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叶祖科, 尹小芳, 罗书科, 汤秀容, 梁影影, 黎彦豪, 卢彦. 局限性脉络膜凹陷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及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9, 35(4): 342-347.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9.04.006 复制
局限性脉络膜凹陷(FCE)是指光感受器细胞层、RPE层向脉络膜层凹陷的眼底病变,临床较为少见,曾被认为是一种病变稳定的先天性疾病[1]。随着OCT检查的广泛开展,发现FCE常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等RPE屏障功能障碍[2-4]。目前,国内外文献主要集中于FCE的OCT、眼底血管造影等影像特征和临床特征观察[2-11]。而FCE的常见并发症CNV、CSC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我们回顾分析了一组FCE患者的临床和频域OCT、FFA、ICGA等多模式影像特征,初步分析FCE出现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首诊并经频域OCT检查确诊的FCE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右眼16例,左眼15例。均为单眼发病。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5.84±13.57)岁。纳入标准:频域OCT深度增强成像(EDI)检查可见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RPE层向脉络膜层凹陷[1]。排除标准:(1)合并眼部其他先天发育异常如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缺损、Best病、Stargardt病、牵牛花综合征等,以及脉络膜肿瘤、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后巩膜炎、白点综合征等可继发RPE皱褶不平或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的病变;(2)既往有眼后节外伤史,巩膜环扎或扣带手术、玻璃体切割手术等眼部手术史。
所有患眼均行BCVA、医学验光、频域OCT检查;行FFA和(或)ICGA检查9只眼,其中行FFA联合ICGA检查3只眼,均为合并RPE并发症者。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患眼logMAR BCVA 0.0~1.0,平均logMAR BCVA 0.24±0.29。等效球镜度数+2.50~−6.50 D,平均等效球镜度数(−2.08±2.53)D。其中,近视、远视、正视分别为22(71.0%)、5(16.1%)、4(12.9%)只眼。根据是否伴RPE并发症将患眼分为FCE单纯组和FCE并发症组,分别为17、14只眼。FCE并发症组14只眼中,合并CNV、CSC、PCV、RPE脱离(PED)分别为7(22.6%)、4(12.9%)、1(3.2%)、2(6.5%)只眼。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眼别、等效球镜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Spectralis HRA-OCT仪的EDI模式对患眼黄斑中心凹进行扫描。扫描范围6 mm×6 mm,水平6线扫描,选取成像清晰的图像储存于计算机。由2名眼底病专家进行阅片分析,明确FCE诊断,诊断意见不一致者不纳入研究。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凹陷最深处的凹陷下脉络膜厚度、最大凹陷宽度和凹陷深度(图1),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凹陷位置:中心凹位于脉络膜凹陷范围内的记录为中心凹下,其他记录为中心凹外[4]。凹陷形态:分为碗形、锥形或混合形[6]。凹陷类型:根据凹陷处光感受器细胞层与RPE层的解剖关系是否分离分为紧密型和分离型[1];并发CSC者待视网膜下液吸收后确定。

采用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选择距离CNV病灶或CSC渗漏点最近的凹陷数据进入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独立样本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自变量筛选采用逐步法,检验水准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1只眼共发现33个凹陷,均位于黄斑区;存在2个凹陷2只眼,伴CNV、CSC各1只眼。33个凹陷中,紧密型、分离型分别为28(84.8%)、5(15.2%)个;碗形、锥形分别为22(66.7%)、11(33.3%)个;中心凹下、中心凹外分别为19(57.6%)、14(42.4%)个。平均SFCT(194.71±82.66)μm,凹陷下脉络膜厚度(153.15±87.04)μm;凹陷宽度(743.48±346.08)μm,凹陷深度(68.79±36.38)μm。
与FCE单纯组比较,FCE并发症组患眼SFCT显著增厚,凹陷宽度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眼之间凹陷下脉络膜厚度、凹陷深度及凹陷形态、类型、位置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FCT(OR=1.016,P=0.026)、凹陷宽度(OR=1.004,P=0.034)是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表4)。SFCT越厚、凹陷宽度越大,FCE出现RPE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越高。

频域OCT检查结果显示,FCE单纯组患眼均出现不同程度RPE结构受损、变薄,椭圆体带不连续,且以凹陷边缘处RPE损害最为明显(图2A);凹陷下脉络膜不同程度受压、变薄(图2B)。可见凹陷下强反射脉络膜组织(图2C)6只眼(19.4%)。

