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项无创、快捷的新影像学技术,OCT血管成像(OCTA)已投入到眼底疾病、青光眼和神经眼科临床应用超过4年。其最有价值和最有效的应用在于对黄斑区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检测,对各种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有很大优势,并能分层观察病变血流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黄斑部疾病的诊疗思路和路径。在拍摄OCTA图像方面,操作者应有正规培训,保证图像的信号强度良好,以得到质量高、伪迹少的OCTA图像。在OCTA报告方面,拍摄者提供给医生的报告应当显示医生想要了解的层面的血流信息。由于技术原因,OCTA还难以观察到视网膜血管弓以外的区域。尽管如此,OCTA现有默认的扫描模式已能提供视网膜血管弓内血流改变的大量信息,为评估视网膜重要区域的结构功能改变发挥重要作用。期待未来扫频光源OCTA能带给我们更多有关脉络膜血管的血流信息,相信也是新一代OCTA会有突破的一个关键点。
引用本文: 王敏. 对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的再认识.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9, 35(1): 1-2.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9.01.001 复制
作为一项无创、快捷的新影像学技术,OCT血管成像(OCTA)已投入到眼底疾病、青光眼和神经眼科临床应用超过4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制定的OCTA操作和阅片规范为开展OCTA提供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1]。各地举办的OCTA学术讲座和论坛也为提高和普及OCTA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笔者在指导和传授OCTA技术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可谓教学相长。
OCTA最有价值和最有效的应用在于对黄斑区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检测,对各种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性疾病的诊断有很大优势,并能分层观察病变信息,这是FFA和ICGA做不到的[2-3]。在过去的实践中,OCTA对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观察一直是我们很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其对PCV伴发的异常分支血管网的检出率可以达到100%,对息肉样病灶的检出率因使用者的经验或一些病例的特殊性存在一定问题[4]。我们在做PCV的OCTA临床研究和实际应用分析中发现,使用者亲自上机观察分析很重要,当看到手中的OCTA报告没有显示想看到的息肉样病灶时,应该到OCTA机器上观察有意义的分层面,并手动调整分层线,夹住可疑病灶,然后看en-face OCTA和对应的断面OCTA上有没有血流信号出现。随着OCTA技术的进展,扫频光源(swept source)OCTA由于扫描深度更深(可达3~6 μm)、速度更快从而对息肉样病灶的观察更具优势,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有些息肉样病灶没有呈现典型的息肉样改变,而是像缠绕的血管团。这些发现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PCV的多样性和真面目,这也是作为诊断金标准的ICGA观察不到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合并CNV用OCTA去检测和鉴别也非常有效[5]。
OCTA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黄斑疾病的诊疗思路和路径。以CNV为例,传统对CNV的诊断主要依靠OCT和FFA/ICGA;而今我们发现,FFA/ICGA尚不能十分明确的CNV,在OCTA上新生血管网会显示得很清楚,最新的3D去伪迹技术能有效的去除投射伪迹,又保留了真实血管,还能较为准确的测量CNV面积,让CNV的治疗和随访有了量化依据。有学者认为FFA的荧光素渗漏对判断CNV的活动性有帮助,这也是正确的;但是,CNV若有活动一般会出现积液或出血,OCT上即能观察到视网膜增厚。同时,OCTA联合结构OCT还可以区分Ⅰ型、Ⅱ型和Ⅲ型CNV;特别是Ⅲ型CNV即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OCTA能分层观察到从内层视网膜向外层视网膜生长的异常血管,这是FFA观察不到的。有时我们在造影上看到的一些模棱两可的CNV,还需再用OCTA去证实是否有新生血管。OCTA还能对非渗出型亚临床CNV做出有效诊断[6-7]。这种类型的CNV可以没有临床症状,OCT上也看不到积液,只能看到RPE有轻度抬高;但OCTA能根据Bruch膜的自动识别分层,把这种隐匿的CNV显现出来。再以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为例,无论是Ⅰ型还是Ⅱ型,OCTA都能清楚的观察到毛细血管的扩张或异常吻合,利用分层的优势还可以观察扩张或异常吻合位于视网膜的哪个层面,再辅以3D去伪迹,异常扩张或吻合的毛细血管比FFA显示得更加清楚。由此看来,我们对黄斑CNV和其他血管性疾病的诊疗思路和路径可以优化为OCT加OCTA为主,辅以其他检测手段。
为了使OCTA在每日的临床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首先应当选择合适的病例去做OCTA。一般来说,所有后极部的血管性疾病只要患者的屈光间质没有明显混浊,固视较好均适合做OCTA。若能依靠OCTA确诊,就可以避免有创、有风险的FFA/ICGA。
在拍摄OCTA图像方面,操作者应有正规培训,保证图像的信号强度良好,这样才能得到质量高、伪迹少的OCTA图像。现在所有的OCTA设备都具备去投射伪迹功能,应充分利用。在OCTA报告阅读方面,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报告显示方式。不管什么形式的报告,拍摄者给到医生的打印报告应当显示医生想要了解的层面的血流信息,也就是说CNV的OCTA报告应当显示视网膜无血管层和(或)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信息,而不是视网膜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丛的血流信息。
