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罗天会, 曾玲.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右侧孤立肾换瓣术后护理. 华西医学, 2014, 29(1): 102-105. doi: 10.7507/1002-0179.20140031 复制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以心内膜表面微生物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可造成心脏瓣膜严重损害,易导致心、肺功能及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且围手术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易出现急性肾损伤[2],而合并先天性孤立肾患者因比正常人少一个肾脏代谢,则更容易并发肾功能不全,病死率更高。2012年12月我科收治1例IE合并先天性孤立肾患者,在手术治疗基础上予以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50+岁,因“发作性心累、气紧2+年,近30 d症状加重”于2012年12月27日前来我院心内科就诊入院。入院检查:腹部CT:右侧孤立肾,胆囊结石;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TSH)0.011 mU/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9.87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42.62 pmol/L;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伴赘生物形成、狭窄(中-重度)、反流(极轻度),主动脉瓣周感染灶,窦道形成;心功Ⅲ级。诊断为:① 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狭窄(中-重度),IE,心功能Ⅲ级;② 2型糖尿病;③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④ 右侧孤立肾;⑤ 胆囊结石。内科控制好血糖和调节好甲状腺功能后转入心外科,在完善相关检查及术前准备后于2013年1月21日在全身麻醉及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根部脓肿引流+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重建+升主动脉成形术”。手术过程顺利,主动脉阻断143 min,转机171 min,出血量600 mL。术毕安全返回重症监护室(ICU),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护,且感染加重,出现肾功能不全,积极抗感染、调整心功能、腹膜透析。2月4日病情稳定后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心率正常,血压平稳,呼吸平稳,四肢温暖,但仍偶有低热,最高体温37.5℃,白细胞计数11.35×109/L,痰培养有嗜麦芽窄食单孢菌,根据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给予左氧氟沙星0.5 g,1次/d静脉滴注,于2月8日转感染科继续抗感染治疗并于2月22日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前宣教,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体温变化,每4~6小时监测1次体温,体温>38.5℃时做血培养,积极降温,然后根据血培养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该患者只有1个肾脏代谢,因此需要使用敏感且肾毒性小的抗生素,以减少肾功能损害,保护孤立肾功能。此患者术前抽血培养结果为B型链球菌,请感染科会诊后使用万古霉素0.5 g 静脉滴注,3次/d抗感染。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3]。患者经常发热,大量出汗,水份流失严重,及时用清水擦洗皮肤,更换衣服及床单,同时嘱患者多饮水、卧床休息、防止感冒。该患者用药3 d后体温恢复正常,7 d后又出现间歇性发热,最高39℃,行血培养结果阴性,请感染科会诊后调整万古霉素1.0 g,静脉滴注,2次/d,3 d后体温再次恢复正常。蒲护琼等[3]指出,体温的变化也能反映抗生素治疗的效果。
2.2 术中IE护理
除遵循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护理要求外,该患者还要更加重视术中孤立肾脏功能的保护。维持平均血压7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尽量减少术中出血量,回输自体血,尽量不输或少输库存血。宋毅等[4]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式探讨和研究体外循环术中自体血洗涤回输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技术在减少对肾功能损害方面明显优于输入库存红细胞。
2.3 术后IE护理
患者术后安全返回ICU,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护,并每4~6小时测量1次体温,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使用持续体温监测;遵医嘱每日抽取1次痰液培养,每2~3天抽1次血行血常规检查,当体温>39℃时抽血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采用敏感且肾毒性小的抗生素。患者高热时须及时予以物理降温,必要时行变温毯物理降温。该患者因使用带有体温监测模块的飞利浦监护仪,可随时监测体温变化并每4~6小时自动记录1次。患者术后第2天体温37~38℃,第3天开始发热,体温最高39.5℃,抽取血培养后实施了变温毯物理降温。患者术前感染严重,间断发热,咳浓痰,白细胞计数持续15×109/L以上,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率80.0%以上,且术后感染加重,白细胞计数持续38.94×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率94.3%,痰多、色黄且黏稠,带呼吸机后要及时吸痰,严格呼吸机温化及湿化;拔管后定期雾化吸入及辅助排痰,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及手消毒,避免增加新的感染。术后第6天痰培养为鲍曼不动杆菌,请感染科会诊后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商品名:泰能)抗感染,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2.4 孤立肾肾脏功能的保护及监测