FCE并发症组14只眼中,RPE病损位于凹陷边缘10只眼(71.4%);位于凹陷外周附近4只眼(28.6%)。合并CNV的7只眼中,CNV病灶位于凹陷边缘5只眼,其中随访中发生CNV2只眼,其初诊时凹陷边缘RPE结构破坏、不连续(图3A),分别于随访2.5、6.5个月时进展为CNV(图3B)。CNV病灶位于凹陷外周附近(图3C)1只眼;位于巨大凹陷(凹陷宽度3115 μm)底部(图3D)1只眼。PCV 1只眼和PED 2只眼,病灶均出现在凹陷边缘(图3E)。CSC4只眼中,病灶位于凹陷边缘2只眼,表现为凹陷边缘RPE层点状撕裂、透见信号以及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图3F)。凹陷底部RPE层受损、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 2只眼。

FFA检查结果显示,合并CNV的7只眼,均表现为典型CNV强荧光(图4A)。CSC4只眼中,行FFA检查2只眼,可见渗漏点位于凹陷边缘,呈点状强荧光(图4B)。FFA联合ICGA检查的3只眼,凹陷下脉络膜呈持续弱荧光、不同程度充盈缺损(图4C,4D),凹陷周围局部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强(图4E)。

3 讨论
FCE由Margolis等[1]于2011年正式命名。其为一种隐匿且相对稳定的黄斑病变,通常无视力症状或轻度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多见于中青年,大多单眼发病,常伴中低度近视,无明显性别差异[1]。FCE出现黄斑RPE屏障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并非少见,多数患者在出现并发症如CNV、CSC等时偶然发现[2-4]。Lim等[12]报道FCE合并CNV、PCV及CSC的总发生率为2.3%。FCE合并CSC的发生率为4.8%~7.8%[2, 9, 13]。Lee等[4]在41只FCE眼中,发现24%的患眼合并CSC,22%的患眼合并CNV/PCV。正因FCE病灶主要位于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所以当出现并发症时将严重损害视功能[4-5]。
迄今,国内外文献主要集中于FCE的影像特征及出现黄斑并发症的临床特点[2-11]。FCE合并CNV、CSC、PCV或PED的可能机制仍在进一步探索。Wang等[9]和Chung等[10]通过眼底多模式影像观察发现,脉络膜增厚、脉络膜血管扩张、脉络膜通透性增强、脉络膜缺血或循环障碍等均是FCE的潜在致病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脉络膜增厚可能是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两组患眼SFCT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然凹陷下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FCE并发症组凹陷下脉络膜厚度呈增加趋势,平均值大于FCE单纯组。其原因可能与样本量偏小有关。频域OCT检查发现,凹陷下脉络膜不同程度受压、变薄。ICGA检查显示凹陷下脉络膜血管不同程度充盈缺损、呈持续弱荧光,其周围可伴或不伴有高通透性改变,与文献报道相符[1, 3, 5, 9-10]。推测凹陷处脉络膜毛细血管受压、变薄、萎缩,呈局部缺血缺氧、灌注不良或循环障碍,刺激VEGF释放水平增加[14],进而诱导CNV、PCV形成或周围脉络膜血管扩张、增厚及高通透性改变。后者也被证实为CSC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15]。
FCE凹陷宽度、形态对并发症的影响较少且多为小样本研究,发现凹陷宽度或面积与黄斑并发症相关[11, 16]。本研究结果显示,FCE并发症组患眼凹陷宽度明显大于FCE单纯组。提示凹陷宽度越大,可能凹陷下脉络膜缺血范围、面积或程度越大,越容易诱发并发症。FCE形态上分类有碗形、锥形及混合形[6]。本组33个凹陷中,碗形22个(66.7%),明显多于锥形。虽然FCE单纯组与FCE并发症组在凹陷形态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但FCE并发症组14只眼中,10只眼(71.4%)为碗形。既往研究表明,碗形的凹陷宽度一般大于锥形[7]。这或许说明碗形凹陷可能更易出现RPE相关并发症。
FCE的OCT形态观察发现,凹陷处RPE层结构不同程度受损、变薄[6-7]。FCE合并CNV或CSC时,CNV病灶、CSC渗漏点与FCE存在密切位置关系,且CNV、CSC渗漏点大多位于凹陷边缘,也可位于凹陷内部或凹陷外周附近[2-4,13, 17-18]。本组患眼的OCT影像特征与文献报道相符,凹陷处RPE层不同程度变薄、反射减弱,且以边缘受损更为明显。FCE并发症组14只眼中,10只眼(71.4%)的RPE病损(CNV、CSC渗漏点、PED)明确位于凹陷边缘区域。这提示凹陷边缘处的RPE可能更易更早出现结构受损、萎缩,导致屏障功能障碍。文献[1, 3, 5, 9-10]及本研究结果均证实凹陷下脉络膜呈相对缺血、低灌注状态,可进一步加重其上方RPE-Bruch膜复合体的屏障功能受损,促进CNV形成或RPE渗漏。此外,本组19.4%的患眼FCE下存在局部强反射脉络膜组织,既往也有学者报道约54.0%~55.6%的FCE患眼凹陷下存在强反射的异常脉络膜组织[2, 4]。这种异常组织被认为是局部脉络膜瘢痕,可能收缩导致凹陷形成及RPE层受损。
