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郭思彤, 姜利斌. 视神经转移癌二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9, 35(3): 284-285.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9.03.015 复制
例1 患者女,74岁。8年前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癌”并行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后每年定期复查均未发现肿瘤复发。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力急剧下降,不伴眼痛、头痛等症状。当地医院行头颅CT、MRI检查,其结果均无异常;诊断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并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循环药物治疗。患者自觉视力无明显改善并持续下降,于2017年7月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右眼BCVA眼前数指,左眼BCVA 1.0。右眼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RAPD)(+),晶状体轻度混浊。双眼视盘边界清,颜色正常,视网膜豹纹状眼底改变,黄斑区未见异常。OCT、闪光ERG检查结果均正常。颈动脉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轻度硬化,血流正常。眼眶及头颅MRI检查,右侧视神经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和视交叉右侧增粗,T2WI信号增强,且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诊断:视神经转移癌。建议患者进行全身PET-CT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但患者拒绝。2018年8月患者常规复查胸部CT,肺内有新发结节影,怀疑“肺癌肺内转移”,再次行手术切除。手术后病理检测结果提示“肺腺癌”。手术后患者仍未行PET-CT检查,也未行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化疗)。随访至今,患者右眼视力无改善也无进一步下降。

例2 患者女,61岁。右眼渐进性无痛性视力下降1个月余到我院就诊。曾于外院诊断为“视神经炎”,并予以甲强龙1000、500 mg静脉滴注各3 d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50 mg/d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无改善。患者9年前曾行乳腺癌手术,手术后进行了6个疗程化疗。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左眼BCVA 0.8。右眼RAPD(+)。双眼眼底及OCT检查均未见异常。眼眶MRI检查,右侧视神经颅内段走行区可见一结节状等T1等T2信号影,增强后强化,相邻蝶骨平台区脑膜不均匀增厚和强化(图2)。追问患者病史,于2个月前发现双肺、锁骨上淋巴结等多处癌转移;同位素骨扫描提示全身多处骨转移。诊断:视神经转移癌。建议患者行腰椎穿刺以明确脑脊液改变,患者拒绝并转肿瘤专科医院进一步行全身化疗。此后患者未于眼科复诊,电话随访患者全身情况逐渐恶化,1年后患者病逝。

讨论 眼内转移癌多易侵犯血运丰富的脉络膜,仅累及视神经的转移癌较为少见,占眼转移癌的1.3%~4.0%[1]。我们检索1879年至今发表的视神经转移癌病例报道44例,发现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是乳腺癌(17例,均为女性),视神经转移平均在原发病发现后(5.34±3.60)年受累;其次为肺癌(7例,男女性各3例,性别不详1例),其中2例在发现视神经转移癌后全身检查时才发现肺癌;胃肠道(5例)及其他恶性肿瘤相对少见。不同原发肿瘤视神经转移患者性别与原发肿瘤的性别比例大致相符。
眼内转移癌患者多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为首发症状[2-3]。眼底可表现为视盘水肿、血管纡曲或视网膜静脉阻塞等[4]。如侵犯球后视神经,其表现与球后视神经炎相似,眼底表现正常,并可能伴有眼痛、眼球转动疼痛等。目前视神经转移癌患者视力损伤的机制尚不清楚,考虑与肿瘤对视神经的压迫、浸润,或其造成的视神经缺血或脱髓鞘改变,以及颅内压增高有关[5-7]。糖皮质激素治疗对视神经转移癌患者病情改善无任何益处,且有抑制患者全身免疫能力的风险,是该类患者治疗的相对禁忌症。
本文两例患者共同特点是,在原发性恶性肿瘤切除手术后多年出现了单眼视力进行性下降,且视力损伤严重,但眼底和OCT表现正常。这种临床特征容易使首诊医生忽略患者视觉损伤与癌肿相关可能性,而简单地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或其他类型视神经疾病,并可能盲目予以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分析这种误诊原因,除与视神经转移癌发生较为罕见,对该类疾病认识不足,询问病史不详细,以及忽视原发肿瘤病灶切除后多年依然有转移的特性外,未行增强MRI检查也是疾病误诊和误治的重要原因。本文报道两例患者还具有一些非典型性视神经炎表现,包括患者发生视觉损伤的年龄超过60岁,视力呈进行性下降以及视功能损伤程度严重等。这些表现提示患者应及时进行头颅或眼眶MRI检查,并需同时行增强扫描。视神经转移癌MRI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包括视神经局部突出结节影、视神经鞘膜以及邻近脑膜不规则增厚。这些表现能够在MRI增强影像上更加清晰显示出来,而在常规T1WI和T2WI上可能显示不清,易被遗漏。虽然视神经鞘膜的炎性病变也表现为鞘膜的增厚和强化,但炎症所致鞘膜的增厚强化一般是均匀的,很少有结节形成。结合患者癌症疾病病史和增强MRI表现,不难考虑到视神经转移癌的可能。
视神经转移癌患者的视力及生命预后均不佳。有文献报道,累及视神经的恶性转移癌确诊后的平均寿命为13个月[8]。此时患者要以全身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例1 患者女,74岁。8年前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癌”并行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后每年定期复查均未发现肿瘤复发。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力急剧下降,不伴眼痛、头痛等症状。当地医院行头颅CT、MRI检查,其结果均无异常;诊断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并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循环药物治疗。患者自觉视力无明显改善并持续下降,于2017年7月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右眼BCVA眼前数指,左眼BCVA 1.0。右眼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RAPD)(+),晶状体轻度混浊。双眼视盘边界清,颜色正常,视网膜豹纹状眼底改变,黄斑区未见异常。OCT、闪光ERG检查结果均正常。颈动脉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轻度硬化,血流正常。眼眶及头颅MRI检查,右侧视神经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和视交叉右侧增粗,T2WI信号增强,且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诊断:视神经转移癌。建议患者进行全身PET-CT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但患者拒绝。2018年8月患者常规复查胸部CT,肺内有新发结节影,怀疑“肺癌肺内转移”,再次行手术切除。手术后病理检测结果提示“肺腺癌”。手术后患者仍未行PET-CT检查,也未行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化疗)。随访至今,患者右眼视力无改善也无进一步下降。

