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朱定川, 高峰, 曾建成. 胸椎结核经前路病灶清除融合单钉棒固定术的疗效观察. 华西医学, 2014, 29(1): 26-29. doi: 10.7507/1002-0179.20140008 复制
脊柱结核是临床上肺外结核发病常见部位,骨关节结核中发病率最高,占骨结核发病率50%左右[1-3]。脊柱结核治疗方式除常规药物治疗外,由于部分患者病灶破坏广泛,影响脊柱稳定性,病灶组织突入椎管,压迫脊髓引起瘫痪症状。故这类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通过清除病灶、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等解除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我院2008年1月-2011年9月,收治42例胸椎结核,均对其实行前路病灶清除融合单钉棒固定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42例胸椎结核,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27~63岁,平均45岁;病程4~12个月,平均8个月。按受累部位和节段分:上胸椎1例,中胸椎20例;下胸椎21例;病灶累及单一节段31例,多节段9例,跳跃结核2例。瘫痪程度按Frankel分级[4],A级2例,B级3例,C级9例,D级25例,E级3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7.82 ± 1.03)分。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处理
入院后患者卧床休息为主,以避免过多活动影响脊柱稳定性,从而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使瘫痪加重。卧床期间使用双下肢空气梯度压力套防治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指导患者卧床状态下的功能锻炼,及习惯床上大小便。积极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同时给予正规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异烟肼片0.3 g口服1次/d,利福平胶囊0.45 g口服1次/d,乙胺丁醇片0.75 g口服1次/d,链霉素0.75 g肌肉注射1次/d。抗结核治疗2~4周后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并同术前对比,待抗结核治疗确实有效的情况下可手术治疗,否则需要安排结核科会诊调整抗结核药物后再次等待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确认有效方可手术。
1.2.2 手术方法
麻醉成功后,患者侧卧位进行手术。若病灶破坏椎体的单侧为主,则从破坏重的一侧进入;如果椎体双侧破坏程度对等,则习惯从进左胸手术入路进入。在病灶椎对应的上一肋骨表面走形做手术切口,切口起至距后正中线5 cm处,止于腋前线即可得到满意的显露。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背阔肌、前锯肌、显露肋骨。用肋骨剥离器剥离肋骨之后将术区显露的肋骨段切除。打开胸膜,用自撑拉钩撑开术区,即可得到满意的显露。用电刀切开术区椎体的骨膜,双极电凝处理椎体的肋间节段血管。先骨锤,骨刀及咬骨钳清除病变椎体组织及相应变性坏死的椎间盘,并送病理检查。之后用单枚螺钉加垫片固定在剩余的较正常的相邻椎体骨质内,如果病椎完全破坏,则只有全部切除病椎,将螺钉固定在相近的正常椎体上。经过C臂透视,证实螺钉位置良好后安置连接棒,并适当撑开病灶清除后的椎体间隙,为植入髂骨备用。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区后,切取和病灶清除区域长度一致的髂骨,植入病灶清除后的椎体间隙,适当加压钉棒系统使之嵌入更加稳定。再次C臂确认内固定和植入髂骨位置良好后,冲洗术区,安置胸腔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术毕。
1.3 术后处理
抗生素使用72 h,胸引流管当引流量<50 mL,引流液为淡血性或浆液性,复查X线片肺复张后即可拔出。术后早期进行肌肉主动舒缩训练和双下肢功能锻炼,可以配合气压治疗仪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早期吹气球,有利肺组织的复张。复查脊柱X线片后,根据患者术中固定的稳定性,患者1~4周后可以在支具保护下,下床行走功能锻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VAS评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的比较采用符号秩和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42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23个月。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坚持规律,全程、有效的抗结核治疗18个月。植骨区域均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0~16个月,平均13个月。无钉棒系统松动断裂(图 1)。