关于FCE的成因仍存在争议[19],先天性还是获得性仍未明确。Park和Oh[20]在儿童、青少年OCT筛查中未发现FCE的存在,认为成人FCE可能是获得性的。近年有文献报道,获得性FCE可能继发于Best病等黄斑视网膜萎缩性病变[21-22]。也有一些报道认为FCE形成可能与脉络膜炎症、萎缩或瘢痕有关,如继发于多灶性脉络膜炎[23]、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23]、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24-25]等,但报道的例数不多。本研究纳入的FCE患者既往无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史,均为首诊病例,并发症为初次发生,推测FCE可能先于并发症存在。但FCE本身成因仍然需要更多的临床病例观察和影像学、组织学研究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单纯FCE组患眼缺乏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分析,关于FCE患眼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仍需要大样本纵向观察研究进一步探索和验证。由于凹陷边缘区域RPE结构受损及凹陷下脉络膜局部缺血、循环障碍,可能与FCE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对无并发症的FCE患者建议长期随访观察。
局限性脉络膜凹陷(FCE)是指光感受器细胞层、RPE层向脉络膜层凹陷的眼底病变,临床较为少见,曾被认为是一种病变稳定的先天性疾病[1]。随着OCT检查的广泛开展,发现FCE常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等RPE屏障功能障碍[2-4]。目前,国内外文献主要集中于FCE的OCT、眼底血管造影等影像特征和临床特征观察[2-11]。而FCE的常见并发症CNV、CSC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我们回顾分析了一组FCE患者的临床和频域OCT、FFA、ICGA等多模式影像特征,初步分析FCE出现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首诊并经频域OCT检查确诊的FCE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右眼16例,左眼15例。均为单眼发病。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5.84±13.57)岁。纳入标准:频域OCT深度增强成像(EDI)检查可见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RPE层向脉络膜层凹陷[1]。排除标准:(1)合并眼部其他先天发育异常如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缺损、Best病、Stargardt病、牵牛花综合征等,以及脉络膜肿瘤、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后巩膜炎、白点综合征等可继发RPE皱褶不平或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的病变;(2)既往有眼后节外伤史,巩膜环扎或扣带手术、玻璃体切割手术等眼部手术史。
所有患眼均行BCVA、医学验光、频域OCT检查;行FFA和(或)ICGA检查9只眼,其中行FFA联合ICGA检查3只眼,均为合并RPE并发症者。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患眼logMAR BCVA 0.0~1.0,平均logMAR BCVA 0.24±0.29。等效球镜度数+2.50~−6.50 D,平均等效球镜度数(−2.08±2.53)D。其中,近视、远视、正视分别为22(71.0%)、5(16.1%)、4(12.9%)只眼。根据是否伴RPE并发症将患眼分为FCE单纯组和FCE并发症组,分别为17、14只眼。FCE并发症组14只眼中,合并CNV、CSC、PCV、RPE脱离(PED)分别为7(22.6%)、4(12.9%)、1(3.2%)、2(6.5%)只眼。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眼别、等效球镜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Spectralis HRA-OCT仪的EDI模式对患眼黄斑中心凹进行扫描。扫描范围6 mm×6 mm,水平6线扫描,选取成像清晰的图像储存于计算机。由2名眼底病专家进行阅片分析,明确FCE诊断,诊断意见不一致者不纳入研究。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凹陷最深处的凹陷下脉络膜厚度、最大凹陷宽度和凹陷深度(图1),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凹陷位置:中心凹位于脉络膜凹陷范围内的记录为中心凹下,其他记录为中心凹外[4]。凹陷形态:分为碗形、锥形或混合形[6]。凹陷类型:根据凹陷处光感受器细胞层与RPE层的解剖关系是否分离分为紧密型和分离型[1];并发CSC者待视网膜下液吸收后确定。