例2 患者女,61岁。右眼渐进性无痛性视力下降1个月余到我院就诊。曾于外院诊断为“视神经炎”,并予以甲强龙1000、500 mg静脉滴注各3 d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50 mg/d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无改善。患者9年前曾行乳腺癌手术,手术后进行了6个疗程化疗。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左眼BCVA 0.8。右眼RAPD(+)。双眼眼底及OCT检查均未见异常。眼眶MRI检查,右侧视神经颅内段走行区可见一结节状等T1等T2信号影,增强后强化,相邻蝶骨平台区脑膜不均匀增厚和强化(图2)。追问患者病史,于2个月前发现双肺、锁骨上淋巴结等多处癌转移;同位素骨扫描提示全身多处骨转移。诊断:视神经转移癌。建议患者行腰椎穿刺以明确脑脊液改变,患者拒绝并转肿瘤专科医院进一步行全身化疗。此后患者未于眼科复诊,电话随访患者全身情况逐渐恶化,1年后患者病逝。

讨论 眼内转移癌多易侵犯血运丰富的脉络膜,仅累及视神经的转移癌较为少见,占眼转移癌的1.3%~4.0%[1]。我们检索1879年至今发表的视神经转移癌病例报道44例,发现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是乳腺癌(17例,均为女性),视神经转移平均在原发病发现后(5.34±3.60)年受累;其次为肺癌(7例,男女性各3例,性别不详1例),其中2例在发现视神经转移癌后全身检查时才发现肺癌;胃肠道(5例)及其他恶性肿瘤相对少见。不同原发肿瘤视神经转移患者性别与原发肿瘤的性别比例大致相符。
眼内转移癌患者多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为首发症状[2-3]。眼底可表现为视盘水肿、血管纡曲或视网膜静脉阻塞等[4]。如侵犯球后视神经,其表现与球后视神经炎相似,眼底表现正常,并可能伴有眼痛、眼球转动疼痛等。目前视神经转移癌患者视力损伤的机制尚不清楚,考虑与肿瘤对视神经的压迫、浸润,或其造成的视神经缺血或脱髓鞘改变,以及颅内压增高有关[5-7]。糖皮质激素治疗对视神经转移癌患者病情改善无任何益处,且有抑制患者全身免疫能力的风险,是该类患者治疗的相对禁忌症。
本文两例患者共同特点是,在原发性恶性肿瘤切除手术后多年出现了单眼视力进行性下降,且视力损伤严重,但眼底和OCT表现正常。这种临床特征容易使首诊医生忽略患者视觉损伤与癌肿相关可能性,而简单地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或其他类型视神经疾病,并可能盲目予以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分析这种误诊原因,除与视神经转移癌发生较为罕见,对该类疾病认识不足,询问病史不详细,以及忽视原发肿瘤病灶切除后多年依然有转移的特性外,未行增强MRI检查也是疾病误诊和误治的重要原因。本文报道两例患者还具有一些非典型性视神经炎表现,包括患者发生视觉损伤的年龄超过60岁,视力呈进行性下降以及视功能损伤程度严重等。这些表现提示患者应及时进行头颅或眼眶MRI检查,并需同时行增强扫描。视神经转移癌MRI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包括视神经局部突出结节影、视神经鞘膜以及邻近脑膜不规则增厚。这些表现能够在MRI增强影像上更加清晰显示出来,而在常规T1WI和T2WI上可能显示不清,易被遗漏。虽然视神经鞘膜的炎性病变也表现为鞘膜的增厚和强化,但炎症所致鞘膜的增厚强化一般是均匀的,很少有结节形成。结合患者癌症疾病病史和增强MRI表现,不难考虑到视神经转移癌的可能。
视神经转移癌患者的视力及生命预后均不佳。有文献报道,累及视神经的恶性转移癌确诊后的平均寿命为13个月[8]。此时患者要以全身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