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娟, 张利伟, 黎铧, 李娟娟. 脉络膜转移癌患者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9, 35(4): 327-332.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9.04.003 复制
脉络膜转移癌诊断主要依靠患者全身病史以及眼底影像学特征[1]。因此影像学特征的认识对于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重要,尤其对于首诊于眼科的肿瘤患者更具有特殊意义。脉络膜转移癌影像特征已有较多报道,但近年随着眼底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FAF、频域OCT等新型检查手段的运用,对脉络膜转移癌提供了多角度的影像观察[2];同时由于抗肿瘤治疗的进展,脉络膜转移癌的影像特征也有了新认识。我们对一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进行了多模式影像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本研究经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号:20180106)。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多模式影像检查并结合全身病史确诊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28例38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单眼18例,双眼10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50.8±6.9)岁。均以不同程度视力下降就诊,其中因单眼视力下降就诊后发现对侧眼转移性病灶6例。28例中,原发肿瘤为乳腺癌、肺癌、胃癌者分别为15、11、2例,其中合并颅脑、骨、淋巴结等多器官转移8例,首诊眼科13例。经全身抗肿瘤治疗后,脉络膜转移病灶消退3例4只眼。
所有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及超广角眼底照相、FAF、红外眼底照相(IR)、FFA、频域OCT、B型超声检查。排除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黑色瘤等脉络膜占位性病变,同时排除屈光间质混浊或合并其他眼底疾病者。
采用英国欧堡公司免散瞳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Daytona)P200T行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以532 nm绿激光和633 nm红激光同时扫描,采集病灶处高分辨率(3900像素×3072像素)彩色数字图像。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仪行IR、FAF、FFA检查。以787 nm波长快速扫描眼底采集后极部IR;FAF激发光波长488 nm,调节敏感度旋钮,连续采集3~5张图像,使用Herdelberg Eye Explore 软件处理得到FAF影像;FFA按常规操作完成。早期:荧光素钠注射后10~15 s;中期:动脉充盈2 s后;晚期:荧光素钠注射5 min以后。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Spectralis HRA OCT行频域OCT检查。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水平扫描,扫描深度5~8 mm;选择图像质量与位置较佳的图像进行标记保存。采用天津迈达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ODM2000 B型超声仪行B型超声检查。探头频率10 MHz,常规探测6方位,探查玻璃体内的异常回声情况。
以超广角彩色眼底像所见:瘤体呈黄白色伴不同程度视网膜水肿,其上较少色素改变的瘤体定义为较新鲜瘤体;瘤体颜色稍白并伴有不同程度色素沉着、伴有脉络膜萎缩的瘤体定义为陈旧瘤体;抗肿瘤治疗前后对比,瘤体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定义为瘤体消退。对比观察患眼眼底彩色照相、FFA及FAF影像特征。
2 结果
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发现,所有患眼瘤体均位于视网膜后极部或中周部。其中,孤立性病灶26只眼,多灶性病灶12只眼。瘤体大小1~35 DD,与周围视网膜组织边界相对清晰。所有瘤体均呈黄白色隆起,其中瘤体及瘤体表面均无色素沉着(图1A)27只眼,瘤体表面可见明显色素沉着(图1B)11只眼。较新鲜瘤体26只眼,陈旧瘤体10只眼;新旧瘤体共存2只眼。陈旧瘤体可见RPE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而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及巩膜,其中少许色素沉着(图1C);较新鲜瘤体可见瘤体区视网膜下黄白色隆起。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28只眼,可见瘤体附近视网膜神经上皮隆起。经抗肿瘤治疗后转移病灶消退的4只眼,可见瘤体明显缩小,变平,其表面色素沉着。

IR检查发现,所有患眼瘤体均呈不同程度斑驳状反射(图2A~2C)。其中,瘤体渗出区域呈相对弱反射(图2A)28只眼;伴后极部脉络膜萎缩区域呈强反射(图2B)3只眼。较小瘤体(约3 DD)呈弱反射(图2C)3只眼。抗肿瘤治疗后瘤体消退的4只眼,治疗后IR仍呈现不均匀反射。

FAF检查发现,38只眼中,瘤体内呈斑块状较强自身荧光(AF),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可见稍强AF晕(图3A)14只眼;瘤体内呈强弱荧光混合形成的斑驳状AF(图3B)13只眼。陈旧瘤体可见“豹斑样”AF,RPE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处呈弱AF并透见脉络膜大血管轮廓(图3C)3只眼。瘤体内强AF斑融合呈大块状强AF(图3D)7只眼。抗肿瘤治疗后瘤体消退4只眼,治疗后呈相对弱AF,其间可见点状强AF。

