男性儿童;眼底大量脂质沉着,常伴有广泛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通过眼部B型超声、FFA检查可以鉴别。
本病可根据肿瘤大小、位置以及并发症情况采用激光光凝、冷冻、巩膜放射敷贴、光动力疗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及玻璃体切割除手术进行治疗[3, 6-9]。本例患者采用激光光凝治疗,视力提高,肿瘤萎缩,获得较好疗效。
患者女,28岁。因右眼突然视物模糊1 d于2016年8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 d前自觉右眼视力突然下降,不伴眼红、眼痛,无视物变形。既往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史、无家族遗传疾病史。眼部检查:右眼矫正视力0.12,左眼矫正视力0.4。双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右眼玻璃体积血,眼底10点时钟位隐约可见一团块状突起;左眼颞下方可见一与视盘相连的灰白色条索状增生膜(图1A)。右眼眼压10.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1.6 mmHg。就诊后3 d右眼玻璃体积血自行吸收,眼底彩色照相(CFP)可见颞上方红黄色、边界不清楚的隆起病灶(图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右眼黄斑区未见明显异常,静脉期可见病灶荧光素渗漏,周围出血遮蔽荧光,可见轻度扩张的滋养血管(图2A);晚期病灶荧光素渗漏明显,周围视网膜弥漫性染色(图2B)。左眼造影早期病灶边缘透见荧光,内有色素增生遮蔽荧光;晚期未见荧光素渗漏,周边视网膜未见异常。B型超声检查,右眼视网膜前边界清晰的孤立结节样实性回声(图3);左眼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眼眶CT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右肾稍高回声,错构瘤可能。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均未见异常。VHL基因外显子序列检测未发现异常。临床诊断:右眼原发性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VPTR);左眼陈旧性/先天性玻璃体后皮质增厚。右眼应用多波长激光机行激光光凝治疗,激光参数:时间0.2 s,能量200~300 mW,光斑直径300 μm。光凝肿瘤周围纡曲、扩张的血管(绿激光)以及肿瘤表面可见的扩张血管(红激光),光凝1次/2周。3次光凝治疗后2周肿瘤明显变白,但未消失(图4A)。末次光凝5周后复查,肿瘤稍变大变红(图4B)。FFA检查,可见1根滋养血管未封闭(图5)。再次光凝(绿激光,532 nm)封闭血管。治疗后3周后复查,右眼矫正视力1.0;肿瘤明显萎缩(图6)。3、6个月随访,肿瘤逐渐变小变白;视力维持稳定。


讨论 VPTR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以前者多见[1]。临床可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周边部视网膜可见血管性肿物,呈边界清楚、大小不一的单发粉红色或黄色肿瘤样病变;病变周围有略微扩张的视网膜动静脉,周边常伴渗出性病变和出血[2-5]。本例患者颞上方视网膜可见单个红黄色肿块,有轻度扩张的滋养血管,周围可见视网膜出血、渗出,伴玻璃体积血,符合原发性VPTR诊断。
VPTR需与VHL相关视网膜毛细血管瘤、Coats病相鉴别。VHL相关视网膜毛细血管瘤也表现为视网膜表面红色血管瘤样病变,但其伴有粗大、蠕虫样扭曲的滋养和引流血管,且常有星形渗出;多有家族史以及伴有颅内或其他器官的血管瘤性病变。最主要的是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本例患者血液标本VHL基因的外显子序列检测未发现突变,可排除VHL相关视网膜毛细血管瘤诊断。Coats病多见于男性儿童;眼底大量脂质沉着,常伴有广泛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通过眼部B型超声、FFA检查可以鉴别。
本病可根据肿瘤大小、位置以及并发症情况采用激光光凝、冷冻、巩膜放射敷贴、光动力疗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及玻璃体切割除手术进行治疗[3, 6-9]。本例患者采用激光光凝治疗,视力提高,肿瘤萎缩,获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