采用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选择距离CNV病灶或CSC渗漏点最近的凹陷数据进入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独立样本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自变量筛选采用逐步法,检验水准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1只眼共发现33个凹陷,均位于黄斑区;存在2个凹陷2只眼,伴CNV、CSC各1只眼。33个凹陷中,紧密型、分离型分别为28(84.8%)、5(15.2%)个;碗形、锥形分别为22(66.7%)、11(33.3%)个;中心凹下、中心凹外分别为19(57.6%)、14(42.4%)个。平均SFCT(194.71±82.66)μm,凹陷下脉络膜厚度(153.15±87.04)μm;凹陷宽度(743.48±346.08)μm,凹陷深度(68.79±36.38)μm。
与FCE单纯组比较,FCE并发症组患眼SFCT显著增厚,凹陷宽度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眼之间凹陷下脉络膜厚度、凹陷深度及凹陷形态、类型、位置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FCT(OR=1.016,P=0.026)、凹陷宽度(OR=1.004,P=0.034)是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表4)。SFCT越厚、凹陷宽度越大,FCE出现RPE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越高。

频域OCT检查结果显示,FCE单纯组患眼均出现不同程度RPE结构受损、变薄,椭圆体带不连续,且以凹陷边缘处RPE损害最为明显(图2A);凹陷下脉络膜不同程度受压、变薄(图2B)。可见凹陷下强反射脉络膜组织(图2C)6只眼(19.4%)。

FCE并发症组14只眼中,RPE病损位于凹陷边缘10只眼(71.4%);位于凹陷外周附近4只眼(28.6%)。合并CNV的7只眼中,CNV病灶位于凹陷边缘5只眼,其中随访中发生CNV2只眼,其初诊时凹陷边缘RPE结构破坏、不连续(图3A),分别于随访2.5、6.5个月时进展为CNV(图3B)。CNV病灶位于凹陷外周附近(图3C)1只眼;位于巨大凹陷(凹陷宽度3115 μm)底部(图3D)1只眼。PCV 1只眼和PED 2只眼,病灶均出现在凹陷边缘(图3E)。CSC4只眼中,病灶位于凹陷边缘2只眼,表现为凹陷边缘RPE层点状撕裂、透见信号以及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图3F)。凹陷底部RPE层受损、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 2只眼。

FFA检查结果显示,合并CNV的7只眼,均表现为典型CNV强荧光(图4A)。CSC4只眼中,行FFA检查2只眼,可见渗漏点位于凹陷边缘,呈点状强荧光(图4B)。FFA联合ICGA检查的3只眼,凹陷下脉络膜呈持续弱荧光、不同程度充盈缺损(图4C,4D),凹陷周围局部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强(图4E)。