FFA检查发现,38只眼中,瘤体早期呈弱荧光,中期其周围出现针尖样强荧光点(图4A),随造影时间延长,强荧光点增多且逐渐增强,勾勒出瘤体形态及边界(图4B);晚期瘤体荧光素持续渗漏融合成弥漫状强荧光(图4C)32只眼。新旧瘤体共存的2只眼,早期较新鲜瘤体呈弱荧光,陈旧瘤体呈“豹斑样”荧光并可见RPE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而透见的脉络膜大血管(图4D);中期较新鲜瘤体出现点状荧光,陈旧瘤体“豹斑样”荧光改变更为显著(图4E);晚期较新鲜瘤体呈强荧光,陈旧瘤体“豹斑样”荧光无变化(图4F)。抗肿瘤治疗后瘤体消退的4只眼,治疗后原瘤体区可见“豹斑样”荧光,无明显荧光素渗漏。

频域OCT检查发现,所有患眼脉络膜及RPE层不同程度波浪状隆起,其下隐约可见脉络膜小血管形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层间可见大量细颗粒状或团状强反射物质堆积(图5A,5B)。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者可见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图5B)。抗肿瘤治疗后瘤体消退的4只眼,治疗前瘤体高度隆起,神经上皮层下大量点状、团状强反射物质(图5C);治疗后瘤体变平消失,RPE点状突起(图5D)。

B型超声检查发现,所有患眼可见后极部实质性占位病变、内部回声均匀。瘤体呈扁平形(图6A)23只眼,扁平半球形(图6B)12只眼,不规则形(图6C)3只眼。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1只眼,可见与眼球壁相连的光带,其中可见球后眶内组织弱回声(图6D)2只眼。