肾脏是高血流灌注、高氧耗量的器官,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低血压所引起的肾低血流灌注可引起肾脏的缺血性损伤,若不及时纠正可使肾小管细胞坏死、脱落,阻塞肾小管,使腔内压力增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并诱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使肾小球血管收缩,进一步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最终转变成不可逆的损伤[5]。术后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持续监测动脉血压,防止低血压致肾脏供血不足导致的肾前性肾功能不全。一旦发现肾功能不全早期征兆(尿量减少),要早介入,早治疗。该患者术后当天应用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泵入,控制血压在100~120 mm Hg,术后第1天开始血压不稳定,波动大,出现了一过性低血压,收缩压<70 mm Hg,加大肾上腺素静脉泵入剂量效果不明显,立即安置床旁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通过监测指标发现患者心功能尚可,心指数(CI)2.8~3.1L/(min·m2),而外周血管阻力低,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860~960,立即加用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收缩外周血管,根据血压调节药物泵入剂量,但患者随即出现小便减少症状,小便10~ 15 mL/h,观察2 h后未见好转,临时加用呋塞米注射液(商品名:速尿)10 mg静脉推注无效,立即抽血检查肾脏功能,发现肌酐356 μmol/L,尿素氮22.06 mmol/L,尿酸536 μmol/L,均异常增高,立即床旁行腹膜透析减轻肾脏负荷,4.25%腹膜透析液1 000 mL,2 h循环1次(1 h入,1 h出)。腹膜透析效果好,患者每小时尿量逐渐上升,肾小球率过滤逐渐升高,患者第3天开始小便逐渐恢复正常,50~80 mL/h,第4天>2 000 mL/d,逐渐减少腹膜透析的次数,改为每4小时1个循环(2 h入,2 h出),第5天改为每6小时1个循环。术后第6天停止腹膜透析,继续密切监测患者小时尿量及定期检查孤立肾肾脏功能。
2.5 PICCO的使用及护理
该患者因血压波动大,调节血管活性药物泵入剂量,效果不明显而安置PICCO,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补液量、输注速度及血管活性药物泵入剂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适合低强度抗凝治疗,即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1.5~2.0为宜[6],以防止出血和栓塞[7]。为防止PICCO的动脉管道堵塞,用肝素盐水(肝素0.1 mL+生理盐水100 mL)冲洗,每2~4小时手动冲洗1次(3~4 mL),保持管道通畅;每6小时用冰盐水校零1次,观察动脉插管内有无回血,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穿刺伤口、引流是否增多等。每天更换连接导管,每天更换敷料;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出、硬结;动脉穿刺侧肢体适当制动,妥善固定,注意观察肢体皮肤温度、动脉搏动、肢体活动度情况等。患者血压稳定后PICCO即可停用,但若患者无其他监测动脉血压的管道,可将PICCO的动脉置管作为动脉血压监测使用,并可从此处抽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创伤。拔管后要手动加压止血30 min,尔后再用沙袋压迫24 h。
2.6 血糖的控制与监测
心脏换瓣术后患者常常出现应激性高血糖,需严密监测血糖变化。该患者术前有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15 mmol/L。术后当天返回ICU时测血糖9.5 mmol/L,后每2小时测量1次血糖,最高时19.5 mmol/L,当血糖>10 mmol/L时,需要使用短效胰岛素微泵泵入降糖。该患者术后第4小时测血糖19.5 mmol/L,立即使用胰岛素微泵静脉泵入降糖,10 U/h泵入,30 min后复查,血糖逐渐降低,根据结果调节泵入胰岛素的剂量和时间,每次调节后30~60 min复查1次,维持血糖10 mmol/L以下后停止胰岛素泵入。避免高糖食物及高糖液体的输入,血糖稳定后每6小时测量1次;进食后可改用口服降糖药降糖。
2.7 甲亢的治疗及护理
患者术前甲亢诊断明确,TSH 0.011 mU/L,FT3 9.87 pmol/L,FT4 42.62 pmol/L,术后需监测甲状腺功能,定期抽血检查,请内分泌科会诊,按医嘱使用抗甲亢药物,他巴唑10 mg、3次/d,维生素B4 20 mg、3次/d,观察有无甲亢危象的发生。此患者出监护室时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等指标已恢复正常水平。
2.8 健康教育