3 讨论
FCE由Margolis等[1]于2011年正式命名。其为一种隐匿且相对稳定的黄斑病变,通常无视力症状或轻度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多见于中青年,大多单眼发病,常伴中低度近视,无明显性别差异[1]。FCE出现黄斑RPE屏障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并非少见,多数患者在出现并发症如CNV、CSC等时偶然发现[2-4]。Lim等[12]报道FCE合并CNV、PCV及CSC的总发生率为2.3%。FCE合并CSC的发生率为4.8%~7.8%[2, 9, 13]。Lee等[4]在41只FCE眼中,发现24%的患眼合并CSC,22%的患眼合并CNV/PCV。正因FCE病灶主要位于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所以当出现并发症时将严重损害视功能[4-5]。
迄今,国内外文献主要集中于FCE的影像特征及出现黄斑并发症的临床特点[2-11]。FCE合并CNV、CSC、PCV或PED的可能机制仍在进一步探索。Wang等[9]和Chung等[10]通过眼底多模式影像观察发现,脉络膜增厚、脉络膜血管扩张、脉络膜通透性增强、脉络膜缺血或循环障碍等均是FCE的潜在致病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脉络膜增厚可能是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两组患眼SFCT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然凹陷下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FCE并发症组凹陷下脉络膜厚度呈增加趋势,平均值大于FCE单纯组。其原因可能与样本量偏小有关。频域OCT检查发现,凹陷下脉络膜不同程度受压、变薄。ICGA检查显示凹陷下脉络膜血管不同程度充盈缺损、呈持续弱荧光,其周围可伴或不伴有高通透性改变,与文献报道相符[1, 3, 5, 9-10]。推测凹陷处脉络膜毛细血管受压、变薄、萎缩,呈局部缺血缺氧、灌注不良或循环障碍,刺激VEGF释放水平增加[14],进而诱导CNV、PCV形成或周围脉络膜血管扩张、增厚及高通透性改变。后者也被证实为CSC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15]。
FCE凹陷宽度、形态对并发症的影响较少且多为小样本研究,发现凹陷宽度或面积与黄斑并发症相关[11, 16]。本研究结果显示,FCE并发症组患眼凹陷宽度明显大于FCE单纯组。提示凹陷宽度越大,可能凹陷下脉络膜缺血范围、面积或程度越大,越容易诱发并发症。FCE形态上分类有碗形、锥形及混合形[6]。本组33个凹陷中,碗形22个(66.7%),明显多于锥形。虽然FCE单纯组与FCE并发症组在凹陷形态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但FCE并发症组14只眼中,10只眼(71.4%)为碗形。既往研究表明,碗形的凹陷宽度一般大于锥形[7]。这或许说明碗形凹陷可能更易出现RPE相关并发症。
FCE的OCT形态观察发现,凹陷处RPE层结构不同程度受损、变薄[6-7]。FCE合并CNV或CSC时,CNV病灶、CSC渗漏点与FCE存在密切位置关系,且CNV、CSC渗漏点大多位于凹陷边缘,也可位于凹陷内部或凹陷外周附近[2-4,13, 17-18]。本组患眼的OCT影像特征与文献报道相符,凹陷处RPE层不同程度变薄、反射减弱,且以边缘受损更为明显。FCE并发症组14只眼中,10只眼(71.4%)的RPE病损(CNV、CSC渗漏点、PED)明确位于凹陷边缘区域。这提示凹陷边缘处的RPE可能更易更早出现结构受损、萎缩,导致屏障功能障碍。文献[1, 3, 5, 9-10]及本研究结果均证实凹陷下脉络膜呈相对缺血、低灌注状态,可进一步加重其上方RPE-Bruch膜复合体的屏障功能受损,促进CNV形成或RPE渗漏。此外,本组19.4%的患眼FCE下存在局部强反射脉络膜组织,既往也有学者报道约54.0%~55.6%的FCE患眼凹陷下存在强反射的异常脉络膜组织[2, 4]。这种异常组织被认为是局部脉络膜瘢痕,可能收缩导致凹陷形成及RPE层受损。
关于FCE的成因仍存在争议[19],先天性还是获得性仍未明确。Park和Oh[20]在儿童、青少年OCT筛查中未发现FCE的存在,认为成人FCE可能是获得性的。近年有文献报道,获得性FCE可能继发于Best病等黄斑视网膜萎缩性病变[21-22]。也有一些报道认为FCE形成可能与脉络膜炎症、萎缩或瘢痕有关,如继发于多灶性脉络膜炎[23]、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23]、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24-25]等,但报道的例数不多。本研究纳入的FCE患者既往无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史,均为首诊病例,并发症为初次发生,推测FCE可能先于并发症存在。但FCE本身成因仍然需要更多的临床病例观察和影像学、组织学研究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单纯FCE组患眼缺乏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分析,关于FCE患眼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仍需要大样本纵向观察研究进一步探索和验证。由于凹陷边缘区域RPE结构受损及凹陷下脉络膜局部缺血、循环障碍,可能与FCE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对无并发症的FCE患者建议长期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