3 讨论
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及检查手段的提高,脉络膜转移癌检出率也相应呈现增长趋势。眼底彩色照相、FFA、B型超声等传统影像检查手段在脉络膜转移癌诊断中的价值已被临床熟知。近年随着眼部多种影像技术的更新和推广,眼底超广角激光扫描成像、IR、FAF、频域OCT技术等为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影像证据。
传统眼底彩色照相可显示瘤体部位、颜色,但对于较大瘤体,则不能完整显示以及瘤体与视网膜的关系、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范围等。相对于传统眼底彩色照相,欧堡Daytona以免散瞳、超广角和成像快为特点,成像范围达到视网膜200°[3],可更为完整地显示出瘤体范围、大小以及与周围视网膜的关系。对于分散地多灶性转移癌可同时成像;对于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者,则能更全面显示出视网膜脱离范围、程度以及与瘤体的关系等[4]。同时,欧堡Daytona提供了红绿激光结合扫描技术,可清晰显示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PE层、脉络膜等各层的结构变化[5]。
FAF通过对RPE细胞中脂褐质的检测,可以更好地显示RPE结构及功能变化[6]。本研究结果显示,较新鲜瘤体RPE结构及功能破坏尚不严重,FAF显示为斑驳样强弱荧光;而对于陈旧瘤体,因RPE结构及功能破坏较为显著,FAF呈现出十分典型的“豹斑样”荧光[7]。因此,相对于其他影像检查手段,FAF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RPE的功能破坏情况,从而推测出瘤体生长时间。此外,瘤体周围AF亦可在一定程度显示瘤体进展变化,如瘤体周围呈完全弱AF,表示无正在破坏的RPE;反之,则瘤体周围的RPE仍处于被破坏阶段[8]。与FAF类似,IR采用787 nm波长进行扫描,可以通过红外信号捕捉到黑色素分布情况以反映RPE的结构及功能改变[9]。
B型超声作为经典眼底影像检查手段,可以了解瘤体隆起高度、瘤体内部回声、是否伴有视网膜脱离等影像特征。但对于瘤体内部更为细节的影像以及附近视网膜脉络膜变化,则不能提供更为精细地影像学信号。频域OCT可在一定程度上更为精细显示瘤体细节,反映出瘤体内部回声信号[10];频域OCT可见瘤体前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的影像特征,相对于脉络膜血管瘤、黑色素瘤等其他肿瘤光滑的前表面,这种凹凸不平的改变被认为是转移癌的一大影像特征。目前这种特征被认为是由于椭圆体带盘膜的脱落堆积所致[11]。
随着超广角眼底照相、FAF、频域OCT等新型影像技术的推广运用,对传统眼底彩色照相、FFA、B型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达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帮助临床更为精细地诊断和观察脉络膜转移癌。同时,多种影像技术的综合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理解脉络膜转移癌发展转归的变化特征[12]。但本研究纳入患者数量有限,尚需纳入更多患者,并结合多种影像检查手段完善对脉络膜转移癌的影像观察,以提升多模式影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指导脉络膜转移癌患者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分析。
脉络膜转移癌诊断主要依靠患者全身病史以及眼底影像学特征[1]。因此影像学特征的认识对于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重要,尤其对于首诊于眼科的肿瘤患者更具有特殊意义。脉络膜转移癌影像特征已有较多报道,但近年随着眼底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FAF、频域OCT等新型检查手段的运用,对脉络膜转移癌提供了多角度的影像观察[2];同时由于抗肿瘤治疗的进展,脉络膜转移癌的影像特征也有了新认识。我们对一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进行了多模式影像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本研究经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号:20180106)。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多模式影像检查并结合全身病史确诊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28例38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单眼18例,双眼10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50.8±6.9)岁。均以不同程度视力下降就诊,其中因单眼视力下降就诊后发现对侧眼转移性病灶6例。28例中,原发肿瘤为乳腺癌、肺癌、胃癌者分别为15、11、2例,其中合并颅脑、骨、淋巴结等多器官转移8例,首诊眼科13例。经全身抗肿瘤治疗后,脉络膜转移病灶消退3例4只眼。
所有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及超广角眼底照相、FAF、红外眼底照相(IR)、FFA、频域OCT、B型超声检查。排除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黑色瘤等脉络膜占位性病变,同时排除屈光间质混浊或合并其他眼底疾病者。
采用英国欧堡公司免散瞳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Daytona)P200T行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以532 nm绿激光和633 nm红激光同时扫描,采集病灶处高分辨率(3900像素×3072像素)彩色数字图像。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仪行IR、FAF、FFA检查。以787 nm波长快速扫描眼底采集后极部IR;FAF激发光波长488 nm,调节敏感度旋钮,连续采集3~5张图像,使用Herdelberg Eye Explore 软件处理得到FAF影像;FFA按常规操作完成。早期:荧光素钠注射后10~15 s;中期:动脉充盈2 s后;晚期:荧光素钠注射5 min以后。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Spectralis HRA OCT行频域OCT检查。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水平扫描,扫描深度5~8 mm;选择图像质量与位置较佳的图像进行标记保存。采用天津迈达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ODM2000 B型超声仪行B型超声检查。探头频率10 MHz,常规探测6方位,探查玻璃体内的异常回声情况。
以超广角彩色眼底像所见:瘤体呈黄白色伴不同程度视网膜水肿,其上较少色素改变的瘤体定义为较新鲜瘤体;瘤体颜色稍白并伴有不同程度色素沉着、伴有脉络膜萎缩的瘤体定义为陈旧瘤体;抗肿瘤治疗前后对比,瘤体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定义为瘤体消退。对比观察患眼眼底彩色照相、FFA及FAF影像特征。
2 结果
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发现,所有患眼瘤体均位于视网膜后极部或中周部。其中,孤立性病灶26只眼,多灶性病灶12只眼。瘤体大小1~35 DD,与周围视网膜组织边界相对清晰。所有瘤体均呈黄白色隆起,其中瘤体及瘤体表面均无色素沉着(图1A)27只眼,瘤体表面可见明显色素沉着(图1B)11只眼。较新鲜瘤体26只眼,陈旧瘤体10只眼;新旧瘤体共存2只眼。陈旧瘤体可见RPE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而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及巩膜,其中少许色素沉着(图1C);较新鲜瘤体可见瘤体区视网膜下黄白色隆起。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28只眼,可见瘤体附近视网膜神经上皮隆起。经抗肿瘤治疗后转移病灶消退的4只眼,可见瘤体明显缩小,变平,其表面色素沉着。

IR检查发现,所有患眼瘤体均呈不同程度斑驳状反射(图2A~2C)。其中,瘤体渗出区域呈相对弱反射(图2A)28只眼;伴后极部脉络膜萎缩区域呈强反射(图2B)3只眼。较小瘤体(约3 DD)呈弱反射(图2C)3只眼。抗肿瘤治疗后瘤体消退的4只眼,治疗后IR仍呈现不均匀反射。

FAF检查发现,38只眼中,瘤体内呈斑块状较强自身荧光(AF),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可见稍强AF晕(图3A)14只眼;瘤体内呈强弱荧光混合形成的斑驳状AF(图3B)13只眼。陈旧瘤体可见“豹斑样”AF,RPE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处呈弱AF并透见脉络膜大血管轮廓(图3C)3只眼。瘤体内强AF斑融合呈大块状强AF(图3D)7只眼。抗肿瘤治疗后瘤体消退4只眼,治疗后呈相对弱AF,其间可见点状强AF。