孤立肾患者大多发病前不知道自己是孤立肾,一旦得知即产生思想包袱,心理压抑。应告知患者其发生的原因及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项,做好正确的饮食指导,平时用药应少用或不用肾毒性药物。而心脏换瓣术后的孤立肾患者,除了一般换瓣术后的健康知识教育外,还要指导其如何加强保护其独肾的功能,平时多饮水,有泌尿系感染要及时治疗;女性患者在妊娠、分娩期,肾脏负担加重,应全程在医生监督指导下。对此患者,除上述内容外,出院时还要指导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有无出现高血压及蛋白尿的症状。高血压和蛋白尿既是先天性孤立肾的常见伴随症状,又是影响肾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之一[8]。此外,告知患者要定期复查凝血指标、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及血糖,根据结果调整华法林、甲巯咪唑和格列本脲等药物的服用剂量。
3 讨论
单独应用内科方法治疗IE,死亡率高。目前,绝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心脏瓣膜置换是治疗IE的最佳选择[9]。心血管手术由于应用体外循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激活炎症因子,易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者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何朝生等[10]报道心脏手术后肾衰竭发生率1.78%,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肾衰发生率1.82%。IE由于细菌内毒素及炎性介质、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的释放,致使外周血管扩张,阻力和有效灌注压降低,导致低血压产生[1]。而孤立肾患者仅一个肾脏代谢,术后更易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因而严格控制血压,防止低血压的发生,是术后护理的重点。严密监测及准确记录患者术后的每小时尿量及24 h出入量,早期发现肾功能不全征兆,早期介入,早期肾脏替代治疗是确保患者独立肾脏功能乃至患者生命的重中之重,但此观点仍需多样本量的相关研究来证实。
PICCO是一项全新的脉波轮廓连续心排血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联合应用技术,仅用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就能精确、连续监测心排量及外周血管阻力、心搏量等变化,损伤小,各类参数结果可直观应用于临床,使治疗更及时,并且导管放置过程很简便[11]。适用于所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及循环状况复杂的患者[12],且其参数简单明了,即使对于没有多少经验的人员而言,也非常易于判断和理解,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患者使用此监测,使我们及时发现了其血压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即外周血管过度扩张,通过及时更换缩血管药物,维持有效血容量及血压,阻止了患者肾功能的持续损害及心功能的损害。
通过对该患者的护理,我们深感对于IE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重症患者,在调整好内科疾病及手术成功的基础上,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以心内膜表面微生物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可造成心脏瓣膜严重损害,易导致心、肺功能及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且围手术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易出现急性肾损伤[2],而合并先天性孤立肾患者因比正常人少一个肾脏代谢,则更容易并发肾功能不全,病死率更高。2012年12月我科收治1例IE合并先天性孤立肾患者,在手术治疗基础上予以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50+岁,因“发作性心累、气紧2+年,近30 d症状加重”于2012年12月27日前来我院心内科就诊入院。入院检查:腹部CT:右侧孤立肾,胆囊结石;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TSH)0.011 mU/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9.87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42.62 pmol/L;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伴赘生物形成、狭窄(中-重度)、反流(极轻度),主动脉瓣周感染灶,窦道形成;心功Ⅲ级。诊断为:① 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狭窄(中-重度),IE,心功能Ⅲ级;② 2型糖尿病;③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④ 右侧孤立肾;⑤ 胆囊结石。内科控制好血糖和调节好甲状腺功能后转入心外科,在完善相关检查及术前准备后于2013年1月21日在全身麻醉及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根部脓肿引流+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重建+升主动脉成形术”。手术过程顺利,主动脉阻断143 min,转机171 min,出血量600 mL。术毕安全返回重症监护室(ICU),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护,且感染加重,出现肾功能不全,积极抗感染、调整心功能、腹膜透析。