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为(0.52 ± 0.3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1例,C级5例,D级10例,E级26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脊柱结核是临床多发及常见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多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早期脊柱结核,破坏范围局限,脊柱稳定性良好,无神经症状,对化疗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5]。但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患者自我医疗意识欠缺,加之近年结核耐药菌株增加,使结核的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部分患者就医时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脊柱失稳、椎管内压迫及相关瘫痪症状,对这类患者,不管是从清除病灶促进愈合还是挽救瘫痪来讲,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是非常必要的[6, 7]。手术目的就是清除病灶、解除压迫、植骨融合、内固定,从而使病灶区域达到融合的稳态,缓解瘫痪症状并防止病灶区域近一步扩大。
胸椎结核的治疗同脊柱其他节段的结核治疗相同,在正规有效的抗结核治疗2~4周后方可以手术。规范、长疗程敏感药物化疗是术后防治复发的基础[8],在结核治疗中贯穿全部过程。所以强调抗结核药物的重要性是必要的,疗程要坚持18个月。直到达到结核治愈的临床标准才停药,不然可能引起结核扩散、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区域不愈合、局部窦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内固定物在结核病灶中的使用是较安全的,复发率低[9-11]。对于植骨,我们的经验是缺损7 cm以内的尽量使用自体髂骨植骨,如果缺损太多才考虑钛网的使用,自体髂骨可以切取三皮质的髂骨,其具有良好的抗压度,也没有排异反应等副作用[12]。自体骨还具备骨诱导、骨传导及骨形成作用,是现代脊柱融合的金标准[13]。这样就对取髂骨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切取髂骨一定要认真仔细,测量好缺损区域长度,根据测量长度精确切取髂骨长度,这样才会避免植骨时过紧或过松,影响髂骨的支撑固定稳定性。
前路一期完成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效果肯定[14-16]。术中处理很重要,前路可以直视下清除病灶及椎旁的冷脓肿,游离的死骨应完全清除。内植物必定是异物,放入病灶区域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会引起排异反应、结核感染病灶的扩散等[17]。为了减少内固定物对局部病灶区域的干扰和术后结核复发,应尽量使用自体髂骨植骨。胸椎具有活动度较小及有胸廓支撑的特点,所以相对腰椎来说,前路减压后稳定性较强。单钉棒固定有效的情况下,既可以保证术后的脊柱稳定性,又可以减少内置物对病灶区域的干扰,还可以节约患者手术内固定耗材的使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达到一期、一个切口完成清除病灶、植骨融合、固定的目的。该手术方式是临床手术治疗胸椎结核较好、有效的选择之一。
脊柱结核是临床上肺外结核发病常见部位,骨关节结核中发病率最高,占骨结核发病率50%左右[1-3]。脊柱结核治疗方式除常规药物治疗外,由于部分患者病灶破坏广泛,影响脊柱稳定性,病灶组织突入椎管,压迫脊髓引起瘫痪症状。故这类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通过清除病灶、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等解除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我院2008年1月-2011年9月,收治42例胸椎结核,均对其实行前路病灶清除融合单钉棒固定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42例胸椎结核,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27~63岁,平均45岁;病程4~12个月,平均8个月。按受累部位和节段分:上胸椎1例,中胸椎20例;下胸椎21例;病灶累及单一节段31例,多节段9例,跳跃结核2例。瘫痪程度按Frankel分级[4],A级2例,B级3例,C级9例,D级25例,E级3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7.82 ± 1.03)分。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处理
入院后患者卧床休息为主,以避免过多活动影响脊柱稳定性,从而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使瘫痪加重。卧床期间使用双下肢空气梯度压力套防治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指导患者卧床状态下的功能锻炼,及习惯床上大小便。积极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同时给予正规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异烟肼片0.3 g口服1次/d,利福平胶囊0.45 g口服1次/d,乙胺丁醇片0.75 g口服1次/d,链霉素0.75 g肌肉注射1次/d。抗结核治疗2~4周后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并同术前对比,待抗结核治疗确实有效的情况下可手术治疗,否则需要安排结核科会诊调整抗结核药物后再次等待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确认有效方可手术。
1.2.2 手术方法