FFA检查发现,38只眼中,瘤体早期呈弱荧光,中期其周围出现针尖样强荧光点(图4A),随造影时间延长,强荧光点增多且逐渐增强,勾勒出瘤体形态及边界(图4B);晚期瘤体荧光素持续渗漏融合成弥漫状强荧光(图4C)32只眼。新旧瘤体共存的2只眼,早期较新鲜瘤体呈弱荧光,陈旧瘤体呈“豹斑样”荧光并可见RPE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而透见的脉络膜大血管(图4D);中期较新鲜瘤体出现点状荧光,陈旧瘤体“豹斑样”荧光改变更为显著(图4E);晚期较新鲜瘤体呈强荧光,陈旧瘤体“豹斑样”荧光无变化(图4F)。抗肿瘤治疗后瘤体消退的4只眼,治疗后原瘤体区可见“豹斑样”荧光,无明显荧光素渗漏。

频域OCT检查发现,所有患眼脉络膜及RPE层不同程度波浪状隆起,其下隐约可见脉络膜小血管形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层间可见大量细颗粒状或团状强反射物质堆积(图5A,5B)。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者可见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图5B)。抗肿瘤治疗后瘤体消退的4只眼,治疗前瘤体高度隆起,神经上皮层下大量点状、团状强反射物质(图5C);治疗后瘤体变平消失,RPE点状突起(图5D)。

B型超声检查发现,所有患眼可见后极部实质性占位病变、内部回声均匀。瘤体呈扁平形(图6A)23只眼,扁平半球形(图6B)12只眼,不规则形(图6C)3只眼。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1只眼,可见与眼球壁相连的光带,其中可见球后眶内组织弱回声(图6D)2只眼。

3 讨论
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及检查手段的提高,脉络膜转移癌检出率也相应呈现增长趋势。眼底彩色照相、FFA、B型超声等传统影像检查手段在脉络膜转移癌诊断中的价值已被临床熟知。近年随着眼部多种影像技术的更新和推广,眼底超广角激光扫描成像、IR、FAF、频域OCT技术等为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影像证据。
传统眼底彩色照相可显示瘤体部位、颜色,但对于较大瘤体,则不能完整显示以及瘤体与视网膜的关系、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范围等。相对于传统眼底彩色照相,欧堡Daytona以免散瞳、超广角和成像快为特点,成像范围达到视网膜200°[3],可更为完整地显示出瘤体范围、大小以及与周围视网膜的关系。对于分散地多灶性转移癌可同时成像;对于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者,则能更全面显示出视网膜脱离范围、程度以及与瘤体的关系等[4]。同时,欧堡Daytona提供了红绿激光结合扫描技术,可清晰显示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PE层、脉络膜等各层的结构变化[5]。
FAF通过对RPE细胞中脂褐质的检测,可以更好地显示RPE结构及功能变化[6]。本研究结果显示,较新鲜瘤体RPE结构及功能破坏尚不严重,FAF显示为斑驳样强弱荧光;而对于陈旧瘤体,因RPE结构及功能破坏较为显著,FAF呈现出十分典型的“豹斑样”荧光[7]。因此,相对于其他影像检查手段,FAF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RPE的功能破坏情况,从而推测出瘤体生长时间。此外,瘤体周围AF亦可在一定程度显示瘤体进展变化,如瘤体周围呈完全弱AF,表示无正在破坏的RPE;反之,则瘤体周围的RPE仍处于被破坏阶段[8]。与FAF类似,IR采用787 nm波长进行扫描,可以通过红外信号捕捉到黑色素分布情况以反映RPE的结构及功能改变[9]。
B型超声作为经典眼底影像检查手段,可以了解瘤体隆起高度、瘤体内部回声、是否伴有视网膜脱离等影像特征。但对于瘤体内部更为细节的影像以及附近视网膜脉络膜变化,则不能提供更为精细地影像学信号。频域OCT可在一定程度上更为精细显示瘤体细节,反映出瘤体内部回声信号[10];频域OCT可见瘤体前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的影像特征,相对于脉络膜血管瘤、黑色素瘤等其他肿瘤光滑的前表面,这种凹凸不平的改变被认为是转移癌的一大影像特征。目前这种特征被认为是由于椭圆体带盘膜的脱落堆积所致[11]。
随着超广角眼底照相、FAF、频域OCT等新型影像技术的推广运用,对传统眼底彩色照相、FFA、B型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达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帮助临床更为精细地诊断和观察脉络膜转移癌。同时,多种影像技术的综合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理解脉络膜转移癌发展转归的变化特征[12]。但本研究纳入患者数量有限,尚需纳入更多患者,并结合多种影像检查手段完善对脉络膜转移癌的影像观察,以提升多模式影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指导脉络膜转移癌患者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