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赵颖, 戴惟葭, 刘大川. 不同程度帕金森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黄斑体积观察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9, 35(3): 226-230.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9.03.003 复制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较常见于中老年人的锥体外系疾病,以运动减少、肌强直及静止性震颤为主要症状,以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严重缺失并伴有Lewy小体生成为主要病理特征[1]。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不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减少,RGC及其轴突也会进行性凋亡,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薄及相应区域视野光敏感度下降[2]。Altintas等[3]应用OCT发现早期PD患者RNFL厚度较正常者明显变薄,并且以颞下方更为显著。随后Hajee等[4]应用谱域OCT发现PD患者内层视网膜厚度较正常者明显变薄。研究发现,黄斑处视网膜组织结构最薄,黄斑区RNFL、RGC层及内丛状层内的RGC最为密集,是视网膜组织中视觉最敏锐的部位[5-6]。随着对PD的深入研究,早期PD患者的RNFL变化越来越受关注,但关于PD患者黄斑结构改变国内外报道较少。为此,本研究对一组不同病情程度PD患者黄斑不同分区的视网膜厚度和黄斑体积进行了定量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原发性PD的30例患者30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3.2±6.4)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3.9±2.4)年。
参照1985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制定的诊断标准[7]确立本组患者的PD诊断。(1)中老年人逐渐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活动和动作缓慢,持久活动后动作更慢、幅度更小;(2)颈和(或)肢体肌张力增高;(3)4~6 Hz的静止性震颤或姿势不稳;(4)偏侧肢体起病,病情呈现明显不对称性;(5)对美多巴类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根据Hochn-Yahr分级法[8]将PD分为5级。Ⅰ级仅有一侧症状,轻度功能障碍;Ⅱ级为两侧和躯干症状,姿势反应正常;Ⅲ级为轻度姿势反应障碍,日常生活可自理,劳动力丧失;Ⅳ级为明显姿势反应障碍,日常生活和劳动力丧失,可以站立,稍可行走;Ⅴ级则需借助别人帮助起床,限于轮椅生活。Ⅰ级为轻度PD;Ⅱ、Ⅲ级为中度PD;Ⅳ、Ⅴ级为重度PD。
30例30只眼中,轻中度、重度PD各15例15只眼,并以此分组。轻中度PD组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61.2±3.5)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4.1±2.5)年。重度PD组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9~74岁,平均年龄(62.2±3.4)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3.9±2.1)年。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检查。本组患者的纳入标准:(1)矫正视力≥0.6;(2)屈光度≤±3.00 D;(3)非接触眼压计同一时间测量3次的平均眼压≤21 mm Hg(1 mmHg=0.133 kPa);(4)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组织结构正常,无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等影响屈光间质的疾病;(5)视盘结构正常,颜色红润,未见盘沿变薄及盘沿切迹,C/D≤0.5,两眼C/D差值<0.2;(6)眼底未见视盘、视网膜血管及黄斑病变等。排除标准:(1)外伤性、肿瘤性、药源性、中毒性、血管性及脑积水等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及帕金森叠加综合征;(2)眼前后节的各种眼科疾病;(3)曾接受过眼前后节等眼科手术治疗;(4)固视不良、严重屈光间质混浊影响图像清晰度。
选取在我院体检且年龄、性别与PD患者相匹配的健康者20名2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2名,女性8名;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2.5±6.5)岁。纳入标准:(1)矫正视力≥0.6;(2)屈光度≤±3.00 D;(3)非接触眼压计同一时间测量3次的平均眼压≤21 mm Hg;(4)C/D≤0.5,两眼C/D差值<0.2。排除标准:(1)患有原发性PD、青光眼及眼底病;(2)具有青光眼家族史;(2)屈光间质明显混浊。