2月4日病情稳定后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心率正常,血压平稳,呼吸平稳,四肢温暖,但仍偶有低热,最高体温37.5℃,白细胞计数11.35×109/L,痰培养有嗜麦芽窄食单孢菌,根据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给予左氧氟沙星0.5 g,1次/d静脉滴注,于2月8日转感染科继续抗感染治疗并于2月22日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前宣教,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体温变化,每4~6小时监测1次体温,体温>38.5℃时做血培养,积极降温,然后根据血培养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该患者只有1个肾脏代谢,因此需要使用敏感且肾毒性小的抗生素,以减少肾功能损害,保护孤立肾功能。此患者术前抽血培养结果为B型链球菌,请感染科会诊后使用万古霉素0.5 g 静脉滴注,3次/d抗感染。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3]。患者经常发热,大量出汗,水份流失严重,及时用清水擦洗皮肤,更换衣服及床单,同时嘱患者多饮水、卧床休息、防止感冒。该患者用药3 d后体温恢复正常,7 d后又出现间歇性发热,最高39℃,行血培养结果阴性,请感染科会诊后调整万古霉素1.0 g,静脉滴注,2次/d,3 d后体温再次恢复正常。蒲护琼等[3]指出,体温的变化也能反映抗生素治疗的效果。
2.2 术中IE护理
除遵循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护理要求外,该患者还要更加重视术中孤立肾脏功能的保护。维持平均血压7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尽量减少术中出血量,回输自体血,尽量不输或少输库存血。宋毅等[4]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式探讨和研究体外循环术中自体血洗涤回输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技术在减少对肾功能损害方面明显优于输入库存红细胞。
2.3 术后IE护理
患者术后安全返回ICU,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护,并每4~6小时测量1次体温,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使用持续体温监测;遵医嘱每日抽取1次痰液培养,每2~3天抽1次血行血常规检查,当体温>39℃时抽血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采用敏感且肾毒性小的抗生素。患者高热时须及时予以物理降温,必要时行变温毯物理降温。该患者因使用带有体温监测模块的飞利浦监护仪,可随时监测体温变化并每4~6小时自动记录1次。患者术后第2天体温37~38℃,第3天开始发热,体温最高39.5℃,抽取血培养后实施了变温毯物理降温。患者术前感染严重,间断发热,咳浓痰,白细胞计数持续15×109/L以上,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率80.0%以上,且术后感染加重,白细胞计数持续38.94×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率94.3%,痰多、色黄且黏稠,带呼吸机后要及时吸痰,严格呼吸机温化及湿化;拔管后定期雾化吸入及辅助排痰,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及手消毒,避免增加新的感染。术后第6天痰培养为鲍曼不动杆菌,请感染科会诊后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商品名:泰能)抗感染,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2.4 孤立肾肾脏功能的保护及监测
肾脏是高血流灌注、高氧耗量的器官,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低血压所引起的肾低血流灌注可引起肾脏的缺血性损伤,若不及时纠正可使肾小管细胞坏死、脱落,阻塞肾小管,使腔内压力增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并诱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使肾小球血管收缩,进一步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最终转变成不可逆的损伤[5]。术后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持续监测动脉血压,防止低血压致肾脏供血不足导致的肾前性肾功能不全。一旦发现肾功能不全早期征兆(尿量减少),要早介入,早治疗。该患者术后当天应用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泵入,控制血压在100~120 mm Hg,术后第1天开始血压不稳定,波动大,出现了一过性低血压,收缩压<70 mm Hg,加大肾上腺素静脉泵入剂量效果不明显,立即安置床旁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通过监测指标发现患者心功能尚可,心指数(CI)2.8~3.1L/(min·m2),而外周血管阻力低,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860~960,立即加用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收缩外周血管,根据血压调节药物泵入剂量,但患者随即出现小便减少症状,小便10~ 15 mL/h,观察2 h后未见好转,临时加用呋塞米注射液(商品名:速尿)10 mg静脉推注无效,立即抽血检查肾脏功能,发现肌酐356 μmol/L,尿素氮22.06 mmol/L,尿酸536 μmol/L,均异常增高,立即床旁行腹膜透析减轻肾脏负荷,4.25%腹膜透析液1 000 mL,2 h循环1次(1 h入,1 h出)。腹膜透析效果好,患者每小时尿量逐渐上升,肾小球率过滤逐渐升高,患者第3天开始小便逐渐恢复正常,50~80 mL/h,第4天>2 000 mL/d,逐渐减少腹膜透析的次数,改为每4小时1个循环(2 h入,2 h出),第5天改为每6小时1个循环。术后第6天停止腹膜透析,继续密切监测患者小时尿量及定期检查孤立肾肾脏功能。
2.5 PICCO的使用及护理