我们一直期望OCTA的扫描范围能更广一点,但由于技术原因,视网膜血管弓以外的区域还难以做到。个别科研型OCTA能通过多方位扫描和自动拼图得到范围较大的OCTA图像,但还不能常规用于临床。所以,广角FFA对于累及视网膜周边部的血管性疾病仍有重要检查价值。OCTA目前虽不能做到广角,但已能提供视网膜血管弓内血流改变的大量信息,为评估视网膜重要区域的结构功能改变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还期待扫频光源OCTA能带给我们更多有关脉络膜血管的血流信息,相信也是新一代OCTA会有突破的一个关键点。
作为一项无创、快捷的新影像学技术,OCT血管成像(OCTA)已投入到眼底疾病、青光眼和神经眼科临床应用超过4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制定的OCTA操作和阅片规范为开展OCTA提供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1]。各地举办的OCTA学术讲座和论坛也为提高和普及OCTA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笔者在指导和传授OCTA技术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可谓教学相长。
OCTA最有价值和最有效的应用在于对黄斑区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检测,对各种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性疾病的诊断有很大优势,并能分层观察病变信息,这是FFA和ICGA做不到的[2-3]。在过去的实践中,OCTA对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观察一直是我们很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其对PCV伴发的异常分支血管网的检出率可以达到100%,对息肉样病灶的检出率因使用者的经验或一些病例的特殊性存在一定问题[4]。我们在做PCV的OCTA临床研究和实际应用分析中发现,使用者亲自上机观察分析很重要,当看到手中的OCTA报告没有显示想看到的息肉样病灶时,应该到OCTA机器上观察有意义的分层面,并手动调整分层线,夹住可疑病灶,然后看en-face OCTA和对应的断面OCTA上有没有血流信号出现。随着OCTA技术的进展,扫频光源(swept source)OCTA由于扫描深度更深(可达3~6 μm)、速度更快从而对息肉样病灶的观察更具优势,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有些息肉样病灶没有呈现典型的息肉样改变,而是像缠绕的血管团。这些发现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PCV的多样性和真面目,这也是作为诊断金标准的ICGA观察不到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合并CNV用OCTA去检测和鉴别也非常有效[5]。
OCTA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黄斑疾病的诊疗思路和路径。以CNV为例,传统对CNV的诊断主要依靠OCT和FFA/ICGA;而今我们发现,FFA/ICGA尚不能十分明确的CNV,在OCTA上新生血管网会显示得很清楚,最新的3D去伪迹技术能有效的去除投射伪迹,又保留了真实血管,还能较为准确的测量CNV面积,让CNV的治疗和随访有了量化依据。有学者认为FFA的荧光素渗漏对判断CNV的活动性有帮助,这也是正确的;但是,CNV若有活动一般会出现积液或出血,OCT上即能观察到视网膜增厚。同时,OCTA联合结构OCT还可以区分Ⅰ型、Ⅱ型和Ⅲ型CNV;特别是Ⅲ型CNV即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OCTA能分层观察到从内层视网膜向外层视网膜生长的异常血管,这是FFA观察不到的。有时我们在造影上看到的一些模棱两可的CNV,还需再用OCTA去证实是否有新生血管。OCTA还能对非渗出型亚临床CNV做出有效诊断[6-7]。这种类型的CNV可以没有临床症状,OCT上也看不到积液,只能看到RPE有轻度抬高;但OCTA能根据Bruch膜的自动识别分层,把这种隐匿的CNV显现出来。再以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为例,无论是Ⅰ型还是Ⅱ型,OCTA都能清楚的观察到毛细血管的扩张或异常吻合,利用分层的优势还可以观察扩张或异常吻合位于视网膜的哪个层面,再辅以3D去伪迹,异常扩张或吻合的毛细血管比FFA显示得更加清楚。由此看来,我们对黄斑CNV和其他血管性疾病的诊疗思路和路径可以优化为OCT加OCTA为主,辅以其他检测手段。
为了使OCTA在每日的临床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首先应当选择合适的病例去做OCTA。一般来说,所有后极部的血管性疾病只要患者的屈光间质没有明显混浊,固视较好均适合做OCTA。若能依靠OCTA确诊,就可以避免有创、有风险的FFA/ICGA。
在拍摄OCTA图像方面,操作者应有正规培训,保证图像的信号强度良好,这样才能得到质量高、伪迹少的OCTA图像。现在所有的OCTA设备都具备去投射伪迹功能,应充分利用。在OCTA报告阅读方面,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报告显示方式。不管什么形式的报告,拍摄者给到医生的打印报告应当显示医生想要了解的层面的血流信息,也就是说CNV的OCTA报告应当显示视网膜无血管层和(或)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信息,而不是视网膜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丛的血流信息。
我们一直期望OCTA的扫描范围能更广一点,但由于技术原因,视网膜血管弓以外的区域还难以做到。个别科研型OCTA能通过多方位扫描和自动拼图得到范围较大的OCTA图像,但还不能常规用于临床。所以,广角FFA对于累及视网膜周边部的血管性疾病仍有重要检查价值。OCTA目前虽不能做到广角,但已能提供视网膜血管弓内血流改变的大量信息,为评估视网膜重要区域的结构功能改变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还期待扫频光源OCTA能带给我们更多有关脉络膜血管的血流信息,相信也是新一代OCTA会有突破的一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