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技师对所有受检者行OCT检查。采用科林傅里叶RTVue OCT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6条6 mm长的辐射线扫描每只眼重复3次以上,选取OCT最清晰、稳定,扫描位置正,信号强度≥7的图像储存于计算机内。利用OCT分析程序(rentinal map)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两条放射线将3、6 mm的同心圆分为上下左右4区,共9个区[9](图1)。其包括中央区(F)、内环颞侧区(IT)、内环下方区(II)、内环鼻侧区(IN)、内环上方区(IS)、外环颞侧区(OT)、外环下方区(OI)、外环鼻侧区(ON)、外环上方区(OS)。分别测量每个分区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及黄斑体积。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患眼各分区视网膜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均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D组患眼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较轻中度PD组均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患眼黄斑分区中,内环4分区视网膜厚度IS、IN>II>IT,即内环上方、鼻侧最厚,下方次之,颞侧最薄;外环4分区视网膜厚度ON>OS>OT、OI,即鼻侧最厚,上方次之,下方、颞侧较薄。


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患眼各分区黄斑体积较正常对照组均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D组患眼各分区黄斑体积较轻中度PD组均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患眼黄斑分区中,内环4分区黄斑体积IS、IN>II>IT,即内环上方、鼻侧最大,下方次之,颞侧最小;外环4分区黄斑体积ON>OS>OT、OI,即鼻侧最大,上方次之,下方、颞侧较小。


3 讨论
随着PD病程延长及严重程度加重,RGC会进行性凋亡,表现为RNFL厚度变薄及相应区域视野光敏感度下降[9-12]。目前国内外对于PD患者眼部表现的研究较集中于RNFL厚度变薄及视野缺损的改变上,对于黄斑结构的变化研究报道较少。Satue等[13]最新研究发现,PD患者平均RNFL厚度及鼻上、颞下各象限RNFL厚度均薄于正常人,轻度PD患者黄斑区及其周围各象限视网膜厚度均薄于正常组;但其研究中的入选对象仅是早期轻度PD患者,对于中重度PD患者黄斑厚度并未提及。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患眼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变薄,黄斑体积变小;与轻中度PD组患眼比较,重度PD组患眼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变薄,黄斑体积变小。该结果与Satue等[13]研究结果一致。黄斑区是视网膜感光最敏锐的部位,其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薄,外核层最厚,此处视锥细胞分布密集,对于色觉及感光起重要作用;RGC在视网膜大部分区域仅为一层,而在黄斑区却增加至8~10层,由于黄斑区RGC高度密集,随着PD严重程度的加重,黑质纹状体及神经细胞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渐进性凋亡,会造成黄斑区RGC减少,黄斑中心厚度也随之变薄[9]。通过对黄斑中心及其周围各象限视网膜厚度的测量,可以反映黄斑区的神经纤维变化,从而更早期地显示PD患者视神经的损害程度。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D患者严重程度加重,黄斑厚度及其周围视网膜厚度渐进性变薄,黄斑体积及其周围视网膜体积渐进性缩小。分析原因可能与PD患者RGC内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或细胞内谷氨酸盐含量增加有关[14-15]。RGC进行性凋亡从而引起RNFL及视网膜厚度渐进性变薄,黄斑及周围视网膜体积缩小。
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轻中度PD组与重度PD组患眼黄斑分区中,内环4分区视网膜厚度、黄斑体积均表现为IS、IN>II>IT,外环4分区视网膜厚度ON>OS>OT、OI。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受检眼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及黄斑体积分布一致。我们分析,这与视网膜组织结构、神经纤维分布、黄斑位于视盘颞侧偏下方相符合[16]。由于黄斑鼻侧存在乳斑束,导致鼻侧视网膜比颞侧视网膜厚度更厚,因此本研究发现鼻侧最厚的结果与眼底解剖结构相对应。RGC内含有多巴胺能神经元,随着PD程度加重,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凋亡,RGC内神经元逐渐减少,导致RGC层厚度变薄,最终导致黄斑周围视网膜厚度整体变薄。其表明PD患者黄斑周围厚度变薄及黄斑体积的缩小会随着PD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变化。