该患者因血压波动大,调节血管活性药物泵入剂量,效果不明显而安置PICCO,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补液量、输注速度及血管活性药物泵入剂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适合低强度抗凝治疗,即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1.5~2.0为宜[6],以防止出血和栓塞[7]。为防止PICCO的动脉管道堵塞,用肝素盐水(肝素0.1 mL+生理盐水100 mL)冲洗,每2~4小时手动冲洗1次(3~4 mL),保持管道通畅;每6小时用冰盐水校零1次,观察动脉插管内有无回血,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穿刺伤口、引流是否增多等。每天更换连接导管,每天更换敷料;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出、硬结;动脉穿刺侧肢体适当制动,妥善固定,注意观察肢体皮肤温度、动脉搏动、肢体活动度情况等。患者血压稳定后PICCO即可停用,但若患者无其他监测动脉血压的管道,可将PICCO的动脉置管作为动脉血压监测使用,并可从此处抽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创伤。拔管后要手动加压止血30 min,尔后再用沙袋压迫24 h。
2.6 血糖的控制与监测
心脏换瓣术后患者常常出现应激性高血糖,需严密监测血糖变化。该患者术前有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15 mmol/L。术后当天返回ICU时测血糖9.5 mmol/L,后每2小时测量1次血糖,最高时19.5 mmol/L,当血糖>10 mmol/L时,需要使用短效胰岛素微泵泵入降糖。该患者术后第4小时测血糖19.5 mmol/L,立即使用胰岛素微泵静脉泵入降糖,10 U/h泵入,30 min后复查,血糖逐渐降低,根据结果调节泵入胰岛素的剂量和时间,每次调节后30~60 min复查1次,维持血糖10 mmol/L以下后停止胰岛素泵入。避免高糖食物及高糖液体的输入,血糖稳定后每6小时测量1次;进食后可改用口服降糖药降糖。
2.7 甲亢的治疗及护理
患者术前甲亢诊断明确,TSH 0.011 mU/L,FT3 9.87 pmol/L,FT4 42.62 pmol/L,术后需监测甲状腺功能,定期抽血检查,请内分泌科会诊,按医嘱使用抗甲亢药物,他巴唑10 mg、3次/d,维生素B4 20 mg、3次/d,观察有无甲亢危象的发生。此患者出监护室时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等指标已恢复正常水平。
2.8 健康教育
孤立肾患者大多发病前不知道自己是孤立肾,一旦得知即产生思想包袱,心理压抑。应告知患者其发生的原因及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项,做好正确的饮食指导,平时用药应少用或不用肾毒性药物。而心脏换瓣术后的孤立肾患者,除了一般换瓣术后的健康知识教育外,还要指导其如何加强保护其独肾的功能,平时多饮水,有泌尿系感染要及时治疗;女性患者在妊娠、分娩期,肾脏负担加重,应全程在医生监督指导下。对此患者,除上述内容外,出院时还要指导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有无出现高血压及蛋白尿的症状。高血压和蛋白尿既是先天性孤立肾的常见伴随症状,又是影响肾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之一[8]。此外,告知患者要定期复查凝血指标、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及血糖,根据结果调整华法林、甲巯咪唑和格列本脲等药物的服用剂量。
3 讨论
单独应用内科方法治疗IE,死亡率高。目前,绝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心脏瓣膜置换是治疗IE的最佳选择[9]。心血管手术由于应用体外循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激活炎症因子,易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者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何朝生等[10]报道心脏手术后肾衰竭发生率1.78%,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肾衰发生率1.82%。IE由于细菌内毒素及炎性介质、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的释放,致使外周血管扩张,阻力和有效灌注压降低,导致低血压产生[1]。而孤立肾患者仅一个肾脏代谢,术后更易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因而严格控制血压,防止低血压的发生,是术后护理的重点。严密监测及准确记录患者术后的每小时尿量及24 h出入量,早期发现肾功能不全征兆,早期介入,早期肾脏替代治疗是确保患者独立肾脏功能乃至患者生命的重中之重,但此观点仍需多样本量的相关研究来证实。
PICCO是一项全新的脉波轮廓连续心排血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联合应用技术,仅用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就能精确、连续监测心排量及外周血管阻力、心搏量等变化,损伤小,各类参数结果可直观应用于临床,使治疗更及时,并且导管放置过程很简便[11]。适用于所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及循环状况复杂的患者[12],且其参数简单明了,即使对于没有多少经验的人员而言,也非常易于判断和理解,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患者使用此监测,使我们及时发现了其血压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即外周血管过度扩张,通过及时更换缩血管药物,维持有效血容量及血压,阻止了患者肾功能的持续损害及心功能的损害。
通过对该患者的护理,我们深感对于IE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重症患者,在调整好内科疾病及手术成功的基础上,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