麻醉成功后,患者侧卧位进行手术。若病灶破坏椎体的单侧为主,则从破坏重的一侧进入;如果椎体双侧破坏程度对等,则习惯从进左胸手术入路进入。在病灶椎对应的上一肋骨表面走形做手术切口,切口起至距后正中线5 cm处,止于腋前线即可得到满意的显露。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背阔肌、前锯肌、显露肋骨。用肋骨剥离器剥离肋骨之后将术区显露的肋骨段切除。打开胸膜,用自撑拉钩撑开术区,即可得到满意的显露。用电刀切开术区椎体的骨膜,双极电凝处理椎体的肋间节段血管。先骨锤,骨刀及咬骨钳清除病变椎体组织及相应变性坏死的椎间盘,并送病理检查。之后用单枚螺钉加垫片固定在剩余的较正常的相邻椎体骨质内,如果病椎完全破坏,则只有全部切除病椎,将螺钉固定在相近的正常椎体上。经过C臂透视,证实螺钉位置良好后安置连接棒,并适当撑开病灶清除后的椎体间隙,为植入髂骨备用。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区后,切取和病灶清除区域长度一致的髂骨,植入病灶清除后的椎体间隙,适当加压钉棒系统使之嵌入更加稳定。再次C臂确认内固定和植入髂骨位置良好后,冲洗术区,安置胸腔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术毕。
1.3 术后处理
抗生素使用72 h,胸引流管当引流量<50 mL,引流液为淡血性或浆液性,复查X线片肺复张后即可拔出。术后早期进行肌肉主动舒缩训练和双下肢功能锻炼,可以配合气压治疗仪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早期吹气球,有利肺组织的复张。复查脊柱X线片后,根据患者术中固定的稳定性,患者1~4周后可以在支具保护下,下床行走功能锻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VAS评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的比较采用符号秩和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42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23个月。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坚持规律,全程、有效的抗结核治疗18个月。植骨区域均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0~16个月,平均13个月。无钉棒系统松动断裂(图 1)。

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为(0.52 ± 0.3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1例,C级5例,D级10例,E级26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脊柱结核是临床多发及常见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多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早期脊柱结核,破坏范围局限,脊柱稳定性良好,无神经症状,对化疗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5]。但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患者自我医疗意识欠缺,加之近年结核耐药菌株增加,使结核的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部分患者就医时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脊柱失稳、椎管内压迫及相关瘫痪症状,对这类患者,不管是从清除病灶促进愈合还是挽救瘫痪来讲,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是非常必要的[6, 7]。手术目的就是清除病灶、解除压迫、植骨融合、内固定,从而使病灶区域达到融合的稳态,缓解瘫痪症状并防止病灶区域近一步扩大。
胸椎结核的治疗同脊柱其他节段的结核治疗相同,在正规有效的抗结核治疗2~4周后方可以手术。规范、长疗程敏感药物化疗是术后防治复发的基础[8],在结核治疗中贯穿全部过程。所以强调抗结核药物的重要性是必要的,疗程要坚持18个月。直到达到结核治愈的临床标准才停药,不然可能引起结核扩散、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区域不愈合、局部窦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内固定物在结核病灶中的使用是较安全的,复发率低[9-11]。对于植骨,我们的经验是缺损7 cm以内的尽量使用自体髂骨植骨,如果缺损太多才考虑钛网的使用,自体髂骨可以切取三皮质的髂骨,其具有良好的抗压度,也没有排异反应等副作用[12]。自体骨还具备骨诱导、骨传导及骨形成作用,是现代脊柱融合的金标准[13]。这样就对取髂骨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切取髂骨一定要认真仔细,测量好缺损区域长度,根据测量长度精确切取髂骨长度,这样才会避免植骨时过紧或过松,影响髂骨的支撑固定稳定性。
前路一期完成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效果肯定[14-16]。术中处理很重要,前路可以直视下清除病灶及椎旁的冷脓肿,游离的死骨应完全清除。内植物必定是异物,放入病灶区域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会引起排异反应、结核感染病灶的扩散等[17]。为了减少内固定物对局部病灶区域的干扰和术后结核复发,应尽量使用自体髂骨植骨。胸椎具有活动度较小及有胸廓支撑的特点,所以相对腰椎来说,前路减压后稳定性较强。单钉棒固定有效的情况下,既可以保证术后的脊柱稳定性,又可以减少内置物对病灶区域的干扰,还可以节约患者手术内固定耗材的使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达到一期、一个切口完成清除病灶、植骨融合、固定的目的。该手术方式是临床手术治疗胸椎结核较好、有效的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