本研究结果表明,PD除了会影响运动功能异常,也会造成RGC凋亡,从而引起视网膜形态改变,表现为RNFL变薄和黄斑结构变化;并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表现为黄斑厚度变薄及体积缩小。但由于本研究仅仅针对PD患者视网膜形态进行了定量分析,未能将其与视功能结合,所以尚不能反映PD患者视网膜形态结构改变后对视力及视野敏感度的影响,有待今后研究进一步探讨。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较常见于中老年人的锥体外系疾病,以运动减少、肌强直及静止性震颤为主要症状,以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严重缺失并伴有Lewy小体生成为主要病理特征[1]。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不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减少,RGC及其轴突也会进行性凋亡,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薄及相应区域视野光敏感度下降[2]。Altintas等[3]应用OCT发现早期PD患者RNFL厚度较正常者明显变薄,并且以颞下方更为显著。随后Hajee等[4]应用谱域OCT发现PD患者内层视网膜厚度较正常者明显变薄。研究发现,黄斑处视网膜组织结构最薄,黄斑区RNFL、RGC层及内丛状层内的RGC最为密集,是视网膜组织中视觉最敏锐的部位[5-6]。随着对PD的深入研究,早期PD患者的RNFL变化越来越受关注,但关于PD患者黄斑结构改变国内外报道较少。为此,本研究对一组不同病情程度PD患者黄斑不同分区的视网膜厚度和黄斑体积进行了定量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原发性PD的30例患者30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3.2±6.4)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3.9±2.4)年。
参照1985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制定的诊断标准[7]确立本组患者的PD诊断。(1)中老年人逐渐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活动和动作缓慢,持久活动后动作更慢、幅度更小;(2)颈和(或)肢体肌张力增高;(3)4~6 Hz的静止性震颤或姿势不稳;(4)偏侧肢体起病,病情呈现明显不对称性;(5)对美多巴类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根据Hochn-Yahr分级法[8]将PD分为5级。Ⅰ级仅有一侧症状,轻度功能障碍;Ⅱ级为两侧和躯干症状,姿势反应正常;Ⅲ级为轻度姿势反应障碍,日常生活可自理,劳动力丧失;Ⅳ级为明显姿势反应障碍,日常生活和劳动力丧失,可以站立,稍可行走;Ⅴ级则需借助别人帮助起床,限于轮椅生活。Ⅰ级为轻度PD;Ⅱ、Ⅲ级为中度PD;Ⅳ、Ⅴ级为重度PD。
30例30只眼中,轻中度、重度PD各15例15只眼,并以此分组。轻中度PD组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61.2±3.5)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4.1±2.5)年。重度PD组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9~74岁,平均年龄(62.2±3.4)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3.9±2.1)年。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检查。本组患者的纳入标准:(1)矫正视力≥0.6;(2)屈光度≤±3.00 D;(3)非接触眼压计同一时间测量3次的平均眼压≤21 mm Hg(1 mmHg=0.133 kPa);(4)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组织结构正常,无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等影响屈光间质的疾病;(5)视盘结构正常,颜色红润,未见盘沿变薄及盘沿切迹,C/D≤0.5,两眼C/D差值<0.2;(6)眼底未见视盘、视网膜血管及黄斑病变等。排除标准:(1)外伤性、肿瘤性、药源性、中毒性、血管性及脑积水等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及帕金森叠加综合征;(2)眼前后节的各种眼科疾病;(3)曾接受过眼前后节等眼科手术治疗;(4)固视不良、严重屈光间质混浊影响图像清晰度。
选取在我院体检且年龄、性别与PD患者相匹配的健康者20名2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2名,女性8名;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2.5±6.5)岁。纳入标准:(1)矫正视力≥0.6;(2)屈光度≤±3.00 D;(3)非接触眼压计同一时间测量3次的平均眼压≤21 mm Hg;(4)C/D≤0.5,两眼C/D差值<0.2。排除标准:(1)患有原发性PD、青光眼及眼底病;(2)具有青光眼家族史;(2)屈光间质明显混浊。
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技师对所有受检者行OCT检查。采用科林傅里叶RTVue OCT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6条6 mm长的辐射线扫描每只眼重复3次以上,选取OCT最清晰、稳定,扫描位置正,信号强度≥7的图像储存于计算机内。利用OCT分析程序(rentinal map)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两条放射线将3、6 mm的同心圆分为上下左右4区,共9个区[9](图1)。其包括中央区(F)、内环颞侧区(IT)、内环下方区(II)、内环鼻侧区(IN)、内环上方区(IS)、外环颞侧区(OT)、外环下方区(OI)、外环鼻侧区(ON)、外环上方区(OS)。分别测量每个分区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及黄斑体积。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患眼各分区视网膜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均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D组患眼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较轻中度PD组均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患眼黄斑分区中,内环4分区视网膜厚度IS、IN>II>IT,即内环上方、鼻侧最厚,下方次之,颞侧最薄;外环4分区视网膜厚度ON>OS>OT、OI,即鼻侧最厚,上方次之,下方、颞侧较薄。


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患眼各分区黄斑体积较正常对照组均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D组患眼各分区黄斑体积较轻中度PD组均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患眼黄斑分区中,内环4分区黄斑体积IS、IN>II>IT,即内环上方、鼻侧最大,下方次之,颞侧最小;外环4分区黄斑体积ON>OS>OT、OI,即鼻侧最大,上方次之,下方、颞侧较小。


3 讨论
随着PD病程延长及严重程度加重,RGC会进行性凋亡,表现为RNFL厚度变薄及相应区域视野光敏感度下降[9-12]。目前国内外对于PD患者眼部表现的研究较集中于RNFL厚度变薄及视野缺损的改变上,对于黄斑结构的变化研究报道较少。Satue等[13]最新研究发现,PD患者平均RNFL厚度及鼻上、颞下各象限RNFL厚度均薄于正常人,轻度PD患者黄斑区及其周围各象限视网膜厚度均薄于正常组;但其研究中的入选对象仅是早期轻度PD患者,对于中重度PD患者黄斑厚度并未提及。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患眼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变薄,黄斑体积变小;与轻中度PD组患眼比较,重度PD组患眼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变薄,黄斑体积变小。该结果与Satue等[13]研究结果一致。黄斑区是视网膜感光最敏锐的部位,其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薄,外核层最厚,此处视锥细胞分布密集,对于色觉及感光起重要作用;RGC在视网膜大部分区域仅为一层,而在黄斑区却增加至8~10层,由于黄斑区RGC高度密集,随着PD严重程度的加重,黑质纹状体及神经细胞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渐进性凋亡,会造成黄斑区RGC减少,黄斑中心厚度也随之变薄[9]。通过对黄斑中心及其周围各象限视网膜厚度的测量,可以反映黄斑区的神经纤维变化,从而更早期地显示PD患者视神经的损害程度。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D患者严重程度加重,黄斑厚度及其周围视网膜厚度渐进性变薄,黄斑体积及其周围视网膜体积渐进性缩小。分析原因可能与PD患者RGC内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或细胞内谷氨酸盐含量增加有关[14-15]。RGC进行性凋亡从而引起RNFL及视网膜厚度渐进性变薄,黄斑及周围视网膜体积缩小。
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轻中度PD组与重度PD组患眼黄斑分区中,内环4分区视网膜厚度、黄斑体积均表现为IS、IN>II>IT,外环4分区视网膜厚度ON>OS>OT、OI。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受检眼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及黄斑体积分布一致。我们分析,这与视网膜组织结构、神经纤维分布、黄斑位于视盘颞侧偏下方相符合[16]。由于黄斑鼻侧存在乳斑束,导致鼻侧视网膜比颞侧视网膜厚度更厚,因此本研究发现鼻侧最厚的结果与眼底解剖结构相对应。RGC内含有多巴胺能神经元,随着PD程度加重,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凋亡,RGC内神经元逐渐减少,导致RGC层厚度变薄,最终导致黄斑周围视网膜厚度整体变薄。其表明PD患者黄斑周围厚度变薄及黄斑体积的缩小会随着PD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变化。
本研究结果表明,PD除了会影响运动功能异常,也会造成RGC凋亡,从而引起视网膜形态改变,表现为RNFL变薄和黄斑结构变化;并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表现为黄斑厚度变薄及体积缩小。但由于本研究仅仅针对PD患者视网膜形态进行了定量分析,未能将其与视功能结合,所以尚不能反映PD患者视网膜形态结构改变后对视力及视野敏感度的影响,有待今后研究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